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无常偈歌词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从中你有没有明白一些事情。就不必纠缠于过去我们是不是爱过,电视等媒体整日宣传爱情的可贵伟大——其实是误导人。人生之中比爱情伟大的情感太多了。对人无私的关心……而这些情感之所以伟大(包括那些感人的爱情),纯粹是无私无我的关爱他人的,其实是出自人们要离开痛苦得到快乐的欲望?就应该去学着精通无我利他——这样才能得到不生不灭的快乐。...

无常偈歌词是什么意思,gay分手是怎样的经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解你的痛苦。没有值不值得的。很多事情,虽然现在痛苦,但是未必是坏事。

关键是从中你有没有明白一些事情。

爱情本身其实是你自己编织的幻象。虽然在爱的时候你为了他愿意付出这一点很可贵;但根本上爱情是自私的。而且你觉得你爱上他了,其实你不了解他真实的全部——而如果你真的全部了解的时候,你不一定爱他了。所以其实你爱的只是自己创造的一个“完美的爱情对象”。

明白这一点,就不必纠缠于过去我们是不是爱过,他对我到底怎么样这一类的问题。

电视等媒体整日宣传爱情的可贵伟大——其实是误导人。

人生之中比爱情伟大的情感太多了,比如父母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朋友间纯洁的友情,对人无私的关心……而这些情感之所以伟大(包括那些感人的爱情),其共同特征是因为其中没有了自私心,纯粹是无私无我的关爱他人的,因为这一点这些感情才可贵才伟大。

人为什么要恋爱呢?其实是出自人们要离开痛苦得到快乐的欲望。而事实上,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无私无执是一切快乐的来源。

懂得这一点的话,就应该去学着精通无我利他——这样才能得到不生不灭的快乐。

妙色王求法偈说:“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这里离于爱者的爱指的是执着。不是说你们恋爱你要离开他。而是要你离开对于他的贪执。

你很爱他,但是为什么觉得痛苦呢?就是因为你太执着于要得到他了。

所以一旦失去会痛苦不堪。而这个宇宙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是有生就有灭,有得必有失;一切都是瞬息间无常变化的。——那又怎么能指望这种不断生灭的东西给你快乐呢?

真正不生不灭的快乐只能在心中寻找,如同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一切生灭无常中以理智念念观照自己的内心,最终照破一切无常的幻象,得到不生不灭的快乐,这样就能度一切苦厄了。这样离苦得乐的办法,就是佛法。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单纯的对他好就好了,至于他怎么反映,你的心如果无所求,这样的一颗纯洁的心本身就是快乐之源,又怎么会痛苦呢?即所谓的“心善为乐”。

把这样的无所求只是付出的爱平等的对待一切生命——就是慈悲了。

最后祝愿你心中的伤痛早日愈合,早日离苦得乐!

如何通俗理解金刚经中的人相?

野狐试答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中多次提到,怎样来通俗理解这些?题主的问题很有价值,我就我的理解通俗解释一下。佛法高深,我器小根浅,斗胆解说,算是无知无畏吧。

《金刚经》讲“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每个人本身就是如来,但为“我执”蒙蔽,丧失了本真,不见本性。修行就是去除“我执”,明心见性,一悟众生是佛。四相是“我执”最根深的东西,是最难以去除,但这些东西“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困扰蒙蔽着凡夫,使我们难以见性开悟。

“相”可以理解成“一切有为法”,通俗讲就是我们概念化的东西,包括所有物质的东西和我们头脑中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也可以称为“色相”。“四相”就是把色相分四个方面具体来说的,四相具体如何理解?

“我相”:现实中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做事都有一个“我”,一切都从这个我来出发。我的钱多了少了,我的老婆孩子对我好不好,我的亲戚朋友如何对我,领导咋样看待我,同事谁说我坏话了,我还没上车高铁为啥不等我就开了,为何先进不是我,为啥让我去干这事……这就是“我相,是四相中最难破除的一个。

“人相”我们也会从个别人出发想问题、做事。老婆孩子吃饭了没有,大舅二姨三姑过年有钱没有,同学朋友谁谁家里出啥事了,哎,同事谁谁和老婆离婚了,我的偶像又和谁结婚了……我们甚至也会替古人担忧。

