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戴爱莲代表作品,画家叶浅予和舞蹈家戴爱莲为何结婚十年依旧分手?
美术教育家、漫画艺术大师叶浅予一生勤奋作画,出版了大量文集,曾带出著名画家范曾等一大批优秀画家,可谓桃李满天下。叶浅予长期专攻舞蹈人物、戏剧人物画创作,其塑造的人物充满活力,灵动传神,栩栩如生。叶浅予在艺术上成就卓著,然而他在婚姻情感上却一路磕磕绊绊,尤其是他与当代舞蹈家戴爱莲的十年婚姻尤其引人关注。戴爱莲,中国著名舞蹈家。抗战爆发后,戴爱莲在英国伦敦自编自导歌颂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舞蹈。1940年,戴爱莲在香港举办表演会,她与同在香港的叶浅予相爱了。在宋庆龄的主持下,他们结婚了。婚后的叶浅予创作了大量的舞蹈题材的作品。但叶浅予忙于创作忽略了戴爱莲的感受,叶浅予还有点大男子主义。而戴爱莲对爱情的理解是浪漫温馨完美的。戴爱莲从小就一直生活在国外,叶浅予和戴爱莲还存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差异。1949年秋天,叶浅予参加了民族访问团,去了新疆。等1950年冬天叶浅予回来时,听到的是戴爱莲要和他离婚的消息,1956年戴爱莲与和她排演舞蹈《和平鸽》的搭档、比戴爱莲年轻几岁的舞蹈家丁宁结了婚。然而不久戴爱莲和丁宁也离婚了。戴爱莲戴爱莲虽然离开了叶浅予,但叶浅予前妻所生的女儿叶明明始终跟随继母戴爱莲学习舞蹈,没有子女的戴爱莲把明明视同自出,悉心指导。戴爱莲在多年后谈到当年无奈分手的叶浅予,后悔不已。1994年戴爱莲与在英国时期的初恋威利生活在一起,令人遗憾的是1995年威利因患中风去世。叶浅予独身多年后在朋友的撮合下,与著名电影演员王人美结为伴侣。两人性格不合争争吵吵了一辈子,虽没离婚,但也无幸福可言。1987年王人美因脑出血去世,1995年叶浅予也走到了人生终点。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欢迎点赞和评论
女子双人舞飞天舞蹈赏析?
舞蹈编导:戴爱莲
舞蹈音乐:刘行
舞蹈服装:张况宇、叶浅予、郁风、肖淑芳先后为该舞设计了服装,1962年后采用夏亚一的服装设计
舞蹈首演:1954年北京
首演团体:中央歌舞团
首演演员:徐杰、资华筠
奖项:1955年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在敦煌壁画中,留有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敦煌也是多种文化融会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飞天》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这女子古典双人舞,是我国第一部根据敦煌壁画中香音女神(“飞天”)的形象创作的舞蹈作品。
该舞编导戴爱莲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编导家和教育家。
1916年,戴爱莲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12岁时考入当地由白人办的舞蹈班,并且是班里惟一的有色人种的孩子。14岁时在伦敦先后进入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芭蕾舞蹈教室和玛利.兰伯特芭蕾舞蹈学校学习欧洲古典芭蕾。
1936年戴爱莲考入魏格曼舞蹈团演员莱斯里在伦敦开办的舞蹈工作室,潜心研究现代舞。两年之后,在观看尤斯芭蕾舞团将人体动作和内在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表现力的演出时,她发现了自己理想的舞蹈形式。
虽然在中国国内举目无亲,戴爱莲还是毅然在国难当头之际的1939年底登上回国的轮船。珍珠港事件后,戴爱莲与一些文艺家从香港绕道澳门到达广西桂林,最后抵达重庆,开始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积极奔走。
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心和鼓励下,戴爱莲一回国就开始寻找中国舞蹈的根,为发展中华民族的舞蹈而努力。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戴爱莲较早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问舞蹈加工成剧场艺术搬上舞台,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祖国所拥有的丰富的舞蹈艺术宝藏。
如何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 艺术 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对艺术美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艺术鉴赏力及艺术创造等三方面综合的认识,深刻的体会。不仅要认识艺术,还要体会到艺术美给人带来的享受。懂得欣赏艺术、积极创作艺术,才能使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得到深层次的提高。
在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艺术素养,那他就会用美的视角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变的有意义,同时也会更加有见识地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 更加深入地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一 认识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美的研究, 总结 出艺术美的几个基本特征:一、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它们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二、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三、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 中国 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 自然 、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 音乐 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美。
二 学会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艺术品看得越多的人她的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就越能看出艺术品的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大量的鉴赏古今中外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势必能达到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如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我么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的画家的个人坎坷生活经历,而他们的经历或许就是我们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如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的彩陶、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艺术和民间美术等等优秀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漫步中国 历史 长河,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品,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三 体验 艺术 创造
艺术创造通常指艺术创作,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艺术创造要具有生产的材料,材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巨匠和艺术大师,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的,比如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曹雪芹等人都有不平凡的生活际遇,为其创作储存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不可能事事都自己直接经历一番,这就需要艺术家从间接的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中吸取经验和创作素材,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艺术思路。创作上越有成就,对前人和他人(包括古今中外)的间接经验的掌握愈加丰厚,并且化成了自己的营养、血液和独创的见解,就像将直接经验化成了自己的血液和独到的见解一样。此外,前人的艺术作品还潜移默化地在给作者起着提高创作构思想像力和表现力的超常有效的榜样的力量。可见,不断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创作主体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其实艺术创造也是一种转化的过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艺术地认识生活及再现和表现生活,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既要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象特征,又要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进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概括、提炼和改造,综合成为一个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要将自身的思想、情感、意趣、理想巧妙而又 自然 地熔铸到艺术形象中去。
总之,要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认识艺术,还要体会到艺术美给人带来的享受。
芭蕾舞起源于哪里?
