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四峰谷值雨流统计,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日本最长的河不是利根
如果我问你,日本最大,最长的河流分别是哪条?利根川是日本最大的河流还是最长的河流呢?你会不会和我一样也犯迷糊了呢?下面是我为你精心奉上的日本著名河流辨析,了解一下吧。
利根川--日本最大河流
利根川是日本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群马县利根郡的大水上山,干流以南东方向穿山越岭,横贯关西平原,汇纳280余条支流,在铫子注入太平洋;河道全长322km,流域面积16840km2,居日本第一;年径流量124亿m3,多年平均流量400m3/s。干流从源头到八斗岛为上游段,八斗岛到取手为中游段,取手至河口为下游段。
石狩川--日本大河流之一
石狩川是日本大河流之一,也是北海道地区第一大河,故被誉为北海道的“母亲河”。石狩川的源头位于被称为“北海道之父”的 大雪 山连峰,水流深切山腹,沿西南方向急流而下,穿越上川盆地后,在空知、石狩大平原上几经迂回曲折,而后注入日本海的石狩湾。干流河道全长268km,流域面积1.433万km2,居日本第二,年平均流量498m3/s。
信浓川--日本最长河流
信浓川发源于关东山地的甲武信岳,注入日本海,干流全长367km,是日本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12340km2,居日本第三。从源头到长野县与新泻县边界的一段为其上游,又称千曲川,长214km,流域面积7163km2;从新泻县与长野县边界起至大河津分洪道止为其中游段,流域面积3320km2;大河津洗堰以下到河口为下游段,流域面积1420km2。中下游段称为信浓川,共长153km。小千谷流量站年径流量156亿m3。
下面是利根川河流的详细信息,一起了解一下吧。
河流简介
利根川利根川,日语作Tone-gawa。日本本州岛关东地方河流。源于三国山脉的丹后山附近。曲折南流,转向东南,经关东平原,在千叶县铫子市附近注入太平洋。长322公里,支流285条,流量295立方米/秒。蕴藏水力261.6万千瓦 (1982),已开发47%。流域面积16,84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9.7万公顷,皆居全国首位。上游河窄流急,多峡谷和阶地。流入关东平原后水流较缓。下游分出右利根川、江户川注入东京湾。上游建有水电站,中下游两岸为肥沃平原。有灌溉、都市用水、航运、水产之利。河流常改道泛滥,已进行人工整治。沿岸河港是本流域物资集散地。水利设施编辑日本本州关东平原主要河流。源出关东地区西北部。流向东南,至千叶县铫子市注入太平洋,
利根川全长320公里(200哩)。该河治理水平在国内最高。全段筑有河堤。以前流向经常改变,1654年由注入东京湾改为注入太平洋。干、支流均通行小船,曾为关东平原主要运输网,促进许多港口城镇的兴起。1950年后上游建立发电站水坝,拦成水库向京滨工业区供水。
河流历史
这条河曾一度以它不受控制的洪水而出名,每当洪水爆发的时候它都会改变河道。因此很难描绘这条河的古河道。利根川最初的入海口位于东京湾,它的支流例如渡良濑川和鬼怒川都有独立的河道网。为了河流运输以及控制洪水,在17世纪关东地区开始变为日本的行政中心时,这条河流进行了一次大改造。现时河道大致上确定于明治时期。它那广阔的分水岭大部分是人造的
地理流域
利根川的主流发源于在群马县和新潟县县境的大水上山。在千叶县铫子市和茨城县神栖市之间注入太平洋。主流全长约322公里,流域面积达16,840平方公里。流域为群马县、栃木县、长野县、埼玉县、东京都、茨城县和千叶县的
利根川入海口一都六县,占关东平原的大部分。水系构成编辑利根川水系的组成,极具特色。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南北狭长、脊梁山脉纵贯之势。山地与海岸间距离极短,致使河流从其源头山地流出后,仅经极短距离即注入海中,形成了河流短小的特点,因此利根川水系的大小支流虽说有280余条之多,但绝大多数仅为山溪小河,长度多不足20公里,流域面积多不超过200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有片品川、吾妻川、乌川、渡奈良川、江户川、鬼怒川、小贝川和常陆利根川等8条。利根川现在的河川体系是经过江户时代幕府所进行的大规模河道整治工程才形成的。江户幕府以前,利根川河道多变,每逢发生洪水都会使川流改道,故当时利根川的流路和流域均与今日大相径庭。例如,其上游段的干流本来为广濑川,但大约在16世纪中叶(1532~1554年)发生了洪水,出现干流夺道,才改道至现今的位置。另外,从川俣以下到河口的河道形势也变化很大。未经大规模整治以前,是沿古利根川和古墨田川的河槽南流,沿途吸纳荒川、入间川,到隅田以下河段称为"隅田川",然后注入东京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铫子注入太平洋。
