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兵马俑中间的土隔墙为什么不能挖

1、兵马俑中间的土隔墙为什么不能挖,考古中发现的有趣饮食文化事件一碗4000岁的面条还能吃吗?尘封千年的古墓中竟然摆放一桌丰盛的宴席。村民在耕种时常常会挖到一些陶片,专家们发现在喇家村发现的这处遗址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超大聚居群落,一位考古队员在清理一个倒扣的陶瓷碗,为了搞清楚这个疑似面条的物品究竟为何物,考古专家又用那个陶瓷碗将...

兵马俑中间的土隔墙为什么不能挖,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自然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第一批被认定的世界级文化遗产。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有哪些很有意思的真实考古事件?

考古中发现的有趣饮食文化事件

一碗4000岁的面条还能吃吗?面条真的是意大利人发明的?

千年古墓惊现美酒,现场专家没忍住尝了一口,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尘封千年的古墓中竟然摆放一桌丰盛的宴席,墓主人正站在桌旁等待客人来赴宴。

一、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传承几千年的历史。气候的差异也造就了南北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民风民俗。

南米北面带来的饮食文化差异,也让面食的多样性在北方被发挥到了极致。今天我们要说一碗来自4000千年前的面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青海民和县喇家村的村民向文保部门反映,村民在耕种时常常会挖到一些陶片,甚至玉器等物品。

很快,考古专家们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初步确定这里应该是一处重要遗迹,随着考察发掘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发现在喇家村发现的这处遗址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超大聚居群落,遗迹处有清晰可辨的房屋遗迹,还出土了一些粮食种子和日常生活器具。

清理遗迹期间,一位考古队员在清理一个倒扣的陶瓷碗,当他小心翼翼的打开碗后,一撮淡黄色如同蚯蚓一样的条状物混合着泥土映入眼帘。

这个条状物像极了我们日常所吃的面条,引起了现场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经过现场资深专家反复辨识,这撮淡黄色的条状物极有可能是面条。这个发现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考古是一项极其严谨而又科学的事情,为了搞清楚这个疑似面条的物品究竟为何物,考古专家又用那个陶瓷碗将疑似物封装好,准备带回实验室仔细研究。

然而回到实验室打开陶瓷碗,却发现原本装在碗里的“面条”不翼而飞,早在接触空气后氧化不见了。

一时之间整个实验室笼罩在沮丧的气息中,正当大家都处在绝望之际,一位考古研究员不甘心一个重大发现就这样被消散在空气中,忍不住又将陶碗里的泥土细细翻了个遍,也正是这一翻,让整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在翻找下竟然找到了隐藏在土里的一小节淡黄色条状物,虽然不多,但好在能继续进行实验和研究了。

通过实验室检测,出乎大家的意料,原本以为是小麦做的面条,其细胞结构跟小麦的完全不同,也由此可以断定,这碗“面条”并不是小麦做的。这样的结果无疑让专家们陷入沉思,一度让他们对之前的推测产生怀疑,难道这淡黄色的条状物并不是面条?

后来通过专家们的检测分析,比对,实验,最终将淡黄色条形物单位缩小至小米,黄米,荞麦和玉米四种粮食范畴,

最后通过仔细比对和检测分析,最终确定这是一碗来自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小米粘性弱的特点让他即便在今天,最大的用途就是熬一锅香喷喷的小米粥。但聪慧的部落族群却能用它来制作面条,。由此可见,当时的饮食烹饪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也有力的回击了面条是由意大利人发明的这个被公认的事。其实中国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

二、千年美酒

1973年春节,辽宁叶茂台正在进行一项荒山植树造林活动,人们在山上遛弯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圆形的大石头,看上去像是人工雕琢的样子,顺着石头往下挖,竟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发掘后并没有太大的考古收获。

随着勘察工作的有序推进,1974年4月13日,又传来了疑似古墓的消息,考古专家立刻赶往现场,经过了长达一周的仔细勘察后,确信是一座千年古墓。随后,在征得文物部门批准后,对新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现场清理出大量的陶瓷器等陪葬品,并进行了分类记录,整理归档后将文物运至文保部门进行保存。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考古专家发现,在桌椅下面还有两个长颈壶状瓷器,从造型来看,这应该是两个盛装液体的器具。

