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山僧歌词什么意思

有没有一些比较好听的古风歌曲?有个别歌曲放错地方了2、宋词和现在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元曲中的散曲和现代歌词可能更有可比性。是诗歌雅化之后的民间音乐替代品。宋词和现在的歌词是一样的,宋词已经不再适合民间流俗演唱。...

山僧歌词什么意思,有没有一些比较好听的古风歌曲?

废话不多说,有个别歌曲放错地方了

宋词和现在的歌词有什么不同?

真正要做比较的话,元曲中的散曲和现代歌词可能更有可比性。

宋词脱胎于诗,是诗歌雅化之后的民间音乐替代品。从这一点上来说,宋词和现在的歌词是一样的,前期都是用于民间演唱。只是随着后期大量高层文人介入,对词做了豪放、婉约的主题改革,对长调、小令做了平仄上的规制,宋词步了唐诗的后尘,逐渐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一种吟诵的文体。

也就是说,宋词已经不再适合民间流俗演唱。而现在的歌词,正处在大流行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词人也开始作歌词的雅化,并得到大部分中国人的认同,比如林夕、方文山等,但是由于现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地球村级别的文化杂烩,让中国风注定只能成为世界音乐中的一小部分,一个门类,不会再有歌词脱离音乐而存在的现象发生。

因为好的歌词,不伴随音乐,如果朗朗上口,用来吟诵,不就是现代诗么?

这些类别已经成型,区分好,流行音乐的歌词不会再有历史上唐诗宋词元曲高雅化的走向。

所以咱们现在就可以这么说:宋词是高雅的,现在的歌词是流俗的。

宋词的词牌平仄韵脚都已经固定,一个写宋词的人只对自己的感情和词牌格式负责,并不像流行歌词要讨好广大听众。这就是根本的区别。至于字数限制,平仄韵脚这些区别都是形式上的。现代歌词是伴随音乐而生的,不会也不可能写了一首歌,以后的歌词就都按这个调调来填。

而在元初,汉文化没有出路,宋词雅化后自然萧条,元曲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了成长,取代唐诗宋词成为元朝那一代的文学。

元曲(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曲,因为戏曲和现在的歌词与宋词差别太大)和宋词的区别其实就类似于现代歌词和宋词的区别。敌之敌,友也。所以元曲(散曲)和现代的歌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我们大致看一下宋词和元曲的区别,对照看现代歌词。

首先是音乐不同。宋词和元曲的词牌和曲牌即使看上去名字一样,音乐是肯定不同的。只是年代都有些久远,我们无法再验证。这一点看现代流行音乐就知道了,虽然存在大量抄袭事件,但是每年的乐曲原创还是数量巨大的。那么我们现在有一种用古词重新谱曲翻唱的古风流行,这种音乐会和当年的宋词牌、元曲牌一样吗?当然不。

然后是押韵问题。元朝北马南纵,官话也是北方话占了主导。所以,在元朝的时候,官话和如今差不了多少,已经没有了入声字。而宋朝平水韵上承唐韵,从宋入元,可以说是汉字发音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所以曲是没有入声韵的,而且曲可以平仄同押了,比如“将军”的“将”和“酱油”的“酱”在曲里面是可以押韵的,这和现代歌词就没区别了,稀里糊涂,押韵就行。

词牌的字数是固定的,曲就不一样,可以随便加衬字,怎么方便演唱怎么来。看看,这和现代歌词又多像,以音乐为主导,不限定词作数字长短。

还有一点,词牌的韵是有规则的,曲的韵脚则稠密,甚至有的句句都押韵。这个应该好理解,越是流行的歌曲,尤其句式较长的时候,就经常出现句句押韵。现在的歌词就这样。

其实元散曲和宋词比起来,无非是格律越来越宽松。现代歌词就更加宽松,只要好听,越接地气越流行。

我们来看一段元曲,关汉卿的《四块玉》:

旧酒没,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白话、浅白、泼辣就是元曲的特色,除了些古文味道,这不就是一首现代歌词么。

但是现代歌词和元曲也是有区别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性。

元初汉文化无法上升,所以大量文人进入元曲创作,加上蒙元对汉文化的不屑,所以没有管控,元朝的戏曲出现了大量针砭社会时弊,为老百姓呐喊的作品,加上白话、浅白、泼辣,形成了元朝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后来汉人文化地位逐步上升,元曲也慢慢雅化,创作也慢慢枯竭,像我们今天的大部分重点保护文化戏曲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剧本。

现在的歌词,有思想和担当吗?

就这一点上,差了宋词和元曲十万八千里。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历史上有哪些文化不高却说出了惊世名言的?

官二代、富二代跟命二代一比,弱爆了,不学有术者搅动历史风云!

最让人羡慕,有些人是命二代!

不学有术,浅白的解释,不学习也有本事,也能成就事业。源自《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第一人是刘邦!

写下一句名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王霸之气四处泄漏!

班固评价刘邦,“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浅白解读,这个人不学无术,混社会出身。

曹冏评价刘邦“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浅白解读,刘邦带着一群乌合之众,5年内,从沛县泗水亭长,一路高升当了皇帝!

