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囚歌词什么意思,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
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当然有啊!第一个当属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郑和了!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一说其本姓马,后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宫监太监,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于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王承恩王承恩,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
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黄金万两,封伯爵,藏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帝。
福王时,缢忠愍!
王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与刘璟,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灭,几十万人卸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表现了其强烈的忠贞性格,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高力士看过(妖猫传)的人,可能对这个人有些印象,在剧中,高力士代玄宗皇帝向李白讨一首关于美人的诗,李白推脱没有美人不愿做诗,一说李白在见过杨玉环之后当场作出了(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祖籍潘粥(今广东省高州市)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孙。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义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
李隆基常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帝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又在龙门石窟为唐玄宗造像,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怀恩怀恩,明代著名宦官,本姓戴,因族人犯罪而受到牵连,很小就做了宦官,赐名怀恩,明宪宗时被提升为宦官机构最高领导者: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廉洁不贪,正直忠诚,明孝宗幼年时期几度危难,怀恩护其得以保全。
怀恩又敢于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有个叫阿九的宦官,其兄担任京卫时,因犯了罪被刘大夏鞭打责罚,阿九向宪宗诬告,逮捕刘大夏入狱,全靠怀恩力救才得以释放,员外郎弹劾梁芳及僧继晓,被逮下诏狱,宪宗想处死林俊,怀恩一再冒死力谏,宪宗大怒用墨砚扔他,把他轰出去,怀恩一面遣人斥责镇府司谄媚梁芳,倾陷林俊的丑行,警告他们不得杀害林俊,一面称病不出任事,宪宗只得派太医为其诊治,林俊也得以被释放!
蔡伦这位就更厉害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他进行改进的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 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任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人们以往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因权利斗争而自杀身亡,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
古代有那么多的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也并非每一位都称职更多的时候太监之所以坏是因为没有人愿意用正眼看他们身体上的残缺并不能阻挡人性的光辉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
在软禁期间每天都要练八段棉。还有钓鱼也成为张学良的乐趣
有哪些让你特别有摘抄欲望的歌词或句子吗?
有哪些让你特别有摘抄欲望的歌词或者句子吗?这个问题就让人有欲望回答,因为无论你是在看书或者听歌甚至看影视剧,总有一些拨动你心弦的语句,他们就像初春飞舞的蝴蝶,那么灵动,那么富有煽动性。而我就把我收藏的一些优美的语句发表出来供大家欣赏。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握杯不放,应该是留恋和犹豫。
2.一颗水珠在一片江海里,水珠若只会自重自大,就始终只是个小水珠,但它一旦破掉自己,便是江河湖海了
