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是理智文学的一支,他的主旨是“憎”,他的精神是负的,然而这憎并不变成厌世,负的也不尽是破坏——周作人
鲁迅在1921年创作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此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动荡混乱。
除此之外,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正处在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的精神病态,其中以阿Q最为典型。
阿Q凭借着一套精神胜利法度过了整个人生,他自欺欺人,欺软怕硬,作为文章中的主人公,却不受读者的喜爱。
然而,时至今日,在阿Q身上仍能看见许多人的影子,我们在社会的毒打下,不断地一遍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借此,来让自己挺过职场中一次次的不公平待遇,扛过生活中接踵而至的磨难,待到我们长大成人之后,转身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阿Q。
鲁迅作为当代大文豪,凭借着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感知力洞察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在革命的动荡下,鲁迅透过表面洞悉到了人们病态的精神内核。
在当时时局的影响下,百姓可以说是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久而久之,大多数农民的思想也逐渐变得病态,出现了“精神内伤”。
为了能够生存,很多农民便和阿Q一样,总是以精神胜利法来说服自己,逃避悲惨的现状。
在《阿Q正传》的描述中,阿Q甚至连大名都没有,人们都称之为阿Q,他自出生开始就一贫如洗,生活在未庄。
平日里只能靠着给别人做一些短工来养活自己,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贫困,阿Q却似乎并不在乎,也未曾试图做出过改变。
甚至每逢手里稍微有些闲钱,阿Q都会拿着这些钱去到酒馆潇洒,其做派宛如一副有钱人家的样子,神气活现。
我们大多数人不也是如此,纵使独自一人生活得多么艰难,但是在人群中,我们总会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装作满不在乎,假装过得风光满面。
犹如阿Q是当时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民的缩影一般,时隔多年,当下的很多人又重新活成了阿Q的模样。
纵使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表现得有些不堪,但却又无比在乎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苦心经营自己的社交平台,让自己看起来光鲜亮丽。
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奔波,甚至遍体鳞伤,然而又一生要强,在人前为了所谓的面子不惜丢掉理智,致使日后悔恨至极。
久而久之,爱慕虚荣的我们会认为网络上的或者他人眼中的人才是自己,以此麻痹,让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我们得以继续坚持。
阿Q就是经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文章中,阿Q第一次使用精神胜利法,是在他人赖账的时候。
阿Q在和他人的对赌中获胜,然而对方却丝毫不讲信用,没有支付阿Q赌钱,对此,阿Q也没有足够的勇气上前索要。
胆小懦弱的阿Q更是不敢事后报复对方,但是与此同时,阿Q又很不甘心,于是他便哐哐打了自己两个巴掌。
并且在心底里麻醉自己,他打的不是自己,而是欠钱赖账的人,这么说服自己之后,阿Q瞬时间变得开心多了。
为了达到心理平衡,阿Q不惜借助自残的方式,而在此之后,阿Q也是彻底地将精神胜利法贯彻到了生活中去。
作为生活在未庄的底层人物,阿Q遭受了太多不公平的待遇,仿佛每个人都可以欺负阿Q。
每次阿Q在被打之后,他都会告诫自己刚刚挨打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儿子,用自我欺骗的方式躲避疼痛,忍受屈辱。
阿Q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纵使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扭曲的,但是阿Q却让意念主导了自己的生活,从而实现转败为胜。
阿Q不仅经常在打架中占据下风,在与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阿Q也显得有些木讷,没有足够伶俐的口齿来反驳他人的攻击。
于是,平日里阿Q也遭受了不少的污言秽语,不是他人对手的阿Q每逢这个时候,都会在心中默念“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阿Q将欺负他的人都比作自己的儿子,如此一想,阿Q的心理就平衡了很多,毕竟自己是对方的老子,挨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一旦遇到了阿Q能够战胜的对手的时候,阿Q又变得宛如另一个人,一副地痞流氓的模样。
然而,阿Q在身上搜刮了半天,最终抓到的虱子也没有王胡多,这令阿Q感到很是挫败,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于是,满腹委屈的阿Q想要找人撒气,这时恰好赵太爷的儿子走了过来,如果放在平日,阿Q肯定是要躲着走。
但是这时的阿Q因为刚刚尝到失败的滋味,被沮丧冲昏了头脑,于是他便出言挑衅了对方。
自然,阿Q的嚣张也是招致来了一顿棍棒的毒打,被打之后,阿Q也是在心底里安慰自己,恰好这时他看到了尼姑迎面走来。
于是,便对尼姑上下其手,进行无休止的言语羞辱,一番调戏过后,阿Q这才觉得方才受到的委屈烟消云散了。
