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是共同家园的灵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因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认可、接受并自觉实践的过程。中华文化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构民族团结的价值坐标,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引领。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汇、交融、交流,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不断加深,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脉。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连接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有机整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软实力;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中国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旗帜。共同理想作为社会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凝聚全体成员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国家、政党的精神支柱,也是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有了共同理想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中国梦已经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有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用中国梦共同理想凝聚共识,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握群众思想认识的动向和需求发展,不断丰富共同理想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使之始终保持与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求的动态联系,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得到人民持续广泛认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理想内化为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均衡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人民对物质追求得到了满足,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得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才会随之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与全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要切实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动力,强化教育和文化投入,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创各族人民美好未来。要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确保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得到实现,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巩固。
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才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民族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才能画出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会更加牢固。
制度保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后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伟大创举。这项重要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实制度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和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发挥和增强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优势,健全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充分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提供充足有效的制度供给,从制度上保障民族团结,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首先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其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始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使各族群众都自觉按法律办事,大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再次要进一步完善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社会条件,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社会基础。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作者:陈庆修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