3.隔窗不见影,帘外语声轻。
4.相知何叹缘深浅,片语终生念。
5.青黑的茶盏中雪浪翻涌,恍然间如同一幅沧海烟雨图。
6.你只要一直笑,就能软和掉六分阻难;剩下三分,那就得赖,耐心磨缠,就是铁也能磨掉几寸;至于最后一分,那就看命了,得了是福,不得也不算失。
7.闲惹流莺非议。 碧草重芳情,纵使东风无意。
8.帘外柳思烟绪淡,轻叹,心中波浪眼中寻。
9.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10.一位士子、一位佳人,由露草初相逢,到山水两相知,而后江海深相思,最终花月两相谐。
11.怪事里面全是一往无前、追名逐利的心,外面却都配着一本正经、惨淡经营的脸。
12.君子处世,每日皆新。这一杯,别昨日,惜今日,待来日。
13.落花影里认归帆。
二、听歌总有触情时。
1、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若是无缘再见,白堤柳帘垂泪好几遍。
2、渡口边最后一面洒下了句点,与你若只如初见,何许伤感离别。
3、墙边斑驳在蔓延,密云遮盖下滴水的屋檐,划出我每日等你的那条弧线,当我品味那种苦叫做离别。
4、翻腾旋转的烟又陪伴了一整夜,多年不见的画面丢在昨天很抱歉,眼泪要诱惑双眼去寻找风的誓言,裹夹无尽的碎片盘旋一年年。
5、伊人怎会恃宠而骄,凭栏左网把君找。
6、窗透初晓 日照西桥 云自摇 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
7、木雕流金 岁月涟漪 七年前封笔 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三、影视也可寄情中
1、在我和她的过往里,我错过了的时机,她放过了所有的蛛丝马迹。
2、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我们会不会错过某个人 ,
其实不用纠结,纠结也没有什么用 ,
在选择纠结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错过 ,
你猜被刻意选择的错过叫什么?叫路过。
3、回忆慢慢变多,你们的模样却变的越来越模糊;谢谢能在那段时间里遇见你们,直到现在想起心里还是会很温暖。
4、你我的人生似乎从未赢过任何一场战役,但在那天的某一个瞬间我突然发现,我和这个世界打成了平手。
5、你有过鬼迷心窍的感觉吗?那感觉就像你吃了一口屎,却还在漫不经心的嚼着。
你有过鬼迷心窍的感觉吗?在一个万分万分紧急的情况,你却情不自禁的魂游天外,甚至游到了,忘我的境界。”
你有过鬼迷心窍的感觉吗?那就感觉就像你走在一条泥泞的小路上,不知前方何地,却还在仔仔细细地盯着脚下的路。可是,你一直低着头,就再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天空了。
6、你在我心里一直不是美丽,而是美好。
lol游戏名字四字诗意?
答:lol游戏名字四字诗意
1.笙歌云上
2.北巷不夏
3.时光浅逝
4.斜了霁月
5.灿若星辰
6.一世无忧
7.孤守半岛
8.孤独成瘾
9.千囚迷森
10.浅忆流年
11.浅末年华
12.半生风雪
13.往事如烟
14.清音悠歌
15.离岛牧人
16.亡城旧梦
17.泽畔东篱
18.北街浊酒
19.看海听风
20.浮石沉木
21.橘化为栀
如何评价张首芳?
张首芳,张学良的姐姐,张家长女,张作霖有十条治家之道,其中第十条: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须由张作霖一人包办。
看到这条,不得不为张作霖的六个女儿捏把汗,这一条跟儿子关系不大,实质就是包办女儿的婚姻。
一个女子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基本决定了她的命运,张首芳也没有那么幸运。
少年丧母,颠沛流离
张首芳,1898年出生,出生时张作霖还在干着土匪的工作,母亲赵春桂是一个富家小姐,父亲觉得张作霖将来是个人物,就不计较家庭条件,把女儿嫁给一无所有的张作霖。
赵春桂跟着张作霖,辗转生计,张一开始做兽医,小日子还算过得去,躁动的灵魂让张作霖不安于现状,进入“绿林”行业,成了匪。赵春桂一直反对,但是挡不住张作霖。
张首芳从出生就跟我父母东奔西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刚14岁母亲赵春桂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弟弟,11岁的张学良和4岁的张学铭。姐弟三人在母亲过世后被接近大帅府生活。
张作霖是开始发迹后,又娶了其他姨太太,性格刚强的赵春桂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两人曾经居住的地方生活,也许那是让她内心温暖的地方。生活由张作霖定期打生活费,但是与大帅府不能比,大帅府老妈子,佣人一堆。纵然生活艰苦,赵春桂还是独自带着孩子生活。
张首芳少年就没有了母亲关怀,三个小孩在大帅府面对最多得就是父亲的姨太太们以及姨太太们的孩子,父亲又忙于政务。即使这样的生活,张首芳也“享受”不了几年,因为过两年就要张罗嫁人了。
政治婚姻,幸得继母庇佑
一个人即使年过半百,如果回到家还能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等着她,还能叫一声:“妈,我回来了!”那是人间最幸福的事了,母亲就是一个孩子的依靠,精神家园。
张首芳还算幸运,没了亲生母亲,她的继母,大帅府现在主事的二姨太卢寿萱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对姐弟三人关爱有加。尤其是张首芳出嫁,卢夫人为了张首芳不被婆家人看不起,欺负,颇费一番苦心!
