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槊赋诗的主人公是谁,如果突然穿越回三国?
以前玩三国游戏最爱玩刘备,因为武将好找,张飞关羽赵云,到时间就能搜到,而且忠诚度很高,不像其他武将还要打赏,要不就叛变。真在三国我愿意辅助刘备,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而且刘备为人很好。刘备勇敢好战,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以德服人是指以良好的德行使人佩服。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出色的眼光:无论是看人识人的眼光,还是洞悉天下的眼光,刘备都是非常敏锐的,所以他才能拥有如此多的名将名臣;
2、坚韧不拔的意志:刘备一生败多胜少,颠沛流离,但是他却从来不放弃,刘备二十多岁奋战于乱世,辗转数十年,到了将近五十岁才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
3、巧妙的处世与待人手段:刘备前期数次易主,但是却能始终保有较高的声望,而且能驾驭关张、诸葛等能力远在自己之上的名臣,可见他的手腕之高超。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你最喜欢谁的代表作?
我最喜欢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第一次读这首词时就觉得很美,尽管那个时候还小,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可是长大了之后,一个人去到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多少朋友,这个时候再读这样的作品,则是让人感慨万千。
蒋捷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字胜欲,号竹山,大约生活在南宋末年过渡到元朝那一段时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再加南宋已经成为了历史,当时的元朝刚刚建立,还邀请蒋捷出山,但是被他拒绝了,于是买了一条小船,一个人去到各地游玩。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也使得他对于现实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更具有感染力。
那么这首《虞美人.听雨》正是写于后期,当时他坐在船中听雨,回想了过往的岁月,于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写下了这么一首感伤之作。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相信很多人对于这首词都不会陌生,蒋捷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忧愁。我们对于这首词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解读,每一个部分是写了少年时代听雨的过程,这个时期词人还年幼,对于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第二个层次写了中年,这时词人有了人生阅历,听雨的心境自然大不相同;第三个层次则是写了晚年,这一时期听雨的感受又不一样。
蒋捷在这首词中层层推进,把那种悲痛之苦,还有感伤之怀,也是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就使得这首词处处充满忧愁,每一句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少年的时候读这样的作品,可能无法理解,但是长大了之后再读,一定是会有全新的认识。
词的上片是写了少年和中年两个阶段听雨的过程,少年时代在歌楼上听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红烛错罗帐,还别有一番情调,一个人独自坐在歌楼上听雨,那也是一种享受。等到了中年之后,则是在小船上听雨,这时有了人生经历,也吃过了苦头,懂得了什么是生活,江阔云低,还有一群大雁在西飞中啼叫,这声音听了让人肝肠寸断。人生就是这样,只要有了经历,对于事物的认知就会不一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更具有感染力。
词的下片写了晚年之后听雨的心境,还有那种悲痛之苦,现在我一个人又是在僧庐下听雨,头发早已是花白了,已经是老得不成样子。人世间的悲观离合,总是那么无情,只好是什么也不去理会,让那点点滴滴的雨,全部都落在台阶上,任凭它一直滴落到天明。在这下片蒋捷更是直抒胸臆,把晚年听雨的心境,还有那种无奈,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从而也让这首诗显得更加伤感。
蒋捷在这首《虞美人.听雨》中,正是把自己人生中的三个阶段,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也就使得这首词处处充满忧愁,写得也是极为伤感。如果你有了生活经历,再来读这样的作品,一定是能够感受到那种无奈,还有悲痛之苦。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场战役主要的的两个人物是哪两个?
主要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周瑜。理由: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前夕,已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曹操曾经高筑铜雀台,并且横槊赋诗,慷慨地表示要亲自下到江东地区亲眼看一看大乔、小乔两位大美女……可惜的是,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了曹操终其一生都未能如愿了----这就是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典故的来历了。
至于“东风不与周郎便”诗句当中的“周郎”指的就是风流儒雅的周瑜周公瑾本人了。而且此句诗隐藏的含义大致就是,假如赤壁之战的时候,东(南)风不适时刮起来的话,那么周瑜恐怕就会战败,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收入囊中(锁二乔)了。
如何赏析苏轼的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一此文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首段交代了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即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有一种说法,说这个“客"是作者虚构的,后文苏子与客的对话是苏轼内心挣扎斗争的外化)活动“泛舟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笔墨重点则是景物描写和体验上。其中有清风、水波、月、白露、水光,这些意象有机结合,构成了一幅明月秋江图,意境清静朦胧。主人公置身美景,任由小船在茫茫江上随风飘荡,似御风而行,颇有超然欲仙之感,心情愉悦。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一一第二段首句承上启下,因夜游之乐而忍不住高歌一曲。这歌词出自《楚辞》,所谓“香草美人以喻君子”,联想此刻作者被贬的处境“望美人兮天一方”定包涵远离朝堂、志不得伸的郁闷。那位吹洞箫的客应是“我”的知音,他洞悉了我的内心,所以当他“倚歌而和之”时,曲调是如此的悲凉。此处运用博喻即连用5个比喻,另加想象、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乐曲的哀婉悲凄。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一一从第三段起文章转入对话,由写景转入描事抒情。此段可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处分为两层。前一层追古,由眼前景联想到孟德诗,由赤壁之地势联想到孟德之事;后一层述今日“吾与子”之平凡渺小境况。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宇宙永恒的歆羡,人生短暂的悲叹。此段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都是高考考过的名句。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一面对客的悲悯感怀,苏子巧妙开解。他先以水、月为例,从变与不变的两个角度出发,阐释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不禁让人联想起唐人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句,颇具辩证色彩,足显作者的睿智与旷达。既然已无所谓永恒与短暂,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此句暗含人生亦有命强求不得之意)不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襄阳歌》”,耳得目遇即可享之,遥应开头,表达了寄情山水、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一尾段呼应开篇,回到夜游赤壁之本事。全文由乐而悲转而又乐,情感一波三折,在这波折中,我们更进一层地体味到了苏轼的洒脱。
关于酒的历史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
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上面这句诗词是李白饮酒时创作的。
本想着依本画葫芦,喝个微醺再码字。但是怕控制不住一不小心写成小说了.........
