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中文在全球的热度却“不降反增”。中国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疫情之下,各国民众学习中文需求持续增长,如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人数就增长了20%。
疫情之下中文热“不降反增”:平均每31个老外中有1人学中文
国家汉办数据表明,截至目前,除中国外全球平均每31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学习和使用中文;同时,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还将汉语列为高考科目。
那么数据之外,现实生活中的“汉语热”到底有多火热?一场专门面向外国人征集中文相关视频的影像节刚刚在欧洲落下帷幕,而举办这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竟是联合国!这场活动仅启动半个月,就征集到28个国家近400件“歪果仁”用中文制作的精美影像作品。甚至活动结束后,组委会还陆续收到不少“迟到”的参赛作品,最后几天参赛者的邮件挤爆了报名邮箱,报名选手“抱怨”征集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制作。中文的火热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国内网友感叹“神仙扎堆”:老外中文比自己还强!
中文号称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就在不久前“10万老外吐槽中文难学”还登上了热搜。那么这场在国外举办的中文影像节中,“歪果仁”选手的中文水平怎么样?影像节在中国播出之后,这些“歪果仁”的中文作品能否经得起中国网友“语言关”的集体检阅呢?
△“汉字之难形同天书”(图源网络)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4月20日晚在其新媒体平台上传了1小时影像节特别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当晚特别节目在全网(国内)触达733万人次,而#海外影像节#等活动相关话题的总体阅读量(含播放量)也累计接近1亿人次。这么多网友看过外国朋友的“中文答卷”之后,会给多少分呢?
我们汇总了各大平台国内网友的留言评论,其中环球资讯在新浪微博开辟了#老外的中文有多溜#话题,目前阅读量近千万次,讨论也高达近千条。仔细观察,评论里出现最高频的关键词是“厉害了”,网友纷纷给外国的小哥哥小姐姐送上大拇指。甚至还有“明门集团”、“Miceke”、”简单的吃饭工具人”等不少网友不淡定了,纷纷感慨自愧不如:“中文比我说得还好!”“我说普通话都没他们好!”
那么,他们的中文究竟有多溜?一位美国参赛选手Jillian Atkins(中文名苏雪莲)竟然直接唱起了99%国人都不会的昆曲——《牡丹亭》选段《皂罗袍》!她将西洋声线融入中国古老的昆曲唱腔中,让网友大呼“惊艳”,她也因此获得本届影像节青年文化使者奖。
看来,“歪果”朋友的兴趣已经不满足于学中文、使用中文,他们也试图揭开中国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意大利选手乔亚·福蒂(Gioia Forti)用光影重塑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比利时选手戴克斯·卢卡斯(Deckers Lucas)运用杜甫《绝句》等传统诗词创作影像诗、英国小哥司徒建国深入中国腹地四川探访“悬崖村”……还有特地为此次影像节制作《春》短片的李子柒,她通过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吸粉超1.3亿,再次刷新由她本人保持的“YouTube中文创作第一人”吉尼斯纪录,在YouTube上比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CNN还多出270万粉丝。
这也难怪很多中国网友“坐不住了”,评论说“这么多外国朋友竟然比我们自己还喜欢中国、还懂中国!”
也正是这股“汉语热”“中国热”的热潮之下,“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暨总台海外影像节”顺势上线,众多“歪果仁”选手在惊艳国外朋友的同时也让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点赞:“这次非常成功的一次尝试,是对外传播方式的创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股热度究竟来源何处?全世界都在学Chinese时尚!
那这股热度究竟来源何处呢?细心的网友会留意到一篇报道,介绍最近国外有一个话题火了,TikTok上“中国街拍”话题词条已经超过12亿播放量。难道中国街拍惊艳了12亿外国网友,全世界都在学Chinese时尚?
报道说从去年开始,TikTok涌现出了大量中国街拍的视频,每条都能轻轻松松收获上万点赞。中国街拍已经成为TikTok新晋潮流爆点。连《Vogue》杂志都站出来说,TikTok的趋势表明,中国年轻人的穿搭已经触动了全球Z世代的时尚雷达,成为外国人争相模仿的对象。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倍感自豪!
而仔细研究这背后,中国传统汉服功不可没。仅TikTok#hanfu话题的播放量在海外就超过了3亿次。不少“歪果”网友在线求代购,汉服开箱、汉服体验视频络绎不绝。
对于许多国外网友来说,TikTok上的中国街拍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当代的流行文化。通过街拍,不仅能够看到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喜好,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不只是存在于历史,而是融入在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吸引大家不仅是华服本身,还有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之美。
“美”没有国界,具有强大传播力。这恰是“汉语热”“中国热”的源头所在。也正是海外影像节的旨趣所在“以外人眼中的中国之美,让华夏文明真正‘走出去’”。
而这份“走出去”的底气,正是来自一个正在复兴的伟大民族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编辑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