张首芳,要嫁的人就是黑龙江督军鲍贵卿之子鲍英麟,两人年纪相仿,看上去也是郎才女貌,就是这桩婚姻初衷就带有政治的味道,所以两人即使婚后培养感情也比较困难。加上,张首芳从小担心弟弟被人欺负,早已变成了府里的“霸王”,少有女子的温婉。婚后,鲍家看在张作霖的势力上,对张首芳还算好,丈夫也不敢沾花惹草。
鲍贵卿,是张作霖少时好友,得到段祺瑞赏识后发迹,与张作霖结为儿女亲家,后来鲍贵卿黑龙江督军一职也是张作霖举荐。一个奉天督军,一个黑龙江督军,东北不久就由张作霖全盘控制。
卢夫人知道张首芳不乐意嫁给鲍英麟,以她的性格,指定得自己选个情投意合的人,但是没有办法,拗不过父亲。卢夫人担心张首芳在婆家过得不好,就跟张作霖提出,张首芳出嫁除了原本的老妈子和丫鬟,再把厨师也带上,另外卢夫人请求亲自送亲到婆家营口,以彰显张家对张首芳的重视。
三天后回门,卢夫人自掏腰包准备了两桌燕窝鱼翅宴,招待女婿以及随行人。张家每房饭菜都是制定好的,如果要加菜,就得自己掏钱。所以卢夫人对张首芳犹如亲生女儿。张作霖甚至开玩笑说:“等你自己女儿出嫁了,看你怎么办?”
可能是卢寿萱与赵春桂早年相处融洽,又或许卢寿萱早已看破一切,不争风吃醋,照顾好子女,延续亲情才是守住心中的温暖。
西安事变之前
结婚后,张作霖派女婿鲍英麟守卫营口,是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管辖几百人。看似不起眼,这个职务却是守住了东北水路大门,所以让自己家人担任。
一干就是六年,1927年,鲍英麟看着同龄人都飞黄腾达了,小舅子张学良已经是陆军上将了。经过一番思量,鲍英麟决定进入商界。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执掌东北。张学良和姐夫都认同,经过两次直奉战争,反郭战争,还有平时小打小闹,老百姓苦不堪言,当下要振兴经济。张学良入股,鲍英麟是执行董事,负责实际工作,开设了营田股份有限公司。
1931年,九一八事变,随着日本人的步步紧逼,经济打击,鲍英麟的实业大不如前,1932年离开营口,移居天津与父亲在一起。
张作霖虽然死了,但是张学良掌权期间,和鲍英麟有共同的想法,搞实业,还风生水起。这期间张首芳在鲍家应该和之前差不多。
转折点是九一八事变,鲍英麟被迫关停营口的公司,银号。张学良也饱守舆论指责,大帅府也被日本人洗劫一空,张家大不如前,不再能为鲍家提供依靠。鲍英麟又一无所有,此时最容易爆发家庭矛盾。
首当其冲的就是张首芳,鲍英麟自暴自弃,开始沾花惹草,娶姨太太,性格刚烈的张首芳哪能忍受这些,真是每个孩子最终都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张首芳不可能委曲求全,随即招来拳打脚踢,如当年母亲赵春桂一样,带着孩子离开了婆家。
张首芳也没什么生存技能,还好张家还是很有钱,靠着弟弟张学良,生活还过得去,供孩子上学。母亲早逝,长姐如母,张学良也照顾着姐姐,就像当年姐姐照顾他,护着他一样。
1936,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张首芳连弟弟关在哪里都不知道,自己就靠变卖首饰生活。这时候张首芳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苦。他的前夫鲍英麟再次娶妻生子,也再不联系。
十年后
1946年,姐弟断绝联系十年了,第一次收到张学良的来信,信很长,张首芳看着信痛哭不止,让儿子帮她读。
信中大篇幅都是关心大姐一家的生活,最后请大姐帮忙买一部《明史》而且是大字版的,因为眼睛老花,小字看不清。
张首芳哭着说:“弟弟才40多岁,怎么就眼花,要看大字了。”又骂到:“老蒋,太狠毒了。”
此后,《张学良在台湾》的文章发表在《艺文画报》上,这是西安事变,十年后,有消息和照片传出,被普通大众所知张学良原来已身陷囹圄十年,未来遥遥无期。
