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
- 河南坠子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 河南坠子是如何表演的?
- 石家庄深泽坠子戏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
- 河南坠子的伴奏特点是什么?
-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有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什么?
- 河南坠子戏 是什么意思
- 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名称?
- 深泽坠子的艺术特色
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
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它是由河南、皖北的“道情书”结合“莺歌柳书”、三弦书发展而成。光绪年间它遍及豫东、豫北,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约在1927年由豫东流入南阳。由于它的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曲目丰富,唱词通俗易懂,适于表现生活,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此,很快在南阳“落户生根”,传唱开去。传统曲(书)目有《刘墉私访》等300多个曲(书)目,现代曲(书)目有《抬花轿》等60多个,成为南阳的四大曲种之一。 一、 河南坠子的传入及流派 河南坠子何时流入南阳无文字记载,据方城县民间艺人杨建职口述:河南坠子在1914年,经由泌阳、禹县传入方城独树杨楼村一带,但影响不大,当地无人从艺学唱。 1924年,开封陈留县女演员张三妮携女儿张礼翠经禹县到方城一带逃荒,常在乡间演唱河南坠子,但仍未流行。到1937年由豫东流入南阳的女艺人赵金芝(原名李玉堂),在南阳市东城设场演唱,后嫁给东关王代民为妻,定居南阳市鸡爪街口。随赵传入南阳的坠子曲目有《苏三起解》、《宝玉探病》、《王二姐思夫》、《偷石榴》、《双劝坟》等。 这些曲目被人们传唱,坠子艺术方开始见于民间演唱。1938年以后,豫东不少坠子艺人随灾民西逃,定居南阳者居多,自此坠子在各县逐渐流行,成为南阳的主要曲种之一。坠子在南阳广泛流传后,深受群众的欢迎。为了谋生,不少三弦书、鼓词艺人也改唱河南坠子,坠子队伍逐渐扩大。 在演唱过程中,艺人不断改进演唱技巧,增多曲目,到20世纪40年代,坠子在南阳已安家落户,兴旺发达。إ 坠子传入南阳之初,乐器单一,仅有坠琴简板或铙钹、脚梆。艺人有自拉自唱者,有搭班一拉一唱者,主要活动于各县乡镇码头,农村场院,处于流散状态。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部分艺人才参加了专业团体,如方城的赵明亮、赵明洲二兄弟,宋山、徐志献等坠子艺人,被编入南阳县曲艺组,后又转入南阳县说唱团。二赵、宋山等将坠子搬上舞台进行演唱,大大提高了坠子的竞争力。1952年安徽太和县坠子女演员张冬芝因婚徙居南阳县掘地坪,带东路坠子于宛北演唱,1956年她进南阳县说唱团。 与此同时,坠子书的后起之秀李玉兰等相继崭露头角。张、李坠子女演员登上舞台,促进了坠子书的繁衍与发展。与此同时,另一部分艺人仍在乡镇自行设场演出。自此,河南坠子遍及南阳城乡。إ 坠子从传入、繁衍、兴盛于南阳的六七十年间,在一连几代的众多艺人中,由于流传年代、师承关系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以及艺人文化素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流派。 从商丘等地传入的为东路口,代表艺人为张冬芝、吕海华等,其特点是行腔柔和,讲究腔弯,旋律较缓,追求文雅。自开封、许昌、洛阳、宝丰等地传入的为西路口,代表艺人为宋山、李玉兰等,其特点为行腔较为自由,腔弯较直,旋律较快,风格上较激越,追求情趣,贴近生活。 另有邓县刘百泉为代表的“槐口坠子”。这些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在坠子书“落户”的几十年中,各扬其长,相互补充,使这一艺术门类更趋于完美,得以较快发展。إ 坠子自20世纪40年代流入南阳,六七十年代则是它的鼎盛期,80年代,由于它自身艺术单调、原始和新的艺术门类的竞相出现,使其自然地趋向衰萎,80年代末到90年代,几近于绝迹。 二、 坠子的音乐结构 坠子的音乐由唱腔及乐器伴奏两部分组成。