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为何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起点)

如今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有1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举行。这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浙江省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叶明儿,彼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而中国是最...

在海外经商近30年的杨小爱,在2019年回到浙江青田县方山乡的家乡。她小时候,和父母还有另外七个姐妹,一起打理家门前的水稻田,稻田里养着一群鲤鱼,等秋天,稻子收获了,鱼也肥了。她们能吃上一顿美美的鱼肉米饭。

俯瞰浙江青田县方山乡村居美景。浙江省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早在1300年前,浙江青田稻农就采用“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农耕方法。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有18个,居世界首位。

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举行。这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风貌。浙江省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叶明儿,在2005年时挂职青田县县长助理,彼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倡议,而中国是最早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

1963年出生在杭州富阳农村的叶明儿,虽然自小熟悉农活,但第一次接触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时候,仍感到有些陌生,“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农业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解,还停留在农业生产这个层面。”

浙江青田县,人称“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杨小爱家一共十口人,全家分不到十亩地。当地农民希望田间能有更多产出,养活更多人,就利用山间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修渠、引水、种稻、养鱼,在稻作生产过程中总结出稻田养鱼的生产方式。

2022年7月19日,杨小爱接受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叶明儿很快发现了古人开创的“稻鱼共生系统”的运作原理:在水稻里养鱼,水稻可以为鱼类遮阴,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质;而鱼类可以为稻田除草增肥、吞食害虫,从而稻田不对化肥农药有依赖。

叶明儿告诉记者,当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非常顺利,“我记得当时,我们提交的文字材料还比较简单,大概一共几页纸。通过后,同事们都特别激动。”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认定为全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第一个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门作出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我们也慢慢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宝库。但是,保护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综合性。我们要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释放出来,就要深度洞察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上,将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叶明儿说。

青田的鱼“游”向世界

7月2日,一群穿汉服的中小学生来到青田县方山乡的水稻田里,他们挽着裤脚在水稻田里弯腰插秧。这是杨小爱从2019年回到家乡青田县方山乡后,所打造的“世界农遗中小学生研学营地”,营地包括农遗文化酒店,农遗试验田,农遗乐园等设施。她已经投资了2000余万元。

2022年7月2日,杨小爱的研学营地,中小学生体验插秧。受访者供图

杨小爱告诉记者,研学营地已经有一万多名学生参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活动,“看着孩子们学会了插秧、割稻子,我心里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我相信,孩子们学会的不只是单纯的农业种植技术,还能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化里所沉淀下来的智慧与品格。”

2021年10月,杨小爱的研学营地,中小学生体验割稻子。受访者供图

青田是华侨之乡,有33万华侨遍布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1968年出生的杨小爱,从1991年起就在国外经商。她告诉记者,在国外呆得越久,就越怀念家乡的风景、味道,“所以,我来家乡办了研学营地。希望无论是在国内的年轻人,还是在国外打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属于中国的农耕文化,还有中华文化的根。”

叶明儿同样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智慧里,有能够让今天的中国人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2005年,叶明儿在了解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奥妙后,又琢磨出一种种稻、养鱼并重的“2.0版本”。他介绍,通过适当筑高田埂拉高水位、放大稻株间距的方法,可以让农民投放更多鱼苗,从而实现每亩地获得更多收益。“2.0版本”实施后,农民们稻田养鱼的亩均效益提高了10倍,亩均收入超过一万元。

村民在稻田里投放鱼苗。浙江省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让叶明儿意外的是,改良后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带火了“青田鱼”销售。即使离青田县三千里地之外的贵州遵义,也发来了订单。“当时贵州遵义有个村子,买我们的鱼苗。但是,十几个小时的运输时间,鱼苗很难存活,有水产养殖专家说,还没有过如此长时间运输的先例。果不其然,我们第一批次运向贵州的鱼苗,全部死掉了。”

“在当时,一般的鱼苗运输时间大概就限制在6个小时。我们为了将青田鱼销出去,就做了10多次实验,最终找到一个比较适当的鱼、水、氧气的搭配比例。青田鱼凌晨两点到遵义的时候,竟有80%存活率。”叶明儿说,再到后来,青田村民在冬天用汽车向遵义运输母鱼,让其在那产鱼籽。“现在,‘青田鱼’销往各地,有的一斤都好几十块钱了。”

青田县目前总共20万亩的水稻田,其中,稻鱼共生模式占到了四分之一。因为有政府出面打品牌、搞营销,稻鱼从原来的每斤两三块钱,一路抬升至每斤十多元,仅此一项就可为农民亩均增产一千多元。当地人将这种生态种养模式概括为: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

水稻田里,鱼儿在稻花间游荡。浙江省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7月17日,河北省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在青田县方山乡水稻田里,看到鱼儿在稻花间游荡,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在稻田旁拍照。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三次来青田县了,青田县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探索出兼顾生态、经济和文化的新路径,为包括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在内的其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树立了一个标杆。

7月17日,贺献林(右一)在浙江青田县。受访者供图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小众了解走向全民推动

“最让我们振奋的,是总书记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贺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国内一度是个小众了解的项目。这次大会,无疑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变得全民知晓,这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贺献林说。

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习近平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介绍,下一步,浙江会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文化的挖掘,鼓励引导遗产资源地组织开展文化展演、文创大赛、新媒体推广、农耕研学等活动,增加遗产地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人民群众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推动遗产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提档升级,形成具有独特市场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遗产地品牌。积极筹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和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交流与宣传,提高我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国际知名度。

叶明儿告诉记者,在挖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时候,就像与古人进行对话,今天的人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知识、农业文化遗产理念基础上,进行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能够将先人的智慧充分利用起来,不止能够助力今天的乡村振兴,还能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