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站实行峰谷电价,如何开展学校的综合能源服务?
学校综合能源服务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即综合能源供应+综合能源服务。
一,是工程投资建设、多能源运营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当然这种服务主要是附着于能源商品之上的。
二,是通过政、产、学、研、用的融合,联合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研究机构、资深专家等力量,积极开展能源、能效研究,参与相关标准制修订。
三,是推动打破不同能源品种间的行业壁垒和技术壁垒,增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互济能力,对接市场需求、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参与政策制定。
四,是面向终端能源系统,以能源供应服务为中心,以综合能源服务为着力点,定期开展产业发展论坛、产品博览会等交流活动,满足多方市场主体的合作发展需求。
五,是建立产业技术和应用创新的契约式协作机制,从体制机制到科技成果共同发展,推动综合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和应用成果的创新协作。
学校作为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因学生扩招等原因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新校区,这使得高校的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全国院校的能源消耗占据了社会总能耗的10%,全国大学生人均能耗是全国居民人均能耗的4倍,这说明校园蕴含着大的节能潜力。大学校园因占地面积大,建筑物数量与种类众多,因此十分适合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以建立节约型校园。
目前,高校校园能耗主要有以下特点。
(1)建筑类型多,能耗种类也多。校园不仅有教学楼、科研楼、行政办公楼等公共建筑,而且有宿舍楼等居住建筑和食堂、浴室等生活辅助建筑,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必然能导致能耗种类的多样化。
(2)能耗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高校在1月下旬到2月中旬和7月上旬到8月下旬放寒、暑假,校园能耗会明显下降。
(3)耗能设施较单一,使用时间相对集中。高校中大部分的建筑耗能设施比较陈旧、简单,而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息具有规律性,能耗会比较集中。可以就这些能源消耗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能源服务。
怎样有效判定股票进入上升趋势或者下降趋势?
判断趋势那么就要用到趋势指标来看。主要指标有一下几个:k线指标:k线应该作为最常用的指标时刻被投资者关注。
趋势分为短期及长期趋势,如果判断短期趋势就需要用小指标,例如五日、十日、二十日、六十日线(所谓的生命线);相对应的长期趋势用到的是半年线和年线。
举例说明一下
短期得上涨趋势判断
主要强调的是向上,同一方向多头,并且发散,不是绕缠在一起。
反之多条均线向下发散就为短期下跌趋势。
长期的上涨趋势表现为变年线、年线的的方向逐渐拐头向上。
图中就可以看出,大指标向下的时候股价一路下跌,但是大指标走平并调头向上后股价一路突飞猛进。
macd指标:也是常用指标之一,主要的趋势判断指标。上涨趋势及下跌趋势表现在指标与零轴的位置及指标线得金叉和死叉形态。
指标处于零轴上运行时为多方循环,即为上涨趋势,即使调整后也会继续创新高。在此阶段中金叉后股价程上涨趋势。
指标处于零轴下方运行就为下跌趋势,指标死叉加速下跌,指标金叉为反弹,反弹后继续下跌。
kdj指标:该指标和macd指标类似均为趋势指标。金叉为多方架构,金叉后为上涨趋势。死叉为空方架构,死叉后为下跌趋势。根据选取指标大小判断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趋势。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新能源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不仅是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政策延续,也是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性方针指引,明确了发展规划与目标,为行业和市场带来发展定力与信心。
与2019年12月3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哪些变化和重点?EV视界为读者划重点、细解读。
一、《规划》核心要点
1、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2、发展愿景
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3、战略任务
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动力电池、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能力,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
二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使用环境。
五是深化开放合作。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深化研发设计、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4、保障措施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有效承接财政补贴政策,研究建立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推动完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促进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措施。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加快建设,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
破除地方保护,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市场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运营的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
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制定将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纳入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具体办法。加快完善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要求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数据使用等政策法规。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编制行业紧缺人才目录,优化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领域学科布局,树立正向激励导向,实行股权、期权等多元化激励措施。
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强专利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建立互利共享、合作共赢的专利运营模式。
五是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地方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部门任务分工,抓紧抓实抓细规划落实工作。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1、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
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
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
2、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
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瓶颈,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
3、核心技术攻关
1)电池技术突破
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
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智能网联技术
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3)基础技术提升
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
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
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生产装备、高端试验仪器、开发工具、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创新;
攻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量异构数据组织分析、可重构柔性制造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高性能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材料产业化应用。