“众生相”可以理解为从群体出发想问题,看事情,我们村还很穷,我们单位今年能不能评上先进,我们县上财政状况啥事能好转……从世俗来看“人相”、“众生相”要高于“我相”,但它们都是虚幻的,都是困扰我们的外在东西,使我们心不能空明清净,见不到自己的本性。

“寿者相”和前三个不同。人的所有悲剧都来自于时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这就有了“牛山之悲”。齐景公和群臣登临牛山赏景宴饮,看到四周景致秀美,齐国宫殿巍峨壮丽,齐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他非常高兴,突然,齐景公泪流满面,大臣们问他咋啦。齐公悲哀地说:一切多么美好呀,人为何要死呀?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写到:“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悲剧,它困扰着我们凡夫俗子。

不只是我们自己和与我们有关的人的生命长短问题会让我们苦恼,就是我们养的宠物狗死了,我们喜欢的花开败了,我们视为生命的东西毁坏了,我们都会为之伤心,会抱怨它们为何不能更长久。这就是困扰我们的“寿者相”

总之,四相就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东西,只有空掉四相,去除我执方可到达彼岸世界。

佛家讲信、解、行、证,这是修行的进程,理解了不行,说食不饱。要行,修行是很难的,所以佛家要求弟子“勇猛精进”,舍身求法。证得正果才算数,我们在这里也是说食不饱,不过了解一下也有点好处。

你是怎么理解此话的?

这两句诗来自唐朝的鸟窠禅师。鸟窠禅师活了99岁,僧龄长达八十多年。据说,鸟窠禅师出生的时候,"异香满室,遂名'香光'"。《宋高僧传·唐杭州秦望山圆修传》中说:"释圆修,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

9岁出家,后来云游浙江杭州时,住在了西湖背面的秦望山上的一棵松树上面,因此大家叫他"鸟窠禅师"。又因松树上有一个鹊巢,大家又叫他"鹊巢和尚"。鸟窠禅师"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任太守只能从树下仰视他。太守裴常棣坚请鸟窠禅师下树结庵,始终说服不了他。

后来,白居易来杭州任太守,听说了鸟窠禅师,于是前往拜访,说树上太危险了,要禅师下来。鸟窠禅师反而说白居易的处境更危险。他说官场沉浮,勾心斗角,处处危险。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高见。"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也解道得,百岁老人略行不得。"白居易于是拜鸟窠禅师为师,先后为其写了两首《赠鸟窠和尚》的诗。

有一次,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答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白居易从此顿悟,终成一位意境高深、修为脱俗的大居士,自号香山居士。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偈语: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 鸟窠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来无影去无踪,从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浮生如梦,一切法缘如梦幻不真,生死也如梦,何必执着,图添烦恼呢?

所以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诱惑、痛苦。一点点甜头就能让我们忘记了危险,愚昧地活着。人生苦短,不要太执着,学会放下,看淡、看开一些,把握当下,在这梦中清醒地活着。

世界上还存在着原始佛教吗?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原始佛教是存在的,原始佛教是近代提出来的,原意为释迦摩尼佛在世时传播的佛学。

释迦摩尼佛涅槃后一百多年佛教因对教义理解不同发生了分裂,之后再次分裂,形成了十多个不同的派别。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根据各地域接受教义的特点形成了,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

释迦摩尼在世时并没有对佛所说的教言进行过记录,佛学的传播都是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在佛陀涅槃之后,弟子们感到需要将佛的话语记载下来,永久传播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最原始的佛经都是用梵文书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也就是贝叶经。在传播过程中翻译成各民族的语言,但是最原始的语意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只有师徒传承下来的经义经过悟道者的认可千年流传下来。

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原始佛教” 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最初始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核心教义,有别于后续发展出来的其他佛教教义。比如:三法印、四圣谛。二是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的小乘佛教。

但是,确定原始佛教只是在于考古和考据学意义,在实践中意义并不大。因为佛学讲的是实修,证悟实相,从人生的苦海中解脱达到彼岸。所以,释迦摩尼在世的时候,不提倡立文字,而是反复强调,传四十多年未讲一字,就是怕后世拘泥于文字而不实修实证。

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

薛宝钗生日点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有什么深意?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法缘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簑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薛宝钗15岁生日,贾母叫她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叫《山门》),并向宝玉推荐其中这一支“寄生草”曲子。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

这戏演的是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父送往别处的故事。

接着史湘云嘴快说戏子像林黛玉,黛玉发火,宝玉好心从中解说、调停,反而受到她二人的奚落,宝玉很是苦恼烦闷,袭人劝说几句,他却说“我只赤条条无牵挂”,自己大哭一场。提笔写了《寄生草》,又写了一偈:

无我原有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密疏。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着想真无趣!

