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乌纱只爱民的包拯,真的全身毫无黑点吗?
包拯到底是何人?庐州(今合肥)人,传说,包拯是奎星转世,面目黝黑,额顶还有一个月牙胎记,是宋朝有名的秉公执法的清官,被百姓尊为“包公”、“包青天”,关于他的探案奇事,至今还广为流传,甚至加以改编拍成电视剧电影等。
我们通常在剧里看到的包公,通常戴着帽翅加长的宰相帽,下巴蓄着乌黑浓密的胡须,身着黑衣蟒袍,脚踩千层底靴,额头还有象征着“上昭日月”的月牙,显得铁面无私。但是,历史中的包公其实并不是那样的哦,反而,极有可能是一个“小白脸”。
纵观宋代各史书,均没有对“包公黑脸”相关的只言片语,这说明,包公的脸其实并不黑,实际是一个白面书生。身高方面,包公的个子也不高,至少“九尺男儿”是不存在的啦。根据合肥大兴集的包拯墓的出土,专家们分析得出:包公的身高差不多只有1.65米。
这是不是和我们固有印象里的包公差的有点多啊?那么,包公的脸到底是怎样变黑的呢?这要说到我们传统的戏剧艺术了。
我们都知道,京剧中人脸不同的颜色,象征着人物的不同性格。包公这“黑脸”自然是戏剧化妆师的杰作,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衬托出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和包公本人的样子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想想也是,一个面目白净的书生总归是没一个黝黑大汉在戏台上看着威武让人臣服的。其实,对包拯形象的塑造源于宋代的话本,要说传遍大众,还要提到到元代的包公戏。而自明清时代以来,关于包公这一人物形象的故事不断发展,顺应时代推陈出新,得到老百姓们的喜爱。
当今流传的18种元代公案戏中,跟包公有关的就多达11种,其中,包括我们都熟知的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明代《元曲选》共有100种戏,包公戏更是占了10种;著作《京剧剧目初探》中《桃花记》、《铡美案》等都是与包公断案有关。
不过,那些都是比较古老的戏剧了,要说离我们近的、最有意思的,还要数小时候看的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了吧,那种天天守着电视机、心情随着案情起伏的刺激感,至今想来仍是难忘,可以说,那是最早在我幼小心灵里埋下正义种子的一部电视剧了。
不过,后世的改编多有夸大成分,将包公包装成了一个“箭垛式人物”,这是民间文学通用的艺术手法,将很多别人的故事也安插到与这一类型故事有关的人物身上,使他典型化、英雄化。如今所流传的许多包公事迹,其实,并非他自己所为而是后天安插。
可以说,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包公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断案清官。
包公不仅是一名断案家,更是一个实干家,他对财政经济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曾被任命为三司使,掌管全国的经济工作,表现出惊人的执政天赋,比如说:他将“科率”改为“和市”,实际是朝廷花市场价去购买农民本要上交的物资;同时,他还废除了农民将变粮为现的钱来纳税的规定,对经济的提升颇有成效。
包公曾位及枢密副使,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副部长,正式进入到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也算是一代名臣了。这位名臣病逝时,开封全城都陷入到了悲痛之中,皇帝宋仁宗前来吊唁却发现,包家十分清贫,又听闻他“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感慨良多。包拯病逝于开封,次年归葬故里今合肥市大兴集地区。
合肥当地文物部门极为重视,出土包公遗骨和墓志后,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墓园遵宋制,共六个墓冢,面积约1200平方米,地处合肥城中南的一段护城河之上,后来,这河也被改名为包河。传说,包公幼时常在此河玩耍,后包河里的鲫鱼,背均呈黑色,象征着包拯一生的“铁面无私”。
包河内有一名叫“香花墩”的沙洲,是包公少时读书的地方。除此之外,包河周围的区域规划和道路、古镇命名均向包公看齐。就在合肥的市中心——包河内建有明朝时期的包公祠。祠内的包公享堂中,包拯端坐堂中,雕像造型栩栩如生。包公祠两侧外廊的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意在警醒后人。
相传,包公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还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后代。订立了《家训》。将《家训》镌刻于石碑,竖立于堂屋东壁,以昭示后人。
目前,合肥市正致力于大力发展包公文化,作为地区旅游和文化精神的代名词。
包拯额头上到底有没有月牙,包拯画像上为何没有月牙?
