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的歌词是什么意思,生活中难免出现忧愁?
很多时候,重担在身,很难快乐,但又不能愁眉苦脸,只能强颜欢笑。
生活需要苦中作乐,有时也要假装开心,装着装着骗过了别人,也把自己给欺骗了。
人这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学会寻找快乐也是门必修课。
①看不顺眼的事不去计较
有些人性格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子,看不过眼的事总要说上两句,可在当事人看来却是多管闲事莫名其妙。
一个不愿听一个硬要管,矛盾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于是在生活中总能听见有人抱怨好心没好报,又或者脸红脖子粗得喊气死我了。
世间事难得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个快乐的糊涂仙。
②情绪低落的时候,多看看为生存辛苦奔波劳碌的人。
总以为自己够不幸了,总觉得人生惨淡无光,可你不知道你所拥有的一切时别人拼尽一生都难得到。
到了医院会明白没病没灾四肢健全的幸福,到了夜市摊早点摊会明白深夜安睡早上懒起床的幸福,看到别人失业坐在路边失声痛哭就会明白有份工作的幸福。
③试着催眠自己,早起对自己微笑晚上告诉自己要快乐。
带上笑脸出门总比苦瓜脸好,前者让人心生欢喜后者让人厌恶远离。
每天告诉自己很快乐,是鼓励也是意念。
不放纵自己的悲伤,是对快乐释放的善意。
④多接触让自己心情变好的源泉。
看看美丽的花朵看场好笑的电影,一切让你感到美好放松的事,都是击退忧伤的有力武器。
快乐不是与生俱来,乐观不是天生就会,这需要后天的努力和修炼。
心中有光,黑夜将会逝去,黎明终会破晓。
心中有爱,冷漠会少一点,温暖传递力量。
朱买臣休妻二人转唱词?
唱词1:好叫我又气又恨。崔氏闷坐在房门,思前想后好不伤心。一十七岁我把门过,丈夫与我是同村,过门间隔两个月,二老公婆病缠身,百方百治不见效,不幸二老命归阴,不料我家又遭了一把天火,只烧得片瓦也无存,金银财宝化成水呀,五谷杂粮化灰尘,家奴院公都失散,骡马烧死一大群,只烧得我们夫妻无处里住,嗨,无奈何呀,来在咱的娘家来存身,常言说,有柴有米是恩爱,无柴无米算是仇人。瞧了瞧,天爷降下鹅毛大雪,恩,趁此机会,我何不,叫他打柴奔山林,将他冻死在高啊山啊上啊,可是那时节啊,小奴家我们反穿罗裙再嫁他们旁人。
唱词2:奴在一旁我把脸沉,我说穷酸呀,你嘟嘟囔囔充识字呀,哼哼唧唧你可吵死一个人。常言说得好哇,字如花也当不了那穿玉带呀文字锦也作不得那好罗裙。之乎者也地终何用,你这杂粮店儿呀,用不着子曰供着那个诗文。你看看天爷到了多咱晚儿呀,你还不打柴去到山林。
唱词3:闻听此言撇了撇嘴呀,奴可没有那个样的福分。这个人呀,常言说的好啊,宁自生坏了人哪,可别又生坏了命啊。穷酸你呀,你可耽误了我的青春。我告诉你说吧,我们隔(唱jie )壁子倒有一个刘二姐,去年个腊月里人家过得门。人品虽丑人家福分大,吃穿也不缺半毫分。她的公爹在外边教书设馆,她的女婿本是一个买卖人。去年个人家开了二厘份,哪年都挣几十两银。昨日个与她买了四色礼呀,叫她回家看双亲。二姐骑驴就在头前走哇,那个小白脸子女婿就在后边拉跟。进了村见了那婶婶大娘面前都是高抬脸呀,我是看起来呀有钱的说话人家有精神。看看人家,你再瞅瞅我呀,未曾说话呀,我这脸上都贴金。穷酸你还想着好,你好比井底蛤蟆翻不了身。
唱词4:闻听穷酸一席话,喝口凉水哇打掉你那妄想之心,你好比柳条子串鱼瞎了眼,给你个棒槌你就认真。到明天老天爷下上三天做官的雨,雨点也淋不到穷酸你的身,打开你们家谱看一看,你们老朱家呀哪辈子有一个居官的人哪?(为丈夫我苦读诗书,日后定有出头之日)四楞子脑袋怎带爷家乌纱帽,水蛇腰怎抽爷家玉带一根,我也不想着后来好,我也不指望当夫人,咱们二人打开鼻子说亮话,说出来你也爽快我也随心,我看只有两条道,说出口来怕你不是有志气的人哪。
唱词5:一见休书心欢喜,好似得了一个狗头金,忙把休书拿在手好似托着一个聚宝盆,回身来我把穷酸叫,在叫穷酸你听真,今晚在此住一宿,明晨早起离开我的家门那(难道说你不念这夫妻之情了吗)?谁跟你有夫妻之情,哪个与你有夫妻之义,少说迈步走出房门外,上房去见二老双亲,二老一见也是喜,奴家我们刚刚离了穷人那,手拿着休书回房去呀。
有何依据?