还好姐弟俩能通信了,也能聊以慰藉痛苦的心情。
得到周总理的关怀
建国后,周总理得知张学良的姐姐张首芳生活艰苦,又没有一技之长,就为其调配了房屋,又每个月发放补助。不过,张首芳1954年就去世了,终年56岁,结束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一生。
写在最后
张作霖的六个女儿都是政治婚姻,其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卢寿萱生育的张怀英,张怀卿。张怀英嫁给了蒙古达尔罕王的儿子包布,这个人是个傻子。张怀卿被嫁给了发动“复辟”的张勋的儿子张梦潮,张梦潮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真的不敢想象。
之后,在张学良的主持下,解除了两个妹妹的婚姻,以后她们和母亲卢夫人一起生活。还有对订立的婚约不满意的都取消,张学良也算为兄弟姐妹们谋取自由。张学良有这一举动,还是他接受了新思想,他一生很多行为,包括东北易帜追寻三民主义,初衷是好的,谁知道他碰上了老蒋呢!
张首芳是兄弟姐妹中的大姐,照顾年幼的弟弟,也深得卢夫人的喜爱,婚姻不幸,郁郁离世。
如何系统地学习文言文?
「写古文,985中文系大教授也闹笑话,要学好其实只需2本书」
古文当然是不好学的。100年前先祖们的那些文章,汉风、唐韵、宋意、明清风流,都已经成了我们“熟悉的陌生人”。这就是令大家满面羞愧又痛心疾首的“文化断层”现况。
因诗词“平仄”引发争议的名教授古文写作,数千年来都是中国读书人必备的文化技能,是否高明另说,可论性质确实属于ABC级。可不妨沮丧地说,五四之后旧学式微,如今泱泱中国14.2亿人,真能写得一手文旨雅驯、不出洋相文言文的,都找不出几号人来,尤其是40岁以下年轻一代,近乎绝迹。去年清华开学典礼,迎新标语都能赫然写成“热列欢迎”,还能说什么呢?一群明星,都有输入法联想功能了,不还是在微博中把“国士无双”都能敲成“国土无双”?
就在前几日,网上媒体猛吹一位海南本科毕业生用“文言文”写的的论文致谢词如何出类拔萃,可稍微一看即知连字句都不通,读来只能令人尬到一身鸡皮疙瘩。如今大陆年青一代,我至今没见证过有一位,能将文言挥洒自如的。倒是对岸,个别“才俊”写得有板有眼,一些骈文的函电、古文的公告、文言的报章,彼地也是可以常常看到,令人生发“礼失求诸”之慨。不说普通人了,现今985大学文史系教授,又有几位能写得一手好文言呢?非妄自菲薄,而是惨况如此。
记得前些年,江浙某百年名校校庆,其文学院院长,也是鼎鼎有名的古典文学大腕了,亲自出马写了一篇贺文,可结果呢?短短1千多字,从用词到意旨算掉牙不说了,连出乖露丑处都比比皆是,一腔热情只会换来笑话。这荒芜状况,你说如何教出古文英才?当今学界前辈中,我所知道的,也就陈永正、龚鹏程、项楚、刘梦溪、徐晋如、段晓华、刘宁诸位先生,所写古文还是可以读的。
至于有实力入《续续古文观止》的精彩文章,至今应该一篇都没。近几十年,我们荣辱与共,我们同病相怜,全体交上鸭蛋。
至于说,我们这些穿牛仔裤、着短丝袜的现代人,为啥还要回头学习古文,疑问也必须得到理清。
金庸荣任浙大文学院名誉院长,也被同行“炮轰”学识不够过我个人不是个复古主义者,对所谓“国学”及当下“国学家”们,一点好感都没有。但是,历来还是很主张,凡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国人,都有必要去多了解文言文、尽可能多读点古书,甚至可以话都能试着写点古文。“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这些词句写得多好啊,100个余光中200个余秋雨也写不出来啊,怎么忍心说不要就不要了呢?难道真得登黄鹤楼时只能一声“靠”才时髦才摩登么?
