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的轮胎大火不灭,如果国际油价暴跌?
首先我们看一下主要国际油价暴跌对哪些国家有最直接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原油出口国家。
已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突尼斯)
俄罗斯
美国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次油价暴跌的起因。
疫情当然是其中一个因素,由于全球疫情的发展,封城,限航导致对原油的需求大量较少,没有需求价格自然会降低。但是这些原油出口国家对这种情况是有应对手段的,就是降低产量来应对需求减少。
但是为什么有应对手段,原油价格还是在暴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沙特和美国之间的角力。期初,沙特和俄罗斯谈判讨论已减产来应对疫情对油价的影响,但是俄罗斯并没有同意沙特减产的提议,这样油价就会一直下降。但是为什么俄罗斯不同意呢?稳住油价不是对双方都好吗?原因是俄罗斯为了打垮美国的页岩油产业日益增长的出口量和对俄罗斯石油市场的蚕食。
沙特开采每公升石油的价格在要比俄罗斯低,俄罗斯的价格又比美国页岩油价格低。
其中美国的页岩油要保持在30-50美金每桶时才不会赔钱。沙特开采成本最低。
所以沙特是为了他的美国老大哥来跟俄罗斯死磕。前几日,普京和特朗普同时发声明称,当前的油价不符合两国的利益,油价应声上涨20%,从这点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利益瓜葛。俄罗斯同时要求美国的页岩油主要已国内的内需和中南美洲出口为主才肯定结束这场石油闹剧,但是特朗普并没有明确的回答,所以油价涨幅也就停留在了20%-30%之间。
总结,所以综上所述,油价暴跌不停止的话,最终最直接的收益者会是俄罗斯,打趴了美国页岩油,抢占了市场。沙特跟美国的联系太密切,美国不好过,沙特必定不好过
。如果再已长远和间接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好,美国不好,中国肯定会收益,但着也是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你要天天躺着等着看戏,机会来了也抓不住的。
人类第一次发现石油是什么时候?
先给这个问题点个赞!很多人知道石油很重要,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是究竟石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什么用途并不太知晓。下面就带领大家走进石油的前世今生。
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1.生物沉积变油学说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死去后,尸骸沉积在海底。海洋中含有很多盐分,所以生物脂肪和蛋白质不能马上降解,在强大压力下,脂肪和蛋白质被逐渐液化,变成石油。
2.石化油说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
人类发现、使用石油的历程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印度等人类文明发源地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公元前5世纪,在古波斯地区的君主制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
荷马的名著《伊里亚特》中叙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将火投上快船,那船顿时升起难以扑灭的火焰”。
公元7世纪,拜占庭人用石油和石灰混合,点燃后用弓箭远射,或用手投掷,以攻击敌人的船只。
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在现存古籍中,对石油最早记载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即指地下流出石油到水面而燃烧,简短的用词,把露天油田特有的自燃现象,描绘很直观,此书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期,距今差不多有3000年了。。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在所著的《汉书 地理志》中有“高奴有洧水可”。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高奴县(今陕西延长一带)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直接取用。这里的“肥'指的就是石油。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盘蛇谷火烧藤甲兵,从谷顶泼黑油火箭射之,水浇不灭。
唐朝时期在西域战争中就有使用石油作为攻城守城的记载。
到公元863年前后,唐朝段成武的《酉阳杂俎》记载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
“石油”一词在宋朝首次提出
当时宋朝的的沈括在书中读到过“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现代石油用途燃油
72%的石油用于制成各种燃油:汽车上的柴油、汽油,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油。
2.塑料
塑料无所不在,牙刷、盆、瓶子、iPad、圣诞老人……随便就可以数出一大串,几乎所有的塑料都是石油产品,如果没有专门了解,我们很难把黑乎乎的石油与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塑料制品联系起来。
3.沥青
也叫柏油,石油加工过程的一种产品,也有天然形成的沥青。全球有铺装路面的公路总长为1700多万公里,可以想象消耗了多少沥青!
4.衣服
我们从衣服标签看到的涤纶、腈纶、锦纶等面料,都是由石油生产的合成纤维。纺织所使用的纤维中,化学纤维的比重接近3/4,天然纤维占比仅有1/4,而90%以上的化学纤维产品依赖于石油,所以想想看,我们一生要“穿”掉多少石油?