“孔子删诗”问题,曾被学界目为《诗经》学史上四大“公案”之首。历来争议较多,且迄今尚无定论。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的主导观点, 而同一时期又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不同观点之争论。从小编的个人角度来看,更加倾向于孔子未曾删《诗》一说。当然在论述之前,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孔子删诗”问题的前世今生……
一、所“删”何“诗”“孔子删诗”一般认为肇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由此可见,所删之诗皆为《诗经》之诗,那么对《诗经》进行溯源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近500年间的305篇作品,其丰富的内容被认为是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诗》明确的创作年代不可考,学界大致论定其中最早的创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创作于东周的春秋中叶,总共305篇。这些诗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晚年弃政返鲁,创办乡学,整理六经,教书育人。他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经逢秦朝焚书坑儒,由学者传诵得以保存,至汉代奉为经典。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生传授的被称为“齐诗”,鲁人申培公传授的被称为“鲁诗”,燕人韩婴传授的被称为“韩诗”,鲁人毛亨传授的被称为“毛诗”,简称齐、鲁、韩、毛。齐、鲁、韩三派,在西汉十分盛行,在朝中立有博士,成为官学,属今文经学;“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到了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写了《毛诗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毛诗”取得重要学术地位。以后其他三家先后失传,只有“毛诗”流传到今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但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众说纷纭,无法做出判断。其中,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二、孔子删《诗》之争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当中其实并未明确提出“删诗”说。只是叙述孔子将古代流传下来的3000多首诗,经过“去其重”,仅剩符合礼仪标准的305篇,并使之合乎《韶》《武》《雅》《颂》之音。
到东汉,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伏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篹书删诗,缀礼正乐。”“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与他同时的王充也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删诗说。
郑玄笺《毛诗》时,赞成孔子删诗的观点,如郑玄《六艺论》云:“孔子录周衰之歌,及众国贤圣之遗风,自文王创基,至于鲁僖四百年间,凡取三百五篇,合为《国风》、《雅》、《颂》。”直至唐初陆德明,其《经典释文序录》仍然认为:“孔子最先删录。既取周诗,上兼商颂,凡三百十一篇。”亦认同孔子删诗的观点。从整体上看,在唐孔颖达之前,大多学者多信奉孔子删订《诗经》,肯定孔子删《诗》,认为孔子这样做是为后世立教,记载时事,编撰历史,为现实的政治提供借鉴功德之举。
至唐初孔颖达,始对孔子删诗之说明确提出质疑。其在《诗谱正义序》中说:“《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是《诗》三百者,孔子定之。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这是从逸诗数量上进行逻辑推理,认为《诗经》之外的逸诗数量极为有限,从而说明孔子并没有大规模的删诗之举。孔颖达还进一步加强此说。《诗谱序》孔氏正义云:“此等正诗,昔武王采得之后,乃成王即政之初,于时国史自定其篇,属之大师,以为常乐,非孔子有去取也。”也就是说,《诗经》之“正诗”不是孔子所删录,而应归之于孔子之前的国史和太师。
自孔颖达明确提出孔子不曾删诗的观点以后,在诗经学领域影响非常大,从而引发了一场持续一千多年的学术公案,自宋及清,论辩往复不绝。南宋郑樵说:“上下千余年,《诗》才三百五篇,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皆商周人所作,夫子并得之于鲁太师,编而录之,非有意于删也。删《诗》之说,汉儒倡之。”朱熹则认为,“孔子重新整理一番,未见得删与不删”,“孔子不曾删去,往往只是刊定而已”,“那曾见得圣人持笔删那个,存这个,也只得就相传上说去”,故基本认定孔子并没有删订《诗经》。南宋王柏亦激烈反对孔子删诗说,他认为“左氏载季札之辞,皆与今《诗》合,止举《国风》,微有先后尔。使夫子未删之《诗》,果如季札之所称,正不待夫子而后删也”。此后拥护孔颖达观点者甚众,除了上述四人外,还有宋代吕祖谦,明代黄淳耀,清代江永、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以及近代以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
当然,反对孔颖达观点者亦代不乏人,如北宋欧阳修就公开赞成孔子删诗的观点,并对司马迁的说法作进一步修正完善。他在《诗本义·诗图总序》中说:“司马迁谓古诗三千余篇⋯⋯以余考之,迁说然也。何以知之?今书传所载逸诗何可数焉。以图推之,有更十君而采其一篇者,又有二十余君而取其一篇,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非止全篇删去也,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明代卢格认为:“西周盛时,环海内而封者,千八百国,使各陈一诗,亦千八百篇矣。载于经者,惟邶、鄘、卫、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十一国,皆春秋时诗,其他亦无所录。孟子‘诗亡’之论,其有慨于此乎?”