我想,系统学习文言,归纳起来,目的无非有二:一是读得懂古书,二是进而写得了古文。能读古书,理由很浅白,就是文化需要传承,不能彻底断根,不要最后落得跟韩国越南人一样,看自家祖先留的东西剩下一脸懵逼不知所措,这叫“数典而忘其祖”,甚至是“自退为野人”。也许是我个人偏见,假设末世来临,只能带走一两本书,我就绝对不会拿上什么《汪曾祺散文》或《洛丽塔》甚至《红楼梦》,而是会放上《庄子》《陶庵梦忆》之类古文。这又不是有意有所轩轾,而是出发点就很简单:无论任何门类国别的书籍,都不如中国经典古文一样,如此美好又如此耐读,出门半生还如初见。
至于为何要学古文,理由也很简单:对于任何中国写作者来说,古文的那份高贵、典雅、庄严与精炼,单单修辞术都是无可取代的。优秀的文言文,优雅精微,曲深隽永,那遣词造句,那声韵律调,是余韵不穷,又庄严妙曼,近乎美之极致,有些人读来不自觉都会摇头晃脑。古典文言,处理素材的思路,表达主旨的智慧,安排结构的技巧,精粹语言的功夫,言在此意在彼之策略,依然还是今人要写好白话文最好最深最厚的资源,联系白话文写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家文心,完全可以借鉴并找到古人方法的门径,从此照亮灵思的暗区,让美好的文字汩汩而来。
近代以来,虽然白话文取代了文言,但是一流的现代作家,比如鲁迅周作人张爱玲汪曾祺沈从文乃至余光中张大春王鼎钧等等,无一不是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如今很多名作家,读书太少学养过欠,古典文学几乎就是文外汉,写写诗歌写写小说还好,但一操弄散文就马上露底,那些白开水般毫无韵味、拖拖拉拉似漏气的汉语,真是不堪卒读啊!文风,太单薄粗粝了!
当代负有盛名的中国作家,从路遥到莫言,从麦家到刘慈欣,坦白说论“文笔”就是很差,反正我是看不下去的,尤其是散文集。是他们才华不够吗?显然不是。而是作为中国作家,他们用中文写作,却对汉语的前世今生所知太少了,从遣词造句到语感意境都太断裂了,有时甚至像一个老外在鹦鹉学舌,如何不生涩?