5.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低温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鞋子、体育用具、轮胎、电线电缆等物品都能找到合成橡胶的身影,而石油就是制作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
6.制药
制药确实与石油密不可分。先不说间接耗材,如包装使用的塑料,就连药品本身也依赖石油。例如苯,许多药都从苯衍生而来,而苯又是从石油里制取,现代医药的进步也和石化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假肢、人造器官以及医用 X 光片及其处理溶液等等也使用了石油制品
7.化妆品
石油也是制作化妆品的原料,含量较高的可达80%!石油精炼出来的油、石蜡、香精、染料等等都用来制作化妆品。瓶瓶罐罐包装精美的化妆品,在变身之前竟然是黑乎乎的石油,有兴趣的话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所使用的化妆品成分表,看看里面到底含有哪些东西
8.食品
食物也和石油扯得上关系?这是真的!石油是如何来到餐桌上的呢?石油用于制造化肥、杀虫剂;很多食物的保鲜、染色、以及调味都有石油产品的参与,还有我们嚼的口香糖……怎么样,味道不错吧?如果算上食品生产间接消耗的石油,那么人一生要"吃"掉551千克石油。一瓶500毫升的纯净水经过发现水源、开采、净化、装瓶、运输等环节,最后摆在你面前,一共需要消耗167毫升的石油。
9.润滑油、润滑脂
润滑油、润滑脂广泛用于各种机器润滑,如果没有润滑,几乎所有的机械都不能正常运转。润滑油、润滑脂(黄油)里面的成分大部分是石油炼制的基础油,许多润滑油里面90%的成分是石油。生活中较常见的润滑油是汽车发动机用的发动机润滑油,俗称机油。
10.清洁用品
如果没有了石油,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很脏。我们用的清洁用品很多都是石油制品,如洗涤剂、洗发水、沐浴乳、肥皂等等,里面都含有石油的衍生物。
这里是@杂谈会客室 期待您的关注···感谢您的品读,您小小的点赞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在次感谢之至!!运送高铁800吨箱梁的机械是什么?
预制箱梁的时候使用提梁机,一片31.5米的箱梁有近890吨,提梁机轮胎直径大约近2米,可以行走,转向的时候是靠每两组轮胎中间的液压千斤顶将整个提梁机顶起,调整好轮胎角度后再收回千斤顶。运送箱梁的车有64个轮胎,都是同步主动转向的。这两个大设备每台造价均在一千万以上。
哪里能买到黎巴嫩限量版普拉多?
普拉多很受国人喜爱,尤其是中东版平行进口,黎巴嫩尤其受欢迎,此车限量版有钱不一定能买到!
中东版的普拉多款式也众多,按引进国家区别有:沙特版,黎巴嫩版,阿联酋版,科威特版。
平行进口天津港此车不一定有需要可平行进口商沟通咨询
17款中东丰田霸道2700黎巴嫩限量版
2017款丰田霸道2700前脸造型比老款更加棱角分明,更有侵略性,炯炯有神的大灯造型不怒而威。新款车型前护杠上的英文名称也由原来的“PRADO”改为“LAND CRUISER PRADO”。
配置:后挂备胎,9气囊,天窗,7座布椅,前排双电动座椅(主驾带腰托),265/65R18熏黑铝轮,木内饰,熏黑大灯,熏黑尾灯,氙气大灯,大灯清洗,前雾灯,后4雷达,冰箱,巡航,前小杠,镀铬排气管,镀铬前中网(带银色饰条),航空踏板,侧防撞条,迎宾灯,彩条,限量版标徽(URBAN CRUISE)(无倒影/行李架/遥启/盲点)。
外观方面:17款丰田霸道2700整体设计风,不刻意追求高档,但人性化的布局和并不粗糙的做工给人很强烈的亲切感。外观越野车范儿更浓,前脸看上去更加凶猛。外凸的大灯和更为粗壮的格栅突出了这款中大型SUV的野性。“剑眉”大灯,个性的车身彩条贯穿侧面腰线,一气呵成。
17款丰田霸道2700采用的全时四驱和中、后两个电子差速锁已经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路况。更配有优越的安全装备,对于驾驶操控、预防意外及应付突发情况作出支持,使驾乘者倍感安心。
2017款丰田霸道2700更富肌肉感的前杠让它看上去更为凶悍,标配265/65R17轮胎,从容的应对着各种路面,俨然一副唯我独尊,一路前行的傲视姿态。
内饰方面:17款丰田霸道2700几乎没有改变,只是对中控台布局进行了微调,加上木纹装饰作为点缀。中控区域设计合理紧凑,影音娱乐系统、自动空调和四驱功能按键自上而下排列在中控面板上,井然有序,方正的设计和他硬朗的外形相得益彰。
17款霸道2700面对越来越大、越来越丰满的车型设计,车尾显得很俊俏、灵动。丰田霸道2700自由豪放地体验无与伦比的顶级驾乘感受,方向于指掌中潇洒掌控,尽展都市SUV的不羁动力,强劲的扭矩输出也有助于它应对恶劣的路况。
丰田霸道2700全新的悬挂系统和底盘设计过滤掉80%以上的躁动,决不会让乘客感到任何不安定因素。
在防空导弹发达的今天?