芭蕾舞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初出现在宫廷贵族的宴会上。主要从足尖作舞,是贵族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因些也称为席间歌舞。16世纪初期,芭蕾舞与古典剧结合起来,广乏流行欧洲宫廷。
随着第一部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诞生在法国亨利三世宫廷中,芭蕾舞终于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势。清朝做裕容龄从法国学习芭蕾,归国后把芭蕾舞介绍进来,并经常在宫中表演。1950年,著名的舞蹈家,戴爱莲编导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后来湧现出(无意的谨慎)(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优秀品。尤其是(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用芭蕾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了中国自己的芭蕾舞形象,时致今日芭蕾舞这朵异城之花,已经盛开在中华大地上,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结果。
在黄梅戏的舞台上马兰曾经是吴琼怎样的竞争对手?
马兰与吴琼在学生时代和参加工作初期,确实既是同学、同事,又是竞争对手。但两人竞争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就以吴琼选择“北上”而告终了。
马兰、吴琼是安徽省艺校的同学,同期的还有吴亚玲、袁玫、杨俊,后来五人被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代表了黄梅戏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校期间,马兰是班长,虽然身材有点儿偏胖,但颜值非常出众,业务能力也尚可,所以,品学兼优的马兰备受老师认可。而吴琼则是天生一副好嗓子,而且非常用功,每次考试都能在第一的位置上找到她的名字。
但吴琼颜值不及马兰,这是她在校、工作初期竞争不过马兰的关键。吴琼在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艺校的时候就有人说我长得一般,而马兰化上戏妆后却非常有魅力。马兰的容貌和气质,或许是我无法超越的。
1980年,马兰和吴琼在安徽艺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马兰成了剧院重点培养对象,而吴琼还在继续努力。终于,在电视剧《严凤英》开拍之前,两人迎来了最大的一次竞争。
吴琼觉得“严凤英”一角非自己莫属,她的自信来自于对严凤英的“熟悉”,她模仿的严凤英连严凤英的儿子都分辨不出来。但后来公布“严凤英”一角时,那个人却是马兰。
这之后,吴琼依然想证明自己,她选择了“北上”,开始唱“戏歌”,并参加“青歌赛”,后来又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终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马兰后来也离开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虽偶尔唱戏,但工作、生活的重心显然已不是黄梅戏。
正如前文所说,马兰与吴琼的竞争只存在于两人在校和工作初期,后来随着“分手”,自然而然就不存在竞争了。
请简单介绍一下芭蕾舞?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早在五百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贵族们在宫廷内观赏一种叫做“芭莉”或“芭莱蒂”的华美舞 蹈,即是后来芭蕾舞的雏型。 这种舞蹈传人法国,成为芭蕾舞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法由国 王带头跳舞,并创办不第一所舞蹈学院——皇家芭蕾舞学院,确 立了芭蕾舞蹈动作的基本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逐渐从宫廷娱乐性舞蹈变成有情节 的芭蕾舞步入剧场,演出了带有社会生活内容的舞剧。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亦对芭蕾艺术产生深刻影响。芭蕾 舞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反映民间神话传说、仙女 花神、精灵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创作的主要题材。女演员成为主角,服装改成了短裙,脚尖舞成为芭蕾的基本要素。这种足尖站 立的技艺,把舞蹈者的身体向上提升,适合表现轻盈的体态以及 表达追求与渴望的情绪。 十九世纪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各国相继上演,世界芭蕾艺术的中心,就由巴黎转到了彼得堡。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给舞剧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形象内容、戏剧性的动力和交响 性的发展。不仅是芭蕾舞的典范作品,亦成为世界乐坛上的不朽作品。 戴爱莲带芭蕾到中国 第一位中国芭蕾舞者戴爱莲,出生于1916年,现已90岁;她曾在英国学习芭蕾舞,回国后培育了中国第一批芭蕾舞蹈员。中国第一间芭蕾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于1954年成立,便是由戴爱莲担任校长,华永康也是当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1956年,北京舞蹈学校上演了第一出完整的芭蕾舞剧《无益谨慎》(关不住的女儿),并于1958年演出《天鹅湖》,白淑湘就是中国第一位白天鹅。 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芭蕾舞团,舞团于1963年脱离母校,成为中央芭蕾舞团,即现时的国家芭蕾舞团。现在中国已发展至有5大芭蕾舞团,除了国家芭蕾舞团外,还有上海、辽宁、广州及天津芭蕾舞团。 香港芭蕾舞的发展要追溯到1922年,俄罗斯的巴芙洛娃来港演出,吸引了当时只有10多岁的何婉宜4姐妹,请来英国老师学跳芭蕾舞。后来,英国芭蕾舞教师卡佩尔在金巴利道开设舞蹈学校,她离开香港后,由何家4姐妹接管执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嘉露贝雯和钟金宝等外籍老师在港教授芭蕾舞,多位本地著名舞蹈家和名人如王仁曼、郭世毅、廖本农、刘兆铭、陈宝珠、毛妹等,都是她们的学生。本地的舞蹈家也开始创立芭蕾舞学校教授芭蕾舞,而本地首个职业芭蕾舞团——香港芭蕾舞团亦于1983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