合格的古文、高级的古文,如辜鸿铭所说,是“语言高雅、表达自由、字词简练、意义完满”,好妙到不可方物。这种有点不食烟火的好,有时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以为终身都学不好。我始终都觉得这是个误区。
当今学界,论文笔,论文言交融,我觉得龚鹏程是最好的在中国所有旧学问中,古文其实是最好学的,何至于“一怕周树人,更怕文言文”?写古典诗词,至少需要点天赋,并非人人皆可为之;但是,若要写出合格的文言文,实际要求并不高,至少不会比练习书法难,不会比长跑辛苦,不会比高中数学考到60分难。文言文有啥好怕的呢?说穿了,只要智力水准不要太低,只要多诵读,多涵泳,自然水到渠成,没有学不会的。我的一位好友,在湖北襄阳某校教书,见班上一位学生喜欢阅读,遂指示他背了10几篇古文,半年后模仿写一篇文言作文,已经有鼻有眼了。古文难乎哉,别自己吓自己。
依我看,学古文的问题,最容易出现的一大障碍,在于不好教,容易被误导。从实际情况看,不说一般中学老师如何方法不当,直把人弄得见到古文就烦了——因为这些老师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可谓一代又一代循环“残害”。事实上,那些文章名家也容易带偏方向:
老作家王鼎钧,被认为“用一流的文言素养去写白话文章”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学者,因为自己素日也不怎么写古文,看得多写得少,笔杆不免粗疏,太缺少创作体会,往往偏向文献学;那些成就非凡的作家,则每每讲得天马行空,旁逸斜出,难以进入学理的境地;而学养与创作均非比寻常的大手笔,又基本不屑于这样的工程。比如王蒙余秋雨可以写出几本《老子》著作,但讲不好古文写作课程,而林谷芳张大春那些才子又懒得“对牛弹琴”。如此,“名师”遍地都是,“明师”却一个难求。
更何况,搞文言的、学文言的、写文言的,也是内部掐架得很厉害,理念上始终存在分歧,也给如今的古文写作领域带来困扰,弄得一些人无所适从。这些人,大体说来,分两派:传统派与改良派。所谓传统派,主张完全学古人,如今多数聚集在“国学党”,是彻底的复古主义者。而改良派呢,则认为应该适应现代人习惯与时俱进,在不显得别扭前提下,可以尝试文言交融、言文合一,甚或进一步浅俗化、生活化、口语化,让一般人都能看得懂且觉得好。但两派的问题都很严重,传统派是食古不化,搞出一堆“之乎者也”的假古董,迂腐得很;而改良派,其做法实为调和白话文言,最怕的是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夹生饭。我个人,当然更赞赏后一种。只希望他们可以提高能力,比如写出刘永翔、龚鹏程诸位那种程度,典雅又不失新鲜,真是好文字。
学古文,当然不是回去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其实呀,真要学好古文,我这外行都觉得不用太向外攀缘,路径一直都是很简单的:1,趁着年轻多背点古文,越年轻越好,年纪大了也不用焦虑自卑,学一点是一点无非见效慢点而已;2,唯二步骤就是找到好选文,且不断仿作,这就是吴宓说的,“文章成于模仿”。事实也是如此,虽古今之大作者,都只能力效前人,节节规抚,先形似到神似,然后别出心裁,自成文章。
既然如此,那选什么书精读精背,进而精心模仿呢?理论上,所谓模仿,对象只要古代佳篇就行。说白了,只要是第一流之作,管他左马班扬还是韩柳苏欧还是汪中张惠言,都可以“拿来主义”做范本。
但是,这种选择也有最好的参考成例,那就是我们的古人事怎么学古文的。过去的时代,也就是解放前的旧社会,中国读书人学古文,大体离不开两本“启蒙范本书”垫底:一为《古文观止》,另一则是《昭明文选》这两部书。一时一古,一重散一重骈,双峰并峙,同途并驾,各臻其妙。这两部书,至少清以来,就是读书人家必备标配。
而且,似乎很有默契地,对于这两部文章选集,不同阶层的读书人,也会自觉地有所分类:普通人家子弟,目的无非想把文章写通顺,可不敢奢望做什么杜甫韩愈这等大文豪,也想着顺便能对科举考试也有点用,那就是把《古文观止》背熟了;还有一类人,出身好,要么是上流社会,要么是世家子弟,父师们给的“训练教材”基本都是《昭明文选》。得其益、承其统、尽其妙,于是皆顺理而成章,各得其风流。
