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剧文化 正文

信仰的力量歌词是什么意思

沙特和巴基斯坦都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掌权的国家。巴基斯坦在军事上能够作为沙特的坚强后盾,实际上巴基斯坦是一个外交政策非常灵活的国家”巴基斯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都很不错,沙特的经济和巴基斯坦恰恰相反,沙特作为中东逊尼派国家的老大哥。...

信仰的力量歌词是什么意思,巴基斯坦为何会成为沙特的顶级打手?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巴基斯坦和沙特能够成为“好兄弟”,主要也是因为合作共赢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沙特和巴基斯坦都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掌权的国家,两国在宗教上属于同宗同源。沙特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但是周边被强敌环绕的国家,巴基斯坦属于经济实力一般,实战经验丰富的国家。两国合作刚好能够取长补短,沙特在经济上能够帮助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军事上能够作为沙特的坚强后盾。

提到巴基斯坦,大部分中国网民都会亲切的称呼其为“巴铁”。实际上巴基斯坦是一个外交政策非常灵活的国家,除了跟邻国印度关系不好之外,巴基斯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都很不错。用现在比较常用的一句网络俗语来形容,就是巴基斯坦有“社交牛逼症”。一般来说,世界上跟美国和英国这些西方国家关系好的国家,跟中俄等国的关系就会比较差。反之跟中俄关系好的国家,跟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就会比较差。然而巴基斯坦却是一个例外,巴基斯坦不仅是中国的“巴铁”,也跟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很不错。

巴基斯坦的主战飞机F16战斗机,就是采购的美国的装备,而美国击毙本拉登,也是在巴基斯坦境内完成的。2021年2月巴基斯坦举办了一次海上联合军演,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土耳其、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46个国家都派遣军舰或者代表参加了演习,能够让这么多属于不同阵营的国家一起捧场,足以看出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是多么的成功。

巴基斯坦实行这种谁都不得罪的外交策略,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巴基斯坦的自身实力不足。巴基斯坦的主要对手是印度,印度无论是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要碾压巴基斯坦。可以说巴基斯坦单靠自身的实力,很难能够跟印度抗衡。因此巴基斯坦为了保全自身,哪一个大国都不敢得罪,只能跟所有国家都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

相比于军事和人口,经济一直都是巴基斯坦最大的一个短板,2021年巴基斯坦的GDP总量为3463亿美元,而巴基斯坦的人口有2.25亿人,也就是说巴基斯坦的人均GDP还不到1500美元。沙特的经济和巴基斯坦恰恰相反,因为盛产石油的原因,沙特一直都是国际上有名的“土豪大户”。沙特的GDP总量为8400亿美元,人口数量只有3481万,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是巴基斯坦人均GDP的十倍还要多。

不过富裕的沙特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石油带来的红利,让沙特人都过上了极其富裕的生活,沙特人也逐渐失去了中东穆斯林的好斗天性。而中东地区的局势一直都不算太平,沙特作为中东逊尼派国家的老大哥,面对着众多强敌的威胁。“小霸王”以色列动不动就要敲打一下周边的穆斯林国家,土耳其也妄图做中东的老大哥,什叶派的老大伊朗更是跟沙特剑拔弩张。以色列的战斗力不需多说,五次中东战争打的阿拉伯国家丢盔卸甲,就连前任逊尼派老大埃及,都被以色列打的将老大位置拱手让给了沙特。

土耳其虽然名声很不好,但是土耳其的综合国力还是要明显强于沙特,至少在军事方面,沙特根本不够土耳其打的。伊朗近些年因为得罪美国,遭到了美国的封锁制裁,不过伊朗的对外态度一直相当硬朗,而且伊朗军队的战斗经验也非常丰富。尽管沙特的武器装备更加先进,但是沙特一旦和伊朗开战,沙特还是大概率会败给伊朗。从沙特所处的环境不难看出,沙特是中东的地区大国里面最弱的一个,因此沙特才会在最近几年拼命地采购装备,在军费预算上跟俄罗斯几乎不相上下。

