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军歌夜袭歌词是什么意思

以都司出兵援朝鲜王朝,后来以都司之职带兵入朝鲜,当时王化贞想从金军手中夺回镇江,于是决定从海路打响镇江战役,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苏日双方都是首次投入大量空军和装甲部队联合作战,对于在亚洲战场打了好几年仗的日军第23师团来说。日本关东军为了试探苏军实力。在图们江出海口的张鼓峰与苏军边防部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斗,最终日...

军歌夜袭歌词是什么意思,毛文龙如何从一名朝不保夕的逃将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员的?

毛文龙,明末将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由于《明史》里没有他单独的传,仅在袁崇焕等人列传中简单带上了毛文龙,所以他早期的生活不见正史中,只能从民间野史了解到大概。《毛总戊墓志铭》记载,万历4上,也就是1576年,毛文龙出生杭州,父亲死的早,家贫,随母亲寄居在舅舅沈光祚家中,从小好武厌文,常与朋友聚在一起谈兵法,并立志长大从军,不封侯,不罢休!

图为大鹿岛毛文龙碑。

毛文龙有个好舅舅,名叫沈光祚,万历年进士,后来官居山东布政使,毛文龙长大后从军的愿望就是沈光祚帮忙实现的,他曾在兵部任主事,当年在辽东的李成梁可是大神级别人物,毛文龙的伯父毛得春正是李成梁帐下的百户,百户相当于现在的连长,毛得春一生从军,膝下无子,于是将毛文龙过继给毛得春为嗣,万历33年,也就是1605年,毛文龙又带上的舅舅写给李成梁的荐信,很顺利的继承了毛得春的百户军职,也有资料说他袭的是千户。

图为1625年辽东形势。

在《明史》里,对毛文龙有句描述叫“以都司出兵援朝鲜王朝,逗留辽东,辽东失,自海道遁回”,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跨度很大,包含内容很多。毛文龙当百户是1605年,后来以都司之职带兵入朝鲜,百户上面是千总、守备,才到都司,说明他升了3级,成为中级军官,此后一直驻守在辽东,直到明朝失去辽东,才从海路逃回,明朝失去辽东就是天启元年,也就是1621年的辽沈之战,等于说毛文龙在辽东待了10多年,军职前面升的快,后面升不动了,一直顶着个中级别的都司过日子,直到明军丢尽辽东,毛文龙从海路捡回一条命。

图为旅顺双岛姑子庵,当年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地方。

辽东虽然丢了,辽东巡抚王化贞还在坚挺,带着部队撤到辽西走廊一带,毛文龙就归了王化贞帐下,当时王化贞想从金军手中夺回镇江,这是朝鲜入贡的必经之路,此城不夺回,朝鲜就完蛋了,于是决定从海路打响镇江战役,委任毛文龙为游击,又升了一级,这场仗打得很漂亮,充分准备,里应外合,成功夺回镇江,史称“镇江大捷”,于是毛文龙升任平辽总兵,驻皮岛,节制辽东沿海各岛屿,开启了皮岛抗金之路。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

朱可夫二战期间认为日军将领水平都很差劲,评价靠谱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由于诺门罕战役,苏日双方都是首次投入大量空军和装甲部队联合作战,对苏军是次考验,对日军更是一次检验。但是,对于在亚洲战场打了好几年仗的日军第23师团来说,这场仗确实有值得总结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看诺门罕战役是怎么打起来的?

提到诺门罕战役,就必须与1938年苏日两军边防部队,在中苏边境张鼓峰展开的一场边境冲突联系在一起。1938年7到8月间,日本关东军为了试探苏军实力,企图北上西伯利亚完成占领欧亚大陆的野心,在图们江出海口的张鼓峰与苏军边防部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斗,最终日军被撵出了苏联边境。

但日军大本营认为,1939年欧洲形势急转直下,苏联在应对德国发动战争方面举棋不定,为了配合德国发动二战,更是想通过武力占领蒙古,所以于1939年5月4日与蒙军以及驻在蒙古的苏军第57军在诺门罕地区又发生了边境摩擦。