支流湖泊
支流楢俣川、赤谷川、片品川、吾妻川、乌川、渡良濑川、鬼怒川、小贝川、常陆利根川分流旧江户川湖沼榛名湖、中禅寺湖、牛久沼、印幡沼、手贺沼、霞浦
流域特点
地貌利根川流域位于日本关东平原,地形上总体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四大要素构成。其北部是连绵不断的多贺山脉和八沟鹫子山脉,西部是逶迤起伏的足尾山地和关东山地,利根川的水源地带就在此山地北部的丛山峻岭之中。流域的南部是大片的丘陵地带,统称为"房总半岛",而其东端则为铫子海峡区。利根川流域北部的山地和东部的丘陵地带,其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层构成,成份为砂岩、粘板岩和石灰岩等的固结堆积物,固结度很高。日光白根山、赤城山、榛名山和浅间山等火山地区的地层则主要为新第三世洪积层,局部也有冲积层分布。火山山脚下的原野上,最表层常为厚厚的关东壤土层。
气候水文按日本的气候分类,利根川流域的气候属于典型的"表日本型"气候,总的来看较为湿润温暖,但北部山区和南部太平洋沿岸相差很大,前者趋于干燥寒冷,后者显得潮湿暖热。全流域年降水量在1200~2000mm之间,平均约为1500mm,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般来说降雨量是夏多冬少,但在东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在6月份的梅雨季节和9~10月份台风期降水量最大,而西北方的日本海沿岸的降水多为降雪,所以冬季也会出现大的降水。
洪水灾害利根川洪水主要是由台风暴雨引起的,一般发生在每年的6~9月间。由于流域面积小,故一次暴雨即可造成波及全流域的洪水,且流量大,水位高,来势迅猛,导致堤防溃决,泛滥成灾。据历史资料统计,1596~1950年间,洪水成灾年份达90年,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利根川1947年八斗岛站。实测最大洪水流量为17000立方米/秒,1986年的洪灾损失达1000亿日元。
河流利用
水资源开发规划及现状利根川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早期主要是用于农业方面,从明治时代开始到昭和年代之初,逐渐发展到城市供水和发电。二战以后,随着战后复兴重建的进展,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开发,先后在干支流上兴建了一批防洪、灌溉和发电用的水库和电站,如五十里坝、相俣坝、川俣坝和三濑坝等。1955年之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利根川流域所在的首都圈及其附近地区各种产业快速发展,人口大量集中,迫切需要提高供水水平。在此背景下,日本国于1961年制定了"水资源开发促进法",1962年4月利根川水系即被指定为"水资源开发水系",即"需要紧急实施广泛的水利用 措施 的河川水系"。最早出台的"利根川水系资源开发基本规划"提出于1962年,其后,先后在1970年和1976年进行过两次全面修订,其间还有过多次局部修正。1976年制订的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其规划目标为1985年,而且是与荒川水系相结合而制订的。根据上述开发规划,到1988年初,利根川水系和荒川水系共建成水资源开发设施9个,分水泄洪设施4个,确保了约88立方米/s的新增供水量,对保证首都圈的水资源供给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以利根川和荒川为水源的广大地区,需水量不断增长,同时又不断发生干旱水荒,故仅靠1976年规划的项目已无法满足用水需要,必须尽快改变。因此,经过数年调查预测和研究,于1988年2月决定了新的利根川水系和荒川水系开发基本规划。该规划范围涉及茨城、枥木、埼玉、群马、千叶、东京和神奈川等六县一市的广大地区,规划目标年份为1986~2000年。利根川干支流的农业用水主要用于灌溉,据统计目前灌溉面积为25万平方米,取水工程4600个,水利权量达1320立方米/秒。取水 方法 是栗桥以上多为自流式,栗桥以下则多为扬水式。到1980年,利根川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11座,最大引用水量1882立方米/秒,正常引用水量722立方米/秒。 作为生活用水,目前利根川的日供水量约650万立方米,供水人口1200万。其中,人口集中的东京、千叶和埼玉县为主要供水区,日供水量约60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约92%。在工业用水方面,已建成的工业供水工程的总供水能力为17.4立方米/秒;预计将兴建新的工业供水工程,供水能力为3.06立方米/秒。