它既有曲艺演唱上的一般表现风格,也有着自己特殊的演唱与伴奏特点,还有着自己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浓郁的生活气息。إ 1。 坠子唱腔音乐 子唱腔音乐是坠子唱腔的主导部分,由多种曲调(板腔)构成。 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部分,根据唱词的不同句式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塞韵、滚口白等唱法,形成节奏和旋律上的明显变化,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坠子的曲调虽多,但它以一个主体性基本唱腔曲调为基调,根据唱段的起、承、转、合的不同规律和故事情节的不同需要,加以重复、发展和变化。 同时,对传统唱腔中属于插入性或附属性的唱腔曲调,如引子、牌子、三字蹦、五字嵌、大小寒韵等,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取舍处理,把有特性的乐句和片断有机地结合在唱腔音乐中,使整个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إ 河南坠子在传统唱腔中起腔唱法很多。有的起腔,开头采用紧缩节奏的手法,然后突然来一个懈板(突慢)伴之以大甩腔。 也有前边几个字用白,然后起腔。إ 平腔指唱段中间大段落的唱腔部分,侧重于故事的叙述,为唱腔的主体部分。平腔都是由若干个小段组成,小段里又有开始句和叙述句之分。开始句多是两句或四句,叙述句则是无限反复,它的变化多、容量大。坠子各流派的形成,也就是他们各具有不同的平腔。 这些曲调各不相同,有的华丽流畅,有的质朴硬朗,有的较悲切,有的则豪放。إ 落腔指唱段结尾时用的小乐段或乐句。有的落腔比较华丽,有的落腔欢快俏皮,显得干脆利落。إ 坠子唱腔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因为坠子的唱腔主体是平腔,而平腔又主要是徵调式。 板式通常是一板一眼(即2/4拍子),也有有板无...
河南坠子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它是由河南、皖北的“道情书”结合“莺歌柳书”、三弦书发展而成。光绪年间它遍及豫东、豫北,在河南大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约在1927年由豫东流入南阳。由于它的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曲目丰富,唱词通俗易懂,适于表现生活,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此,很快在南阳“落户生根”,传唱开去。传统曲(书)目有《刘墉私访》等300多个曲(书)目,现代曲(书)目有《抬花轿》等60多个,成为南阳的四大曲种之一。 一、 河南坠子的传入及流派 河南坠子何时流入南阳无文字记载,据方城县民间艺人杨建职口述:河南坠子在1914年,经由泌阳、禹县传入方城独树杨楼村一带,但影响不大,当地无人从艺学唱。 1924年,开封陈留县女演员张三妮携女儿张礼翠经禹县到方城一带逃荒,常在乡间演唱河南坠子,但仍未流行。到1937年由豫东流入南阳的女艺人赵金芝(原名李玉堂),在南阳市东城设场演唱,后嫁给东关王代民为妻,定居南阳市鸡爪街口。随赵传入南阳的坠子曲目有《苏三起解》、《宝玉探病》、《王二姐思夫》、《偷石榴》、《双劝坟》等。 这些曲目被人们传唱,坠子艺术方开始见于民间演唱。1938年以后,豫东不少坠子艺人随灾民西逃,定居南阳者居多,自此坠子在各县逐渐流行,成为南阳的主要曲种之一。坠子在南阳广泛流传后,深受群众的欢迎。为了谋生,不少三弦书、鼓词艺人也改唱河南坠子,坠子队伍逐渐扩大。 在演唱过程中,艺人不断改进演唱技巧,增多曲目,到20世纪40年代,坠子在南阳已安家落户,兴旺发达。إ 坠子传入南阳之初,乐器单一,仅有坠琴简板或铙钹、脚梆。艺人有自拉自唱者,有搭班一拉一唱者,主要活动于各县乡镇码头,农村场院,处于流散状态。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部分艺人才参加了专业团体,如方城的赵明亮、赵明洲二兄弟,宋山、徐志献等坠子艺人,被编入南阳县曲艺组,后又转入南阳县说唱团。二赵、宋山等将坠子搬上舞台进行演唱,大大提高了坠子的竞争力。1952年安徽太和县坠子女演员张冬芝因婚徙居南阳县掘地坪,带东路坠子于宛北演唱,1956年她进南阳县说唱团。 与此同时,坠子书的后起之秀李玉兰等相继崭露头角。张、李坠子女演员登上舞台,促进了坠子书的繁衍与发展。与此同时,另一部分艺人仍在乡镇自行设场演出。自此,河南坠子遍及南阳城乡。