除了购买装备之外,结交可靠的盟友也成为了沙特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沙特的主要对手里面,土耳其和以色列都属于美国阵营,沙特也跟美国的关系不错,如果这两国与沙特爆发战争,大概率会被美国出面调解,这样一来沙特最需要担心的对手也就只有伊朗。伊朗和沙特都属于伊斯兰国家,但是伊朗是波斯人的后裔,不是阿拉伯国家,而且伊朗掌权的是什叶派,沙特则是逊尼派的老大哥,两国化解矛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于沙特来说,如果伊朗对沙特发动战争,美国又作壁上观的话,沙特就只能依靠周边的盟友来对付伊朗。在伊朗的邻国里面,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经被美国打的丧失了战斗能力,苏联分裂出来的几个小国又没有对付伊朗的实力,土耳其和沙特关系一直不好,因此沙特就只能拉拢伊朗东面的巴基斯坦。沙特拉拢巴基斯坦,主要看中了巴基斯坦的两点,第一点是巴基斯坦和沙特都是逊尼派国家,伊朗则是什叶派国家,逊尼派和什叶派有着很深的矛盾,如果伊朗和沙特爆发冲突,巴基斯坦肯定会站在逊尼派兄弟一边。

第二点是巴基斯坦很缺钱,沙特很有钱。巴基斯坦最缺的就是钱,而沙特最多的就是钱。近年来沙特多次高调投资巴基斯坦,每次都给巴基斯坦带来数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援助。这让经济上一穷二白的巴基斯坦感动不已,两国的关系也瞬间得到了升温。沙特这样无条件的投资,就是想要利用巴基斯坦来牵制伊朗。而巴基斯坦本身的军事实力并不弱,确实具备牵制伊朗的实力。

当然沙特的投资也未必能够换来回报,除了对印度之外,巴基斯坦在国际问题上很少会主动站队。尽管现在巴基斯坦和沙特搞得很亲密,但是巴基斯坦也没有跟伊朗交恶。假如未来伊朗和沙特爆发战争,以巴基斯坦的一贯作风,大概率不会跟沙特一起对付伊朗。毕竟巴基斯坦主要的对手还是印度,除了印度之外,巴基斯坦得罪任何一个邻居都是得不偿失的。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这个问题很不错,面对困难人为什么要有信仰。我很荣幸能与你分享我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

我从父母身上看到过“信仰”。

那是高考前的某一天,复习到深夜,我到厨房找吃的,客厅的灯还亮着,我看到在昏黄的灯光下,父亲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佝偻着身体,对着台子上的神明祭拜。

他的头发几近花白,脸上的褶子就像核桃壳一般,两眼浑浊无神,就连我在旁边都毫无察觉。

父亲一生从不信奉宗教,但是在我们姐弟几个相继高考的这几年,每月初一、十五开始上香拜佛。

我知道他一方面在祈求上天能让我们考上大学,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年岁越来越大,没有能力供我们读书。

这是我的老父亲的希望和恐惧,当他面对命运毫无反抗能力的时候,只能寄托给神明。

那一段时间,他相信,有一个神明,能达成他的愿望,支撑他再奋斗几年。所以,无论多难,他总是能够咬着牙挺过去。

后来,我翻旧书箱,看到了一本圣经和一个祷告本,这是母亲的字迹。

宗教是信仰的一部分,你可以选择相信,如果因此内心能够得到祥和,也可以选择无视,只要内心已经足够强大。

到底,它是一种“精神寄托”,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安放。

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的一种情绪。

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开始慌乱不已,只有守住心中的信仰才能度过难关。我们要心怀感恩感恩那些在一线辛苦抗战的兄弟姐妹👭。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加入工会后有扶持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要明白工会的定义和职能。

工会是企事业单位自愿结合,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群众组织,是普通劳动者的权益代理人。

一般职工通过缴纳一定的会费,就能享受一定的工会提供的服务。

其主要有四项职能:

1.维护职能: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效益和民主权益的职能;

2.建设职能:吸引和组织职工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和改革,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和职能;

3.参与职能:发挥职工群众参政议政作用,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能;

4.教育职能: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的职能。

这是比较规范的描述,通俗点讲,我们感受到比较深的工会作用就是保障职工福利、待遇。比如几个节假日工会会发一定节日物资,职工生日有发蛋糕卡等。同时工会还会组织职工开展一些文化娱乐等活动,包括职工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春秋游等等活动。

什么是文化底蕴?