水力发电根川作为日本关东地区的电力基地,很早就开始了水能资源的开发。最早的水电站建于明治23年,站址在群马县的桐生町,装机容量仅50千瓦。
河川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日本真正的河川环境保护始于1965年。其时,"新河川法"颁布实施,使河川的水环境管理有了法律依据。利根川水系的河川水环境保护则始于1975年以后,首先出台的其支流江户川的河川水环境管理规划。到1990年3月,涉及利根川全流域的"利根川水系河川环境管理基本规划"才由利根川的管理单位--建设省关东地方建设局会同流域内的茨城、杨木、群马、琦玉、千叶和东京都等各县市正式制订出来。作为河川环境管理基本规划,本应由水环境管理和河川空间管理环境两部分构成,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能够确定的只是河川空间环境管理规划。"利根川水系河川空间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河川空间配置计划、重点地区整治计划、水与绿色互联计划,在空间区域的划分上,将全流域分为上游区、下游区、霞浦湖区和四个支流区。根据这些规划和计划,开展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坝库周边环境整治和河流净化工程、下水道整治工程、酸性水中和工程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利根川水系各河川自1958年8月开始设立水质监测站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到1992年,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站数量已达102个,其中建在有关坝库的测站有24个。另外,在干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等处,尚有191个作为环境标准测点的水质观测点。在八斗岛等处设有14个水质自动采样装置和监测装置。利根川干流的水质污染在1971~1973年达到峰值,上游的群马大桥站有逐年改善的趋势,但下游的佐原站则呈平稳且稍微超过环境标准值的状态。对于支流来说,大约在1972~1973年达到峰值并逐年改善,但个别支流如鸟川、渡良濑川、江户川、绫濑川等,不能满足环境标准的要求。特别是绫濑川的手代桥站,污染指标是环境标准的2倍多。
国家电网峰谷电价时段?
国家电网峰谷电价时段高峰时段通常为7:00~11:00,19:00~23:00;平常时段为11:00~19:00;低谷时段为23:00~次日7:00。具体的时间是由当地的供电部门根据用电情况来确定的。
每年7、8、9三个月,16:00—17:00、20:00—21:00。
“峰谷电价”意义在于,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大量消费低谷电力,比如电热水器、空调和其他电器设备。
同时,对电力部门来说,将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时段,既缓解了高峰电力供需缺口,又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削峰填谷”的双赢策略。
日常节约用电
1、使用节能灯,并做到人走关灯。养成及时关灯的习惯,从细节做起,节约每一度电。
2、家用电器用完要及时拔掉电源。比如:手机不充电的时候要把充电器拔掉,同理,其他电器也是一样。
3、夏天开空调不要低于26度,这样不仅保护健康还省电。夏天空调耗电量非常大,能调高一度就省了不少电呢。
4、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这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太阳能代替电能,希望将来太阳能使用会越来越广泛。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有利于鼓励用户合理转移用电负荷,削峰填谷,降低峰谷时段的用电负荷率,提高系统设备容量的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
关于峰谷电价的其他常识。
施行峰谷电价,对发电企业和国家电网投资确实有利,减少投资,减少高峰时负荷量,减少高峰时段供电压力。
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习惯却造成很大影响,造成高耗电行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把生产计划安排的晚上夜间进行,长期下去影响的是整个一线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他们的家庭生活。
峰、谷、平的电费怎么计算?