因此,每次阿Q在与对方发生冲突的时候,阿Q都会先暗自评估下对方的“武力”。
如果觉得对方武力不如自己,那么他便会选择直接上手,试图用武力压制对方。如果感觉对方口才不如自己,那么他便会对其进行言语攻击。
可以说,在阿Q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小市民的模样,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当然,这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当下,为了柴米油盐忙碌的我们在很多时候不也这样,为了生活习惯了能屈能伸,俨然一副社畜的做派。
尤其是在职场中,在我们还是新人的时候,忍辱负重,一边劝慰自己一边咬牙坚持,然而当大多数人成为了职场领导之后。
新的身份让他们瞬间忘却了自己之前所遭受的一切,不仅如此,他们反手将同样的遭遇再次施加到了另一批新人身上。
由此的循环往复,我们在职场中都成为了“欺软怕硬”的小市民。
除此之外,出身卑贱的阿Q也看不起自己,经常自轻自贱,他也是借助这种方式使自己逃脱他人对自己的惩罚。
在他人揪着阿Q的辫子,将他往墙上撞的时候,他称自己为虫豸,以此贬低自己,希望能够博得他人的开心,从而放过自己。
即便如此,阿Q也没有认为这种自轻自贱的方式有任何不妥,事后他甚至沾沾自喜,为自己逃过一劫而暗自庆幸。
与此同时,阿Q认识到自己很有可能是第一个如此自轻自贱的人,想到这里,阿Q不禁又有些骄傲自满,仅仅是为了“第一”的头衔。
除了自轻自贱之外,阿Q更是有着自尊自大的毛病,不得不说,阿Q是矛盾的,生性卑微的他却又不将其他人看在眼里。
即便是在未庄有钱有势,受人尊敬的赵太爷,阿Q都不甚在意,对此,阿Q表示自己的儿子将来会更加阔绰。
自然庄子里的人更是入不了阿Q的眼,阿Q仗着自己进了几次城,便摆出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嘲讽庄子上的人都是可笑的乡下人。
虽然阿Q并不了解城里人的生活,他甚至不清楚城里的煎鱼和条凳,连打麻将的手艺都比不上未庄的人。
在阿Q的心中,他甚至连城里的人都看不起,他鄙视城里人在煎鱼的时候用葱丝的做法,也鄙视他们将长凳称呼为条凳。
在阿Q看来,城里人的这些做法并不正确,甚至有些矫情,于是,阿Q便又沾沾自喜起来,因为连城里人都比不上自己。
革命开始之后,阿Q因为亲眼目睹过革命党人被杀害,于是便以为自己也成为了革命中人。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件事情大肆宣扬,为赶潮流声称自己也要参加革命,因此,人们也渐渐地开始讨好阿Q。
而在人们的恭维声中早就迷失自己的阿Q,也坚信革命党早晚有一天会主动找上自己,于是他一天天地做着这样的美梦。
然而,阿Q没能迎来革命党人的欣赏,反倒是先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不久之后,赵家遭遇了抢劫。
赵家在未庄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这件事情在未庄自然也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得人们惶恐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赵太爷便趁机将阿Q抓了起来,毕竟赵太爷是封建社会的坚定拥护者。
平日里阿Q一直坚称自己是革命人士,赵太爷也担心阿Q在革命中意识真正的觉醒,对自己在当地的地位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避免产生后顾之忧,赵太爷便派人将阿Q抓了起来。阿Q在被关进监狱之后,他甚至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被带到法庭之后,阿Q只见在法庭上有着很多的有头有脸的人物,阵势之大令阿Q更加的摸不着头脑。
他甚至腿一软直接跪在了地上,任凭怎么努力,都无法站立起来。接受审问之后,头目让阿Q在一张纸上签字画押。
但是阿Q哪会写字,他也不认识字,于是头目便让他在纸上画一个圈来代替,谁知阿Q竟然连圈都不会画,直接画了一个歪七扭八的图案。
一开始,阿Q还因此感到有些羞耻,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于是他便就不再纠结,又开心了起来。
没过几天,阿Q穿上分发的白衣服之后就被带上了警车,直到这个时候,阿Q才意识到自己这次有可能真的逃不过了。
然而,就在临死之前,阿Q也并没有恐慌太久,他告诉自己,人生在世哪有不被杀头的。
因此,直到生命结束,阿Q仍旧在用他的那一套精神胜利法在麻痹自己。
看完《阿Q正传》之后,我们虽然对阿Q的所作所为有些厌恶和鄙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身上多多少少都能够找到一些我们的影子。
面对生活,大多数人都是在试着麻痹自己,试着让自己不再一味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纠结。
甚至,他们在对生活妥协之后更是自圆其说地安慰自己:当下稳定的生活挺好的,幸福有很多种方式,自己如今就很幸福。
正所谓是冷暖自知,究竟当下的生活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恐怕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然而,更令人心寒的是,久而久之,他们也像阿Q一样,在长期的自我麻痹之下,早已经失去了辨别情绪真假的能力。
在社会的毒打之下,他们习惯了假装幸福,习惯了假装风光靓丽,习惯了逆来顺受,更是习惯了以这种方式来敷衍自己。
因为至于这样,才能避免产生一些脱缰的想法,避免与生活进行正面抗争。
因为,反抗带来的后果大多数时候是未知的,而当下的生活虽然压抑,但是却在他们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于是,渐渐地,安稳仿佛成为了大多数人对生活的追求,也成为了当代人衡量攀比的价值标签。
然而,在这背后却是,即使现状格外糟糕,他们都没有勇气反抗的事实,他们也是成为了当代实实在在的阿Q。
鲁迅 《阿Q正传》
陈振国 浅析《阿Q正传》的思想成就与现实意义
张红杰 《阿Q正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