包拯画像上为什么没有月牙?因为历史上的真实的包拯包青天头上是没有月牙的。经过电视剧,戏剧等渲染,大家熟悉和印象中的包青天都是:面如黑炭,头戴月牙,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百姓申冤。
戏剧中包拯形象
为什么包拯在民间传说中,会头上有月牙呢?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包青天年少时被马踢到额头,遂留下月牙形疤痕;一种说法是包拯二嫂害怕其长大后分家产,将包拯推下井中,但包拯在井中捡到一块月牙形明镜,该镜竟然看到了包装二嫂二哥谋害他的场面,包拯将它贴着额头,居然从此长住,于是包拯额头上有个月牙;第三种则是比较神话了,民间传说包拯“日断阳,夜断阴”,而月牙则代表阴,使包拯能够沟通阴阳。实际上民间传说都寄托了对大家对清官的向往与推崇。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公元999年出生于庐州合肥,公元1026年逝世。今年是2018年,是包拯诞辰1019周年,距今包拯已经逝世992年了。
包拯画像
包拯自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进士进入官场以来,他廉洁公正,刚正不阿,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敢于替普通百姓申冤,因此民间有“包青天”、“包公”的说法。因其曾任龙图阁大学士,也被称为包龙图。加上民间传说、戏剧渲染等诸多虚拟想象,包拯包青天逐渐成为清官的象征。他也寄托了大家对贪污腐败的厌恶。
包青天雕像戏剧中包拯形象
为什么包拯在民间传说中,会头上有月牙呢?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包青天年少时被马踢到额头,遂留下月牙形疤痕;一种说法是包拯二嫂害怕其长大后分家产,将包拯推下井中,但包拯在井中捡到一块月牙形明镜,该镜竟然看到了包装二嫂二哥谋害他的场面,包拯将它贴着额头,居然从此长住,于是包拯额头上有个月牙;第三种则是比较神话了,民间传说包拯“日断阳,夜断阴”,而月牙则代表阴,使包拯能够沟通阴阳。实际上民间传说都寄托了对大家对清官的向往与推崇。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公元999年出生于庐州合肥,公元1026年逝世。今年是2018年,是包拯诞辰1019周年,距今包拯已经逝世992年了。
包拯画像
包拯自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进士进入官场以来,他廉洁公正,刚正不阿,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敢于替普通百姓申冤,因此民间有“包青天”、“包公”的说法。因其曾任龙图阁大学士,也被称为包龙图。加上民间传说、戏剧渲染等诸多虚拟想象,包拯包青天逐渐成为清官的象征。他也寄托了大家对贪污腐败的厌恶。
包青天雕像
包公文化园观后感
导语:肇庆包公文化园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改造和新建,建筑面积8790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包公文化广场、宋文化街和沿江景观平台五部分组成。
【包公文化园观后感】
6月10日,根据局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我和其他同事一道,冒着炎炎夏日,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参观了肇庆包公文化园。
肇庆包公文化公园是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
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从第一单元孝闻乡里,第二单元清忠初绩,一直走到第三单元廉吏风仪。园内的包公脸谱、包公雕塑及栩栩如生的“包公掷砚”场景,琳琅满目的影视演绎作品,把我引入了全方位的包公历史。
公元1040年,包公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他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的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作了巨大贡献。
为政清廉, 品德高尚。包公在端州的民间传奇很多,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包公掷砚化渚洲”。当时端州出产的端砚是贡品,朝廷限额开采,但包公以前的一些宫吏与土豪劣绅互相巴结,不顾采砚民工的死活,用砚石来巴结权贵。包公清查端砚开采数目,惩治这些劣绅,并以端州府衙张贴告示,明令只能按朝廷限额开采。传说他离任时连一只端砚也不要,百姓暗中送给他一块,发现后立即抛下西江。端砚抛下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渚洲,就是现在的砚洲。