清初顾炎武亦认为:“孔子删《诗》,所以存列国之风也,有善有不善,兼而存之,犹古之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选其辞,比其音,去烦且滥者,此夫子之所谓删也。”赵坦云:“删《诗》之旨可述乎?曰:‘去其重复焉尔。’”在这里赵坦提到了“去其重”,说明他认为孔子删掉了重复的诗篇,从中可说明孔子有删《诗》的可能性。除了欧阳修等人外,其他赞成孔子删诗者尚有宋代邵雍、程灏、周子醇、王应麟,元代马端临,清代范家相等。而之后,现代学者当中也有很多支持“孔子删《诗》说”。他们有的是完全同意司马迁的观点,认定孔子是根据儒家的礼仪规范,将古诗三千余篇删成今本《诗经》三百零五篇;有的认为孔子是删了《诗》,但他是做将不同版本“去其重”的工作。
综上所述,删与未删,唇抢舌战,论战了两千多年,至今争论不休。
三、孔子未删《诗》两者相较而言,小编更倾向于孔子未删《诗》说,各种缘由且听我细细道来……
1. 对于“季札观乐”的记载,这是讨论“孔子删《诗》说”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季札观乐,是论家用以驳难“孔子删《诗》说”征引最多且最有力的证据。季札观乐,原出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请观于周乐。”依据《史记・孔子世家》,孔丘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孔丘才虚九岁。一个八、九岁的小孩,能把古诗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篇,恐伯是难以想象的。
2. 孔子自言“诗三百”,可以证明当时《诗经》已成型
在《论语》当中记录了孔子两次说到“诗三百”。一次是《为政篇》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曰思无邪。”另一次是《子路篇》云:“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清朱彝尊说:“诗者,掌之王朝,颁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聘问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而从之者?……诗至于三千篇,则輶轩之所采定,不止于十三国矣。而季札观乐于鲁,所歌风诗,无出十三国之外者。又‘子所雅言’,一则曰‘《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未必定为删后之言。况多至三千,乐师矇瞍,安能遍其讽诵?窃疑当日掌之王朝、颁之侯服者,亦止于三百馀篇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自言“诗三百”足以证明当时《诗经》已经成型,故孔子未曾删《诗》。
3. 《诗经》中有很多与孔子“礼仪”标准不同的诗句
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同时孔子还说过:“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可见郑声在孔子心中是靡曼淫秽,是不典雅之物,那么为什么在《诗经》中还有很多与孔子“放郑声”、“郑声淫”不同标准的内容出现呢?
同样在《诗经》当中有写情人之间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人欢乐见面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相悦野合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情侣饱含思念深情的《王风・采葛》;有写深情女子想念男子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人之间吵架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痛苦失恋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像这些诗篇,是和儒家提倡的“礼义”标准背道而驰的,和“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相互矛盾的。那么一心一意按照儒家思想去践行主张的孔子为什么不删去这些诗篇呢?