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蹲在地上,将敷着的泥土清理干净,初步断定这是两个白瓷盘口长颈注壶,随后将其中一个瓷壶小心翼翼的捧了起来,磁壶很重,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来判断,壶中肯定有东西,而且从现场的密封和保存情况看应该是下葬时灌注的东西。

考古学家试探着摇晃了一下,果然听到了液体流动的哗哗声,看来,这里面的确装着一壶液体状的东西,这可是来自千年前的液体,内心激动之下,他马上开始招呼队友,周围的考古人员纷纷靠拢过来,大家都想见识一下千年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

长颈壶壶口用软木塞封着,外面还有一层蜡,可是,封蜡明显已经翘了起来,里面的软木塞也有一点点腐朽的迹象。

看到此情况,现场考古专家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立刻将其送到专业的化验室,进行专业的化验,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封口已经不严密了,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打开,掌握情况并记录下来,以免文物因为氧化而损坏,到时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队员们商议了一会之后,绝大多数人都支持现场打开,于是,他们将长颈壶打开,倒了一点液体在烧杯里,并马上封存了长颈壶。

杯子里面的液体呈淡黄色,微微有些发红,看起来十分清澈,随后大家又凑上去仔细闻闻,并没有什么气味,大家围在一起左看看右看看,没人拿得准里面液体的成分,也不敢贸然去尝。这时,老冯慢悠悠的说道:我来尝吧,随后轻轻抿了一口,然后闭上眼睛慢慢品尝了一下,看着品尝后毫无任何反应,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老冯什么味道,老冯砸吧砸吧嘴回答说:“没味。”

听到这个回答,刚才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出现了短暂的沉寂。旁边的考古人员不相信,让老冯再品尝一下。这次,老冯品尝完吧嗒吧嗒嘴说了句:有点土腥味。

大家都在思索,这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毫无头绪,目前看来也只能运回省城进行化验鉴别了。

化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根据化验结果,液体中含有微量乙醇!这个结论足以证明,壶中的液体曾经是一壶醇香四溢的美酒,一壶跨越千年岁月的美酒。

虽然如今千年古酒早已挥发殆尽,但也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古人尚酒,爱酒的习俗和发达的酿酒业

二、一桌酒菜送你们了,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1993年,世代生活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的一位农民,在田间干活时,无意间挖到一个大坑。这位农民一看这个大坑深不见底,其中似乎还藏着暗道,就不敢再挖了。

随后这位农民回村叫了一些胆大的村民再去一探究竟,随着越往大坑深处走,里边越是四通八达,村名们不敢贸然乱来,赶紧回去报告了当地文管部门,随着文管专家到现场仔细考察,勘探,最终结论这是一座古代墓葬。

随后正式发掘开始,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发掘清理,经过几天发掘,古墓的墓门重现天日。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锁着墓门。

考古专家研究如何打开墓门时,又意外发现了开启墓门的钥匙。随着墓门被打开,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推开门

一桌保存完好的宴席首先映入眼帘,宴席摆放整齐,瓷盘,玉碗,酒壶等一应俱全,碗筷都依依摆放在桌边,这时,有考古队员抬头往上看,被吓得倒吸一口冷气,依稀感觉桌后有个人,仿佛就像墓主人正站在桌后迎接考古队员来赴宴。随着墓里不断加强光照,考古队员们终于看清,原来桌后是一幅壁画,画着个人像,初时墓里光线昏暗,看着可不就像墓主人在桌旁恭迎宾客。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餐具是辽代很常见的黄釉、白釉碗,旁边还放着一些酒壶、酒杯、筷子和汤勺。碗碟里菜肴很丰富,部分菜品已经发霉长毛,但水果看着依旧保留着新鲜的色泽。

其中一个白瓷果盘里居然摆放着千年前的葡萄,虽然没有了水分,但依然能一眼就辨识出水果的种类。水果本身不易保存,更惊奇的是另一个盘中居然放满了板栗,专家们数了下,不多不少,刚好35粒。而且板栗表壳完整,没有一丝被虫子咬过的痕迹。

其中,最让人惊讶的还是板栗,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但那些板栗却没有一点干瘪的样子,看起来还很有光泽,好像很新鲜的样子。