老外约瑟.汤恩比评价刘邦“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政治人物,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刘邦从来不喜欢读书,幸好被老爹逼着认字。每天游手好闲,不干正事,孩子他爸没办法,花钱买了一个沛县泗水亭长。

第二人是禅宗六祖惠能!

写下一句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部《坛经》,将禅宗推向巅峰,身后再无禅宗之主。惠能不识字,听经即悟。神奇不?

第三人是朱元璋!“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小时候,这个人全家饿死,没办法当了和尚,又被撵出来要饭,加入起义军,后来剧情逆转,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康熙帝立碑赞誉朱元璋,“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他没有系统学习文化的经历,完全是自学成才。

第四人口碑很差,慈禧太后!

慈禧无法去参加母亲的大寿,送了一首诗 “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是一个女人中的狠人,入宫的时候没有文化,长得漂亮,被皇帝宠爱,帮着皇帝批改奏折,迅速成长,成为掌控大清国运40年的超级高手。堪称国运续命大师,清朝著名的改革派,一手主导了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

曾国藩评价慈禧,才地平常,翻译过来就是不学有术。

慈禧太后真实的文化水平是有记载的,与恭亲王奕欣联合发动辛酉政变前,给恭亲王奕欣写的密信,有很多错别字。后来掌控了最高权力,就变成通假字了。

这些人的成功,有偶然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人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在实战中的学习和总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翻开这些名人的履历,都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们看到的,我们看不到的,就是鱼儿饮水冷暖自知了!

你听过最有人间烟火味的诗词是哪句?

1、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郑板桥

2、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3、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杜甫

4、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

——陆游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6、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9、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邵雍《山村咏怀》

10、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1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1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1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14、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1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16、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17、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曹雪芹《菱荇鹅儿水》18、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0、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2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过故人庄》2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23、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24、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25、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26、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27、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28、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29、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30、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31、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戴敏《初夏游张园》32、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王维《渭川田家》

33、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王维《渭川田家》

34、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徐玑《新凉》

35、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36、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戴复古《初夏游张园》

37、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

——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38、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39、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40、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陆游《幽居初夏》

41、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42、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43、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44、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

——李白《赠从弟冽》

45、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辛弃疾《清平乐》

46、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刘禹锡《竹枝词》

4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0、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

但其实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局限于科学知识的匮乏,古人面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释,只能以光怪陆离的鬼神之说来敷衍。但是有些事情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了,比如下面几件事。

一、双性人

《搜神记》是成书于东晋时期的记录民间神奇怪异的故事集,其中曾经记载了下面一件事。

魏襄王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有个女人变成了男人,给他娶了妻子,他妻子便生下了孩子。京房写的《易传》说:“女子化为丈夫,兹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兹谓阴胜阳,厥咎亡。”一曰:“男化为女宫刑滥,女化为男妇政行也。”

明明是个双性人,小时候当女娃养着,长大后女性特征消失,变回了男性而已,古代竟然将其视为亡国之兆。

先解释两个专业术语:男假两性畸形和女假两性畸形。

男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男性XY,但性染色质为阴性;女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女性XX,性染色质为阳性。这两类人都有可能有两套生殖器官,成年后由于某种原因,一种性别特征消退,变成了另一种性别。

这类事情其实不少,当今新闻偶有报道,如果你不知道的话,我说一个你肯定记得——当年的黄海波事件“女”主角。她就是双性人,自小当做男孩培养,结果青春期后女性特征慢慢展现,男性特征消失。

图——海波事件女主角

二、盗墓禁忌

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的网络小说大火,人们知道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职业,也都听说过“人点烛鬼吹灯,鸡鸣灯灭不摸金”这句话。

盗墓者挖开古墓之时,他们先会在古墓的东南角点一支蜡烛,然后开棺摸金,动手的时候不能损坏遗骸,轻手轻脚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倘若在此期间墓室东南角的蜡烛灭了,那么则必须将宝物原样还回,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而这也就是传说中的“人点烛鬼吹灯”。

“鸡鸣灯灭不摸金”则是鸡打鸣了,蜡烛灭了,盗墓者也必须罢手。

古代人们认为这都是鬼怪原因,其实今天看来很正常嘛。

墓穴都是封闭了N多年,空气不流通,点了蜡烛说明有氧气,氧气耗完蜡烛当然灭了。此时肯定要立马退出来,不然必定导致窒息。鸡打鸣说明天亮了,盗墓者再有官方身份也是贼,大白天的刨人祖坟总归是不好的。

三、鬼火

以前的农村,夏天夜晚,总是避免不了见到或绿色或蓝色或红色的鬼火,你离的近了它还会跟着你走。家里老人一般都很忌讳,告诉你这是鬼混作祟。

当今我们都知道了,这是尸骨里的磷在燃烧,和鬼怪没有关系。

其实早在宋朝时期,我国人民就知道它的原理了。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就提及“予年十馀岁时,见郊野间鬼火至多,麦苗稻穗之杪往往出火,色正青,俄复不见。盖是时去兵乱未久,所谓人血为磷者,信不妄也。今则绝不复见,见者辄以为怪矣。”