6月初,随着诺门罕事件的升级,日军不断往战场增派兵力,苏军也加强了第57特别军的指挥,朱可夫被挑选出来担任军长。也就是说,朱可夫指挥诺门罕战役时,苏日之间打的是第一阶段作战,朱可夫随后又指挥了第二和第三阶段战役。实际上,整个诺门罕战役分四个阶段,但第三阶段日军第23师团被歼后,日军从青岛调来了精锐第5师团、从开封新乡又调来了精锐第14师团以及从关东军调来第2师团部分部队,力求与苏军再展开一场大决战,但在9月3日军事行动被日本大本营紧急叫停,双方于9月15日签订了停战协定,诺门罕战役到9月16日宣告结束。

其次,朱可夫指挥第1集团军如何打赢诺门罕战役的?

1939年6月1日,朱可夫被派到莫斯科接受命令,当时他还是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5号就到达了苏蒙边境的第57特别军司令部,这个军的任务是根据苏蒙1936年签订的苏蒙条约,苏联有义务保护蒙古不受外敌入侵而来的。

朱可夫接任军长以后,考虑到当面日军实力,第57特别军兵力不足,无力阻挡对方的进攻,于是向莫斯科申请增调3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没想到第二天苏军总参谋部就答应了他的要求,还加派了空军部队,95架歼击机和21名有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

从6月22日到月底,苏德双方第二阶段作战就从空战开始,苏军95架飞机对战日军120架,但是,日军空军损失太大,仅前三天就损失64架,到7月初,日军加大了陆地进攻兵力,从海拉尔调来了关东军主力第23师团。为了加强反击,苏军决定加强第57军作战力量,扩编为第1集团军。

此时,苏日双方的战斗力各有所长,日军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在诺门罕地区的谢陶尔拉盖高地成了主战场,日军有一万多人,而苏军防御部队只有一千多人,日军有100门火炮和反坦克炮,而苏军只有50门火炮。但苏军也有自己的优势,增派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到战场,坦克11旅有150辆坦克、摩托化装甲第7旅有154辆装甲,还有配备45毫米加农炮的蒙军装甲第8营。

到7月5日,围绕谢陶尔拉盖高地,苏军叫巴英查岗山高地的战斗结束,日军大败。这次行动使苏军发现了日军的短板,虽然日军飞机敢打能冲,但战斗技术却没有苏军厉害,尤其是日军的武器装备完全落后于苏军。每次空战时,日军的损失都要大于苏军,而苏军的炮兵和装甲力量又是日军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当日军调整部署,准备在边境一带作侦察防御时,苏军却在8月20日展开了一场把日军撵出蒙古的大规模总攻。

为了在诺门罕彻底打败日军,苏军也是从各个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往前线增派了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两个炮兵团和其它作战部队,另外又增加了轰炸航空兵和歼击航空兵,使苏军实力大增。

战斗从8月20日打响,26日就完成了对日军第23师团的合围,30日诺门罕战役结束,整个第23师团全部被歼。

从这个层面看,诺门罕战役,苏军是在一战后首次大规模动用机械化部队作战,尤其是飞机、大炮和装甲部队的联合作战,这不仅为紧接着展开的苏芬战争积累了经验,也为1940年苏军展开的首长机关战役演习提供了借鉴。

第三,朱可夫说日军士兵勇敢、军官指挥差劲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朱可夫直到1940年5月份才见到斯大林,当时斯大林准备要他到基辅军区任司令员,临行前斯大林询问了诺门罕战役情况,其中提到了朱可夫如何看待日军作战能力的问题。

朱可夫的回答是:日军士兵训练严格、执行命令坚决,擅长防御战,尤其是下级军官指挥果断,作风顽强。但高级指挥员墨守成规,缺乏主动性。在武器装备方面,日军的技术装备也比较落后。

那么,朱可夫为什么肯定了日军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作战能力,却对日军高级指挥官的作战能力嗤之以鼻呢?从整个诺门罕战役的过程看,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分析。