考古专家看到这一桌丰盛的宴席,不禁感慨的道:古人真会吃!水果,蔬菜,零食,美酒啥都有。

考古专家在墙壁上还发现了”人无再少之颜,墓有重开之日”的诗句,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的感慨。

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墓志铭等文物,通过考证,这座墓葬是辽代张世藻墓。张世藻生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墓葬形式采用的是火葬,而且除了宴席和大量精美壁画,陪葬品很简陋也很少,反观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厚葬的习俗,也能侧面反映出张世藻作为虔诚佛教徒的轮回观和对死后的态度。

世界十大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中国陕西)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了中国之后,下令修建长城,对人民实行残酷统治。作为天下一哥的他,唯一惧怕的是上天的震怒。为此,下令修建一座庞大的陵墓,让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绘武士日夜守卫在身旁。

据说秦始皇陵的顶部是玉石制成的,墓室内有流淌的水银组成的河流。动用70多万劳工,经过30多年的劳作,陵墓才得以竣工。许多参与设计及施工的人员被活活封闭在陵墓内,为的是不让他们泄露工程秘密。

尽管如此,但盗墓者在秦始皇死后一直在寻找陵墓的踪迹,全都无果而终,陵墓至今未被打开。根据最近的磁测结果,皇陵中有一座小山似的金银财宝。

二、奈费尔塔里王后陵(埃及王陵谷)

奈费尔塔里王后陵,于1904年被发现在埃及王陵谷, 挖掘古墓是追溯历史的最佳方式。不论修建得多么豪华,不论是否有金银珠宝,不论是否还能意外发现其他洞穴,古墓暴露出来的是有关墓主人及其当年生活的各种引人入胜的秘密。美国《焦点》杂志秋季号刊登,奈费尔塔里王后陵(发现地及时间:埃及王陵谷,1904年) 是已发掘的世界10大古墓之一。

2016年6月,奈费尔塔里王后陵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奈费尔塔里一词的意思是“最美丽的人”,无怪乎她是拉美西斯二世国王最宠爱的妃子。她去世时,这位伟大的法老开始在王陵谷修建规模堪称最大、最为豪华的陵墓。三个墓室的墙上都贴着描绘着奈费尔塔里王后在“天堂”的生活。其中许多画保存完好,仿佛是昨天才刚刚画就的。可是,盗墓者盗走了奈费尔塔里王后的木乃伊及其佩戴的许多珠宝。可这不并影响奈费尔塔里王陵成为古埃及文明的一颗明珠。

三、图坦卡蒙法老墓(埃及王陵谷)

图坦卡蒙是3300多年前的一个年轻埃及法老,他曾在金雕御座上管理着庞大帝国。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他的豪华陵墓和黄金面罩已成为埃及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征。

2016年6月,图坦卡蒙陵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这是3300年来惟一一个完好无缺的法老陵墓,也是埃及最豪华的陵寝,更是埃及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那成为埃及文明象征的纯金面具、纯金制成的棺材、纯金雕制镶满宝石的王位、铺满墓室墙壁的纯金浮雕,以及那具完整无缺的木乃伊……所有一切都让人类惊叹,3300年前埃及人的工艺技巧和现在的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工作成功的顶峰,也是考古史的重要转折点。所有出土文物超过10000件,每件都是无价之宝。考古挖掘工作历时3年,当时挖掘人员从墓的出口抬出女神哈托尔牛头灵床的镜头,已经成为考古史上无法超越的经典;埃及政府又花费了整整10年的时间把它们运到开罗,开罗博物馆之前的所有藏品都因之黯然失色;而彻底研究它们可能需要未来人类全部的时间。其文物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所蕴涵的谜团使图坦卡蒙陵墓排在世界十大宝藏的第一位。

四、文身并身披盔甲的皇后墓(秘鲁埃尔布鲁霍)

文身并身披盔甲的皇后墓是在秘鲁出土的,其中一具莫切时期的木乃伊令所有人都感到困惑。这名女性木乃伊下葬时身披皇家武士的所有盔甲,而据认为莫切时期的领导人都为男性;这名女性的尸体被紧紧包裹着,身上被一种红色的矿物质涂抹,安放在一座土坯墓穴中。

在其身旁躺着一名陪葬的少女,散落着一顶金王冠和一只金碗。此墓是在皇家禁地一个金字塔似的山头上被发现的。据说其后人就在这里焚烧祭祀她的物品。文身并身披盔甲的皇后墓于2016年6月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五、巴勒莫嘉布遣会修士的地下墓穴(意大利西西里岛)