4. 逸诗的数量问题
清人朱彝尊认为春秋时期,庠序之讽诵,士大夫赋诗成风,所用典籍记载多出于今本《诗经》,而孔子不可能具有如此之能力及影响力去删《诗》。同时孔颖达所谓的“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马迁所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其理论实质是以现存先秦典籍逸诗的多寡来否定孔子删《诗》。相关情况可以参看赵翼在《陔余丛考》“古诗三千之非”条中称,《国语》引诗凡31条,引逸诗仅1条。《左传》引诗217条,逸诗13条。所以赵翼总结说:“若使古诗有三千余,则所引逸诗,宜多于删存之诗十倍,岂有古诗十倍于删存诗,而所引逸诗,反不及删存诗二、三十分之一?以此而推,知古诗三千之说,不足凭也。”同时朱彝尊在《经义考》、魏源在《诗古微》、赵坦在《宝甓斋札记》中也提出对逸诗几种可能的看法。按照赵、魏二人所揭,《诗》是前人在辑集先秦典籍的过程中自然逸失且数量很少,并非孔子删去;也有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之后没有逸诗,所以孔子未曾删过《诗》,即“夫子有正乐之功,无删诗之事。”
四、总结简而言之,孔子未删《诗》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古者诗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其否定的理由概括来说有如下四点:第一,依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周乐”一事中所歌的诗与现在通行的《诗》的次序大致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其年孔子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第二,《论语》中有两处提到“《诗》三百”。可见三百篇早就是定数,不是孔子删后定的。第三,《史记》上所说孔子删《诗》只“取可施于礼义”的,现在《诗经》中还保存着“淫诗”,可见孔子未删。第四,《左传》、《国语》以及诸子著作中引诗大多与今同,逸诗数量很少。但无论是删与未删,都不能抹煞历代学者在《诗经》方面的重大贡献。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正因为有了诸儒有理有据的发难之功,才有了历代学人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深入论难和考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整个《诗经》学的发展。
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偶尔也会“坏事变好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为难别人,可是有时候也会“坏事变好事”。
古代有一个将军,他自己特别不爱吃猪肉,所以当他的士兵犯错时,他就让士兵吃猪肉。而且还恶狠狠地说:“你再犯错误,我就使劲让你吃猪肉,我腻死你。”
让他没想到的是,犯错误的士兵越来越多。他就问他的军师,怎么回事儿呢?这么惩罚他们,他们还在犯错误。军师说:”因为他们特别想吃猪肉。”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就不去考证了,可以当成一个笑话来听,但是却让我们反思,任何事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
表面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讽刺版,“歪打正着”地变成了好事,只是我们还是不要去尝试,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结果终究是坏处多,好处少。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衍生出两大“破坏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衍生出两大“破坏行为”:一是“己所不欲,必施于人”;二是“己所欲,定施于人”。前者是使坏、变态、恶心人,这比较好对付,后者才是最可怕的,难以对付或者根除的。
自己喜欢读的书,非要推荐给你去读,你不读,他就说你这人素质太低;自己喜欢的食物,非得让你去吃,你不吃,他就说你看不起他;自己喜欢穿的衣服,非得让你去穿,你不穿,他就说你不尊重他。自己想干的事儿,非得让你去干,你不干,他就说你不够哥们。
总之一句话,就是他喜欢什么,必须让你喜欢什么;他讨厌什么,也必须让你讨厌什么。这就是““己所欲,定施于人”,往深里讲,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所谓“软刀子杀人不见血,”就是这个意思。
四、分享几个典型的小故事
1、我有一个学中文的同事,有一天给我推荐《诗经》说:“冯老师,《诗经》特别好看,我正看着呢,你去买一本看吧!”
为了表示客气,我说好啊。大约过了十几天他碰到我,问我:《诗经》你买了吗?你看了吗?我说:“哎呀,对不起,我还没买呢。”
他立刻就不高兴了,说你这人咋这样呢?你不是特别爱学习吗?怎么我推荐给你这么好的书,你不去买呀?一顿劈头盖脸,真的让人无语。如果我告诉他,我不喜欢看《诗经》,估计难听的话会更多。
2、闺蜜的先生,喜欢做饭。下了班儿,就开始在厨房鼓捣各种食物。闺蜜喜欢看书,对吃饭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吃饱就行。每次先生做好饭,一个劲儿的让闺蜜吃吃吃。
闺蜜吃的稍微少些,先生就开始闹腾。说我辛辛苦苦给你做了这么多的饭,你居然不吃,你这人咋这没良心呢?