包公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其经历之所以演绎成故事被世代广为流传,最主要的原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忠君。忠君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从政官员的基本要求, 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伦理规范, 儒家这种伦理道德渗透在包拯的思想和行为中。他一系列的治政、外交、国防、 民本和法制思想,正是他忠于君主、国家和民族思想的体现。其次是爱民。包拯恪守孟子“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认为,果为国, 岂不以爱民为心哉!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 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过上好日子。他鼓励开荒、修水利、冶铁、制盐, 大力发展生产, 增加财赋, 改善人民生活。任职端州期间,由于西江水源不洁,导致瘴疠横行,包拯便带领端州人民开凿了7口水井,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再次是忠孝。包拯在考中进士,朝廷赐官后,毅然辞去官职, 在家孝敬父母,十年亡宦, 当时就获得了孝敬父母的好名声。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 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 著于朝廷。最后是清廉。包拯在端州任上两袖清风, 不持一砚归。另外,他铁面无私办事公正, 就是亲戚朋友犯法也予以惩处, 不徇私情, 实现了清心治本、直道从政的理念。
经过半天的参观,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参观包公在端州的`历史场景、记载包公廉政事迹的古砚碑等文物实物,深深认识到:只有离开物欲,心才会宽广;只有装载群众,才会被群众记载;二是,深深体会到肇庆市委市政府下如此大的决心修建包公祠,目的不是为了多一个景点,而是为中国梦之歌注入勤政廉政的强音符,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形造清政为民,开创肇庆新篇章的决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一定要以包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按照国家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工作,昂走阳光路,为实现美好中国梦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延伸阅读——包公文化园十大看点】
看万象:饱览“包公大全”
安徽合肥包公祠、河南开封包公祠、新加坡包公祠……这些在地理概念上离肇庆遥远的词语在这里不再遥远。包公文化园在原包公祠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米。
其中,仿宋代古建筑风格的清心园,是包公文化园发挥廉政教育作用的核心区。在这里,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还是民间传说戏剧里的包公,无论是国内“黑炭脸”包公,还是驰名欧洲的“灰阑记”包公,都能在这里找到“原貌”。这里还有包公脸谱、包公雕塑、包公砚。包公清正严明、一心为民的各种故事在这里交汇,廉政气息沁人心脾,发人深省。
包公青天之名始于肇庆,作为广东首个彰显廉洁文化主题的包公文化园,该园区同样分类汇集了大量古往今来清官人物和故事。除此之外,随着园区周边路段设施、交通的完善,该园区还将以户外舞台为载体,不定时上演“包公”大戏,让市民走进园区看历史、走出园区看演绎,全方位走进包公历史,感受包公文化。
看名作:古今名家笔迹荟萃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首《题端州郡斋》正是包拯创作于端州、一生仅存史册的唯一诗作。在包公祠内,诗作当然不容错过。这首诗由清道光年间广东三大状元之一林召棠考证并题刻。林召棠曾在肇庆的端溪书院担任主讲15年,治学严谨,教导有方,其以楷书敬录包公端州郡斋题诗,既抒发了对包拯的仰慕,也借以表达自己像包拯一样“清心”、“直道”的处世为人原则。
包公文化园内展现的古今历史名人墨宝当然不止于此。市民还可以在园内一睹当代著名国学家、书画家启功先生的书法风采。他曾题写匾额“正气浩然”和楹联:“正直遗型传稗史,清忠初绩著端州。”由于该题匾和楹联与包公文化园的主题不谋而合,故新园将其重刻并展示于正门外侧。
赵朴初为当代著名佛学家、书法家。据考证原包公祠外牌坊上“包公祠”三字乃集赵朴初笔迹而成,今包公文化园仍保留。包公文化园新牌坊有楹联“一片丹心、两袖清风”,据说为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所作,但目前其内容及书法有待进一步考证。除此之外,文化园区的16幅楹联全部出自中国书法家会员之手。
看宝贝:三大“镇园之宝”不容错过
不少珍贵文物史料,因包公文化园的建设和热心市民的捐赠得意“复出”亮相,让市民大饱眼福。据介绍,园内陈展实物近1400件(套),包括480件(套)文物类实物。而镇园之宝,不得不数绿端砚浮雕墙、星岩书院旧试卷和明清砚碑了。
走进清心园序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端砚浮雕墙。该浮雕墙以最大的端砚石浮雕作品——“包公兴端州”被载入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该浮雕墙由5块同一坑别砚石拼成,长7.18米、宽2米、厚18厘米。端砚雕塑墙由肇庆市砚界、书画界名师刘演良、梁弘健、郭穗华、李志强等大师联合设计创作,经一个多月起稿,历时三月雕刻完成。壁雕精雕细刻以包拯治端的历史为主题,以“渔樵耕读”穿插整个画面,整个画卷大气磅礴。
清心园中的星岩书院复原场景展示了该书院在清代时的一份试卷文物,这是88岁的董衍旋老先生捐赠的。据悉,此为董衍旋爷爷当年在星岩书院读书时所用,古色古香,非常珍贵。