巴勒莫嘉布遣会修士的地下墓穴1599年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发现的地下墓穴。在这处天主教地下墓穴的墙壁上共悬挂陈列着8000具木乃伊尸体,这些尸体的脖颈和脚被吊钩悬挂,穿着价值昂贵的衣服,尸体的头部下垂着看上去就像在默默地祈祷。这些木乃伊尸体摆放姿态各不相同,比如:两个儿童并排地坐在一张摇椅上,男人、女人、少女、儿童、僧侣和天主教徒都分别被陈列。

巴勒莫嘉布遣会修士地下墓穴们于一个神秘天主教地下,人们步行走在碎石地下室中,可与几百年前保存完好的8千具木乃伊尸体面对面近距离接触。这听起来有点儿像恐怖电影中的惊悚情节,但实际上这是真实存在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的天主教地下陵墓每年吸引了数以千计游客慕名前来一睹神秘的木乃伊尸体。

西西里岛人以这处地下墓穴为骄傲,到访者经常慕名而来,并向死者进行祈祷。最后一个保存在这儿的尸体是一个小女孩,年龄仅有2岁,名叫罗莎利娅.洛姆芭尔多,当时尸体保存的时间是1920年。她是死于肺炎,由一位名叫阿尔佛雷德.撒拉菲亚的医生进行尸体保存,这位医生是当时唯一一位能够进行尸体防腐的天主教徒。她的尸体保存几乎完整无缺,从她的黑发碧眼到细致的眼睫毛都清晰可见。

六、萨顿胡(英格兰萨福克郡)

萨顿胡是七世纪皇家墓地。1939年,考古发掘显示这个墓是一条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快速战船,长27米,宽4.2米,中间为墓室。墓内装有很多珠宝,据推断它们属于英格兰最早的一位国王东英吉利国王雷德沃尔德。墓地的酸性土壤意味着只有铆钉和船的形状尚可存在,此外还有一些迹象显示那里曾经躺过墓室的主人。

由于在发掘这艘船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尸体。因此它仅仅作为一份献给死于公元7世纪,已葬于别处的一位盎格鲁一撒克逊国王的精美纪念品。但没人知道他的姓名。也许他是一个基督教徒,而船葬这一仪式是为了使他手下那些不信仰基督教的贵族们相信,他会为他们死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他显然很富有。珍宝中有一个装饰得极其华美的腰带扣子。它用纯金制成,重412克。

来到英格兰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极其排斥罗马文化,包括使用拉丁语。他们带来了第一部不属于地中海文化的文学作品。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伍尔夫》叙述了5世纪时发生在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些大事,那时当地的英雄贝奥伍尔夫杀死了一头可怕的怪兽,它名格勒代尔,曾对附近的王国造成过很大的威胁。

船中还有一顶华美的铁头盔,用镀金和镀银加以装饰,还镶有石榴石。另外一艘葬船中的珍宝包括有一个黄金的钱匣盖子和两只饮酒的角杯。

七、厄茨冰人(奥地利厄茨河谷)

厄茨人是一个生活在5000年前的铜器时代的男子,自1991年以来,八名与这具冰冻干尸有关联的人先后死去这引起了有关者将遭受厄运的诅咒的谣传。

1991年,德国旅行者在靠近意大利和奥地利边界附近的阿尔卑斯山厄茨河谷的一处冰川发现了这具携带工具的冰冻干尸。研究表明他死时的年龄在40到50岁,身高1.6米,他吃的最后一顿饭是羚羊肉和鹿肉,还有谷物和水果。他的肩部肉内有一个箭头,身上还留有另外四个人的血迹,他手上的伤口和伤痕表明厄茨冰人是被人杀害的。

之后,八名与这具冰冻干尸有关联的人先后死去——这引起了有关者将遭受厄运的诅咒的谣传。但是世界著名厄茨冰人研究专家、考古学家康拉德·斯平德勒驳斥了这种说法,说“这纯属媒体的渲染。下一次你们该说我将是下一个要死的人了”。有意思的是,斯平德勒说过这话后,不久也莫名其妙的去世了。