不要制空权?可别做梦了,傻子才不要!现代战争还没有神奇到通过一种防空武器就能封锁天空的地步。
防空导弹确实厉害,隐蔽性高、反应速度快,部署好以后,完全可以编制出 一道飞机穿不过来的火网。
但是,这种做法仅仅只能作为防御性措施,如果你要进攻呢?难道把防空导弹和雷达车摆到第一线去?它们有飞机好部署吗?
除了部署困难外,地面雷达网也并不算完全可靠,历次战争表明,它们会被干扰,会被诱饵欺骗,会被电子压制。只要能进行有计划的航空作战部署,地面防空便只能被动挨打。
这就好比过去的骑兵对步兵,步兵枪阵坚不可摧,骑兵却很少硬上,他们只需发挥机动力优势,就能用骑射、绕圈、斜击、断粮等各种方法盘死步兵,因为战术主动权在自己身上。
现代战机进行防空区域作战,最常用的两大打法就是电子压制和反辐射导弹,进攻时诱饵弹一打,模拟信号犹如剑圣的疾风步一样制造出幻影。
随后大量电磁干扰,直接影响通讯信道和雷达扫描,干扰机再把箔条一撒,又是一片雪花,中间反辐射导弹跟着进场,哪个雷达开机,就立马追着哪个雷达打过去。
在这种作战条件下,仅凭地面防空根本不切实际,必须要有航空力量进行直接对抗,让预警机进行高空探测和指挥,侦察机前出探测,电子战飞机反制,战斗机一面歼灭来袭攻击机、轰炸机,一面抵御对方战斗机,完成制空权争夺。
如果不做这些事情,那么对方将直接压制大部分的地面防空,甚至可以找个破绽,一口气杀进你的核心,轻易的完成斩首。
美军为了最大化的压制地面防空,光撒出去一堆空优战机仍嫌不够,还专门建有“野鼬鼠飞行队”,他们是一群专司负责对地面防空进行航空打击的精锐部队,在战争中有力的压制了对手防空。
上图.以色列战机摧毁叙利亚“铠甲S-1”防空
地面防空的不可靠在多次现代战争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完全被压制的南联盟防空、以色列奇袭伊拉克和叙利亚核设施、海湾战争等等。
冷战时甚至有德国19岁青年驾着民用飞机,通过苏联防空网的漏洞,一口气躲开800公里的“铁幕防线”,降落到莫斯科红场上。
所以,将一切本钱全压在地面防空上,这是不现实也不可取的,还放弃掉了自己的战争主动权。
我们再换个角度,有东西可以取代战机吗?你愿意在打仗的时候放弃空中打击、空中侦查、空中掩护、空中信息支援?
A-10扫地你喜不喜欢?炮艇机刷分你喜不喜欢?无人机控场你喜不喜欢?轰炸机扔重型钻地云爆弹你喜不喜欢?战机隔三差五给对方来一发“海尔法”你喜不喜欢?武直给公路来个大清洗你喜不喜欢?用大型侦察机来个地图全开你喜不喜欢?让地面部队拥有随叫随到的航空支援你喜不喜欢?
总而言之,地面防空只是个战场补足,依靠它们没办法真正实现“禁空”,所以还得依靠航空单位们去拼杀。而且航空单位所能做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也太举足轻重了,任何一个有条件的指挥官都不会放弃制空权。
实际上,人类战争打到现在,依靠战机夺取制空权,然后按着对方暴揍的事情比比皆是,依靠防空力量禁断空域,让对方不得不放弃制空权的事情似乎一次也没有。
毕竟抢到制空权的话,这场战争也就胜利一大半了。
油价过低会伤害到新能源创新?
无论从任何地方增加进口,可能都无法降低中国的对外依赖程度,只不是将问题从这一端传到另一端?