我们先看看文化的含义吧。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主要涵义是特指一种进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在点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外物,以使之具有无限的道德意义。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我们再看看底蕴,底蕴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出自《宋史·范祖禹传》。

理解了“文化”和“底蕴”,文化底蕴就简单了。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

该词语使用具有两个前提:一是人或者人群所具有的。我们可以说某地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说某公司具有什么底蕴,但不能说某物具有文化底蕴,它只能是表现出制作人所在群体的文化底蕴。如: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二是这些文化特征都有渊源以及演化,独特的地域性文化。

一个国家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的个性、想法、思维、需要都有所不同,如果没有文化就拧不到一起,天下就会一团糟。一个国家有文化和文化底蕴,是特别需要的。

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我认为是一个群体的制度和规范,包括成文的律法和不成文的道德、俗伦理观念和风俗,不然大家的行为就没有标准,谁对谁错就无从区分。比如对待偷窃如何惩罚,是肉体摧残他、还是人身自由限制他,还是什么别的方法,这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不一样。新加坡很文明,但它依然用古老的鞭笞来处罚许多偷窃等许多罪过。

再比如对待婚姻不忠,是管还是不管,这个差距也很大,管的话咋管,是用道德谴责还是法律伺候。放在中国古时候某个时期,出轨的女人惯用家法惩制,家族的规矩说了算,国家是不需要管的或者也管不了。现今的印度,很多地区还允许家族用石头把不忠的女人打死呢。还有如何对待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美国就十分细致和严苛,打小孩儿是坚决不行的,邻居会告发你,政府会依法处理家长,孩子还得先由政府判决如何照看。而这件事在我国就没那么严重,大家觉得自己的孩子,只要别虐待,打几下、骂几句天经地义。

这就是制度和风俗习惯的文化不同,积累久了就不需要再多说了,这就是制度和规范的底蕴。

第二个我觉得就是民间宗教、信仰、礼法的底蕴积累了。这方面会形成共识的道德和伦理的规范。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太大,同样的宗教信仰可以融合不同的人,而信仰不同的人融合起来就有难度,可能还会经常起冲突甚至互相视为仇敌,了解下阿拉伯地区就明白了。

礼法也极为重要,古时信奉礼教,父母君臣之间是有纲常的,像现在这样你敢大声和父母老师说话、甚至还敢顶撞父母老师那是大不敬,甚至做妻子的也不能和丈夫顶嘴;我们现在相互见面笑着握下手打个招呼就算可以了,甚至都不起身、点个头都不算非礼,而古代是要行礼的,不同身份之间礼数各不相同。有人说这个没啥用吧,有用,很有用,这会避免相互想法和标准的不同而产生矛盾。A认为自己很正常,而B就认为对方失礼了,心想太不拿我当回事了,C来化解说他这人就这样,这就经常会使人际关系遇到问题。

我们中华民族的这方面底蕴是无比的深厚,很可惜,从民国新文化运动开始,把礼教给废了,干这事的还包括鲁迅,现在礼教也基本上没有多少继承。而日本甚至韩国继承了许多,这既是遗憾,也要庆幸,遗憾的是自己的文化让人家承袭下来,庆幸的是还能看到自己文化精髓的活标本。第三个就是可以追溯到的故事和元素。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到一个国家,总要有历史的故事可以讲,然后能反思和铭记一些东西。连以色列这样的新国家还在想方设法讲故事、捋历史,日本总想好好编下自己的历史教科书,韩国总有不断往自己怀里搂文化遗产,说明丰富的过往太重要了。中华的过往不能用丰富而要用厚重、博大来表达了。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为什么考核一个人时为什么总要看他的履历,因为我们要看他未来没有别的办法呀,只能先看他的过去,好的过往就是实力和信誉。国家的历史也是一种实力和信誉,曾经是强还是弱,光荣还是耻辱,未来会友善还是危险,不看历史,凭据就太苍白了。

历史形成也好多元素,比如图腾、建筑样式、服饰纹样、乐器、诗、词、歌、曲等等这些东西,这些不但是文化中可视、可听、可记忆、可联想的符号,也是一国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基础。你说这些元素该有多么重要。

物质的文化大多是可以自然传承的,而非物质的文化就很难传承,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强调保护非遗的原因了。小到剪个纸、唱个歌、扎个风筝、捏个泥人、做个小吃,大到一种方言、语言,没人学习怎么传下去呢,失传了一定会造成文化的损失,都失传了底蕴就找不到了,人与人间的相互认同就少了很多东西,也会丢失对自然与社会的独特认识和总结,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底蕴。比如某些地区的生物物种只有那个地区的人认识,如果这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消失了,那认识也随之消失了。