峰电量、谷电量、 平电量,是供电方按不同用电时段,对实行分时计费的用户所消耗的电能,进行计量、计费的方式。分3个时段,即峰、谷、平。
峰谷分时电价的调整为峰段8小时(10点至15点、18点至21点),平段8小时(7点至10点、15点至18点、21点至23点),谷段8小时(23点至7点)。
高峰电费=高峰时段电量×高峰电价。
平段电费=(总电量-高峰时段电量-低谷时段电量)×平电价。
低谷电费=低谷时段电量×低谷电价。
有功总电量=峰电量+平电量+谷电量
峰谷分时电价是指根据电网的负荷变化情况,将每天24小时划分为高峰、平段、低谷等多个时段,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以鼓励用电客户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扩展资料
每天划分为三个时段,每段以8h为宜。各供电公司可按该原则,根据各自季节和峰谷负荷出现的时间不同,具体的划定各个时段。
华北电网执行的情况是:高峰段9h,低谷段7h,平均段为8h。
广西电网执行的情况是:每日的高峰时段为7:00~11:00,19:00~23:00;平常时段为11:00~19:00;低谷时段为23:00~次日7:00。
东北电网峰谷时段划分为:高峰时段:8:00~11:00,11:00~21:00;低谷时段:22:00~次日5:00;
其余时间为正常时段,以上时段均为北京时间。
优势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有利于鼓励用户合理转移用电负荷,削峰填谷,降低峰谷时段的用电负荷率,提高系统设备容量的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
对用电客户,高峰时段少用电、低谷时段多用电,有利于降低用电成本;对电网企业,可以提降低电网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发电企业,可以降低由于调峰而增加的调峰成本费用;对社会,有利于减少或延缓电力投资,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弊端
施行峰谷电价,对发电企业和国家电网投资确实有利,减少投资,减少高峰时负荷量,减少高峰时段供电压力。
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习惯却造成很大影响,造成高耗电行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把生产计划安排的晚上夜间进行,长期下去影响的是整个一线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他们的家庭生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峰谷分时电价
月球的资料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在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是数值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数据资料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人类探月史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著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神话传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像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这只是“嫦娥奔月”的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的是后羿射下太阳后,被人民推选为首领,脾气变得暴躁,不高兴就随便杀人,嫦娥是偷吃了日后要与后羿一起服用的两颗仙丹而成仙的。但流传的最广泛的还是上述的一种,因为人们向往这种结局。)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布农族的月亮神话
太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轮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没有昼夜之分,炙热的天气,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对夫妇勤奋的在耕地工作,将睡着的婴儿稳稳放在树荫底下的石堆旁,并用棕叶遮蔽妥当。不料仍然被残酷的太阳活活晒死,变成蜥蜴躲进石堆缝里去。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发誓将太阳射下为孩子报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亲事先在住家门口种了橘子树,就出发前往太阳上升之处,准备在太阳升空之前将它封死,射术精准的父亲果然射中太阳的一只眼睛,太阳的光芒顿时消失变成月亮,月亮闭着双眼,胡乱的伸手抓人,由于手掌太大,父亲从指缝中挣脱逃跑。由于一个太阳被人射伤成月亮,另一个太阳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于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无法出外工作,更寻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门,都必须先投掷石头,由石头落地的声音判断前方是路还是深渊,一只出外觅食的山羌,被人们丢出去的石头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发出生气的吼叫声,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躲藏的太阳竟然被山羌的吼叫声,吓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又恢复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额头从此留下一个美丽的疤痕。
后来,月亮传授射日的父亲各种祭典的仪式及禁忌,例如:狩猎察及播种祭时不可贪吃甜食,否则会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猎物等;月圆时候要举行孩童祭,否则孩童会生病、死亡。父亲返回部落之后,开始教导族人办理祭祀事宜,当大家学会所有得祭典仪式,那棵橘子树已经长成大树。所以布农族有几个社群在进行祭典仪式的时候,都会以橘子树叶作为祭器。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像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弓。
月球运动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地形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环形山
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约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 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秦岭的人文历史?