薛宝钗说出“寄生草”,表现自己的博学,只盼望从此青睐有加,却无意中为贾宝玉指点迷津,使他悟了“禅机”。这也为他后来贾府败落,爱情破灭后出家为僧埋下了伏笔。

《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和宝玉作的一偈一曲,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从封建家教的贾宝玉,都不为世人所容。

鲁智深打杀了镇关西,只得去五台山做了个酒肉和尚,惹得众人愤怒,方丈却一眼道出禅机,言其日后修为超过一般人。鲁智深后来投了梁山,替天行道。可惜宋江的“替天行道”是替“天子”行道,而不是“人之道”。当宋江提出招安,鲁智深当即指出“当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可宋江等人被野心和欲望左右,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鲁智深再一次入了寺庙,这一次是真的出了家,真正离开了污浊的尘世,彻底地觉悟了,了断了。

“衔玉而诞”的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身上自然有灵气和慧根。但他在贾政眼里,是厌恶读书,游手好闲,不思功名,于国于家无望的浪荡子。在母亲眼中他是一个混世魔王,在妻子眼里他是仕途经济的判逆者,在贾府众人眼里,就是一个呆子、痴人,不合时宜的人。

鲁智深的悲剧,是因为宋江等人对功名的迷恋。而贾宝玉的悲剧,是贾府众人对仕途经济的痴迷,他倾慕“女儿”的清纯之美,出污泥而不染,虽然身上承载着“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却也不能摆脱“仕途经济”的枷锁。所以鲁智深替天行道的失败,就是通灵宝玉“无材补天”的痛苦和无奈。鲁智深的悲剧,也是贾宝玉的悲剧。鲁智深的结局也暗示着宝玉的结局。

鲁智深一度以为梁山是生命中的桃花源,可随着梁山被招安,替天行道的理想破灭,他看到了世事的虚无,人世的黑暗,最终回归净土,得以修成正果。

而贾宝玉在大观园的幻灭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人性的残忍。后来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抄家,贾宝玉看破红尘,回归佛门,他们都最后才顿悟,才知道“今日方知我是我”。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有哪些?

1.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把每—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而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而不去自傲。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2.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 说话要先想清楚再说,做事要先考虑好后果再做。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因为,轮回的路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4. 佛说,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前世的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那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那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就是一场情里之中的意外。

5.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6. 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种子,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知足者得乐,惜福者得福。

7.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见别人的过失和不足呢,不是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是我们自己的心胸太狭隘了,容不下别人的错误或过失,也是自己眼拙,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8. 生命的重量,在于你能承担多少;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奉献多少;生命的真实,在于你能认识自己多少。生命不是一趟索取和得到的过程,生命是一场生活的种种磨砺中的体悟和觉醒。??有福而不骄,则无祸;有祸而不惧,自是福。处事看担当,逆境看胸襟,喜怒看涵养,行止看胆识。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受点诽谤也不是祸,它能扩大你的心胸。淡薄之交,宁静致远;利益之交,两败俱伤。

9. 心量宜宽阔,不疑不贪执。守住这颗心,凡事向上看。

10. 凡事都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是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既伤人又伤己。佛经上说:“瞋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些,包容些,不骄矜,不恃宠,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11. 得宽心处且宽心,能饶人处饶几分。平生多少事,一切好商量,话语暖几度,送人多几站,花谢花还开,别离还相逢,抱一颗好心,好留下一回相见。

12. 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13. 凡事都不可太过极端、绝断,你给别人留了空间,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留下了很大、很多的回旋余地。所以说,人生固然是需要努力,但是是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适可而止方为妙。

14.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愿意也好,讨厌也罢,该来的都会来,没有选择,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面对,做自己该做的,尽力而为,用善良感染生活,用温暖和谐人生。且行且珍惜。

15. 逢人三分和气,如春风满面;遇事几分宽阔,留于别人路过。别把自己当君子,也别把自己当小人,人生是什么,都是学做人。

16. 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爱占便宜的人,定是占不了便宜,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不必计一时回赠,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莫要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播种;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善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