إ 坠子从传入、繁衍、兴盛于南阳的六七十年间,在一连几代的众多艺人中,由于流传年代、师承关系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以及艺人文化素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流派。 从商丘等地传入的为东路口,代表艺人为张冬芝、吕海华等,其特点是行腔柔和,讲究腔弯,旋律较缓,追求文雅。自开封、许昌、洛阳、宝丰等地传入的为西路口,代表艺人为宋山、李玉兰等,其特点为行腔较为自由,腔弯较直,旋律较快,风格上较激越,追求情趣,贴近生活。 另有邓县刘百泉为代表的“槐口坠子”。这些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在坠子书“落户”的几十年中,各扬其长,相互补充,使这一艺术门类更趋于完美,得以较快发展。إ 坠子自20世纪40年代流入南阳,六七十年代则是它的鼎盛期,80年代,由于它自身艺术单调、原始和新的艺术门类的竞相出现,使其自然地趋向衰萎,80年代末到90年代,几近于绝迹。 二、 坠子的音乐结构 坠子的音乐由唱腔及乐器伴奏两部分组成。它既有曲艺演唱上的一般表现风格,也有着自己特殊的演唱与伴奏特点,还有着自己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浓郁的生活气息。إ 1。 坠子唱腔音乐 子唱腔音乐是坠子唱腔的主导部分,由多种曲调(板腔)构成。 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部分,根据唱词的不同句式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塞韵、滚口白等唱法,形成节奏和旋律上的明显变化,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坠子的曲调虽多,但它以一个主体性基本唱腔曲调为基调,根据唱段的起、承、转、合的不同规律和故事情节的不同需要,加以重复、发展和变化。 同时,对传统唱腔中属于插入性或附属性的唱腔曲调,如引子、牌子、三字蹦、五字嵌、大小寒韵等,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取舍处理,把有特性的乐句和片断有机地结合在唱腔音乐中,使整个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إ 河南坠子在传统唱腔中起腔唱法很多。有的起腔,开头采用紧缩节奏的手法,然后突然来一个懈板(突慢)伴之以大甩腔。 也有前边几个字用白,然后起腔。إ 平腔指唱段中间大段落的唱腔部分,侧重于故事的叙述,为唱腔的主体部分。平腔都是由若干个小段组成,小段里又有开始句和叙述句之分。开始句多是两句或四句,叙述句则是无限反复,它的变化多、容量大。坠子各流派的形成,也就是他们各具有不同的平腔。 这些曲调各不相同,有的华丽流畅,有的质朴硬朗,有的较悲切,有的则豪放。إ 落腔指唱段结尾时用的小乐段或乐句。有的落腔比较华丽,有的落腔欢快俏皮,显得干脆利落。إ 坠子唱腔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因为坠子的唱腔主体是平腔,而平腔又主要是徵调式。 板式通常是一板一眼(即2/4拍子),也有有板无...
河南坠子是如何表演的?
河南坠子用京白唱念,保留了河南戏的尖子音,更体现地方戏和色,其唱腔委婉清新、优美动听,艺人非常重视唱功,讲究吐字清晰,句句人观众耳中。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个部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宇韵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伴奏乐器坠焯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以提升场内观众的情绪”闹台曲”以后响起腔过渡的乐曲,称为“过板”,现代都改为前奏曲。伴(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寒韵(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击节乐器伴奏员使用的脚梆和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演唱方我有单口、双口(或对口)、三口(或群)三种,并各有合适的书目。
石家庄深泽坠子戏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
坠子戏 戏曲剧种。 流行于河南。以曲艺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于1950年形成。
河南坠子的伴奏特点是什么?