此外,园内展出的2块砚碑也尤为珍贵。一块是明朝学者、明代南海县人张诩以绿端石所刻的《宋包孝肃公新祠记》碑,经考证,距今已有510年,以“端之名宦,每以宋包孝肃公为首称”开篇,共936字。另一块是刻于清代康熙年间的《百子灯田题名碑记》。虽然正文大部分字迹模糊,但经仔细辨认,碑文中有“包公秉正驱邪,实为百世师表者”“原建有宋孝肃包公祠”等字迹。该两块砚碑原本立在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包公祠内,后因该包公祠被毁而散落在外,今年,热心市民黄肇强得知 包公文化园筹建而慷慨捐出。
看热心:刘居时心系家乡捐19幅画作
创办星岩书院、主持修建丰济仓、挖掘水井、江中投砚等为包公故事早已传扬四海。上海香梅画苑特聘画师、海天书画院一级画师刘居时为广东肇庆籍画家,当得知包公文化园在建,心系家乡,历时数月特意匠心独运精心创作19幅包公清正廉洁的主题故事国画,并全部无偿捐赠予包公文化园。目前这套主题画作展示于包公文化园包公祠大殿内。
集四海同胞之力,建名扬千古之祠,包公文化园的建设得到了众多热心收藏家、工艺美术家和市民的支持。各单位及社会热心人士纷纷慷慨地捐赠、制作端砚、书画、工艺品等文物和作品120多件(套),为包公文化园添置了不少瑰宝。
肇庆市金渡花席编制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级项目。该手艺传承人何冠醒等在传统的编织技法上融入绣花技艺,日以继夜地编织了一幅“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公名言条幅,为包公文化园锦上添花。
看古韵:复原包公事迹 展现端州古韵
包公主政端州3年间,为端州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开创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开井七口,解决端州百姓饮水问题;创办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星岩书院……
清心园一楼展厅里设有在端州府衙、米仓巷、星岩书院、七星岩包拯题刻及包公带领百姓筑堤排沥、开荒屯田、开挖水井等复原场景,再现历史。栩栩如生的雕塑在园内以不同形象演绎包公故事,加上相关文物展示、3D多媒体展示等,生动、形象、立体地重现历史。
看演出:500件包公影视作品供您细赏
包公廉政事迹曾以说唱、文学、戏曲、影视作品等形式演绎和传播。包公文化园展示了包公戏曲脸谱和元代、明代、清代及当代包公舞台形象戏服,并收藏了500多种包公戏曲、影视视频和音频,供参观者细细品味。其中涉及音乐剧、戏曲、话剧、电视剧等。
《灰阑记》被译成英、法、德等多国文字,登上欧洲舞台。在清心园二楼展览厅中,《灰阑记》中外版本比邻而居,展示一种文化在国外和国内的不同演绎。此外,包公文化园还利用最新科技元素,将一套有关包公的皮影戏在展览厅内上演,供参观者欣赏。
看科技:“声光电”炫酷展示文化元素
别看包公文化园是展示历史的大舞台就只有古色古香,该园还运用了多种“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道历史,说故事。园内包公祠和清心园两大陈列展区,均设有无线网络。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获取介绍信息,随时参与答题、游戏等互动。当你走近清心堂复原场景时,场景便会自动感应,播放《题端州郡斋》的朗诵录音;当你点击各展厅多媒体触摸屏前,还可以获取更多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园内还设有廉政问答游戏,供参观者在互动中学习廉政知识。
包公文化园建设充分利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给观众身临其境、生动趣味的视觉和感官体验,让参观者在移步换景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参观者可以租借“语音导览讲解服务器”,通过普通话、粤语、英语3种语音讲解导览,轻松获取陈列展厅设有的44个讲解内容。
看廉政:以点带面展示廉政文化源远流长
包公文化园以包公在端州的事迹为切入点传扬廉政思想,同时较全面地收集和展现了中国历史与廉政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事迹等,进一步丰富了包公文化园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的内涵。
清心园其中一个展厅,集中展出了肇庆市反腐倡廉工作十年巡礼,图文并茂地回顾了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发展和成效,展示了肇庆市廉政建设及作风建设的特色做法、成效以及肇庆市纪检监察机关发展历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巡礼还展示了近年肇庆市查处的典型违法违纪案件,警示参观者时刻保持廉洁思想。
展示过程中,园区将廉政廉洁的信息和警示,巧妙地渗透于场景还原、实物展示和图文展示中,着意在建筑中融入廉政文化,多处设有体验式廉政教育设施。方圆走廊、四君子图大门以及我国历代廉政文化、清官廉吏、制度文献及名言警句等也不时穿插其中,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教育。
其中,序厅中“青天白云”装饰也饱含寓意。白云象征朗朗乾坤,人间有正道;月亮代表传奇故事中的包拯,寓意包拯从历史人物到传奇人物形象的演绎。另有“戒贪杯”匠心独运,若往内注水太满则杯中水全漏,这告诫人们为人不可贪得无厌。“百廉”展示墙、“十大清官碑座”、元赵孟頫行书《陋室铭》、“一把清廉”的清雍正款青花把莲盘、商饕餮纹铜簋等廉政寓意浓厚的实物均有展出。
看雕像:包公大打“亲民”牌