艺术层面的东西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绘画和音乐,会形成一个群族的特性,也可以总结出很多原理。绘画能总结出构图、线条、色彩的原理,然后融合自己的习俗应用到建筑、服饰、产品、设计甚至心理学上,而音乐能总结出怎样发出悦耳的声音和韵律,并应用在听的方面的创作上。

我们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很缺乏,这与文化继承与思考不足有很大关系,太在意什么有用没用了,就慢慢远离了艺术,所以我们才会变得很俗。

如今生活压力大,确实让许多人变得很功利,只重视眼前的有用,这对文化继续发展非常不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你觉得仁义礼智信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在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的“品牌”价值,结合当代社会实践,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

孔子时代所确定下来的基本含义: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義(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说话算数”真实可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仁义礼智信”被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何谓仁?

对公民个人来说,“仁”的含义首先是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姐妹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人。奉献爱心是最好的表现:资助慈善事业、扶持困难群体、参与志愿者行动都属于“仁”。同时要自省和加强个人修养,即“克己复礼为仁”。减少杜绝像“路怒”,“高铁霸座”等等不合文明,不合乎于礼的行为。一旦能够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于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有仁德。

对政府来说,“仁”的含义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保障公民各项权利的实现。为此,应改变工作作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何谓义?

对公民个人来说,除了应把公平正义作为努力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义”还应包括忠、孝等内容。所谓忠,包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心,对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对上级和朋友的忠义。“义”还包含孝悌,所谓百善孝为先。对政府和社会来说,“义”的最基本含义是公平正义。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中,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公报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都充分体现这一价值理念。

何谓礼?

对公民和社会来说,礼”首先是一种外在表象。礼最初是指礼仪、礼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作为社会公德的礼仪,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共领域和谐秩序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作为职业道德的礼仪,体现了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我们应发掘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 教育广大公民讲礼貌、重礼节, 以礼待人;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

何谓智?

在现代社会,对于政府和社会个人来说,“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创新”,“合作共赢”,“尊重知识”。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被推倒重建,中国正在从落后到慢慢开始超越。中国开始领导加速这个世界的变化。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高铁、共享单车、网购 。它们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网购,颠覆了传统商业的秩序;高铁,重塑了距离和空间的格局;移动支付,摧毁了传统金融秩序和体系,曾经高傲的银行体系,也被动接受改革;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里路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国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的中国智慧。

人类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探究万物,掌握规律,创造文明,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孔子把见多识广,具有观察、辨别、判断事物能力和远见卓识的人称为智者。提倡并推崇智,具有尊重知识的含义。所谓“尚智”,就是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这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风尚。“智”还意味着因势利导、知人善任、遵循规律。特别是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就是要遵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何谓信?

对公民和社会来说,“信”的第一层含义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能使弱者顽强如钢铁巨人,能使人迸发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就不可能这样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红旗不倒,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前进动力,我们要永世传承。而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需要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信”的第二层含义是诚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这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修身之本,创业之基,是人们团结和谐的纽带,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础和保障。诚实守信蕴含在我们民族杰出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中,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随着诚信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诚信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信”的核心内容就是:讲求真诚与本份,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现坚持诚实与守信的基本原则。一个有序的社会一定是诚信的社会,而一个诚信的社会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每个人都能恪守诚信。

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也是唐诗中的名篇。诗人以平实简练的笔法,描述了客旅他乡的寂寞以及对故乡思念。

中国人对故乡的感情,是持久而浓烈的,从古至今的诗词文章,以思乡为主题的,不可胜数。作为其中的翘楚,本诗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先声夺人的气势,而在于把浓烈的乡愁,化作一瓯微苦的清茶,让人在不经意间,品味它悠远的回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01写作背景:少年天才的老成之作

据考证,题目中的“山”是指华山。诗人此时正在外谋求功名,高远的山峦阻了回眸的望眼,但止不住浓重的思念。

写本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但在诗歌的技法上,已臻炉火纯青。全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汇,但风格的清新隽永,语言的洗练平实,也昭示着当时的诗歌写作已尽脱晋宋以来晦涩艰深的弊病,汲取了“永明体”的爽利之风,并且,向一个更为高远的巅峰阔步而前。

