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公在餐厅吃饭,听到隔壁桌一家三口的聊天内容。
“你乖乖吃饭,妈妈就奖励你一个玩具。”妈妈对三四岁左右的女儿说。
本来磨蹭的孩子很快就吃完了饭,问:“妈妈,是什么玩具呢?”妈妈从身后拿出一个叮当猫的小玩偶,女儿开心不已。
这位妈妈得意地和孩子爸爸说:“你看,孩子不吃饭不要硬来,要以奖励为主。”
没一会儿,小姑娘跑过来和妈妈说:“妈妈,刚才地上有个空瓶子,我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了。”
“宝宝真棒!”妈妈赶忙表扬道。
“那你奖励我一个什么呢?”听到这,这位妈妈哈哈大笑,说:“这孩子鬼精鬼精的,都知道问我要奖励了。”
而听到这番对话的老公却皱着眉头说:“我怎么觉得这孩子哪里不太对,做好事本就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为什么还要回来索要奖励呢?”
我深表同意的点点头,因为老公一下子说到了关键问题上。但这个孩子的行为并非典型,而是代表了目前很多孩子的现状。那就是:为了奖励,而进行某种行为。
目前的育儿大环境越来越强调科学,要研究孩子的心理,要关心孩子的精神建设。以前管孩子最好使得打骂手段,惩罚教育越来越不被提倡,取而代之的则是奖励教育。
就像文章开头讲到的那个小女孩,好好吃饭要奖励,做了好事要奖励。仿佛在孩子的世界里,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是有所图,而非自发自愿。
但不少家长表示,奖励教育很好用啊。因为奖励,家庭少了很多矛盾,因为奖励,孩子可以如期如愿地完成任务。比如餐厅的那位妈妈开心地表示因为奖励,孩子很快地吃完了饭。
相信文章看到这里,已经有家长开始反思,这种奖励行为到底是否正确?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走红网络的爸爸,因为担心辅导作业忍不住动手打孩子,用绳子把双手捆在身后的做法?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位父亲本身就是暴脾气,担心下手太重,才出此下策。其实不然,他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有一份详尽的奖励表格。
比如按时起床奖励一元,自己穿衣服奖励两元,考试100分奖励五元,期中期末考试翻倍……
在这样详尽的物质奖励之下,孩子写作业依然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大家是否考虑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说,父母一味地物质奖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精神依赖,而且会默认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被奖励的,需要有物质力量支撑。一旦这种物质奖励变少甚至是消失时,孩子就会停止做某件事情。
我想,这样的结果与所有进行奖励教育父母的本身意愿都是违背的。
本身作为父母而言,奖励孩子的一块两块,并不是大数目。并且通过这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就能取代吼叫打骂,能让家庭保持和谐稳定,何乐而不为之。
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也许从未想过,一旦这种物质奖励消失,孩子又会出现怎样的表现?
看了几期《新生日记》,其中刘璇王弢的育儿方法,引起不少人的争论,但其中王弢接受访谈时所说的一段话,让我记忆颇深。
他们的儿子纠纠每次起床的时候,都会问爸爸要礼物,不然就会有起床气。王弢直言:“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我‘惯’的。”
因为他平常工作忙,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所以就会用“送礼物”的这种方式来获取孩子的爱。但时间长了,纠纠就总想要礼物,也认为爸爸应该送礼物给自己,否则就会有脾气。
梳理这些内容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正在被这些物质奖励带偏。也就是他们已经分不清自己做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自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是为了获得父母给的奖励?
学习动机的混淆,会给孩子未来的行为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奖励需要有,但得远离家乡,盲目的奖励,只会适得其反。
正如育儿专家王人平所说:“看似是激励孩子的方式,实则是混淆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让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为谁而学,忽视了孩子能力、品质和习惯的养成。”
专家的话一语中的,奖励教育看似是为了激励孩子,实则忽视了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奖励手段,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属于外驱力。但若想要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需要激发的是他的内驱力。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优秀的品格和生活行为习惯等品质。
首先,要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肯定。
无论谁家的孩子,也不是一直都磨蹭拖拉,你会发现,他偶尔也会积极,也会按时按点地完成任务。在这个时刻,就建议父母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
“这些玩具都是你自己收拾的吗?收拾得真好。”
“数学试卷都写完啦?今天妈妈没有催你,你自己就完成了,真棒!”
这种精神上的肯定,某种程度上,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其次,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叠的衣服也许没有妈妈叠得整齐,他扫的地也许没有爸爸扫得干净,他刚开始写字,也许是扭扭歪歪。
但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清楚,越是这个时刻,越是需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要让孩子从不完美中感受到成长的动力。
最后,激发孩子的自主能力。
自主能力就是自驱力的表现,一个具备自主能力的孩子,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上学后写作业,家长基本上都不用过分操心。
孩子的心理建设完好,并对自己做事有信心,进而激发了他自觉的意识。能主动去完成某件事情,而不是为了父母给予的物质奖励。
结语:
种花得花,种豆得豆,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家庭教育带来的结果。如果不想一直使用催促吼叫的当时带娃,也不希望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奖励,那么就该建议尽早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您说是不是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