河南坠子在清代末年就已经在河南境内流行起来。开始主要在农村的庙会上演唱,用“唱啥拉啥”的坠琴模仿人声,广受百姓喜爱。后来逐渐在艺术上提高,在唱腔上吸收了三弦书、道情等的唱腔,表演上吸收戏曲的动作加人一些身段增强表现力。民国初年,河南坠子出现了一批主要在城市中的书棚、茶馆中演唱的女艺人。 她们在唱腔上广泛吸收其他戏曲、说唱、民间小调的唱腔,如河南梆子、二夹弦、山东大鼓、琴书和时调小曲《对花》、《小放牛》等;在表演上也愈加讲究,与农村男艺人的演唱形成很大差异;同时,也移植、改编了许多山东大鼓中的唱段,如《黑驴段》、《拷红》、《葬花》、《夺鱼》等,极大地丰富了河南坠子的音乐与演唱曲目,逐步形成了河南坠子的基本艺术特色。 1933至1937年间,胜利、高亭、百代等唱片公司为这些女艺人录制了八十多张唱片,从而使河南坠子在全国针对了极大声望。其代表人物有乔清秀、董桂枝、程玉兰等。1937年以后,河南频遭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许多河南坠子艺人为生计逃难四方,使河南坠子逐渐流入到省外的其他地区。 据统计,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地区针对河南坠子的演唱活动,这在我国的地方性曲种的发展与传播中极为罕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参加全国或全省曲艺会演,举办河南坠子艺术座谈会等活动,河南坠子的声誉进一步增大。“据此时的统计,河南坠子传统曲(书)目约有三百九十余部(篇),其中小段儿二百八十余个。 在全省一百多个曲艺演出团体中,坠子职业、半职业演员达三千余人,其中百分之五十左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青年演员,数量为诸曲种之冠。”河南坠子的演唱形式为站唱,演员演唱时手执简板击节。城市中的舞台表演多为女演员单口演唱,演唱曲目以小段儿为主。 农村还保留较多的半职业化的男演员演唱,演唱曲目多为中长篇故事。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也称“坠胡”)。坠琴的长杆、大弓造就了其音域广、滑音多的特点,因此擅于模仿人声,形成了“唱啥拉啥”的随腔伴奏特色。为了丰富音乐表现力,在坠琴为主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二胡、三弦、扬琴、琵琶等其他伴奏乐器。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有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什么?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流行的由道情、莺歌柳、三弦书三种形式结合而成。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是发源自河南省流行于豫、鲁、皖、京、津等地的一种以坠琴(古称坠子弦)伴奏的说唱艺术。因源自于河南省,演唱语音又是中原官话的河南方言,同时又有坠子弦伴奏,故名河南坠子。其表演形式有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河南坠子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伴奏乐器坠胡独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热烈火爆,以吸引听众。闹台以后向起腔过渡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为“过板”,现代都改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寒韵(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击节乐器有伴奏员使用的脚梆和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由道情改唱坠子的多用简板,由三弦书改唱坠子的多用铰子,由大鼓改唱坠子的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多在说唱长篇书目时使用。演唱方式有单口、双口(或对口)、三口(或群口) 3种,并各有适宜的书目。
河南坠子戏 是什么意思
“坠子”是河南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以曲艺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1961年春,邢台市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
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名称?
