本文目录
歌仔戏的艺术特色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强调忠孝节义,一般没有固定剧本,至今仍沿袭以戏先生讲戏并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包括《七字调》、《哭词》、《杂念调》唱腔道白则是以厦门、漳州方言合成的台湾腔。唱词视情节而定,可长可短。在一百多种传统曲调中,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歌仔戏乐器和其他戏曲一样,分文场戏和武场戏,武场戏的乐器同京剧相似,有通鼓、竖权、板鼓、木鱼、小钹、大钹、大锣、小锣、铜铃,还加上小叫、柳盏等。文场戏乐器,早期以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为主,后来又采用二胡、洞萧、鸭母笛、唢呐;又有以琵琶、大唢呐及西洋乐器参与伴奏的。按照表演形式和剧场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落地扫歌仔阵、野台歌仔戏、内台歌仔戏等,随着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广播歌仔戏、歌仔戏电影及电视歌仔戏等也相继涌现出来。戏曲特色歌仔戏是唯一发轫于台湾,且形成于台湾之戏曲,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包括自由性、包容性及通俗性等三大特色。就自由性言,歌仔戏之形式尚未固定,不若南管、北管及京戏之严格;歌仔戏唱腔之使用虽有部分成规,但无限定唱法,经常因演唱者、时间及地点之不同而变化;而歌仔戏亦无固定剧本,多由戏先生说戏,供演员即兴发挥、演出。以包容性论,歌仔戏于发展过程中,即不断吸收采茶戏、京戏、南管、北管及新剧等各剧种之菁华;歌仔戏仍继续融合各剧种的特质,同时也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改善舞台技术与设备,此等改变使歌仔戏包含更多内容,使其形式更为活泼而多元。就通俗性言,歌仔戏是台湾唯一土生土长之剧种,富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歌仔戏舞台所呈现之演出,均为民众所熟悉,自然而亲切,易为观众所了解与喜爱,颇具通俗性。...
歌仔戏的表演艺术
高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在喜庆的节日,由村民们装扮梁山 泊英雄人物,配以锣鼓和民间小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间或就地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随着便有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他为宋江仔。 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到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演出半文武戏,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后来“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并日趋成型为今日的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 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 剧目来源绝大部分是从木偶、布袋戏和古典小说,如三国、列国、水浒、说岳等吸收过来的。亦有部份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如《番婆弄》、《唐二别》、《管甫送》等。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杨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有浓厚地方特色,是丑旦戏或轻松场面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仅丑行分类就有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文丑和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 婢丑”等达几十种之多。 丑角的表演艺术很丰富,如“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女丑”等都是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不仅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引人深沉思考。 。
厦门高甲戏-福建泉州、厦门高甲戏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爱...
高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在喜庆的节日,由村民们装扮梁山 泊英雄人物,配以锣鼓和民间小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间或就地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随着便有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他为宋江仔。 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到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演出半文武戏,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后来“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并日趋成型为今日的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 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 剧目来源绝大部分是从木偶、布袋戏和古典小说,如三国、列国、水浒、说岳等吸收过来的。亦有部份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如《番婆弄》、《唐二别》、《管甫送》等。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杨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有浓厚地方特色,是丑旦戏或轻松场面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仅丑行分类就有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文丑和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 婢丑”等达几十种之多。 丑角的表演艺术很丰富,如“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女丑”等都是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不仅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引人深沉思考。 。
陕西秦腔有哪些特点?
歌仔戏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乡土情调,其传统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等。歌仔戏所供奉的祖师爷是唐朝的“田都元帅”和“西秦王爷”。歌仔戏有几个特色:1.通俗性:说唱易懂,和精致艺术中的声乐不同。2.包容性:吸收力融合力强,包括各剧种表现、各项古今曲调,还能吊钢索、喷干冰,京剧就不能改变,所以缺乏生命力。歌仔戏能做任何尝试,沉淀累积出最好的东西,吸收的内容若受到观众欢迎,自然融合成歌仔戏的一部份,若受到排斥,自然会淘汰,其强韧的生命力,兼容并蓄的精神,到现在仍未曾褪色。3.自由性:每个角色由不同剧团、不同演员演出都不相同,永远都有新的演出、新的惊奇。参考资料:;
歌仔戏的特点是什么?