一方面,朱可夫接任第57特别军军长时,日军已经与苏军打了一仗,对苏军的基本打法有所了解。但朱可夫上任以后,加强了装甲部队的进攻,同时也增派了兵力,但日军却不以为然,这是日军在战法研究上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苏军将第57军升级为第1集团军后,大量增派了空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而日军仍然按部就班,打法没变,对战场形势判断不力,这是高级指挥员的责任。尤其是在谢陶尔拉盖高地和最后的总攻作战,苏军都事先采取了隐蔽措施,大量地增派兵力和物资,这些准备并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可日军一点察觉都没有。朱可夫说日军高级指挥官缺乏主动性,就是说日军没有在大战前派出大量侦察人员,没有及时掌握苏军调动和布防情况。

更重要的是,8月20日战斗打响,日军居然一点防备都没有。原因是当天是周末,大部分日军前线军官都到海拉尔休假去了,在苏军上万吨炮弹轰炸11天以后,第23师团弹尽粮绝,指挥官只好命令2000名士兵拿着手榴弹近战突围,在苏军装甲坦克面前无异自寻死路。

从上面分析看出,朱可夫说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指挥将领缺乏主动性,还是有所指的。凭当时日军的作战能力来讲,日军并不比苏军士兵差。但在武器装备和战术安排上,苏军占有天时和地利,朱可夫为了发动总攻动用了那么多部队,尤其是作战物资从供应站到前线需要经过一条650公里长的土路,来回一趟就要五天时间,而苏军为了运输这些物资,动用了3500辆卡车和1400辆油槽车,这么大的阵势,日军居然没有了解,甚至在战斗打响时还有一半军官在外休假,这样的指挥官不差劲又是什么呢?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宋哲元去世后,被追认为抗日爱国将领,这算是对其一生的总评价。但是曾经他在亲日与抗日之间,摇摆不定,甚至被土肥原贤二认定为实现“华北自治”的代理人,临死还在念叨“北平失守都是他的责任吗?”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退败。张学良收编了一些西北军残部,编成29军。

宋哲元,188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少年时刻苦读书,自己主动专研练习武术。1910年武备堂毕业,1911年认识了冯玉祥。

冯玉祥败退,西北军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张学良允令下,宋哲元拥有了2.2万人的29军,但是张学良给了50万军饷以后,就不再管了。

29军驻扎在山西,军费无处着落,还要看山西王阎锡山的脸色,日子相当不好过,士兵连衣服都破烂不堪。条件艰苦,宋哲元等还是积极准备抗日。

九一八事变,他喊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口号,1933年长城抗战中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大刀队一战名扬天下,也诞生那首《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抗日进行曲,赢得“抗日英雄”的美名。

我以三十万之大军,不能抗拒五万之敌人,真是奇耻大辱。现状到此地步,我们对于时局尚有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之精神,拼命到底而已!

这是长城抗战后,29军撤退时,宋哲元昭告全军,表达痛心疾首的心情。

曾经满腔热情抗日的宋哲元,怎么变成在亲日和抗日之间摇摆的呢?

宋哲元不是蒋的嫡系,反而曾是冯玉祥下面反蒋的新人物。蒋对他早已有戒备之心。

1935年,4名日军在察哈尔省偷会地图被扣留,日方借此向国民政府施压,而此时蒋分身乏术,注意力都在追击长征中的红军,于是对日采取了妥协态度,正好撤掉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的职务,派他去“剿共”。

他也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称病在天津“养病”去了,甚至摆出让我去剿共,我就投靠日本人的姿态。

知道不能得到国民党的保护,宋哲元又想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华北地盘,想起当年29军衣衫褴褛,担心被当作土匪受到攻击,只能夜间行军,开拔移防。

宋也不是不懂民族大义,可是在私人利益面前,他还是选择了利己,保全自己,爆发出军阀本身的姿态,这也是封建思想“家天下”的反映。

眼下,宋打算取得日本人的谅解,此前他也是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日本人打算把他压迫到黄河以南。

亲信萧振瀛、陈觉生立刻联系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表示了合作的愿望。驻屯军迅速表示宋哲元必须在位。

“丰台事件”以后,29军让防,丰台陷落,宋哲元也乘机把势力发展到平津,与日军联络,发展势力,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蒋介石表示打算把华北交由宋哲元负责,以示信任,拉拢他。国民政府还颁发了国家荣誉勋章,表彰其抗日功绩。

