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子晚报
近日,“规律性摆烂”一词出现在网络留言中。网友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生活的一种状态:似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一个阶段,不想学习、不想工作、不想动脑子……怎么强迫自己都没用,怎么进行心态调整也没用,“等过了这几天,又会逐渐好起来。”
来自南京的女孩小杨就有这样的感受,看到大家在网上的留言后,她感叹道:“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她今年26岁,在一家幼儿杂志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她向记者表示,每次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儿,加上工作的压力,就会有这样的心态”,一阵儿一阵儿的。另外当她忙完手头上的急事,还剩一点工作量,又离截稿日还远的时候,也会产生这种心态。在她看来,这种心理状态可能谁都有,并非只是年轻人,任何年龄段都会有。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告诉记者,“规律性摆烂”算是“摆烂”这个词的延伸,只是前面加上了周期性的修饰语。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个贬义的梗儿,“很多人在使用时,像是一种自我调侃,本身这种自嘲就属于心理纾解的一种方式,说明人在利用幽默感自我保护,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他解释说,当我们面对的压力或难题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进而感到无可奈何,以至于想要放弃,“这也算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这种状态会随着时间、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才被称作是‘规律性’,有时情况不如你所想象的那样,而你又无力去改变,就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但他觉得大多数人在使用这个梗儿来表达心理状态时,只是暂时性地需要缓解,“就是说,眼里还有光,心里还有热,纾解后还会重新披挂上阵。这其实也无伤大雅,无可厚非,只要不是‘躺平’上瘾,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赵伟告诉记者,事情的结果确实不可强求,但前人也说过功不唐捐。假如我们能以马拉松的精神咬牙坚持一下,也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当想要有“规律性摆烂”的时候,不妨再咬咬牙,坚持一下,“当然虽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还得尽量输出一点正能量,也请周围的人多一份理解和善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