它又恰好出自一位十七岁的少年之口,其奔涌澎湃之状,不可遏抑。

文艺的勃兴,往往基于时代的兴盛和繁荣。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国力之强盛,经济之发达,冠绝世界,这些也早就了一个个气度雍容,视角宏大的诗人,用如椽之笔,驰骋文坛。

同时,事物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当前环境的提振固然重要,而前期的积累蕴蓄,同样不可或缺。

中国诗歌,自《诗经》楚辞而出手不凡,到汉魏六朝的积淀蕴蓄,此时已有了一飞冲天之势,从历史的角度,诗的再度兴盛,是其必然;但恰好喷薄爆发在伟大的唐朝,是其偶然。王维这一代诗人,躬逢其会,赶上了诗家盛世,虽然本诗的整体词章句法,尚有前人风格的影响,不过正如梁启超所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后世作品的飞扬宏大,其实早隐藏在这平易的语言之中。

02整体解读:平中见奇的上帝视角

就整体布局而言,本诗的前两句写“自我”,后两句写“他人”。自我的部分是实写,诗人真正的所思所感;他人的部分则是虚写,为诗人的想象。

诗人身在他乡,客旅孤独,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整体政局的掌控者,还是如王维一般怀着建功立业抱负的知识分子,都有一腔豪情壮志。长安正是其中大多数人追逐梦想的地方,我相信,年轻的王维虽然独在异乡,但他的思乡之苦与立业之志是并存的,便如同当下在外漂泊打拼的青年,物质生活虽苦,但也是换取未来幸福的筹码。故此,对故乡的思念,一般并不十分强烈,偶有所感,也会很快地被干事业的壮志所压低。

但故乡与亲人,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平时静默在奋斗与拼搏的豪迈之中,遇到的特定的催化,便如潮水一般涌向心头。这个催化,就王维来说,是佳节。

节是历法上的标记点或气候上的转折点,所以,它必然会有一种阶段总结或暂时停顿的提示功能。表现出来,就是或虔诚祷祝、或履行仪式,构筑起人与冥冥之中的主宰以及浩渺无穷的自然的某种连接。当彼之时,纷飞异想,万千忧乐,会自然而然的生发。由此,每逢佳节,愁思加倍,是心情的正常反应,也让诗句的承接流动顺畅。

作为连接前半首诗与后半首诗的纽带,“遥知”二字,在前两句相对普通的基础上,把全诗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金圣叹说这种写法为“倩女离魂,极有远致”,可谓的评。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转到山东兄弟身上,但却出乎意料地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以“上帝视角”,俯瞰他们在重阳节登上高山,把茱萸插遍,同时也满怀思念地牵挂着自己这个远在异乡的亲人。这种“避实就虚”的写作,岂止兵法可用?在文法上用来,也有平中见奇的神效。正如《诗境浅说续编》的评价:

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03一字不易: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

古人描述顶级的文学作品为: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而本诗确实当得起这个评价,诗人用最简单的字的组合,表达了最深沉复杂的情感。

一独两异的集中使用,让孤独的情致更加深刻。

本诗的第一句,诗人便集中地排出了“一独两异”这个超级孤独阵容,从两个角度渲染了自己的寂寞境遇。“独”是独自一人,没有朋友亲人相伴,形单影只,形影相吊;“异”则指自己的习惯与居处的风俗之差别。

秦晋两省,相隔虽不太远,但古语有“隔河不下雨,十里不通风”之说,在农业社会,人员流动较为滞涩,一个人拼搏在孤独的异乡,其间况味,非经历不知难。

倍字的出现,让感情浓度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在第一句对孤独的铺陈之后,诗人在佳节思亲的基础上,用了一个“倍”字,朴实但精准地强化了思念的浓度。好的诗是明白如话的,可是能够把话凝成诗的语言,非天才不可。

禅宗讲“不着一字,直指人心”,年青的“诗佛”王维则是“仅着一字,直指人心”。这两句传诵千古的佳构,便在最普通的词语组合下,以看似寻常的方式,就此完成。

“少一人”与“独”字的遥相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诗人在末尾处,以“少一人”回应开篇的“独”字,让首尾呼应,让全诗的情感周流运转,浑然一体。并在完成这种情绪的内部构建的基础上,让感情充沛勃发,并且持续提供打动心灵的张力。