“对日本是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表面亲善,绝不投降;对中央不说反对中央的话,不做蒋介石个人工具的事,随机应变,效忠国家。”

这是宋哲元的想法,他只是要保住自己的地盘和权势。

很快夹在国民政府和日本人之间的宋哲元就让土肥原贤二看到了实现“华北自治”的机会。

他联系宋哲元,建议他组建“自治政府”,日方会提供军事援助。宋哲元还没那么糊涂,当即拒绝了。土肥原又变花样,打算首先建立察哈尔、河北两省自治政权,然后使山东、山西、绥远三省加入。

此前拉拢吴佩孚不成,现转向宋哲元。1935年11月,日驻华大使与蒋介石商讨华北自治事宜,蒋采取“拖”的策略,因他现在很忙,忙与“剿共”。而另一边土肥原则拟好了“华北高度自治方案”,以宋哲元为委员长,土肥原为顾问,通碟宋哲元11月20日之前必须宣布“自治”。

19日,宋哲元与日谈判“自治”问题,引起社会强烈不满。他本人即使再保护私利,也不敢公然独立出来。30日,宋致电蒋,“华北自治”迫在眉睫。

图/冯玉祥和蒋介石

就在宋哲元一步步沦陷的时候,全国舆论浪潮一波高过一波。1935年12月初,天津《大公报》发表社论:《勿自促国家分裂》“万勿自肇分裂,勿诿责民意,捏造自治”。

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哲元撂挑子不干了,回家休息去了。

一个折中的办法是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土肥原为顾问,再安排一些亲日分子进入,最终宋哲元为委员长。委员17人,其中亲日派委员7人。这也是宋哲元之前提出来的。

图/一二九运动

接下来,全国各地学生,社会团体,示威游行,通电迫使国民政府讨逆。在舆论的压力下,宋哲元复电各社会团体:“洁身爱国,未敢后人。”

总算在舆论的逼迫下,使宋哲元悬崖勒马,只差一步之遥就变成了汉奸。宋哲元也是两边不敢得罪,委员会是进一个亲日派,就进一个反日派。

1937年2月,宋哲元终于改变了对日本人的态度,从而爆发了日驻屯军挑衅二十九军,史称“七七事变”。

抗战爆发之初,宋哲元低估了形势的严峻,仍然主张对日和谈,给日本人调兵遣将,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

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

一直到7月27日,宋哲元才发表通电表示坚决抗日。面对敌人装备精良的部队,二十九军节节败退,29日北平失守,30日天津失守……。

1938年,宋哲元得严重的肝病和脑血栓,病情来势汹汹,一直在养病,1940年初,突然中风病逝,享年56岁。

直到病逝前,宋哲元都在叨念:“华北的事……,究竟是不是完全由我们负责?”

结束语

宋哲元抗战有功,但是军阀割据的想法导致他对日态度动摇,可能从前线退下来后,自己也一直在悔恨。

当时各地军阀矛盾重重也成了日本人可以转的空子。

幸好,民意把他们拉到了统一战线。

请以沁园春为词牌?

问题:请以“沁园春”为词牌,填一首军旅词,该怎么填?

首先,感谢文友提出这样有价值,正能量的问题!宋词中词牌【沁园春】属于长调中的经典。虽不易填写但影响深远。

特别是领袖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在当年那个特殊的年代,仿佛给人们注射了一针时代的“兴奋剂”,举国上下大江南北,群情激昂曙光荡漾,唱出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声,一时间广为流传,也使得这个词牌为人们所熟知。

词牌 《沁园春》的来历:

据有关史料记载:此词牌与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关。东汉明帝刘庄,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她在自己的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巧取豪夺,公主害怕不敢计较。后来章帝得知此事,一怒之下要治窦宪罪,责令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 “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沁园春》词牌的情调:以“豪放”见长,苏、辛一派善用之,词调格局大气恢弘,所示内容宜于铺叙,最适合抒发壮阔豪迈襟怀。《沁园春》词牌定格:据《钦定词谱》介绍,该词牌有7体,以贺铸体为正格,除此之外较有名望的还有贺铸、秦观、程垓等6体。东坡体:

双调114字,上阙13句为四平韵,下阙12句为5平韵。苏词以《沁园春•孤馆清灯》最为著名,为后世所传诵。

《沁园春》的写作要领和心得:

上下阙“领”字四句应考虑对仗,工对扇面浮华可酌情处理。

定格为(东坡体):

中中平平,中中中中,中中中平。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仄,中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平。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备注:其中用韵、领字,可“百度”自查。针对文友提问,现将自己平日习作,与头条文友们分享,不足之处敬请雅正!

