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记者 梁露露
过敏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提起过敏,大家并不陌生,但有些奇奇怪怪的过敏原,着实让人猜不透。
为什么会过敏?过敏性疾病怎么治?会遗传吗?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受访专家
王思勤 河南省人民医院 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
张秋兴 河南省人民医院 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
去年,一条名为“过敏原可以有多离谱”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奇葩过敏经历:
“自出生以来就不知道过敏为何物,直到在扬州偏远村落生吃了半斤油菜花,嘴唇变得像香肠一样才知道我也有过敏的东西。”
“我对象对创可贴、胶水、胶带过敏,不敢贴创可贴,贴完后皮肤红得像烙印一样,还很痒。”
“小时候家里蒸鸡蛋羹,一吃就起红疙瘩,一直以为我是鸡蛋过敏,二十多年都不敢吃。直到成年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的过敏原是葱花。我这才想起来,家里每次蒸鸡蛋羹都放葱花,真是冤枉鸡蛋了。”
“军训的时候突然晕倒了,同学以为我中暑了把我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跟我说是阳光过敏。”
河南省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王思勤表示,根据进入人体的途径,过敏原可分为吸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
除了以上常见的,也存在许多像网友们提到的阳光、胶水等较少见的过敏原。
河南省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张秋兴表示,过敏性疾病还与压力过大、吸烟和环境污染有关。
机体对抗压力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激素,会对过敏性疾病的产生有一定作用。
暴露在室外污染物中、母亲在产前和产后吸烟都会使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增加。
根据世界过敏组织(WAO)统计,全世界有30%~40%的人受过敏困扰。
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从4个月大婴儿到60岁以上老人,在各类人群中都出现过过敏病例,估计患病人群超2亿。
王思勤介绍,过敏实际上是人体对外界的某些正常物质产生了一种过度敏感、过度反应。
从医学角度讲,过敏是一种异常的、病理性的免疫反应,是人体对外界不同抗原反复刺激或同一抗原反复刺激下引起的机体组织功能紊乱或异常免疫反应。
这些正常物质对普通人来说,接触后没什么反应。
但对过敏体质人群来说,这个正常的物质会引起他们体内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组织受伤害,人们便把这些物质称为过敏原。
“过敏性疾病是系统性、全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王思勤说。
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性疾病,传给子女的概率为40%~50%。
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性疾病,子女过敏的概率将高达70%~80%。
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过敏性疾病,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为20%~40%。
不同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不同,如何检测出来呢?检测出来又该如何治疗?
王思勤表示,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将变态反应分为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
目前过敏原的检测,国内外公认的办法主要有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大类。
体内试验包括点刺试验、斑贴试验,体外试验就是取患者血液进行离体检测。
“一般来说,临床上主要用的是斑贴试验和抽血化验。
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如金属、化妆品等。抽血化验就是抽血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
目前,这些检测手段都是针对Ⅰ型(速发型)和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Ⅱ型(细胞毒型)和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暂时没有可靠的检测方法。”王思勤介绍。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目前有四种方式:远离过敏原、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及脱敏治疗。
“其中,脱敏治疗属于特异性免疫疗法,是针对引起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药物性哮喘及特异性皮炎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俗来说,就是让患者先少量接触过敏原,然后逐渐升量,到达一定程度以后,让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直到再接触这些物质时,过敏症状减轻甚至消失。”王思勤告诉记者。
随着夏季的到来,环境中引发过敏的物质也变得越来越多,如强烈的紫外线、螨虫等,因此夏季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
王思勤建议,在过敏高发的季节提前检测过敏原,以便明确自己对什么物质过敏,提前做好预防。
外出时佩戴一次性口罩、纱巾等,也可带上太阳伞、太阳帽等遮阳产品。有猫毛或狗毛过敏的人员,不要近距离接触猫、狗。
对花粉过敏的患者要减少到郊外、草原、牧场等地方游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保持平稳的情绪。
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