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了一批支持措施和重大项目,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加快革命老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区能源变革,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美好生活。电网头条微信推出“老区新貌”系列专题,走进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足迹,感受时代变化。
闽浙赣交界处的丽水市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也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1927年1月,浙西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丽水遂昌建立,在丽水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来到浙西南,揳入敌人腹地建立起红色堡垒。至1949年解放,23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丽水留下了大笔的红色遗产和精神财富。
硝烟散尽,是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400多年前,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这样描写丽水。
丽水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岩下村排查供电线路隐患。楼拓斌 摄
山有江浙之巅,水有六江之源,森林覆盖率达到81.7%,山多水美生态好是丽水最显著的标签。电力护航下,丽水守住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产业兴、百姓富,一片发展好光景。
电力保障好
地里长出“金元宝”
乡村振兴中,丽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这也对供电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丽水莲都区紫金街道杨坑村杨梅种植基地,大棚里的杨梅智能补光系统让杨梅增产又增收。该系统解决了杨梅生长过程中因天气造成的减产问题,落果率降低25%,采摘期提前20天左右,精品果率提高45%以上,亩产值从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5万元。
丽水供电公司员工走进白浦村杨梅大棚,检查、调试大棚内新安装的补光设备。胡茜 摄
随着基地种植规模扩大,用电负荷上升,丽水莲都供电公司为种植户制订“一户一策”个性化用电方案。供电员工时不时来到大棚里,帮忙检查大棚线路以及风机、补光设备、水泵等运行情况,从技术上保证大棚光、温、水控制设备安全稳定运转。
在丽水各个村镇,这样贴心的服务几乎每天都开展着。“红马甲”有呼必应服务到家,许多前沿的观念和技术也为革命老区的发展助了一把力。
丽水供电公司员工在遂昌县柘岱口乡番薯干加工企业向客户了解用电需求。祝灵潇 摄
制茶业是丽水松阳县的支柱产业。截至2021年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共计14万亩,茶叶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30亿元。
丽水供电公司充分挖掘电力数据价值,创新推出“茶叶加工热力图”,精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政府产业布局规划提供依据。根据新增制茶机、茶叶种植面积、动态负荷变化、新增电力客户等4个因素,“茶叶加工热力图”系统每日评估各个村的电力需求变化,并根据情况以红、橙、绿三色标示。红色区域是重点监控区,供电公司专门派驻人员应急值守,每天开展设备巡检,做到隐患缺陷当天处理;橙色区域是主要监控区,每个供电所安排1组人员专门服务橙色区域客户,每周开展1次巡检,及时消除隐患;绿色区域是正常监控区,供电员工定期开展负荷监测。
此外,丽水供电公司加大一二次融合智能开关、远传型故障指示器等设备的应用力度,加大农村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面,结合“茶叶加工热力图”实现故障线路快速复电。
丽水供电公司员工在景宁县雁溪乡为老人检修用电设备。徐丽冰 摄
依据当地特色,丽水市打造了“丽水山居”“丽水山耕”“丽水香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无论是现代化种植、冷链物流,还是景区改造、全电民宿建设,都需要稳定可靠的电力作保障。
为此,丽水供电公司根据不同特征区块配电网的目标网架,制订定差异化升级改造方案,打造符合丽水特色的山区生态型坚强智能配电网。
如今,丽水经济增速位列浙江前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青山依旧绿,金山滚滚来”。
电能替代广
节能减排产业旺
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兴于北宋,在南宋达到鼎盛,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销往海外。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就属于龙泉窑系。
穿越千年,青瓷产业今天依然是丽水龙泉的特色支柱产业。
龙泉青瓷。王建明 摄
不起眼的泥土变成温润如玉的青瓷,需要经过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八个环节。青瓷烧制的火候直接影响了青瓷的成品质量。
青瓷上的釉,在1280左右摄氏度高温下,会像水一样流动。经过一番烘烤,坯体上的花纹颜色会更加透亮。这道工序叫做“烤花”。烤花对温度的控制要求很高。温度不够,颜色沉闷笨拙;温度够高,颜色才能鲜亮生动。
丽水供电公司员工走访龙泉市金宏瓷厂,查看电窑炉烧制青瓷情况。褚津津 摄
历经柴窑、煤窑、气窑,如今,龙泉绝大多数的家庭作坊都用电窑炉来烤花。电窑炉采用计算机智能控温,热量分布均匀,比传统烧制方法更加安全稳定,成品率更高,成本也更低。一些稍大规模的企业,更是将传统窑炉改造成全自动素烧、烤花辊道窑炉。
丽水龙泉供电公司还积极与当地青瓷企业共同研发第三代升级版电窑炉,让电窑炉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等多重优势赋能更多的青瓷企业。
丽水供电公司员工在金宏瓷厂开展用电安全检查。沈志远 摄