01
中国古代最早记述秦岭的文字出现在两本书里,它们分别是《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称得上是一部千古奇书,有关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都还是谜。有人推测说作者是大禹,然而大禹时代中国还没有文字。有人说它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成书于西汉。直到今天,这个谜团也没有解开。
有关记述秦岭的另一部著作《禹贡》的命运与《山海经》相仿,它的成书时间被大致推测为战国时期,在它的文字记述中,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其中秦岭被列为中条。
我们在3000多年前《诗经》里就已经提到终南山了,比如描写终南山是“如月之恒”。我们看到汉代的那些其它著作中间,像司马相如他写的那些文学作品中间,那么对秦岭里面的物产、秦岭里面的风景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02
上世纪1868年9月,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他用4年时间走遍了中国的十四个省区,就在秦岭南麓,李希霍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考察工作。他搜集资料、采集化石和岩矿标本、绘制地形图、地质图以及地层剖面图,回国后出版了著名的地学著作,这就是五卷本的《中国》,从此真正具有地质学意义的秦岭和李希霍芬的名字一起名动全球。
他发现了秦岭山脉附近很多的褶皱、断层,特别是在秦岭山脉中发现了逆掩断层构造,在当时中国还不知道什么是地质,更不清楚什么是逆掩断层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发现了逆掩断层构造的单元,这对中国地质构造是很大的影响。
秦岭的诞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个百万年之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时期。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相向移动。
大地就是这样在剧烈的创痛中开始形成山脉。长达1600公里的秦岭正是两个地质版块的缝合带。可以说这个伟大的碰撞和拼合,从地质意义上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地质缝合带上的巨大伤疤,最终成为隆起在地表的山脉。大地的拼接与伤残产生出无限的丰富与壮美。
伴随着地质运动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涌动、奔流,生命在毁灭的同时又在诞生。各种植物慢慢地出现在适合生长的地表层上,使大地变得郁郁葱葱。
以它为界线,北边是华北,南边是华南,这两个板块完全是有不同的地质的演化历史。
秦岭的南段是一种构造型态,秦岭北段又是一种构造型态。因此秦岭在中国构造地质的研究位置十分关键也十分重要。
03
终于,在秦岭山脉出现了蓝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过了数万年,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曙光在秦岭上空显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斓。
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理版块上围绕秦岭创造自己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铜器……伴随着文字的诞生,这部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悲欢离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秦岭北侧的支脉—骊山,从地质学意义上讲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带动秦岭抬升的山体断块。从这个具有特别纵深度的断裂伤口中流淌而出带有温度的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温泉。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艺术的描绘了唐代玄宗皇帝和贵妃杨玉环在骊山脚下著名的华清池所发生的爱情故事。
秦岭的温泉水洗出了杨玉环的国色天香,大唐王朝却从内部开始了腐烂。安史之乱的最终结果是杨玉环被深爱她的唐玄宗勒死在马嵬坡,而唐玄宗本人却躲进了秦岭山中。伴随着白居易的长恨之歌,护佑大唐国君的秦岭又一次为天下人所铭记。
白居易是在秦岭深处的仙游寺写下这首不朽诗篇的。凄美的爱情悲剧和不朽的艺术情怀引发了千古畅想。毛泽东就深感其美,百忙之中寄情书抄了这首长达88行的诗篇。
如果说白居易通过《长恨歌》把对爱情的描写推向了极致,那么,与他同时期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感慨险山危石的诗句就更是使人叹为观止了。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大山的高度居然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天上的黄鹤都飞不过去,山中的猿猴也难以攀爬。李白在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诗《蜀道难》中所描述的“有鸟道”的太白,指的就是太白山。
秦岭里面最高的山是太白山,它已经是3767米高了,这是它经过了一段历史剥蚀之后,实际上它的高程可能都是4000米左右。
但是后来随着大概从一万五千年以后到一万年前这一段时间,全球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气候都在变暖,那么秦岭太白山地区的冰川也不例外……冰川融化以后,把水注入到盆地、洼地里面去,在洼地里面就形成了湖,所以那里面有一系列的这种湖,都是当时和冰川有关系的这些湖。