曲艺是汉族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曲种,各地流行的曲艺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音乐曲调和表演方式,因而构成了品种繁多、艺术特征各不相同的曲艺曲种。大致可分为:评话类曲种,相声类曲种,快板类曲种,鼓曲类曲种等。 根据艺术特点、音乐曲调、语言、起源地点、流行地区等的区别可划分为许多不同曲种,例如扬州评话、山东琴书、相声、河南坠子、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好来宝、赞哈、大本曲等。 根据脚本特点、演出形式和音乐曲式,大体上可以归纳成评书、相声、快板、鼓曲、说唱大书等五大类。 评书类 评书特点是只说不唱,由一个演员讲故事。"评"是用评语评论的意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评书是"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评书一般都用普通话讲述,也有使用地方方言的,如四川评书、湖北评书等。 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1902-1971)说书时语重声宏,说表做工自成风格,在评讲方面见识独到,胜人一筹。他擅长的书目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等。他生前经常在广播电台播讲,誉满京都,曾有"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的赞语。 近几年来,鞍山市曲艺团中年演员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热情真挚地歌颂民族英雄岳飞,无情地鞭挞奸臣秦桧等败类,做到了老书新说,旧书新评,爱听众之昕爱,恨听众之所恨,受到亿万听众的欢迎。一个演员,一块醒木,一把扇子,就产生了"全凭一张口,满台风雷吼"的艺术魅力。 相声类 相声是从汉族民间说笑话发展成的,具有轻松、活泼、滑稽、风趣的特点,又能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增长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人说的单口和甲乙二人捧逗争哏的对口。三人以上的群口,已很少有人表演。南方的独角戏(滑稽)、四川的相书都属于这一类。 最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对革新、提高相声艺术很有贡献。他在三十年代曾向著名相声演员朱阔泉、绪德贵等学艺,1939年在北京首次登台演出。四十多年来,在说、学、逗、唱中,他博采众家之长,擅于学唱京剧和地方戏曲;在语言上力求生动、形象、简练、纯洁;提倡幽默风趣,反对贫嘴聒舌;讲求提高相声艺术的格调。他的代表作有《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改行》等。侯宝林1979年退出了舞台,主要从事相声艺术的研究工作。 快板类 快板包括快板书、对口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竹板书等曲种。它由一两个演员韵诵,演出时用竹板、节子板、铜板(鸳鸯板)击打伴奏。快板原是单纯叙事的,没有故事情节,干板垛字,节奏较快。增添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发展成快板书。山东快书则是从竹快板书演变成的,主要说武松的故事。 著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解放前流落江南濒临绝境。解放初期参军后,在部队曲艺工作者的帮助下,致力于快书的整旧创新和普及工作,使快书在广大战士和工农群众中得到较普遍的发展。三十多年来,他和别人合作创作了《一车高梁米》等十几段新曲目,整理了十几段传统节目,并总结了创作和表演经验。1982年出版的四十万字的《高元钧山东快书选》,反映了这位承前启后的大师在快书艺术改革、创新、普及、提高等方面所起到的开拓作用。 鼓曲类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概括一下,又可分成七种: 弹词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自弹自唱的。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苏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当前主要的流派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大鼓 大鼓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员打鼓演唱。也有的不用乐器伴奏,只打鼓演唱。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盛行于清末,是从民歌小调发展变化来的。北方大鼓最早的一种是犁铧大鼓(即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它的曲调唱腔是从鲁北农村中一种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发展成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 为什么起名叫"大鼓"呢?这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说大鼓是从农民的秧歌发展来的,农民们有时敲着大鼓来引歌、送歌。秧歌鼓本来是很大的,后来参照和尚道土所用的扁鼓,把它改成小鼓了。一说是,从前鼓词,擅演大部头书,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所以管大部头的鼓词就叫"大鼓书",简称大鼓。 还有一说认为打鼓是为招揽观众,把大家聚集起来,即"打鼓说书",后被讹传成"大鼓书"。总之,无论怎样解释,大鼓都是从汉族民间土生土长起来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全国二十几种大鼓,多按地域起名。如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板大鼓、京东大鼓、奉调大鼓,以及平谷、唐山、南阳、上党、东北、安徽、河洛、湖北、太原、广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大鼓等。按乐器分有铁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
深泽坠子的艺术特色
初期的坠子戏,是以传统坠子书目为基础,略加改动,运用原有的音乐唱腔,套用京剧、河北梆子的锣鼓经,穿上戏曲服装,增设了灯光布景而成,因而称为化妆坠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坠子进一步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借鉴,设置了生、旦、净、丑行当...
“坠子”是河南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以曲艺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1961年春,邢台市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河南坠子艺术特色之表演形式》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