八、马王堆汉墓 (中国湖南)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墓葬的横空出世。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汉初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千年女尸的科学诠释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尤其是1号墓内的千年女尸更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奇迹”。

九、吼叫的狮子(意大利韦约)

2006年5月,有盗墓者带着意大利警方人员来到位于罗马北部的一座小山前。山里有一座古墓,里面埋葬的是伊特鲁里亚(意大利中西部一个古国)一位王子。该地下墓室装饰着迁徙的鸟群和吼叫的狮子(有人质疑那些所谓的“狮子”不过是一些鹿或马)。这是公元前700年的绘画遗迹,是欧洲最早的墓室湿壁画。警察还在墓室里发现了一把战剑,一些希腊花瓶以及一辆铜制双轮战车。

十、10.庞贝(意大利坎帕尼亚)

庞贝古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罗马约240千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

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厚约5.6米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将庞贝城埋葬于地下,使它变成一座巨大的墓地,隐藏了1600年之久。

1594年,人们在萨尔诺河畔修建饮水渠时发现了一块上面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1707年,人们在维苏威火山脚下的一座花园里打井时,挖掘出三尊衣饰华丽的女性雕像。人们以为这些不过是那不勒斯海湾沿岸古代遗址中的文物,没有人意识到,一座古代城市此刻正完整地密封在他们脚下占地近65公顷的火山岩屑中。

1748年,人们挖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着的人体遗骸,这才意识到,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掩埋了一座城市,灰烬中的洞眼是已腐烂的尸体留下的空间。一位名叫朱塞佩·菲奥雷利的考古学家将石膏注入洞眼内,由此得到的石膏模型呈现了人与动物在试图逃跑时,被冻结的瞬间画面

为什么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独一无二的带有历史而没有省的博物馆?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顾名思义就是安置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者机构,并通过常设展览或者特别展览,使得公众得以观看这些物件。一般来说,我国每个省基本上都会有一个省级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冠以省名、并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展出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这类博物馆通常简称“省博物馆”或者“省博”。但是位于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却与众不同,非但名头中没有“省”字,而且简称并非“省博”,而是“陕历博”或者“陕博”。这背后的故事,还得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历史说起。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6月,陕西省政府在整合西安碑林、陕西民众教育馆、西京筹备委员会、陕西考古会、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西安办事处、西安孔庙、西京图书馆等文物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构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这些主体其实都大有来头,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收藏着自汉代以来的各类碑石和墓志,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西京图书馆和陕西民教馆更不简单,清末庚子国变,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驻跸西安,全国各地的官员、商贾为表忠心,纷纷向清廷和慈禧进贡“纳祥”,祝礼献寿。次年,慈禧太后离开西安的时候,将一些不易携带的宝物留在了西安,如她睡过的龙床、安吴寡妇周莹送给她的十二叶紫檀木屏风以及一些瓷器等。当时的陕西巡抚升允在巡抚衙门东花园修建了一栋二层楼,用以保存这些宝物,之后向民众开放参观,称为“劝工陈列所”,民间俗称“亮宝楼”。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陕西省图书馆创立,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后来,陕西省图书馆迁入“亮宝楼”。1927年5月,将此处更名为“陕西省立中山图书馆”。1931年,又更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 “劝工陈列馆” 后来成为“陕西民众教育馆”的一部分,这里陆续又收集了一些古玩进行展览,还曾展览过日机残骸,这里实际上是西安最早的文物历史博物馆。

西安解放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接收。之后,历经了“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时期和“ 西北历史博物馆”时期。1953年3月,为了扩大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规模,拆除了西安碑林和西安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西安孔庙扩充为博物馆馆区。1955年6月,随着西北大区建置的撤销,“西北历史博物馆”又一次归属陕西省政府管理,馆名也改定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历史陈列、雕刻艺术和碑林就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大常设陈列。随着陕西考古界提供的出土文物数量越来越丰富,到二十世纪70年代,陕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达数十万件之多。