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当然无法了解太白山的地质史,但他却用诗句描述了唐开元年间秦岭深处的所见所闻。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通过李白的诗句可以想象,在绝高的峰岭与澎湃的河流之间,在古木丛林之中,子规啼、悲鸟号、黄鹤飞、猿猱跃、猛兽磨牙、长蛇吮血……
对于远在古代的旅行者李白来说,那确实是一个险象环生、极尽阴森恐怖的旅途;但是今天,对于已经建立起现代生态概念的秦岭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生机盎然、万类自由的巨大生存系统。
根据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近年的统计,在秦岭庞大的山体之内,仅种子植物就有3400多种,如果加上蕨类、苔藓等植物,总数可以达到3800种之多。而动物学家又统计到,有140多种兽类动物和338种鸟类动物在秦岭山中生息繁衍。
我们把世界分成六大动物地理区,中国很独特,占了两个大地理区,一个是东洋区一个是古北区,秦岭恰好在这两大区的交界处,这个意思就是说,秦岭既有东洋界的物种,也有古北界的物种。而且它属于一个北方植物区系和南方植物区系交汇的一个地带,所以它有很多特殊的生境……独叶草还有星叶草,还有比如说珙桐了、银杏,这些都是比较特殊的一些类型,在系统上比较孤例的一些类型,它在咱们秦岭都保存下来了。
秦地人说无闲草,那就是说几乎这三千多种植物,每一种都有它的用途,那这加起来就是不得了的一个巨大的宝库。
唐代大画家王维的《辋川图》,被历代中国山水画家视为神品。微微酱黄色的岁月痕迹似乎更为王维的水墨笔触增添了许多如梦如幻的幽远和隽永。
王维更是一位大诗人。比他画作影响更大的是他的诗作。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有谁知道,王维无论诗与画的巅峰之作,都集中出现在秦岭山中一个叫辋川的地方。
与历代才子的人生际遇相仿,王维在学业上顺风顺水,在仕途中却命运坎坷。40岁时,他便倾心秦岭,在辋川住了下来。
同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对于秦岭的描写,更像是一位匆匆过客,挥笔豪放,而王维面对秦岭的吟诵便是把整个身心与山水融为一体了。
王维的山水诗没有李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奔放,但却澄彻出静,淡雅、内敛,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以及对山对水的另一番感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在王维的眼中,秦岭的绿色是那么空明而浓郁,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绿色元素,仿佛到了可以溢出水分的地步,让人整个身心受到浸润,绿色在人的眼中甚至到了没有下雨的情况下就可以打湿衣服的地步。
王维的五言律诗当中喜欢用空字,空山新雨后,空字,空山不见人,也有个空字,波澜动远空,也有空字,我们随便说说就有很多空字。
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那么是什么东西呢?非有非无,所以你看王维写的诗歌很多都是写这种非有非无的境界。
充满禅意的诗人王维认真地感受着身处秦岭的每一天。他时常和朋友一起泛舟辋川,清茶明月,宁静淡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只有夜静人闲的时候,才能体悟到秦岭春夜的空朦气息,甚至察觉到桂花在夜风中的散落。月亮从空谷升起时,竟然惊醒了山鸟,而山鸟的啼鸣使秦岭的夜色更加有了红尘之外的亘古宁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就打破了我们那种日常的坐井观天的、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用种更加圆通的,更加活泼的,更加中道的智慧来把握这个世界,来把握我们人生的顺畅的,或者违逆的境界,也就所谓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年以后就厌倦俗尘,信奉佛教了。他独自一人悠然自得地在山中随意游走。当来到河水的源头再也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坐了下来,抬起头观看白云悠悠地舒卷。在这寂静的深山里,即便是与人偶然相遇和聊天,也让人是那么的舒心,以至于忘却了回家的时间。
古代的诗人,他描写自然景色,他的主调就是表现人跟自然这种和谐的关系。王维应该是特别的,李白也是这样,杜甫也是这样。恐怕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一种人跟自然,心、物能够达到和谐的融合,这是一个普遍的追求。
无论是白居易还是李白、王维,尽管他们熟知秦岭、喜爱山水,尽管他们思想活跃、落笔如神,毕竟他们生活在距今1600年前的唐代,当年诗人眼中的华清池、太白山以及辋川与今天的现状注定不同。对于现代人来说,全球化的文明进程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几乎是并驾齐驱地飞驰而来。与人类一样,具有着庞大身躯并且一直默默无语的秦岭,同样承受着压力。
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石器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进步,进步和发展是必然的,在近代的工业发展中每个国家都犯过错误,我们需要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保护环境为主。
原来秦岭为了砍树专门有林场,林场的任务就是要搞经济要砍树,但现在林场的职能已经转变了,现在搞成不砍要抚育,到处搞这个封山育林区,栽树。
秦岭是一个非常闪亮的例子,它标志着一个省为人类和自然和谐在铺路所做出的努力,保护自然的同时也为今后发展留下了空间。
04