4、新型产业生态
1)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围绕多元化生产与多样化应用需求,通过开放合作和利益共享,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使用保障、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若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
坚持软硬协同攻关,集中开发车用操作系统。围绕车用操作系统,构建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数据与软件等领域市场主体深度合作的开发与应用生态。通过产品快速迭代,扩大用户规模,加快车用操作系统产业化应用。
3)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
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模块化标准体系,加快突破关键制造装备,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
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研发。优化再生利用产业布局,推动报废动力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促进产业资源化、高值化、绿色化发展。
4)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仿真、管理、控制等核心工业软件开发和集成,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支持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示范平台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5)强化质量安全保障
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强设计、制造、测试验证等全过程可靠性技术开发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发展战略,以提升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品牌建设。
落实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机制。强化企业对产品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对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控等关键系统的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状态监测和维修保养检测。
健全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以及维修保养检测、充换电等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新能源汽车安全召回管理。
5、产业融合
1)与能源融合
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加强高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技术攻关,推动小功率直流化技术应用。鼓励地方开展V2G示范应用,统筹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电力调度需求,综合运用峰谷电价、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
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气象、可再生能源电力预测预报系统信息共享与融合,统筹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协同调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鼓励“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
2)与交通融合
发展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加快建设涵盖前端信息采集、边缘分布式计算、云端协同控制的新型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等领域的应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和出行服务企业共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发展及应用。
构建智能绿色物流运输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配送、港口作业等领域应用,为新能源货车通行提供便利。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营运模式,推广网络货运、挂车共享等新模式应用。
3)与信息通信融合
推进以数据为纽带的“人—车—路—云”高效协同。基于汽车感知、交通管控、城市管理等信息,构建“人—车—路—云”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开展特定场景、区域及道路的示范应用。
打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构建统一的汽车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加强车载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及关键电子零部件安全检测,强化新能源汽车数据分级分类和合规应用管理,完善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应急响应机制,保障“车端—传输管网—云端”各环节信息安全。
4)标准对接与数据共享
建立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标准体系,明确车用操作系统、车用基础地图、车桩信息共享、云控基础平台等技术接口标准。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大数据平台,促进各类数据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开展智能有序充电、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与城际智能交通、异构多模式通信网络融合等综合示范,支持以智能网联汽车为载体的城市无人驾驶物流配送、市政环卫、快速公交系统(BRT)、自动代客泊车和特定场景示范应用。
6、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引导企业联合建立充电设施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统一结算。加强充电设备与配电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等技术研发,规范无线充电设施电磁频谱使用,提高充电设施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拓展增值服务。完善充电设施保险制度。
2)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
加快基于蜂窝通信技术的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C—V2X)标准制定和技术升级。推进交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通信设施、智能路侧设备、车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推进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改造相关标准制定和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差分基站建设,推动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在高精度定位领域应用。
3)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燃料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
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
4)建设智能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统筹充换电技术和接口、加氢技术和接口、车用储氢装置、车用通信协议、智能化道路建设、数据传输与结算等标准的制修订,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建设智能基础设施、高精度动态地图、云控基础数据等服务平台,开展充换电、加氢、智能交通等综合服务试点示范,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智能管理。
新能源汽车可以加装太阳能充电吗?
可以的,首先太阳能发电用在汽车上面知识铺助充电左右,一半情况下车的面积来说,你的电动车如果一星期用市电充一次电基本可以用太阳能足够用,如果想用电池板完全替代电瓶,或者想一点充满一次需要的面积很大,很多朋友进入这个误区很难走出来。只要记住一点太阳能只是铺助充电,并不是真正意思上替代电瓶。用好了可以起到一点点的续航作用,和充电作用。第一在安装时一定要注意配置控制器,进行控制充电。没有接的会导致电瓶过度充电损坏,安装电池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电瓶的作用,当电瓶用完电以后,不至于达到深度馈电,电瓶一般都会有使用次数,没有用干同样增加电瓶使用寿命,跟电动车使用到百分之20进行充电可以保护电瓶是一个道理
太阳能光伏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9月7日
▲盐城市政府副市长孙轶