除了青瓷,丽水供电公司还主动与菌菇生产、铅笔制造、茶叶加工等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推进电能替代,更好地服务这些地方主导产业发展。
生产环节改用电,除了节能、省钱、效率高,对铅笔制造企业联兴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污染,环评再也不成问题。
经过改造,联兴文教用品有限公司建起了铅笔烘房,成为庆元县第一批应用热泵烘干技术的铅笔笔芯制造企业。吴美玲 摄
电炒茶、电烘干、电窑炉等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各界共同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清洁、更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
能源变革走入百姓家,让丽水古老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有700多年历史的黄坛村,目前正在积极探索“零碳村”的发展路径。
村民们房顶上装上了光伏板,院子里搭起了光伏遮阳棚。从用电掏钱,到电用不了还可以卖钱,除了省了电费赚了钱,在更深层次上,也改变了村民们的思维方式。正如村民季昌旭所说,以前因为担心费电,他宁愿自己干农活,也不愿用快捷、省力的电动农具。现在随着光伏绿电的接入,村民的用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大家可以放心地、自主地去完成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
季昌旭在自家甜橘柚果园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等设备,同步搭建了自动灌溉、自动监测系统。绿色能源的使用在减轻劳动负担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老乡们的生活质量。
电网织锦绣
青山绿水产万金
丽水境内群山耸立,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3573座,华东第一、第二高峰均在丽水。高山僻壤过去是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制约,如今却成了发展清洁能源项目的优质资源。
“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生态资本”。15年前,丽水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2007年,通过国际清洁发展合作机制(CDM),英国的麦德林国际碳基金公司以每吨8.5欧元的价格,买下了丽水景宁县25个小水电站5年17.7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总价值约7500万元人民币。
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一级水电站。陈龙伟 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推进,丽水山水风光中蕴藏的经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开发。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印发“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将支持包括浙西南在内的革命老区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等。
走进丽水看一看,缙云大洋山中,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加快建设中;青田方山乡里,华侨归国投资的光伏电站沐浴着阳光;云和白鹤尖上,风机连成线,在风中缓缓转动……还有近千座小型水电站散落在各个山谷间,将山间水变成清洁电。
丽水风光。徐煜 摄
电网企业多方发力,拓宽清洁能源消纳通道,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打通输电动脉——5月31日,500千伏丽西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为丽水水电资源提供电网接入点,满足当地清洁能源的外送需求,极大推动该地区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
500千伏丽西变电站。沈志远 摄
实现“错峰发电”——在保持水电结算峰谷小时数不变的情况下,丽水供电公司让部分小水电站主动调配到晚上发电,将白天的发电时间更多让“路”给新能源发电站,减少调配火电资源弥补夜晚电网缺口的需要。
建设虚拟电厂——丽水供电公司建设的虚拟电厂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和市场化管理手段,把近千座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小型电站和百万个分散的负荷客户聚集起来,让原本的无序资源变得有序可调节。
使用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2021年12月9日,丽水完成首笔基于用能预算为基数的用能(用电)权交易。该交易可以激励用能企业形成“用好电”能效提升共识,实现能耗总量控制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除此之外,丽水供电公司引入负荷响应市场化机制,采用市场化手段达到低碳转型的目标。
丽水电网。于建文 摄
丽水还启动了“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工程,通过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度优化工程、清洁能源汇集站工程等十大工程,将建设以电为中心的丽水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该工程将在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共同富裕的“山区样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绿意盎然,红色涌动,这里是革命老区丽水。
绿水含金,青山有价,这里正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丽水市区。程昌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