闺蜜告诉他,我吃什么都行,把时间腾出来让我看书好不好?先生说,书有啥好看的,吃好东西多好。所以闺蜜为此十分苦恼。
因为先生的做法就是“己所欲,定施于人”,我喜欢什么,你必须喜欢什么。
3、我爱人也是典型的“己所欲,定施于人”的典范。
我儿子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上街买衣服。我爱人喜欢什么样的衣服,就必须让我买,就必须让我儿子买。我儿子叛逆心理强,你让我买啥,我就不买啥。我爱人没有办法收拾他儿子,就来收拾我。
我想要哪件衣服,他不同意,肯定买不成。他同意的,不管我是否同意直接下单。后来没办法,我只好自己偷偷地上街去买,不带他玩儿了。买回来后,他瞅着不顺眼,顶多唠叨两句,也就过去了。
有时我想,这是何必呢?可是人家就是乐此不疲,就得去管你。
4、有一个朋友爱打麻将。有一次他叫我去打麻将,我说我不喜欢打麻将,他就像看外星人似地对我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假清高,打麻将多好啊,你还不打,今天必须打。碍于情面子,打了一下午麻将。从此以后,我们俩的朋友也没得做了。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这种人属于素质比较高的;还有“己所不欲,定施于人”的人,这种人属于心术不正的;最让人无奈又无语的,就是“己所欲,定施于人”的人。
希望最后大家都多学点心理学,不要去做“老公公背儿媳妇儿,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了。喜欢我的回答就关注我!
哪部电视剧很长但是还特别好看?
hello,大家好!今天的你们都开心了吗?都在忙些什么呢?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聊聊那些很长但是还特别好看的电视剧,一共14部,一起来看看吧!《欢喜来逗阵》
《欢喜来逗阵》是中华电视公司为配合2008年春节假期而推出的八点档连续剧,由张晨光、苗可丽、张宇、六月、王绍伟、赵虹乔等人主演,是张宇参演的第一部电视剧。该剧讲述黄飞鸿因误会十三姨而含恨休妻,并诅咒代代失和。百年后,冤家重新聚首,新仇旧恨会为两家人带来什么重大的冲突呢? 《大军师司马懿》
电视剧《军师联盟》讲述了三国时期大军师司马懿跌宕传奇的一生,首次以司马懿、曹操视角讲述三国故事。凭借精良的制作、紧凑烧脑的剧情以及全员在线的演技,成功吸引一大批“自来水”观众。而在剧集火热的背后,观众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包青天》93版
最近在重温93版《包青天》,觉得以前的武打动作真的百看不厌。剧中的展昭至今是我最喜欢的国产剧男角色。因为这部剧的缘故,很长时间对宋朝宋仁宗都有好感。《三国演义》
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是海内外公认的“三国”题材电视剧的经典版本。还记得那首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武林外传》
大家都看过《武林外传》这部电视剧吧!这是由闫妮、沙溢、姚晨等主演的一部搞笑喜剧,主要讲述了“同福客栈”发生的故事,至今播出已经13年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见阿郎》
该剧讲述了三位好友古意、郭添、明郎,分别投入警界和黑道,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故事。《天地有
这是一部区别于传统偶像言情剧的商战言情大戏,通过商场中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揭示出为争夺千亿集团经营权而展开的一系列商场斗争及背后黑幕,并在其中交织了几位男女主人公在情与欲之间的爱恨情仇,可谓紧张激烈,夺人耳目。《外来媳妇本地郎》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在2000年开始播出,现在已经有3000多集了,可以说陪伴我有十几年了,也带来很多快乐!《怀玉公主》
巨长的《怀玉公主》,感觉后来很多电视剧都借鉴了里面的梗吧!《甄嬛传》
《甄嬛传》是一个非常出名的电视剧。讲述了就是甄嬛她从一个宫外的小女子,最后进入皇宫之中当妃子,如何能够在这个皇宫之中立足,如何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保持住自己的本心,并且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性命呢?其实这是很多人的看点,皇帝其实是非常喜欢甄嬛的。但是甄嬛最喜欢的人当然就是果郡王了,果郡王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而且其实在这个皇宫之中,甄嬛也收获到了很多的友情。但是其实这其中也很多的陷阱,每看一遍都能看出新的观点。《大长今》
《大长今》!讲述底层宫女如何一步步的成为最高尚宫。《善德女王》
《善德女王》讲述了从小因为不详的预言而被抛弃的德曼公主(李瑶媛 饰)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宫内的权力斗争,成长为新罗第一位女王——善德女王的故事。《家有儿女》
《家有儿女》讲述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发生在两个父母和三个孩子之间的各种有趣的故事,以浓郁深厚的喜剧色彩、幽默诙谐的人物语言、极具教育色彩的理念,博得观众的喜爱,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部情景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2000年,一部名为《铁齿铜牙纪晓岚》古装喜剧登上荧幕。该剧讲述的是乾隆年间,纪晓岚、和珅为公为私,斗智斗勇的故事。张铁林扮演的乾隆、王刚扮演的和珅、张国立扮演的纪晓岚,三人由于精湛的演技及配合默契被称为“铁三角”。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啦,大家最喜欢这里面的哪部剧呢?
