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困秋乏”,秋天一到,舒服的风缓缓地吹在脸上······
“啊~欠~”
这样的天气也太适合睡觉了吧!
秋天虽是庄稼丰收的季节,但也是“秋乏”疲倦的季节。
为什么会“秋乏”呢
夏季天气炎热,我们人体很容易流失大量汗液,造成水盐代谢失衡,进而导致胃肠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到了秋天,天气由炎热转变为凉爽,人体出汗变少,水盐代谢的平衡开始恢复,人体各系统的功能也开始恢复应有的平衡。
在这生理休息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莫名的疲惫感。有时候忙碌起来还好,一闲暇下来就感觉疲劳不已。
“秋乏”有哪些症状
秋乏的症状其实挺明显的。对照一下,你有没有以下这些情况?
①早上不想起床,只想和床黏在一起永不分离;
②勉强起床后打不起精神,睡眼惺忪,行动迟缓,满脑子都是“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
③身体疲惫,不愿多动或说话;
④胃口差,不知道吃啥好;
⑤午饭后严重犯困,头抬不起来;
⑥咽干、口干、鼻子干;
⑦思考能力下降,反应慢,记忆力差,有时还伴有头痛;
⑧脾气见长,开心不起来。
我们常把春困秋乏合在一起说,其实“困”和“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困,自然是指睡不够,总是缺觉;
而乏,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精神疲倦。
但不是所有的“乏”都会贪睡,有的人乏得要命,却怎么也睡不着。
睡不好,就更加解不了乏了,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正常来说,秋乏一般维持两个星期就恢复了。
但如果秋乏持续过久,就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了,这很可能是损伤脾胃了。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生化津液就会不足,津液不能濡养肌肉,肌肉就会持续无力,人也会一直处于“乏”的状态。
那么如何补偿“受伤的脾胃”,让自己不再“秋乏”呢?
跟着我一起大声唱:
哈哈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在这里↓↓
“秋乏”怎么办
养护脾胃
想解乏,就要先补脾胃。
食补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民间有句话:“夏过无病三分虚。”
夏天多暑气,秋天多燥气。
初秋秋气收敛,很容易造成体内郁热,引发病邪。
若没有养护好脾胃,把体内藏着的暑湿赶出去,就很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感到倦怠、乏力。
而秋天燥气当令,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习惯经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鼻塞、咽痛等,甚至流鼻血。
因此,秋季不仅要健脾养胃,还得滋阴润肺。
健脾养胃可以多食用赤小豆、薏米、山药、芡实、茯苓等。
经典健脾胃食疗方四神汤就很可,里面含有山药、茯苓、莲子、芡实等药材,用来煮水煮粥煲汤都合适。
滋阴润肺则有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百合等食材。
平常可以喝些如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等。
加强锻炼
散步、伸懒腰等都可缓解秋乏,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特别是下午工作学习时间长了,伸个懒腰,马上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舒服自在。
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
大脑血流充足了,人便会感到清醒、舒适了。
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
秋季,宜于早睡早起。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则可以舒展肺气。
早睡早起顺应人体养阴藏神的需要,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减少思虑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季易“悲秋”,多思虑。
当思虑过多,总会胡思乱想,变得焦虑。
所以,秋季养神,要把心放宽些,避免耗散神气。
按摩穴位
适当进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可顺时针揉按太阳,百会,风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