【沁园春*“八一建军节”寄怀】

众志凌云,浩气长天,举世传奇。

忆千秋伟业,开天辟地,万民廑念,居险思危。

转战东西,雪山草地。

百折弥坚志不移 。

挽危难,舵手挥扇羽,傲视熊罴。

围追堵截肠饥。

军情险、苦重兵紧欺。

看金沙汹涌,泸桥飘缈,赤河奔荡,妙算神机。

调虎离山,昼行夜袭,战地黄花捷报飞。

三军汇,喜旌旗高举,熠熠生辉。

备注:钦定词谱,词林正韵,步东坡格。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喜欢诗词歌赋,尤喜宋词今填。原创不易,敬请文友关注分享,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是兵法天下之荣幸。】

张古山战役的战斗经过?

1938年10月5、6日两日,第1兵团主力第74军(即后来的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的前身)等部在长岭、背溪街、张古山、狮子岩等处与日军第106师团激战。6日,薛岳认为歼灭当面日军的时机已到,下达了对敌第106师团展开总攻击的作战命令,当天下午,总攻击开始打响,第66军以第195师及160师向石堡山攻击前进。74军第51师在师长王耀武指挥下,向日军占据的长岭北端和张古峰制高点发起了数度攻击,第51师153旅长张灵甫率一支精干的小部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后山绝壁上进攻,经过白刃格斗,占领张古峰主阵地。拂晓后,日军拼力反扑,一度夺回阵地。张灵甫率部死战,腿部负伤,仍不下火线,张古山顶一时尸山血海。激战至10月9日,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日军第106师团损失惨重,特别是日军基层军官伤亡惨重,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组织向万家岭地区空投了200多名军官,以加强力量,这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阵地对日军突围至关重要,以飞机重炮攻击,51师只得退下,入夜又夺回,经五昼夜反复争夺,张灵甫带伤坚持战斗,终于牢牢控制该阵地。蒋介石命令薛岳,务必在10月9日24时前全歼该敌,结束战斗,作为给“双十节”的献礼。15时,薛岳命令各部队选拔勇壮士兵200至500人组成奋勇队,担任先头突击。同时各部长官一律靠前指挥,薛岳自己也亲临一线。18时,炮火准备。19时,奋勇队出击,各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向箭炉苏、万家岭、田步苏、雷鸣鼓刘、杨家山等地全线攻击。各部队前赴后继,踏尸猛冲。经一夜血战,106师团的防御阵地彻底崩溃。激战至10日晨,第66 军收复万家岭、田步苏,第4军收复大金山西南高地和箭炉苏以东高地,第74军收复张古山 ,第91师收复杨家山东北无名村,第142师收复杨家山北端高地。战斗中,第4军前卫突击 队曾突至万家岭第106师团司令部附近不过百米,因天色太黑,加之自身也伤亡重大,未能及时发觉松浦中将。据战役结束后一名日俘供认:“几次攻至师团部附近,司令部勤务人员,都全部出动参加战斗,师团长手中也持枪了。如果你们坚决前进100米,师团长就被俘或者切腹了。”未能生擒松浦淳六郎,成为此次会战中最大的遗憾。11日,第106师团残部千退守雷鸣鼓刘、石马坑刘、桶汉傅、松树熊等不到5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固守待援。冈村宁次严令各部不惜代价,增援万家岭。鉴于基本歼灭106师团的主要目 的已经达到,而各部队伤亡均极惨重,薛岳命令各部撤出战斗,全军退守永丰桥、郭背山 、柘林一线。随后,薛岳电禀武汉军委会:“此次敌穿插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中围攻,未将该敌悉歼灭,至为痛惜。”张灵甫夜袭张古山,一战成名天下知。 19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移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 [1]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很快提升旅长。旅下辖团,实为师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该地名实为张古峰,后因74军军歌中为押韵,出现了“张古山,血染红”字样,后人多以为该地名为张古山。 [1] 但该段事迹无可稽考,极有可能为二十一世纪翻案虚构之说

曹操霸占张绣的婶娘邹氏弄得差点没命?