1973年6月20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副总理黎清毅参观陕西省博物馆时,看到博物馆场地狭小局促,精美的文物展示在简陋破旧的房子里,觉得实在可惜。于是向陪同的陕西省革命委员会负责同志(李瑞山主任等)说:“陕西文物很多,展室窄小,在适当的时候,新建一个博物馆。”后来,周恩来总理又向陕西省革委会负责同志说:“陕西需要新建一个博物馆,馆址可选在大雁塔附近。”由于当时正值“文革”,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建设新博物馆的事情被迫暂停下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这一年3月份,陕西省重新启动了建设新博物馆的计划,国家计委也很快批复,并将新馆的建设纳入国家基建项目。但是刚刚经历了“文革”动荡,陕西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到新的博物馆建设中去。于是,此事一拖,又是五年。

1983年10月10日,陕西省召开了新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建设新博物馆的计划再次启动。后来经过多方考察,西安市南郊翠华路南口,小寨东路北侧的原小寨大队的一片菜地被选为新博物馆的馆址。筹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兴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其中国家出资8000万,陕西省出资6000万。新博物馆馆舍的设计工作交给了西北建筑设计院来负责。

新建的博物馆究竟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当时谁心里都没底。为了做好设计工作,西北建筑设计院还开展了一次设计竞赛,并从中筛选出12个初选方案。最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唐代风格方案脱颖而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从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都体现出了强大的开放包容性,展现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气度。唐朝的这种开放气度正好和当时的改革开放相契合。所以,最后选定了“唐风”方案。

此后,张锦秋的设计方案又经过多次小的修改,最终形成了“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建筑格局。外观色彩的选用上也打破了传统的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取而代之的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风格。

关于新博物馆的命名,国家相关部门和陕西省也进行过一番讨论。陕西的历史底蕴厚重,唐代以前的十四个王朝曾定都于此,历时1000多年。尤其是周秦汉唐,在我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文物也是当时最精华的文物。这些文物展示的不仅仅是陕西的古代文明,更代表着古代中国的历史浓缩,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所以,国家层面的意见是新博物馆以中央和地方合办的形式出现,新馆名称中不出现“省”字。1985年10月中旬,新博物馆被正式定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级,建筑面积508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4.5亩。

1986年11月2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奠基典礼大会在西安市小寨东路12号隆重举行。经过五年的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这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历史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里程。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省长白清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等参加了开馆典礼并剪彩。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新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陕西历史博物馆投入使用后,碑林从原来的陕西省博物馆中拆分出来,在原陕西省博物馆旧址上成立了一座独立的博物馆,即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西安碑林博物馆也成为了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以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而享有盛誉。陕西历史博物馆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史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部分,用约2000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展现了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一百多万年的发展过程。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还不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并围绕某一主题的专题陈列,也会有一些周期短、内容丰富、常看常新的临时陈列。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陕西历史博物馆矗立的不仅是建筑,而是千年历史在人们心中的永久的故事;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不仅是文物,而是中国古代最灿烂时期的荣耀。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遥远的古代,史前、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看一代代王朝兴盛与衰弱,辉煌与落寞,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苍桑在来去轮换,想读懂陕西乃至中华文明的厚重,一定要来陕西历史博物馆。

你最喜欢哪一个旅游景点?

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面积700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与九寨沟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

黄龙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等美誉。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高山景观,还可以在这里发现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

黄龙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堪称人间仙境。黄龙景区上榜综合秩序最佳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龙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临涪江源流——涪源桥,是一条长7.5公里、宽1.5公里的缓坡沟谷。沟内布满乳黄色岩石,远望好似婉蜒于密林幽谷中的黄龙,黄龙沟名即来源于此。明代在此修建了黄龙寺,用以奉祀黄龙。黄龙沟以它“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它酷似中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藏民称之为“东日·瑟尔磋”,意为东方的海螺山(指雪宝顶)、金色的海子(指黄龙沟),并沿袭着一年一度盛况煊赫、波及西北各省区各族民众参加的转山庙会。 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化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化滩长1300米,最宽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

盆景池:

盆景池由一组近百个水池组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池堤随树的根茎与地势而变,堤联岸接,活水同源,顺势层叠;池底呈黄、白、褐、灰多种颜色,池面澄净无尘,望若明镜;池旁池中,到处是木石花草,翠柏盘根,山花含笑,野果缤纷。这一片绚丽的景观,俨然天设地造的奇特盆景,使园艺师们也叹为观止。

这一片景观,还有紧傍森林的明镜倒影池、掩映于杜鹃花丛间的婆萝彩池和拥有彩池500多个,钙化景观中色彩最为丰富的争艳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