清代纪晓岚在专门记载奇闻怪事的《阅微草堂笔记》也写道:“磷为鬼火。”

可是鬼魂之说仍然很有市场,包括今天。

四、龙卷风、龙吸水

今年5月2号,河北省涞源县发生一起龙卷风致死案。下午两点五十分左右,拒马源广场附近刮起龙卷风,掀翻一充气城堡,当场造成正在玩耍的儿童2死7伤。

2015年,我国青海湖鸟岛景区湖面上突然出现龙吸水。龙吸水从刚开始的一条,变至两条、三条,到最后变成五条,成了发生在我国的唯一一次五龙吸水现象。

按照古人的认知,这些现象都是龙在活动,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温度不一致导致空气瞬间上下流动,形成了漩涡。龙卷风龙吸水现象现在都能人工制造。

以上就是几个古代认为灵异事件,今天用科学解决的现象。其实灵异源于未知,包括很多用今天的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并不是多么诡异,只是我们掌握的知识不足以解决。等哪一天科学进步到足够先进,我相信这些未解之谜一定会迎刃而解。

正如当今城市里的平衡车,如果一个人晚上在闭塞的农村骑着一辆平衡车,没有看见车的人会不会认为这个人在飘呢?

历史上济公这个人有没有法术?

小时候最喜欢看游本昌老师扮演的济公了,他着一身脏兮兮的衲衣,戴着破帽、拿着破扇,把“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名言挂在嘴边。

他看上去疯疯癫癫、十分荒悖,但却把世情人间看得清清楚楚;他用一身法力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济公活佛”。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活佛吗?他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法术呢?

事实上,济公是真实存在的,他出生于1148年,是镇江省天台县人,原名李修缘。后出家为僧,虽然现实中的他没有什么法术,但确实是真正的得道高僧。

修缘诞生

看过周星驰版《济公》的朋友一定会对“李修缘”这个名字非常熟悉,该片以夸张、戏谑的笔法讲述了济公(伏虎罗汉)下凡历练的一段奇幻故事,还说济公出生在膝下无子的李善人家。

这段故事在历史上倒也有是有因由的,济公的父亲名叫李茂春,曾经做过几年小官,后来赋闲回家享清闲,日子过得倒也逍遥,只可惜膝下无子,成了一桩憾事。

茂春之妻曾提议让丈夫纳妾,但茂春坚守“一生一世一双人”,不但不纳妾,还劝妻子想开些,于子嗣上的事情顺其自然就罢了,平时还是要多积德行善。

许是两人的善良和德行感动了上苍,夫人终于顺利怀孕,并生下一子,起名修缘。据说在修缘降生时,国清寺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雕像突然崩塌,所以民间都传说此子是降龙罗汉托生。

少年学佛

修缘会走上学佛的道路,也是在家耳濡目染的结果。父亲、母亲都笃信佛教,母亲日夜念诵佛经,修缘经常旁听,有时也跟着念起来。他天资聪颖,记忆力极强,父亲看到了,十分欣慰,为他请来老师教他课业。

到修缘十二岁时,他已经能作诗、会写文,水平超越了很多成年人,当地人都说他是“天才”“神童”,还说以他的资质,肯定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修缘对那些虚名俗利毫无兴趣,他一心苦修,还打算出家为僧,以佛法普度世人。

十七岁时,修缘父母双亡,了无牵挂的他便在国清寺出家了,法号道济,他曾经在祗园寺、观音寺修行问道,后来来到了杭州灵隐寺。之后他云游四方,成了一名行事作风颇有些出格的云游和尚。

佛门颠僧

济公不爱坐禅,也不讲经,倒是荤素不忌,还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他每每出没于市井之间,做一些扶弱救苦的善事。遇到不平之事,他必定尽己所能打抱不平。

达官贵人想要结交于他,他连一个眼神都欠奉;可老百姓若是遇到什么难事,他便会四处奔走、主动襄助。

老百姓敬爱他,将他称为“济公活佛”,一些规规矩矩的僧人却看不起他,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济颠”,说他是个疯子。

更有甚者还到灵隐寺方丈那里去告状,叫方丈把他赶出山门,幸好方丈是个明事理的人,驳斥了他们,还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对于他人的评价,济公却从来都不会放在心上,他我行我素,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他有十分高明的医术,善用中草药偏方治疗疑难杂症,虽然没有影视剧里描写的那么夸张,但确实救治了很多危重病人。

他有极高的文学素养,留下的诗作让国学大师南怀瑾赞叹不已,说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比,也毫不逊色。

他有极高的禅学境界,撰有《镌峰语录》10卷,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洒脱、旷达、无拘无束,才会让他更能接近佛法的奥义。

我们喜爱济公,但可能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文学成就和禅宗造诣,所谓“大隐隐于世”,真正的高人其实并不喜欢沽名钓誉,他们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却又让人禁不住心生向往……

绝句(四首)(其一)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其二)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其三)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其四)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南怀瑾大师最为称道的济公绝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