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陈情令》,成功将肖战和王一博送上了“顶流”的位置。
所谓“演而优则唱”,本是偶像组合出身的两人,爆红之后也相继发布了新歌。
王一博新歌《无感》,销量碾压大批一线实力歌手,这首新歌成功打破了2019年数字专辑首日销售额记录,并且成为销量最快破千万的数字单曲。
而肖战则在节目中,温柔献唱新歌《竹石》,以歌抒情,引得热议。
只不过对于两位顶流偶像的新歌,外界褒贬不一。究其根本,大家所瞩目的焦点仍在两位明星身上,对于歌曲的评价,则取决于对明星的态度。
“流量”似乎成了一种贬义。
之前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周杰伦数据”事件,蛰伏多年的“夕阳红打榜团”纷纷出动,将周杰伦的“流量”数据,一次性的说了个清楚。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流量”的认知似乎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以周杰伦的乐坛地位,原本无需流量来印证的。只是粉丝看不得偶像受委屈,于是出手。
做歌手,能做到如此,也称得上是人之大幸。
或许源于“流量”近年来的误解之大,唯有用实力才能拨乱反正。
作为“顶流”的代表人物,TFBoys的三位成员都有发言权。
虽然如今的三小只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努力奋斗着,不过大众对于他们的印象似乎仍停留在“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上面。
TFBoys没有代表作吗?如果没有,听众也不会对歌曲保有记忆。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追求的东西也在随之变得高级。没有人愿意被圈禁在一个固有印象中。
打破桎梏、寻求突破,成了当务之急。
成员之一的王源此前参加《我是唱作人》的消息一出,粉丝雀跃,而团队犹豫。
作为“流量明星”,粉丝关注的永远是你这个“人”,至于参加哪个节目、为何参加,无非就是爱屋及乌的产物。
对于“流量”背后的团队,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形象”。
会不会输,输了以后,粉丝会作何反应,成了经济团队所要顾虑的。至于歌手本人的意愿,尊重但未必会顺从。
王源曾在节目中发表过一首原创歌曲《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每天都笑着暖得像太阳,可是否是真的快乐呢?
由此不难看出,顶着“流量”的头衔,也有诸多的无可奈何。
就像王源此后在综艺节目中,袒露参加《我是唱作人》的初衷:“我上那个节目的目的特别单纯,让别人听我的歌,一首一首听,听到后来觉得我是一个好的歌手。”
顶流之下的歌手,被逼得要竭尽全力来证明本身的“歌手”身份。这到底是歌手们的幡然醒悟?还是舆论风向下的自我证明?无从考究,也不知是喜是悲。
毕竟这一现象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曾经何时,但凡与“流量”绑定的新闻、消息,不是靠脸吃饭一夜爆红,虽无所作为,却能占领热搜榜首。
亦或是粉丝疯狂追星,导致的负面新闻。
虽然公众心知肚明,事件的主导者未必真的与流量明星本身有关。奈何身在江湖,又怎能置之度外。
就如此前因个别粉丝过度热情,导致肖战所乘航班延误。肖战工作室不得不为此事“背锅”,发表道歉声明。
客观的讲,事件制造者在于个别粉丝的过度行为,作为当事人的肖战也是“受害者”之一。
虽然大众理性的清楚明白始作俑者并非肖战,但感性层次依旧将错误归咎到他的身上。
于是,普罗大众便在这种风评或情感导向下,对流量明星产生误解。关于流量歌手的新歌,划走;下一首依旧是,继续划走。
人终究是“感性动物”,并不会完全客观的去评判某件事情,或轻易改变固有想法。
真正有实力的流量歌手们,只能在偏差之下,奋力扭转现有局面。
为何越来越多的流量歌手面临着,但凡出新歌,不管这首歌好坏如何,听歌的人永远只局限于自己的粉丝,其他人根本不去听。自然也更加不会关注作品,去评价它的质量如何。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至今日,明星与粉丝之间已经成为互相依赖的关系。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时粉丝对偶像的过度喜爱,就像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一样,反而弄巧成拙。
2019年的华语乐坛的确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只不过这其中的“惊”恐怕要远远高于“喜”。
相声演员空降音乐榜单,打败专业歌手一度占据音乐榜单首位。
粉丝聚力下,鲜肉流量歌手新专一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直接屠榜国外榜单。
曾几何时,以歌曲质量为唯一评判标准的专业榜单,竟也开始改成以“粉丝喜好”了。
各种音乐选秀节目一茬接一茬,打着为华语乐坛输送新鲜血液的旗号,产出的还是雷同的流量歌手。
没实力、没作品,却红透半边天,动辄就要破纪录;偶有作品输出,质量差强人意,不堪入耳。周遭一问,竟无人知。
如此粉丝追捧下的作品、榜单,着实令大众开始质疑、失望。只有粉丝缘,却无路人缘。
尤其在“摇滚老炮”郑钧的一句:“现在的歌,十首有九首听不下去”的催化下,大众更是群起而赞同之。
近些年来,提及华语乐坛,为何大家总是提到一个词,叫做“青黄不接”。
老一辈歌手,不再执着于歌坛地位的争抢;中生代实力派,偶有营业,也无法完全扭转乐坛现状。
歌曲不过硬、歌手质素不足,如何能让大众甘愿买账。
新生代中虽也有佼佼者,但无奈恐被“流量”所束缚。明星自带流量本无对错,只是这流量带来的话题和讨论点,早就转移了大众视线,忽视了作品本身。
种种控评之下,似乎也能理解为何大家,对于流量明星的音乐作品的关注点以及偏见,仍在于明星本身。
可是客观的讲,流量歌手的歌曲,就真的不值一听?质量堪忧吗?
或许我们也需要自我审视,是否总是被偏见捆绑,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的音乐作品呢?
作为00后中的歌手,我们看到了王源的无可奈何,但也不能够忽略他的实力。
首张个人专辑《源》中,王源包揽或参与了多首歌曲的词曲创作。能够在巅峰时期,毅然决然的抛弃眼下的荣耀,出国攻读音乐学习。
这份勇气和决心,不仅改观了大众对“顶流”的固有印象;同时,也让公众思考曾经的偏见,是否真的错了。
这也让我们开始自我审视:歌曲的好坏,不应当被歌手本身做左右。
人人都在说近年来的乐坛在“啃老本”,这种不得已而为之,何尝不是大众成见下的结果呢?
我们习惯给予老一辈的认同,却吝啬给年轻一辈机会,去让他们成长。
溺爱可怕,可一味的打骂,只会让新事物被扼杀在摇篮里。新老不更迭,就如死水不流,永无生机。
当然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听众在改观的同时,流量歌手们也应当明白“在其位,谋其职”的道理。
既然“歌手”身份为第一重身份,也信誓旦旦的说“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拼尽全力”。
那么是否也应当一心一意,专注在音乐创作上面。虽说“技多不压身”,事业全面发展,各点开花。
但如若最后成了“大杂烩”,倒把音乐做成了副业,恐怕只会再次伤了大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