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博、远景智能副总裁兼阿波罗光伏业务总经理孙捷、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能源云平台总经理方斌、中天集团新能源产业链总经理曹红彬、协鑫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耀邦、正泰新能源东部区域公司总经理吴海荣、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商用户用事业部总监谢普阔、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营销总监王梦松、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许涛等众多光伏企业家对新政策下如何高质量发展光伏产业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
王勃华:光伏7月新增并网装机破7GW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在致辞中系统总结了光伏产业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光伏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针对5.31之后光伏市场出现的动荡进一步明确了光伏产业未来的走势。
王勃华认为,我国光伏产业经过5年黄金时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光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制造成本迅速下降,有效地改善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尽管5.31过后,光伏市场出现了悲观情绪,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依然积极向前迈进,今年7月新增装机仍然超过2016年同期水平。
王勃华指出:“7月新增并网装机仍然突破7GW,其中分布式并网达到3.2GW,浙江、江苏、山西、河南等省份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均超过300MW,自发自用工商业分布式项目成为市场的主要形式。”
针对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光伏产业的要求,王勃华给出如下策略:光伏企业要加强与传统能源、风电等新能源、电网、储能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加快光伏发电“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
副主任陶冶
陶冶:应尽快推进光伏平价示范建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在论坛上对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趋势与光伏平价上网情况进行了分析。
陶冶认为,未来1-2年仍需享受补贴的光伏地面电站新建规模将有显著压缩,享受补贴的分布式光伏也将受到规模管控,整个光伏行业需要积极探索无补贴发展模式。其中关键点在于实现平价上网。
陶冶介绍说,从2007年到2017年,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累计下降了约90%,未来光伏发电有望在3年内实现平价上网。2019年在销售侧(工商业和工业)可以实现平价上网,2021年前,集中光伏电站电价I-III类地区可以降至0.32-0.44元/千瓦时左右,现有政策不变情况下,在大部分地区可以实现上网侧平价;分布式光伏,则可分别达到0.40元/千瓦时以内和0.55元/千瓦时以内,实现民用电销售侧平价以及上网侧平价。
经过多项分析,陶冶认为资源、土地、消纳和煤电价格因素决定未来哪些地区可以优先成为平价上网的试点,综合多方条件,东北的西部地区,包括河北的北部地区,还有山西的北部地区,陕西、山东等部分地区满足基本条件。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曹军威
曹军威:能源互联网发展成为主流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曹军威在论坛上通过把互联网+理念在能源行业应用,系统阐述了能源互联网发展因何成为主流趋势。
曹军威认为,光伏这样的间歇式能源最终势必要拥抱能源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发展。当跨界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等互联网思维进入到能源领域,能源互联网已经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曹军威介绍道,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理念构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广域网”,它以大电网为“主干网”,以微网、分布式能源、智能小区等为“局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新能源的接入。在互联网理念的支撑下,源网荷,就不仅仅是每一个单独单立的环节,它把各个环节组成在一起,在一个小的区域,在一个空间这样的角度把它连接在一起,然后再逐渐地自下而上去拓展和互联。
曹军威表示,分享、对等、互联、开放是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四大特征,能量交易、能量控制、传感通信、物理系统是能源互联网不同层次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最终实现对能量需求侧的响应和管理。通过能源互联网,未来可以实现能量打通、信息融合、业务拓展和价值分享,通过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的落地,让能源互联网的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能源部项目经理蒋浩
蒋浩:技术领先和降本增效势在必行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新能源部项目经理蒋浩系统分析了第三批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竞争优选的过程得出结论:光伏行业发展迅猛,成果显著;光伏发电系统造价不断降低驱动了平价上网政策的实施;光伏上网电价逐年下降,或将让下一批领跑者电价再降;先进技术引领行业革新将在下一阶段的领跑者中继续保持。领跑者究竟如何领跑,技术先行及降本增效势在必行。
在蒋浩介绍第三批领跑基地评标标准时说,价格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经济合理性也占了比较大的分数。因此在规划设计电站时要坚持四个要点:一是和现有规划的协调性;二是技术先进性;三是对上网电价的保障措施;四是坚持因地制宜。
最后蒋浩建议,领跑者基地建设应采用先进高效技术应用,通过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养殖等模式探索辅助产业一体化综合开发新模式;以“互联网+”技术实现在能源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充分利用储能技术,打造多能互补送出、清洁能源打捆送出的新型式;可在基地引入发展当地产业就地消纳清洁电力、直供电、清洁能源供暖等的发展模式。
▲远景智能副总裁兼
阿波罗光伏业务总经理孙捷
孙捷:2020年光伏和风电度电成本持平
降本增效一直以来是新能源产业关注的重点,从风电部分项目开始实现平价上网试点以来,对光伏平价上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风电的成本一直比光伏低,不过据远景智能副总裁兼阿波罗光伏业务总经理孙捷预测,光伏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可以不断让度电成本降低,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光伏的度电成本基本上跟风电的成本持平。
在论坛上,孙捷指出:组件成本大约占45%,因此不能单纯依靠组件降本,精细化、智能化设计、施工和运维成为降低度电成本的关键力量。远景研发的新产品就是基于无人机和3D建模技术,快速且精确地对项目进行自动化、智能化设计,智能遴选方案,最终实现全程降本增效。
▲中天集团新能源产业链总经理曹红彬
曹红彬:储能的商用模式初步形成
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9.7GW,占全球17%,相比2017年底增长2.8%。2018年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意见》中要求“完善峰谷电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推行居民峰谷电价。中天集团新能源产业链总经理曹红彬认为,该政策的出台,为储能市场的开拓增添极大动力!
曹红彬分析说,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商业模式是利用峰谷价差套利。但是峰谷电价差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工商业园区多,用电负荷大,用户侧峰谷电价差较大,拥有较大的套利空间。除此之外,还兼顾电网动态扩容、需求响应以及需量电费管理,往往一个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多功能应用。目前储能的商业模式还包括合同能源管理、调峰调频等新形势,未来储能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技术和设备的支持。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能源云平台总经理方斌
方斌:去补贴时代 能源互联网驱动企转型
5.31之后,光伏企业进入去补贴时代,相关企业亟待转型。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能源云平台总经理方斌认为,能源互联网将驱动企业转型。天合光能将致力于构建能源物联网生态圈,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领域互联网提供商和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