歌仔戏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乡土情调,其传统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等。歌仔戏所供奉的祖师爷是唐朝的“田都元帅”和“西秦王爷”。歌仔戏有几个特色:1.通俗性:说唱易懂,和精致艺术中的声乐不同。2.包容性:吸收力融合力强,包括各剧种表现、各项古今曲调,还能吊钢索、喷干冰,京剧就不能改变,所以缺乏生命力。歌仔戏能做任何尝试,沉淀累积出最好的东西,吸收的内容若受到观众欢迎,自然融合成歌仔戏的一部份,若受到排斥,自然会淘汰,其强韧的生命力,兼容并蓄的精神,到现在仍未曾褪色。3.自由性:每个角色由不同剧团、不同演员演出都不相同,永远都有新的演出、新的惊奇。参考资料:;
寻有关"歌仔戏"的详细资料!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地民间曲种"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又称撎“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 、晋江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蓬莱大仙〉剧照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此外,它还吸收了台湾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部分戏曲音乐作为补充。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于京剧。 【历史溯源】 歌仔戏是唯一形成于台湾本土的民间戏曲,是最具有台湾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也是台湾地方戏中乡土气息最浓、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戏剧。它的原型是"锦歌"。锦歌是一种由一男一女对唱的民间说唱、清唱曲艺。早在南宋末年,因流传于闽南锦江(今江东桥到海澄一带)两岸而得名。 锦歌独具闽南歌曲风格,曲调柔和抒情,有着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为民众所喜爱。相传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把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带到台湾,颇受欢迎。到台的闽南籍军民,眷念家乡,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鱼或茶余饭后,唱几句锦歌调子,寄托其相思念祖之情。锦歌渐成在台的闽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称锦歌为"歌仔",用来与在台湾流行的大戏相区别。为了共同欣赏家乡曲调,闽南人在台湾设立歌仔馆,作为清唱的场所,也叫"坐唱"。还有到寺庙和农民家里演唱的,叫"走唱"。就这样,锦歌(即歌仔)在台湾各地逐渐盛行起来。民间逐渐出现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 歌仔盛行区域,先在台湾北部,后与其他歌曲、民谣汇成一种民间乐曲,在渔民和农民中流行开来,叫做"宜兰歌仔",主要在街头表演。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清朝末年,歌仔的曲调吸收了闽南民间歌舞,如"采茶调"、"平鼓"等曲调的唱曲,糅合了台湾民间的"七字四言"小曲,借鉴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逐渐形成一种以闽南语演唱的古装歌唱剧即"歌仔戏"。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 歌仔戏在台湾发展起来后,一直不忘祖家。1928年,台湾"三乐轩"、"双珠风"两个戏班,以回乡祭祖为名,回闽南、厦门等地演出,歌仔戏又传回福建闽南地区,并风行一时。其乡音和曲调深深地感染着家乡的观众,他们专门从台湾请来歌仔戏的师傅,教练歌仔戏,歌仔戏名角不断涌现,演技大大提高,并很快在闽南地区流行开来。由于它流行于福建芗江流域,所以在闽南一带又称为"芗剧"。 台湾歌仔戏的发展历程也较为曲折,曾受到日本殖民统治者的破坏。台湾光复后,歌仔戏得以重新发展,其中上个世纪50年代成为歌仔戏最辉煌的时期,歌仔戏剧团一度达到230多个,占了当时台湾各种剧团的近一半。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受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影响,歌仔戏等传统戏在青年人中不再受欢迎,仅在中老年与社区中流行。1990年10月,台湾成立了"台湾歌仔戏学会",旨在推动与挽救歌仔戏这一艺术。 【艺术特色】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强调忠孝节义,一般没有固定剧本,至今仍沿袭以"戏先生"讲戏并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 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包括《七字调》、《哭词》、《杂念调》唱腔道白则是以厦门、漳州方言合成的台湾腔。唱词视情节而定,可长可短。在一百多种传统曲调中,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此外,它还吸收了台湾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部分戏曲音乐作为补充。 歌仔戏乐器和其他戏曲一样,分文场戏和武场戏,武场戏的乐器同京剧相似,有通鼓、竖权、板鼓、木鱼、小钹、大钹、大锣、小锣、铜铃,还加上小叫、柳盏等。文场戏乐器,早期以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为主,后来又采用二胡、洞萧、鸭母笛、唢呐;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唢呐及西洋乐器参与伴奏的。按照表演形式和剧场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落地扫歌仔阵、野台歌仔戏...
歌仔戏的介绍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乌白蛇》、《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20年代,台湾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年厦门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30336331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艺术特色》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