曹魏爱人妻,东吴爱萝莉,蜀汉爱搞基,这话说的一点没错,作为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曹操,就是一个人妻狂魔。不仅曹操爱人妻,就连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非常喜爱人妻,曹丕的皇后甄宓就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在袁绍势力被曹操攻灭后,甄宓被曹丕纳入了后宫。可甄宓又偏偏被曹植看上了,才华横溢的曹植便写下了史上最为优美的赋文《洛神赋》,其中洛神的原型便是他的嫂子甄宓。虽然这种感情很虐心,但《洛神赋》其文辞之优美、辞藻之华丽,在中国古文中无出其右,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词汇,如凌波微步、明眸善睐、气若幽兰等都是出自于《洛神赋》,说实在的,我在看了《洛神赋》后都不禁感叹,这篇文章其优美程度虽不能说后无来者,但至少也是前无古人了。曹家确实有爱人妻的基因,老曹是如此,两个小曹也是如此。

▲曹氏三父子都喜爱人妻

史书上曹操有记载的妻妾共有16位,其中有据可查的人妻就有杜夫人、尹夫人和某氏,这个某氏就是张济的遗孀,《三国演义》中的邹夫人。

PS:张济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在他死后其侄子张绣继承了他的势力。

本来曹操与邹氏是扯不上关系的,但在东汉末年的军阀大混战中,曹操兵强马壮,张绣在面对曹操的时候毫无胜算便索性投降了曹操。张绣投降后,曹操非常高兴,在军中置办了宴席邀请张绣与他同乐。在整个席间张绣始终没敢抬头看曹操一眼,曹操便觉得张绣已经完全臣服于他,也就放下了戒备。

老曹的毛病很多,比如在打的很顺利的时候容易骄傲大意,后来的赤壁之战就是因为大意了,周瑜没讲武德败了个底儿掉。这次在宛城便是如此,骄傲起来就忘乎所以,偏偏这个时候好色的毛病也跟着一起犯了,强行纳了邹氏。

关于曹操是如何纳的邹氏,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载,在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喝的宁酊大醉,就问起了身边的侄子曹安民,城中有没有女人供他玩耍,曹安民便告诉曹操说,张绣的婶子邹氏长得很美。曹操听了也不管对方的身份,就带着人前去找到了邹氏,一见邹氏果然长得很美,便纳了邹氏。

曹操得了邹氏后,再加上胜利的喜悦就更加忘乎所以了,整日与邹氏在军中作乐,放松了戒备。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更何况是叔叔的妻子,自己的婶子呢?这对于张绣来说是莫大的羞辱,张绣因此愤恨曹操,萌生了报复的想法。

张绣的谋士贾诩便建议张绣,要袭击曹操就要先搞定他身边的大将,万人敌的典韦,这样一来突袭才能成功。张绣便派了部将胡车儿去接近了典韦,到了晚上请典韦喝酒,乘着典韦喝的烂醉的时候偷走了典韦的兵器大双戟。

▲正当老曹在帐中与邹氏玩乐的时候,张绣发动了突袭

等到张绣发动突袭的时候,曹操还在帐中与邹氏作乐,而他身边的士兵们此时都没了防备,一时间曹操的大营乱作一团。典韦在慌乱中醒来,找不到自己的兵器,便赤手空拳地跟张绣的人马打了起来,在击杀了数人后终因寡不敌众力战而亡。

这一战老曹被打的很狼狈,在《三国志》中只是短短的一句话:

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为了泡妞,老曹损失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损失不可谓不惨重。就典韦来说,他的武力不在张辽和许褚之下,如果能顺利活到三国后期,也应该是一员举足轻重的大将。而长子曹昂的死,则直接导致了曹操一生的遗憾,这点则是史书上很少提及的。