传说中的包公常以黑脸示人,事实上,历史上包公主政端州三年间却以“亲民”形象为百姓所欢迎。位于广场上的雕塑正是一反包公雕塑之常态,将包公在端州时,与民同乐的亲密场景再现出来。
在该雕塑四周,“端州十景”浅浮雕墙则全品展示了肇庆端州十景场面。该作品由端砚艺术大师、国画家梁弘健所作,以流利的线条将北岭云秀、包井冰清、宝月荷香、石室星罗、星岩烟雨、峡砚清风、鼎湖叠翠、江堤塔影、宋城揽古、龟顶松荫十景再现。
看文化:“三位一体”打造城西新地标
除了展示和弘扬包公的清官文化,包公文化园还建有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致力打造成为城西休闲文化生活新地标。
从远处看,雕栏玉砌、园林幽径以及檐角青瓦,整个园区在保有原包公祠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了仿宋代古建筑风格。而近处看,文化广场、舞台及宋文化街,成为肇庆市民休闲、观光、娱乐的活动场所,让包公文化走进群众生活。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真的是黑脸吗?有月牙吗?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老百姓对清官的渴望和拥戴是永远不会变的。清官一心为民,不徇私情,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在中国古代清官并不多见,而最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就是北宋的包拯了。提到包拯人们脑中就会立即浮现出一张黑漆漆的脸,以及额头上的一弯月牙的黑面包公的形象。那么包拯的脸是黑的吗?额头上的月牙又是怎么来的呢?
包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一个七品知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副总参谋长。他严峻刚正,敢于直谏,同时又两袖清风,不徇私情。不过在当时包拯的影响力还不算大。直到明朝出了一本名为《包公案》的书,包拯的事迹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同时因为这本书的描述以及后世戏剧舞台上的塑造的包拯形象,那个“黑脸包公”才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
在《宋史》里并没有记载包拯的外貌,而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里包拯的写真像也并非黑脸带月牙,那为什么要把包拯的脸“抹黑”呢?其实这也有历史的依据。在中国历史上有个朴素的判断,就是黑脸的都是好汉,白脸的都是奸贼,《宋史•包拯传》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胡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这段话可以看出包拯是个极其严肃之人,让他一笑比黄河水清都难,同时包拯的刚毅廉洁妇孺皆知,以至于有人想搞“潜规则”之类的歪门邪道都不好使,因为有他在那挡着,因此那些坏人遇见他就像遇见阎罗一样。这些都是包拯铁面无私的证据。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像包拯这种刚直到极致的人就要涂上如黑炭一般的脸谱,这样的“脸谱化”也得到了民间的认可。
那么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又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包拯额头的月牙和他的黑脸一样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以皓月当空来比喻“包青天”,希望为官者头上都有这一弯月牙,都能像这弯月牙一样清正皎洁。希望为官者都像包拯,如他那样一心为民。这也说明谁为老百姓办事,不仅会被老百姓记住,也会被历史记住而流芳百世。谁祸害老百姓,也会被历史记住而遗臭万年。
而包拯就是这样流芳百世,堪为后世领导干部楷模之人。他的一生正如他唯一的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写道的那样:“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公神像一定要有冒翅吗?
的确一定要有,因为包拯是一位宋代官员,作为神像时表现的一定是他身着官服的形象。而宋代官员的官帽两侧各有一根长长伸出的乌纱织成的帽翅,宋人将它称为幞头,包公是高级官员,戴的是直脚幞头。这种官帽的设计由来据说是宋太祖为了防止官员们上朝时交头接耳,影响朝堂秩序而发明的。当然这只是传说,实际的原因应该是要维持官员庄重的形象,避免他们走路和站立的时候仪态不佳,作用类似于皇帝冕旒。
请问+为什么包公都是背朝外呢?
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官和政治家,他的形象被广泛传颂,成为一代传奇人物。包公雕像背朝外的传统安放方式源于传说,据说包公死后,在其遗体上留下了一道刀痕,只有站在包公背面才能看到此刻痕。因此,为了纪念包公的功德和奉行公正的品质,用包公雕像时都是将包公背朝外,以示“背不受贿,面对百姓”的寓意。此外,包公背朝外的设计也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期许,即希望包公的品质和正直能够传承和发扬下去,并永远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平安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