闲话少叙,今天谈“酒”。若不怀疑采摘乏术,那就瞧上几眼史上的酒风情。 突出特点不重复,以点带面献上一盘儿酒史“大丰收”。
酒圣杜康,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
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谁知,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奇香四溢.......酒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酿酒事业由这里开始产生。后世人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便将杜康尊为“酿酒始祖”
原始社会的结束,夏商时期到来,酒算是奢侈品,普通百姓参加祭祀活动时,尚能沾沾酒,平时既喝不起也买不到,酒仅特供贵族和上层人物享用。酒风呈两个极端现象,灌死的灌死,渴死的渴死,很是不平衡不公道。如此酒风,造就了荒淫无度的酒色之徒;夏商两代君主皆因酒而误国。
酒池肉林-商纣王
来到周朝,周天子借鉴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对饮酒实行严格控制,颁布史上第一部禁酒令《酒诰》。
明文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老百姓更是不准聚众酗酒,要有节制有界量。可以说,当时酒风内敛纯正。周朝专门设立“酒正”官职,负责酿酒和用酒的事宜,并根据酒体形态、酝酿时间和酒事用途,划分出等级分明的若干类酒。
周朝率先把酒活动引入“礼仪”机制,培树了等级森严、人伦严格的套餐式规则,主宾如何敬酬互动,最权威人士坐在哪边,以及酒的摆放位置等小细节,都做出具体的约束。中国酒文化中的繁礼缛节,就是从周朝开始的,影响了中国酒事几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很忙,天天闹着割据与兼并,喝杯小酒只为解乏去忧,无暇专门拿酒说事,顺其自然地冲破了周王朝礼制的束缚。上行下效,喝酒行为不再被无限地上纲上线,回归到平常又普通的生活形态。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编录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部《诗经》和酒大有关联,三百来篇诗歌,言及酒者竟然超五十篇,开了中国诗酒先河。有好酒的文人称之为:《“酒”经》。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秦朝存亡不过二十年,其酒风介于前后两个朝代之间,处于两边靠的境地,就不多作介绍了。汉朝人对酒普遍抱有好感,酒已成日常生活中的通用饮品,也是社会活动和礼仪交往的信使。人们迎宾送客、婚葬嫁娶、议事聚会等等,都离不开酒当陪衬,有时候酒甚至能当主角。
汉朝人饮酒习惯从中寻找乐趣,更注重进行感情交流,并用酒释放各自的情怀。一些大小文人们兴风作浪,把酒抬到至高位置。
邹阳《酒赋》写道:“清者为酒,浊者为醴。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王粲的《酒赋》颂酒:“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无礼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
汉朝已盛行歌舞伴酒的聚会,即使身份高贵的人,也会摆剑弄袖,亲自高亢几喉,为酒会助兴。
刘邦酒酣,击筑自唱《大风歌》;项羽败局已定,半夜起来饮酒抒怀,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千古绝唱。
中国节日风俗定型在汉代,后世的节日习俗大多是汉代的翻版和升级。每逢元旦、元宵、社日、重阳、腊日等节日,都要按不同的规制饮酒。《汉官仪》载:“元旦以柏叶酒上寿。”《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每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三国时期的酒政划牢为界,也各自为政。曹操虽喜酒,并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两晋时期的开始酒风颓废放纵,由于门庭势力的存在,再加上“唯出身论”的观念泛滥,仕途取向出现严重的偏差,任人唯贵,任人唯显,任人唯豪,任人唯官,严重挫伤了贫寒志士的上进心。既然仕途之门踏不进,那些自以为还行的有识之人,只能去酒门找寄托,或放纵而饮、或痛苦而饮、或消沉而饮,或寂寞而饮。把所有的所有沉溺在酒里,并演化成魏晋时代的主流酒风,拉动社会各阶层都冲向酒世界酒海洋,掀起一场饮酒狂潮。
怀才不遇困于势。鹩占一枝,反笑鹏心奢侈;兔营三窟,转嗤鹤垒高危。 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信然矣!
晋代可称之为饮酒狂人不单有“竹林七贤”有一人不得不提:陶渊明,史上第一位酒诗作者。最著名的《饮酒二十首》,自己找去吧~ 代表作《桃花源记》更是被无数文人骚客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堪称中国版的“乌托邦”。
结语:
各位,酒的历史先叙述到这里。(因为我想喝一杯了...)给大家赋一首东晋刘伶的《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除。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摇厄执孤,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