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商誉比例分摊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减值金额也会大到足以大幅影响上市公司当年利润,2.根据资产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商誉比例分摊,什么叫商誉减值?

商誉是怎样产生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商誉产生于企业购买合并中,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案例说明商誉的来源:

假如我投资了一个包子铺,累计投入了40万元(净资产),包子是祖传秘制,很香,顾客很多销路很广,营业额逐渐增加,稳定盈利。腾讯小马哥来我店里吃了几次包子,赞口不绝,并提议要100万收购我的包子铺,经不住小马哥100万的诱惑,马上答应了。我这个店总共投资了40万,小马哥却花100万买,小马哥血亏?

小马哥那么精明的人,怎么会亏。我的包子是秘制的,别人做不出来这个味道,我的店铺销路广销量很大,并且持续盈利,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小马哥用多出的60万买了包子铺的经营模式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

这60万,就是商誉。

看不见摸不着,商誉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经常关注报表的朋友会发现,商誉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但是大部分都列示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商誉这个科目基本都是0。

这是因为大部分企业收购都是以控股合并的方式收购,并不会注销被收购公司,母公司把投资成本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中核算,而投资成本已经包含了商誉,所以母公司报表中不会单独列示商誉。如果以吸收合并的方式收购,母公司报表中才有可能确认商誉。

商誉并不像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那样“实在”,做为资产科目,其风险也比其他资产类科目大的多,所以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什么情况下商誉会减值

包子铺的秘制方法被模仿,或者别人研发出更好吃更香的包子制作方法,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包子在市场中没有以前那么有竞争力,销量大幅减少;包子铺盈利能力变差甚至亏损等等迹象,可以说明,商誉已经减值。

重要的企业并购重组,往往出售方会有一份业绩承诺,当业绩承诺未完成的时候,也预示着商誉减值。真实的并购交易中,购买方往往以数倍于被购买方净资产的的金额进行收购,使商誉的数字特别大,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当出现减值迹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候,减值金额也会大到足以大幅影响上市公司当年利润。

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559点跌去了27%,许多上市公司业绩未能保持2017年的增长速度,甚至出现业绩下滑,商誉减值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我们应该警惕那些商誉金额较大且占总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

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分摊?

东奥中级会计职称为您解答:

1.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2.根据资产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上资产账面的抵减,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包括商誉)的减直损失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可确定的)、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何确定的)和零。因此而导致的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中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继续进行分摊。

想了解更多会计相关知识,请关注东奥会计在线官网!

每年要对其进行减值测试?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之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每年年度终了进行的减值测试,可以较好地反映商誉的实际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现存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

商誉摊销的年限如果设定在20年以上甚至30年?

首先要了解什人是商誉?商誉是指在未来期间,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在企业收购合并时,收购企业投资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收购企业投资成本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就是商誉。

比喻花10万元买一个快餐店,但是把店里的锅碗瓢盆所有东西加起来才值4万元,由于地理位置好,这样的快餐店每年可以赚5万元,这样的快餐店在这里市面上就是10万元,这样就是花了10万元买了净资产只有4万元的快餐店,还有6万元就是商誉。如果用会计处理方式就是:

借:投资快餐店(成本)100000元

贷:银行存款100000元

注:商誉60000元(100000元-40000元)体现在长期投资成本中

如果快餐店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赚5万元,那么这个6万元的商誉价值也就没有了,也就是商誉减值,如果把6万元放在一年就是一年亏损6万,如果分摊十年,就是每年亏6千总共亏6万。

所以说商誉减值就好比炸弹,一次计提是颗大炸弹,分若干年计提就是把同等威力的大炸弹分改成若干个小手雷,都是炸。分摊二十年三十年,只能说可以让企业不被一下炸废,变成慢慢受疼,当然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好转了。

为什么商誉减值暴雷?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

本周,无数股民和吃瓜群众都被密集的业绩下修预告刷屏,单单1月29日一天,就有37家公司2018年度业绩预亏下限超10亿元!可能也是年报披露期间,瞬间史无前例的壮观一波未停一波又起——上市公司集体业绩暴雷,不是商誉巨额减值就是巨额计提,直接导致资产巨额减值,平地炸得没有了下限,而交易所也忙坏了,交易所的问询函、关注函就像出得比交通罚单还要勤快,近期已有数十家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监管函了。那为什么上市公司都选择了这个时段一起爆呢?真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吗?我们来深究一下下。