为什么会有这差别,又为什么需要这种区分?只因为,《古文观止》专收无韵的“散文”,而且所收文章都属于常见且好读的,朗朗上口还没啥偏僻字,对于使用繁体字时代的人们来说,私塾上个一年两载就没有什么文字障碍了,硬背个二三十篇日常作文完全足以胜任。所以,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印行以来,就风靡天下,乡下士绅子弟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到了现在,旧书贩还能很轻而易举又廉价地收一堆《康熙字典》与《古文观止》回家。
简单地说,《古文观止》这书,本就是康熙年间绍兴私塾先生吴楚材与吴调侯叔侄俩编写的,是落魄秀才自己弄得教材,目的是便于教课之余还想挣点稿酬外快,而预设读者就是乡下小孩或普通百姓,完全就是“秀才编给秀才看”,眼光不可能高、篇目不可能复杂,属于“大众款”;而《昭明文选》呢,乃梁朝太子萧统带了一群彼时顶尖文化精英所编,明显档次极高,所以所收“古文”不仅骈文居多,也几乎句句金玉,难字僻典等拦路虎触目皆是,这样的“古文启蒙书”非精英家庭不能办。但是,我们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们,从李白杜甫到陈寅恪钱钟书,几乎都是把《文选》“读烂”读出来的。
今日古典文学教授之典型:他会讲解诗词,却再无能力作诗词若要学好古文,这两部书绝对是绕不过的,而且可以根据目标看选哪一本。只是有模有样文从字顺,《古文观止》多背诵,也就差不多了;但若是要立志第一流,则完全可以踢开《古文观止》,直接上手《昭明文选》了。如今市面上,《古文观止》选本很多,也没什么差异,只要正版没错别字就不用多挑;《昭明文选》版本要求是专业多了,但幸运的是“吾生也晚”,整理本、点校本都适合一般读者看了,也不用太犯难。只是,依我看,最合适的大概还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6册本,其余不免太专业了,留给中文系博士与教授们钻研好了。这是取法乎上,先难后易。《昭明文选》都能读通了,看啥都势如破竹小儿科。
推荐版本从大体实践看,这两部书训练出来的子弟,效果大概是会有所区别的:比如近人中,胡适父亲早死,在安徽绩溪乡下可读到的无非几本《古文观止》,所以他文风清浅朴实,但也味同嚼蜡,水准不高;我乡前辈饶宗颐先生,潮州本地首富兼文坛大佬之子,人家5岁开始就熟读《文选》,日后文章自然古雅馥郁,一看就是高级士大夫文笔。大概怀着感念的心情,他从此自号“选堂”——此“选”,即《文选》是也。
至于到了当下,因为国人的文化素养,比之民国前人,那是滑铁卢式的大退步,所谓“速速则不达”,上大学之前的小孩子、或缺乏基础的普通人,若要学古文,我意《古文观止》依然是无可取代的最佳范本。书读得多一点,想要更上一层楼,则最好拿起《昭明文选》“硬啃”几遍。《昭明文选》的选文实在太好了,只要攻克其字词语法障碍、多思索其结构与义理,再勤加练笔将文章智慧转化为写作功力,有了这种最高品质的营养消化吸收,鲁迅周作人这种文章大师都可期,还怕区区几篇古文写不好?
我个人,对《昭明文选》的重要性早有所闻,但一直都不重视。最直接的触动,还是前些年还在上学那会听了一个学界大佬的讲话。那晚,在一间小教研室里,他意味深长地谈及读书心得:“我这几年啊,什么都没做,就是每天一个字一个字扣《文选》,后悔快60岁了才补课,悔之晚矣”......这位大佬,姓氏恰与作家刘震云一部小说的主角同名,当时已是中国中文专业最高研究机构的一把手了,那番话、那个神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当然,不学懒惰如我,也是“哀之而不鉴之”,只能继续感叹“悔之晚矣”。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晓得了“文章大师”们是怎么炼成的,日后教小孩教家里子弟,得略窥门径一二:那就是熟读《昭明文选》,再不济《古文观止》也要出口成诵个一二十篇吧!我这无知无畏还话痨的外行,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就瞎说到这了。
2021.5.25,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