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样相处的问题已经越来越频繁与深入的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思考与行动,貌似突如其来的环境问题应当提醒我们,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应验着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从秦岭山中发出的一个古老预言和警号。
位于秦岭北麓的一座山原名叫石楼山,但今天的人们却习惯叫它楼观台。
传说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就是在楼观台向世人讲授了他的著作《道德经》,从此以后这座海拔只有580米的山梁就成为令后人高山仰止的哲学之巅。楼观台也就取代了石楼山的名字而名扬天下。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意是说“道”是这个宇宙万物衍生的根本规律,“德”是循道而行,之所以被尊重和崇尚,就在于“道”和“德”对万物生长繁殖顺其自然,不加干涉。
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发万物却不自恃其能,生养万物而不去主宰,这就是最为深厚的德。
这位老人在如此渺远的年代,就已经告诫人们,不要以万物灵长,万物主宰自居,应当遵循宇宙规律,和自然和谐相处。
不遵循道,也就是不遵循宇宙万物衍生规律,那就是失德,失德所导致的结果是这样的: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
不遵循“道”,也就是不遵循宇宙万物衍生规律,那就是失德,失德所导致的结果是这样的:
……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
《老子》里有一句话叫做:虚怀若谷,如果你这里面装得满满的,什么东西都装不进去了,所以“谷”如果失去了“盈”这种本身的功能的话,它就不能够装载东西了,它就枯竭了,不能够吸收东西了;那万物得一以生,如果得不到这种生的功能,生生不息的功能,那它不还是枯竭了吗?没有生命了么?
所以对大自然的东西,对万事万物内在的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还是要更多一点的尊重,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05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方的界山,而且还是南北方地理、气候、资源差异的缔造和分隔者。正因为它庞大而绵长的身躯阻断了南北气流,才有了南雨北雪、南船北马以及南方的阴柔与北方的豪放等等人文差异与文化的多样。秦岭也不仅仅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它还是长江黄河最大支流,汉江和渭河的发源所在。是汉江和渭河把秦岭南北的色彩与气质引向了整个国家版图。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秦岭又是南北方特性资源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境内的众多名山大川中,能够统揽南北方迥异风采于一身,所谓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的山脉唯有秦岭。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詹姆斯•李普介绍:目前秦岭被全世界公认为是自然的天堂,因为有相当多种类的动植物在此自足生存。
像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中国的秦岭,并称地球的三姐妹。
它最强盛的汉唐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秦岭文化直接孕育的。
秦岭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们中华民族刚生成时候的蓝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
如果说要将秦岭和西安其它重要旅游地,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做一比较的话,那么我认为秦岭是更具有潜力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宣传环境保护的一个舞台。
现在智能电表上的总,峰,谷是什么意思。
“总”表示:总电量;
“峰”表示:高峰, 尖峰时期是用电量高的时间,用电用户多,用电量大。
“谷”表示:低谷,就是夜间低谷,电网会出现电能过剩,频率上升,同样会造成不平衡,导致供电系统失去经济,合理性,这个时段一般在晚9---早7点出现。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总=尖+峰+平+谷。
扩展资料:
智能电表除了具备传统电能表基本用电量的计量功能以外,为了适应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使用它还具有双向多种费率计量功能、用户端控制功能、多种数据传输模式的双向数据通信功能、防窃电功能等智能化的功能。
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是指将居民生活用电户日用电量分为若干档,对基本用电需求部分实行较低电价,对于超过基本需求的电量实行较高电价。
电价档次可以分为3-6 档,第一阶梯为基数电量,此阶梯内电量较少,每千瓦时电价也较低,目的是要保证低收入居民能获得基本生活用电的需要#第二阶梯电量较高,电价比第一阶梯高,按成本+利润+税金的合理电价水平定价,第三阶梯以上除合理电价水平外,考虑外部成本内部比,并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定价,更高阶梯可按绿色电力定价。
参考资料:智能电表_百度百科 电价_百度百科
四峰谷值雨流统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四峰谷值雨流统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