男人30而立?
作为一个90年代初出生、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我对“三十而立”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可能和孔子的不大一样。
我认为,现代人的“三十而立”,最重要的是“立志”。
立志,就是明确自己的志向。或者换个说法: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王国维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认为“三十而立”的立志过程,就是从第一重境界进化到第二重:独上高楼,登高远望,找到和看清那条属于自己的路。
李笑来说过:成熟的标志,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嫩的表现,是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坦白说,过去二十几年,我一直很“嫩”,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我不想要碌碌无为,不想要朝九晚五的平淡,不想要阿谀奉承、摧眉折腰事权贵……
大学毕业时,父母给我两条路选:要么进国企,要么考公务员。总之,必须去端“铁饭碗”。
我跟他们说这些我都不想做,他们反问我:“那你想要干嘛?”
我一时语塞,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想干嘛,只有背上行囊,继续漂泊,反正好男儿四海为家,志在远方。
之后几年,我做过记者,做过营销策划,做过互联网项目的创业,但无一坚持下来。归根结底,就是自己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兜兜转转几年,一直在迷茫中度过。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龄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一起吃饭聊天,我问他:你有人生目标吗?
他指了指旁边桌子,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旁边桌子上,一家六口,祖孙三代,刚刚入座。男主在给二老把脱下的大衣叠好,妻子小心地把小儿子抱进婴儿椅。
“有充足的时间陪伴爹妈和家人,这就是我想要的”,他说。
他的人生的确是朝着这个目标在走: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境原因,必须工作赚钱,在异乡工作了两年,这期间我们结识。有了一点积蓄后,辞职考研,目前即将研究生毕业。
他后来选择考研,是因为他计划将来回到家乡发展,谋一份公职,而硕士学历是必要的“敲门砖”。
我羡慕他,目标明确,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
我羡慕他,是因为像他这样,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把人生目标想明白的人,在我们这群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当中,实在太稀少了。
我们的出生,赶上了一个变幻的年代,1992年一个老人在南海写下诗篇,从此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市场经济一下子把“计划时代”的人带入了新节奏,遍地是机遇,遍地是挑战,有的人“平地起高楼”,有的人迷茫无措。
等到了我们这代人步入社会时的2010年代,又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技术、新名词一个接一个蹦出来,过去连想都想不到的新职业、新活法层出不穷。
长辈们灌输的观念还没有褪去,眼花缭乱的新事物就来到了面前,这就是我们这群“三十而立”的人要面对的。
我们的心态,像极了崔健的歌词:
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可我不知道我是谁。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意思是我15岁就立下了志向,一心搞学问,30岁达到了“立”的境界。
而我们这代人,是被“连根拔起、随风飘荡”的一代,孔子15岁定下的志向,我们可能要到30岁才能定下。
30岁之前,我们都该做一件事:试错。
把想走的路都走一遍,把能犯的错都犯一遍,趁着现在我们还承担的起后果。
而步入三十,而立之年,就要定下一个方向,确定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在迷茫了这些年后,在即将步入三十之际,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做一个职业读书人,通过自己的笔,帮助更多的人建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我曾经是个浪荡子,只追求声色犬马、及时行乐,但只是空虚度日。直到拿起书本,聆听到智者们的教诲,我才觉得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
现在,我只希望尽己所能,将这份价值传递给更多人,这就是我在而立之年对自己的期待。
三十而立,重要的不是“三十”,而是“立志”。人生道阻且长,希望你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