▲如果说典韦的死是曹操最大的损失的话,那么曹昂的死则是曹操一生最大的遗憾了

曹昂本是曹操妾室刘夫人的儿子,在曹昂出生后不久刘夫人就病逝了,曹昂便一直由曹操的原配丁氏抚养,丁氏没有生育,从小就把曹昂当亲生儿子般看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母爱。听闻曹昂战死,丁氏便找到了老曹,大骂道“都是你个不要脸的老东西,一天到晚就知道泡烂妞,这下可好,把我的儿子曹昂给弄没了,你还我的儿子,还我的儿子!”说罢,便动手打起了老曹。老曹这时刚刚遭遇兵败,心情非常郁闷,又遇上丁氏的吵闹,一时间怒气上头,便要丁氏滚蛋,丁氏听了二话没说,收拾东西就回了娘家。

后来过了段时间,老曹清醒了,知道是自己的不对,便架着马车带着礼物来到丁家,想把丁氏请回家,可是丁氏就是不理老曹,任凭老曹如何劝,也是铁了心要待在娘家。老曹见劝不动丁氏,便只好作罢。

后来老曹为了丁氏又跑了一趟丁家,向丁氏承认了错误,可是丁氏对老曹已经死心,怎么劝也是劝不回了。老曹只能长叹一声,对丁家人说道“如果以后遇到好人家,就改嫁了吧。”从此丁氏便一直在娘家守寡,一生也没有改嫁。

▲一代大奸雄老曹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对丁氏的事情念念不忘

后来到了老曹临死的时候,对丁氏的事情仍然耿耿于怀,他对曹丕说道:“我这辈子从不在意别人怎么说我,就算说我是汉贼也好,说我是奸雄也好,我从未在意过。我唯一在意的就是愧对丁氏,当初是我的错,是我辜负了她,在我死后你要好好照顾丁氏。”

都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老曹临死前说的话,是他的真心话。

至于邹氏,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

之后便没了下文,我认为邹氏很可能是死在了乱军之中。

作为乱世中的女性,邹氏与貂蝉、甄宓等人一样,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多年前看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对邹氏这一段没啥感觉,但是这些年再看这一段,却愈发觉得邹氏其实是个苦命的女人。

邹氏年纪轻轻地就守了寡,我相信老曹在遇见邹氏的时候,她年纪还不大,不然也不可能会美的让老曹动心,三国那会的女性到了三十早就算老年了,估计遇到老曹的时候最多也就二十出头。

那么遇到老曹的邹氏是什么心情呢?我想她是有些想从了老曹的意思,如果是不从的话,古代的烈女子经常是会自杀的。主要是她还年轻,也不想一直守寡守下去,况且老曹是个强者,在乱世中一个弱女子也只有依附强者才能生存下来。当然,邹氏也不能不从,毕竟一家子性命都在老曹手上。

而她的命运,就正如多年前我们看《三国演义》中《淯水吟》的歌词一样:

我本飘零人,薄命历苦辛,离乱得遇君,感君萍水恩。君爱一时欢,烽烟作良辰,含泪为君寿,酒痕掩征尘。灯昏昏,帐深深,君忘情,妾伤神。一霎欢欣,一霎温馨。

明日淯水头,遗韵埋香魂。

对于邹氏来说,老曹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希望,她很清楚老曹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色,但她还是感激老曹给了她生活的希望,“感君萍水恩”。但是这一点生活的希望,随着张绣突袭老曹的大营,瞬间化为了灰烬。

乱军之中的邹氏,其实已没了出路,就算能跟着老曹冲出重围,老曹在遭受了如此打击后不会待见她,老曹全家也更不会待见她,活着跟死了没任何区别;如果留在原地不走,张绣也不可能容她,毕竟是被老曹玷污过的婶子,留着太丢面子,到头来也难逃一死。

PS:张绣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很可能会直接杀了邹氏,然后对外宣称邹氏誓死不从老曹,殉了张济。

在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中,张绣突袭老曹大营,一时间火光四起,杀声震天。老曹在部将的劝说下离开了大帐,邹氏却独坐帐中不为所动,抚琴哀唱,唱出了她的心声,唱出了她的命运,也唱出了她最终的归宿:“明日淯水头,遗韵埋香魂”。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