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歌词是什么意思,静而后能定全文?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出自《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养德的哲理句子?
1. 修身养德,内心深处皆有清明之泉。
2. 德行如水,润物无声。
3. 修身是心灵归宿,养德是陶冶人品。
4. 只有修身养德,才能驾驭人生的风雨。
5. 修身养德是一种内在的美丽,值得用一生来追求。
6.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修身养德可以拓宽人生道路。
7. 修身养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可以使生活更加圆满。
8. 培养好习惯,修身养德,让自己成为内外兼修的完整人。
9. 修身养德是一种高尚品质,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0. 修身养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还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大学章句原文和译文?
大学章句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章句译文:《大学》所讲述的道理,在于明智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最终追求至善。了解事情的界限而后有所决定,决定之后才能够保持冷静,保持冷静之后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之后才能够善于考虑,善于考虑之后才能够取得成功。万物皆有始有终,事物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了解哪些是最先要做的,哪些是紧接着要做的,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成功的道路。
多谋长远之策最早出自何处?
出自:“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有典故,是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演化而来的。
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
原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谋定而动”善抓善成
谋定而动,好似行船,重在航向。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若对,事半功倍。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之于单位和组织就好比船长之于船只,其价值观好比船长手中的罗盘,政绩观好比船舵。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这句话出自于《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释: 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