中国原油进口量日益增加,对外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鸿网认为,中国不论从哪个国家进口原油都无法摆脱“马六甲困局”,而且俄罗斯ESPO2线-日本海峡原油运输能力相对有限,并不会导致对俄罗斯海上原油的过于依赖。此外,俄罗斯海上原油的船期较短,相对于从中东、南美、北非进口原油,中国买家具有较大的应变能力。因此,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利大于弊,大大缓解了中国过于日益增加的能源安全问题。
进口依存度攀升,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随着中国炼油产能的投放以及国内原油产量的下滑,中国对进口原油的需求日趋上升,并且近年来保持着约10%的同比增速。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平均927万桶/天,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但同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也超过了70%,并且还会继续上升,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东地区是中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2018年仅波斯湾国家(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阿联酋)的进口原油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就已达到约43%。众所周知,中东地缘冲突频发,既会导致供应中断的担忧,又会推高油价增加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
中东地区的原油主要经过新加坡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但新加坡却常年有美军驻守。除此之外,中东之外的其他地区如美国、委内瑞拉、巴西,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尔及利亚等国的原油也要进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据统计,2018年中国约有72%的进口原油经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是中国原油进口的最主要的通道,也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
增加从其他通道进口原油,是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以来的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中缅管线、中哈管线以及中俄管线正是这种情况的产物。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炼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新疆炼厂较少,这就决定了中缅、中哈原油管线运力的上限(合计约80万桶/天),进而中俄管线更多地承担了改善中国原油进口结构的重任。
能源互补——中俄两国的诉求
事实上,俄罗斯在能源出口安全面临着与中国同样的问题。
俄罗斯原油主产区主要在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高加索地区,因为俄罗斯的最大的原油买家是欧洲国家。据EIA,2016年俄罗斯出口至荷兰、德国、波兰和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原油占其总出口的70%,但是俄罗斯原油出口管道和港口大部分都面临着乌克兰的威胁。(相关推荐《乌克兰:俄罗斯油气地缘的绊马索》)
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外交政策也对俄罗斯原油出口造成威胁。首先,美国逼停了俄罗斯输往德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在美国原油产量激增并寻求出口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原油也无法幸免于难;其次,普京为了维持俄罗斯在中东的话语权,与OPEC结成的减产联盟一直是特朗普批判的对象,并且今日反OPEC法案也有了新的进展。(相关推荐《2019,反OPEC方案闯关》)
中国与俄罗斯向来相安无事,并且在中国强大的原油需求以及特朗普政府的全球攻势下,能源互补恰恰是两国一致的诉求。
既是解脱,又是陷阱--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利弊
目前,中俄原油管线主要是ESPO,英文全称为EasternSiberia-Pacific Oceanpipeline,译作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在中国最北面的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Skovorodino)分为ESPO1线和ESPO2线。
在俄罗斯境内,斯科沃罗季诺以西的ESPO1线目前运能为160万桶/天,以东输往靠近韩国和日本海的科兹米诺港口(Kozmino)为ESPO2线目前运能为100万桶/天。在俄罗斯境外,从斯科沃罗季诺向南输往中国黑龙江大庆的中俄管道线,目前运能为60万桶/天。
除此之外,俄罗斯萨哈林岛最南端普的里戈罗德诺耶港口(Prigorodnoye)有一条原油管道连通北部的萨哈林油田,管道运能20万桶/天。
以上即是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的主要途径,中国不仅从陆上进口,也从俄罗斯靠近太平洋的港口装运原油并走海运进入中国。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从俄罗斯进口原油既是解脱,又是陷阱。
随着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原油需求的增长,俄罗斯ESPO和到大庆的管道运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张,这直接导致了俄罗斯输往中国的原油不断增加,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大大缓解了中国在马六甲海峡的压力,然而中国似乎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首先,俄罗斯至大庆的管线无助于解决中国东部沿岸供应短缺的问题,一是因为大庆线管道运能有限,而是从大庆至山东铺设管道的经济性差。
其次,东西伯利亚输往科兹米诺港口的原油会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之间产生竞争,因为会增加中国买家的成本;日本、韩国都是亲美派,科兹米诺原油运往中国必须经过日本海,这使得进口俄罗斯的部分原油也隐藏着类似马六甲海峡的忧患。
鸿网认为,中国不论从哪个国家进口原油都无法摆脱“马六甲困局”,而且俄罗斯ESPO2线-日本海峡原油运输能力相对有限,并不会导致对俄罗斯海上原油的过于依赖。此外,俄罗斯海上原油的船期较短,相对于从中东、南美、北非进口原油,中国买家具有较大的应变能力。因此,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利大于弊,大大缓解了中国过于日益增加的能源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