一、史无前例!商誉减值集体暴雷

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什么叫商誉,我对商誉的定义是商誉是企业预期未来超额利润的折现值。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可以为企业来带未来现金流,而商誉是体现在报表重的资产类目,所以商誉是未来超额利润的折现值。

那么此次集体的商誉暴雷,直接就是资产的巨额减值:

天神娱乐预亏78亿,市值44亿

华业资本预亏50亿,市值32亿,

利源精制预亏48亿,市值32亿

金龙机电预亏23亿,市值23亿

*ST华信预亏36亿,市值24亿

天山生物预亏19亿,市值16亿

华映科技预亏55亿,市值50亿

…………

或许直接上图表会比语言更有威力,更何况金融圈已被雷炸爆:

二、商誉怎么来?

由于商誉的核算是根据会计准则的来进行核计的,我非行内人,请允许我摘抄一段行内人对商誉记账方式的解释:

“并购是上市公司中很普遍的一种行为,上市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有时候为了产业拓展,有时候为了转型,有时候仅仅为了把业绩做好看。而并购一般会产生溢价,例如被收购公司经过审计的净资产10亿元,每年盈利1亿元,然后双方谈好按照20倍市盈率交割,因此成交价就是20亿元。但是上市公司付出了20亿元的真金白银,买入了一个净资产只有10亿元的企业,那么多付出的10亿元不能凭空消失的,计入资产哪个科目呢?就是这个商誉的科目。”(摘自“疯狂的里海”)

从上面的表述来看,商誉是个奇葩的存在,因为这个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在报表里面那么神奇地存在着,不可撼动。按道理说,上市公司真金白银花了20亿元买了一家净资产只有10亿元的企业,而这个企业每年智能赚1亿元,摆明就是亏了10亿元。但之前商誉的记账方式却不会体现这10亿元的亏损,而就是挂账在那个地方,只是需要每年来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并购的资产经营情况良好,那么就不用计提减值,如果没有达到效果,那么就要计提减值,就是亏损了。

这么一想,这个科目可调剂的空间太大太大太大了!

三、为何上市公司选择集体爆雷?1、“兴风作浪”的商誉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为何选择集体爆雷?这也是持续不断发布爆雷信息后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明确指出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加之当时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上市公司外延式扩张意愿大幅增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并购重组的规模不断扩大,刷新历史新高,伴随的是上市公司账面商誉随之急剧增长。据统计,在并购重组迅速扩张的2013年末到2015年末,商誉净额从2111亿元攀升至6427亿元,两年时间整整番了3倍多!在2016年第三季度末时商誉净额已经达到9864亿元了。——同时,并购不可避免地成为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的工具;而大股东利用并购概念题材炒作,配合自身拥有的信息优势进行大规模减持套现则是更为直接的表现。

在2015年的时候发生过商誉减值的预警:蓝色光标、沃森生物等上市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后,随之山东墨龙、吉艾科技等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再一次将商誉及商誉减值推向舆论风口浪尖,并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后证监会在2017年2月8日回复政协提案《关于加强对并购重组商誉有关审核及披露的监管的提案》时,明确表示拟进一步强化对并购重组的监管。但前期不节制的疯狂使得巨额商誉及潜在减值风险犹如悬在头顶的,随时都会爆炸。

2、为什么集体爆雷了?

2018年11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从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三方面,就常见问题和监管关注事项进行说明,明确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第一种观点:比较多的观点是认为和目前的形势有关。目前大A股还是比较低迷,反正业绩好坏也都是那个鸟样,大盘指数都难以冲破2600点,更别提说要以一己之力跑赢大盘,倘若真跑赢了,还会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被发函问话,何必呢!因此,倒不如趁现在一口气亏到底,大不了再往下跌20%,下跌的空间也不大,包袱卸下了才能轻装上阵,未来的业绩就会更容易更好看,而股价大概率会回得来,牛市还是会有的。同时,由于新官上任,未来的监管态势不明朗,倒不如趁机浑水摸鱼减值,减轻包袱。

第二种观点:也有观点认为有可能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发生变化。毕竟目前的这种商誉记账方式是很奇葩的存在——减值测试,将亏损的东西记为资产类目,并且还是商誉亏了才计提或减值处理,这种方式存在太大的企业或大股东可以自由调计的空间了,对投资者是不公平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小企业部分规定商誉可逐年摊销。倘若真的变为逐年摊销来处理,那倒不如趁现在一次性计提、一次性减值处理,避免未来按照摊销方式每年给企业业绩造成负担。

财经领域最懂法律的资深律师,更多干货请关注“晓君有说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