04王维其人:旷世难遇的文艺奇才

以诗论,王维有“诗佛”之美誉;以画论,他稳坐“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以音乐论,他的琵琶曲名动公卿,他的书法篆刻,也都具有极高的造诣。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艺全才。

少年时的王维,聪明早慧,极有才华。与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那个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他豪气干云,既倾慕游侠的逍遥,也敬拜边关的雄壮,看得出有万里封侯的志向。他歌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希望以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伟业。在此时的诗中,王维就是锐身前行的勇毅少年,憧憬着以“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潇洒,以“偏坐金鞍调白羽”的从容,击破生活的壁垒,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比如那首著名的《少年行》: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开元十九年,三十岁的王维高中状元。这本是他得偿夙愿,大展身手的时机,可是命运却不允许他过得如意。经历了十年宦海沉浮,当年的棱角逐渐磨平,中年王维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园。

从艺术角度来说,王维这个阶段创作的诗歌水平最高,其空灵悠远、诗中有画的意境,足以光耀千秋。但是从个人来讲,那个幻想着“出身仕汉羽林郎”的追风少年,才是他的初心和他本应匹配的归宿。但梦里不知家何处,醒来时的山水田园,那内心的深忧隐痛,又有谁知?

从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以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便普遍继承了这种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基因,一旦理想受阻,便寄情山水或及时行乐,少有鲁迅先生所谓“韧的战斗”。王维也不例外,那一首首美得如同工笔画的诗作,干净洗练,纤尘不染,是否正是努力切割理想与现实的锐利刀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维信奉了佛教。

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相比,虚空寂静的佛家哲学,进一步麻醉了他怀才不遇的痛楚。他“诗佛”的名号,便得于此。一首《饭覆釜山僧》,将这种信仰的力量和遁世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但是,云空未必空。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王维被捕,逼不得已,在叛军中出任官职。

到后来战乱平息,王维以投敌之罪被逮捕下狱,按律当斩,但幸好他在伪政府任职之际,写有“百僚何日更朝天”之类怀念朝廷的诗作,加之其弟王缙愿以平乱军功折抵兄长罪行,这才得保首领,降职使用。晚年的王维依然继续自己的官场生涯,但此时,终归平淡。

或许是一生经历了太多波折,到临终时,这位旷世奇才看破了生死,他作书向亲友道别,然后安然离世。

05斯人千古:照耀文坛的璀璨星光

作为诗人或者艺术家的王维,是成功的。

他工音律,善诗画,能书法,在盛唐贵族圈子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而在那个科举制度并不特别严格的时代,他的状元功名,或许与此有极大的关联。

他的诗作,自成一派,格调高远,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其中有不少颓废消极的作品,但作为诗人在特定期间的心灵写照,格调的不积极是个人选择,并不影响其艺术质量。

他笔下的大漠、田园、九死不悔衷心国事的老将,潇洒不羁疆场征战的少年,都逐渐积淀成了带有鲜明中华特色的符号,千百年来,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让我们不论身在何处,心灵相通。

作为官员或政客的王维,是失败的。

他学富五车,状元及第。也曾有过凌云的志向和抱负,但在世事蹉跎之中,放弃了曾经的坚守与追逐,背离了他曾经歌颂的“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的忠义许国的精神,反而走上了寄情山水、参禅悟道的反面。作为一名学识优秀的儒家知识分子,他的修为是不合格的。

至于在安史之乱中的“投敌”行径,现在的我们无法以“取义成仁”的古训去苛求古人。但在时人眼中,这的确为这位著名知识分子的人生污点,虽然这一行径,与后来的周作人、梁鸿志等汉奸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免不了有“惜夫惜夫”的慨叹。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王维,他的一生是极度复杂的。

他的理想,树立了又破灭,最后在宗教中寻找寄托和慰藉;他的生活,闲适了又危急,“为官—闲游—被捕—从贼—下狱”,如同天上地下般的大起大落,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当事人,王维的心境可想而知。或许也正由于此,他对于自己的死,才表现得豁达从容,异乎寻常。

命运往往如此,才高志远,便要承担异于常人的磨难和痛苦,但白发取代了青丝,消沉湮没了理想,在纵情山水或参悟佛理,甚至身陷囹圄的时候,不知道王维会不会想到他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想到那个身在异地、遥望家乡的少年,想到逐渐转凉的秋风,以及登高的人们,胸前佩戴的晶莹红艳的茱萸。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