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巴金的晚年代表作品有哪些

冰心是几代中国读者熟悉的文坛耆老,《从军日记》被林语堂译成英文。郑逸梅的一篇文章得知,他完全像个老母亲对待幼小的儿女似的那么关心。谢冰莹刚补习完日语回到住处,是在日本侦探侦讯学生对溥仪的态度时(此前在日本的巴金、梁宗岱等也受到过侦讯)。...

巴金的晚年代表作品有哪些,谢冰莹为何被称为女兵作家?

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还是柳亚子的义女

提到谢冰莹,有人会想到谢冰心(婉莹)。虽然二者名字仅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是女性作家,但是她们的人生轨迹却相差甚远。 冰心是几代中国读者熟悉的文坛耆老,她的作品《小桔灯》等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广为传颂。而谢冰莹人们就比较陌生了,由 于她在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教授,一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她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退休后移居美 国。虽然她的作品内容是比较进步的,但在解放后由于她的海外背景,很少被提及。“文革”结束后,她才引起关注。

1906年9月5日,谢冰莹出生于湖南新化大同镇谢铎山。小时,她随父读四书五经,后曾就读于龙潭塾馆。15岁她发表其第一部作 品《刹那的印象》,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19岁时,为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 婚姻,她毅然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北伐开始,经过短期训练,她便随军开往北伐前线汀泗桥与敌人恶战 。她的《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从军日记》被林语堂译成英文,茅盾等予以嘉评,谢冰莹 由此名声大震。《从军日记》后来几经增改,在1946年以《女兵自传》书名出版。在这一版的代序言《关于<女兵自传>》中,谢 冰莹写道:“当我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下了一个决心,我要百分之百地忠实,一句假话也不写,完成依据事实,不渲染, 不夸张,只有绝对忠实,才有价值,才不骗取读者的热情。”因此,她的这本书是真实可信的。1985年3月《女兵自传》由四川 文艺出版社再版的,我收藏的即是这一版的,读了不止一遍。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补白大王”郑逸梅的一篇文章得知,南社元老柳亚子先生有三个义女,其中之一便是谢冰莹。1931年8月,柳亚子发表了一组题为《新文坛杂咏》的诗,分别赠与鲁迅、郭沫若、田汉、茅盾、蒋光慈、阳翰生、叶绍钧、谢冰莹、丁玲等。当时谢冰莹年仅25岁,柳亚子为其题诗曰:“谢家弱女胜奇男,一记从军胆气寒。谁遣寰中棋局换,哀时庾信满江南。”谢冰莹在《我认识的亚子先生》曾说:“亚子先生对待朋友,总是那么热情,关心。同情他们的境遇,体贴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而不希望得到丝毫的报酬。对于我,他完全像个老母亲对待幼小的儿女似的那么关心。”相互印证,可见他们关系的确很不一般。

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后,谢冰莹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1931年从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她用几部书的稿酬作学 资,赴日本留学。

1936年4月,一天晚上,谢冰莹刚补习完日语回到住处,就被日本侦探抓到了目黑区警察署。被捕的原因,是在日本侦探侦讯学 生对溥仪的态度时(此前在日本的巴金、梁宗岱等也受到过侦讯),谢冰莹却回答:“溥仪,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个遭到全中国人 唾骂的汉奸而已。”因为这种态度,日本当局就关了她三个星期。在监狱,谢冰莹遭到毒打,并因此留下了终身的头痛症。国内 的柳亚子在报上看到谢冰莹是“国际社会主义的活动分子”并被捕的消息,赶紧拍了电报,催促当时中国驻日领事馆和留学监督 处保释。这才将谢冰莹从监狱里救了出来。谢冰莹后来回忆,当时人们看到谢冰莹如此坚强,以为她是共产党,所以,若不是柳 亚子发电报,当时的驻日领事还不敢去保释她出狱,害怕被“赤色”染身。

谢冰莹一生经历了三段坎坷的感情,最后一任丈夫是个福建人,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谢冰莹从台湾师范学院退休后,便与贾伊 箴定居美国旧金山。谢冰莹与贾伊箴共生两男一女,都在美国工作,大儿子贾文辉成绩优异,获得经济学博士;二儿子贾文湘勤 于动手,成了著名的化学工程师;小女儿贾文蓉好唱好跳,成了音乐博士,在大学教书。

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度过晚年。大陆改革开放后,谢冰莹曾下决心回国省亲,由于忌惮台湾当局的干涉,后来不得已放弃回国探 亲的打算,2000年1月5日抱憾在异国离世。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在80年代初曾有萧红也是柳亚子的义女之一的传说。这一点,郑逸梅已澄清是讹传。当然,柳亚子与萧红的 确曾是忘年交,萧红在香港病危时,老先生曾给予父亲般的关怀,这可能也有此说法的缘由吧。

为什么我在中学时期非常讨厌孔子?

我曾经和您一样对孔子不是很喜欢,但不至于特别特别讨厌。后来上大学,再到参加工作,成家立业。随着阅历增加,我也逐渐喜欢上了孔子。为什么?原因如下

一.被误读的孔子

(一).不被理解的孔子。

就拿孔子的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说白了就是我们当年太年轻,少不更事罢了。

我们年轻时,往往拼命要证明给别人看:“我懂了”。其实你真的没懂。所谓少年装老成”而已。我们成年了,有时故意装傻说:“我不懂”。其实你真的比猴都精!

