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2021年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
湿地,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湿地是水的载体,水是湿地灵魂。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拥有除滨海湿地之外的所有湿地类型,湿地总面积174.78万公顷,居全国第八位。
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
保护四川之“肾”,目前成效几何?难点在哪?下一步怎么干?记者向相关部门和专家求解。
#现状
“十三五”期间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60余个、有效保护湿地近500万亩
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7年,我省就出台了《四川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湿地保护。
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2个,湿地公园54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9个;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处、省重要湿地名录7处,湿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积极创建。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川渝两地林草部门携手打造“一轴两翼”高品质宜居湿地,形成若干调研报告,编制完成“高品质宜居湿地保护修复方案”,探索多元化湿地保护利用机制迈出新步伐。
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
上述负责人介绍,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川西高原湿地一度出现湿地面积缩小、生态水位下降、沙化旱化加剧等严重问题。“十三五”期间,四川将湿地保护治理纳入大规模推进绿化全川行动,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60余个,落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2.33亿元,有效保护湿地近500万亩。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监测,全省湿地每年涵养了长江流域入海口30%的水量,补给了黄河上游13%的水量。2020年,全省湿地生态价值已超过2100亿元,较2012年提升15%以上,36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得以恢复并扩大。
此外,我省还于2019年启动了全省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泥炭沼泽碳库面上调查、核查工作,为准确绘制泥炭沼泽“空间分布图”奠定了扎实基础。
#难点
湿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保护修复工程有效工期短;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综合治理体系还不成熟
“不过,我省湿地保护也面临一些难点。”省湿地保护中心专家介绍,四川湿地资源多集中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川西高原地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修复工程的有效工期较短,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综合治理体系还不成熟。
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随着我省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深入实施,若尔盖等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关区县尚未建立协调治理机制,未制定跨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一方治理、另一方退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关部门间合作也有待加强。
其次,尚未建立系统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以若尔盖重要湿地为例,目前以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为核心,依托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构成了现有的分类保护、分级管控体系。但除若尔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副县级机构外,其他保护地均未设专门的管理机构,统筹管理能力较弱。在机构改革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问题依然存在,多部门统筹、跨区域协作难度较大。同时,保护管理手段上新技术的应用偏低、政策法规不完善,现有管理人员执法能力还有待提升。
此外,以保护为主体的资金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川西北高原、高寒湿地多处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50%以上的幅员面积被划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保护投入需要进一步提高。如若尔盖重要湿地,牧民群众90%的收入都来源于畜牧业,生产方式传统,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退牧还湿(草)、减牧降畜、生态补偿等力度还有待加强。
#行动
将从完善保护体系、开展生态修复、巩固生态补偿等7个方面发力
保护湿地资源,四川下一步怎么干?将从以下7个方面发力。
管控面积总量。全省湿地实施总量管控,确保湿地资源不减少。进一步加强湿地自然保护,确保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7%,着力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确保全省湿地野生动植物种不减少。
完善保护体系。大手笔、高标准、高水平、精品化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争创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积极推荐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严格审定省重要湿地,加快建设小微湿地,逐步健全湿地分类分级保护体系。
开展生态修复。规划在川西北高原湿地、四川黄河流域、大若尔盖地区修复退化湿地30万亩,恢复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沿岸滩涂湿地10万亩,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廊道湿地保护修复工程10万亩。
巩固生态补偿。“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率先在若尔盖、长沙贡玛国际重要湿地和理塘、稻城、红原、松潘4县域内重点区域开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巩固项目成效。
若尔盖花湖
提升保护能力。我省将探索建立省级湿地资源监测平台,分区域建设省级湿地动态监测站点,健全完善湿地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保护法律体系,推进“湿地+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制定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地方技术标准、规范。
仁寿黑龙滩国家湿地公园
探索资源利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可利用区域以及具有特殊景观价值湿地区的绿色发展,通过精品化、差异化的湿地旅游业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健全保障机制。四川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领导,形成湿地保护管理合力。积极支持并全力落实即将出台的湿地保护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