这就是阅历。

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没有把孔子当“人”看待。

(二).被神化了的孔子。

大致从西汉开始,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就不再是孔子了,孔子逐渐走上了神坛。这肯定不是孔子的初衷,孔子也管不了了,因为他早已去世几百年了,不过,儿孙后代沾光了。这也是孔子决对料想不到的!

到了北宋,理学家朱熹严重地曲解孔子。朱熹对孔子的儒家学说肆意歪解,在《四书集注》中任意发挥,为以朱熹为代表的阶层所用。他们给其戴上高帽子“四书五经”而把孔子置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表面上让人膜拜,其实是放在烤串的架子上被炙烤。

更荒唐的是,明清时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士,据说题目从《四书》中任选一句话,考生举子按八股的条条框框去套,孔子要是地下有知,估计会被气得诈尸!

(三).被踩在脚下的孔子。

“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始。好多中国人把反对封建旧文化等同于儒家思想文化,把对社会的不满投射到孔子身上,把孔子当成了封建卫道士,这是极其无知、极其恶毒、极其下作的表现。于是,打倒“孔家店”成了部分“革命者”的口号。

孔子由“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掉到了历史的垃圾坑里。

中国人就是这样,矫枉过正。

而且,不经验教训,悲剧往往会重演。

可不,文化大革命时,孔老二被批个体无完肤。连带着当教师的人都遭了殃。

其实,不是孔子错了,而是有人借孔子说事,整人。

二.再说说活生生、可爱的孔子。

(一).性情中人的孔子

孔子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就像邻家老爷子一样,也会批评学生,说话很直,看到学生睡大觉,也会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看到学生不懂装懂,也会说:“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平常人的孔子。

作为平常人的孔子,也要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欲。

孔子广收门徒也要收学费的,毕竟人不能靠空气活着。

他说:“食色、性也”。也承认吃饭和性都是人的本性。

他也有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恭,远之则怨”。像他这样的大圣人,洞悉人性,也有他的难处。

孔子弟子三千,大贤七十二。对于这么多弟子,他也不是个个都喜欢,他也有偏爱好学生颜回,可惜颜回短命早亡,孔子好多天吃不下饭。这不但无损于孔子形象,反而显得他的真性情,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平常人。

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已的政治报负而周游烈车、而奔走。不被任用、不被接纳,“如丧家之犬",就连老农夫也讥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时,估计孔子的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三).作为圣人的孔子。

孔子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毕生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体中国人。他的“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方方面面。他的思想可以说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可以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血管里,流淌着孔子文化的血液。比如说仁义礼智,比如说孝悌忠信。再比如教育方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以致用、学思结合,今天仍然在指导着教和学。

北宋名相赵普说,他凭着“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不仅是思想,而且是方法。

说的很多了,总之,全面、立体地了解孔子,你会发现一个可爱、伟大、不一样的孔子。

你说呢?欢迎赐教[祈祷][祈祷][祈祷]

作家世界名人录中国有几位?

有:孔子,蔡伦,秦始皇,老子,毛泽东,孟子等。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3、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4、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5、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老年人如何活出年轻态?

老年人活出“年轻态”,首先想到的,便是这几位“老顽童”。

著名女作家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可以说是一位健康养生达人,谈及食盐过多有何害处、人为何要适度运动等健康问题,她能一一列举并有分享很多自己的健康感悟。

在饮食方面,豆浆是她常吃的食物,她曾说:她曾说,“每天给他们亲手做豆浆。要打得非常非常细,我还会做杏仁酱,那个杏仁酱好吃着呢,我自己做豆浆,我还发明花生可以搁在里头,核桃也可以做……”

在运动方面,杨绛先生晚年每日早起会坚持练一套八段锦,然后才开始写作。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曾亲自手书八段锦口诀:“两手托天利三焦,左右放弓如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健肾腰。”

中国最长寿老人阿丽米罕·色依提

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第一名,131岁的阿丽米罕·色依提,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她的长寿秘诀:“顺其自然”。规律的起居,热爱生活,每天都会散步和赤脚走路。

饮食也非常有规律,大多以清淡饮食为主。我们都知道新疆人喜爱羊肉,阿丽米罕也非常喜欢,不过她说:“虽然我喜欢吃肉,但不管怎么爱吃,每周只吃一次。”

著名作家巴金

“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家。”这是巴金先生在《大镜子》中说的话。

巴金晚年多病,但在年轻的时候有很好的生活习惯。所谓人老腿先衰,因此他有一个每天早起散步的好习惯,年纪越大越要坚持不懈地走路,来锻炼腿劲。他并且在《回忆》一文中有记:“我每天上午到卢森堡公园里散步。”

三位老人的“年轻态”秘诀,总体来说可以为以下这4类。

1、规律的生活起居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将生物钟调至适合自己的时间,有序的生活,规律的起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2、清淡饮食

饮食清淡为宜,营养健康,可以多食豆类食物,百分之九十的长寿人都经常食用豆制品。

豆制品中除了还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外,还有多种无机盐和脂肪酸,能改善变脂蛋白的结构,增加高度脂蛋白的比值,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

3、适量运动

不是推荐每个人都大量运动,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有很多人因为自身的原因没办法运动,或不能做剧烈运动,重要的是量力而行。

以运动时心率作为标准的话,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60岁以下:运动时心率=180-年龄(±10)

60岁以上:运动时心率=170-年龄(±10)

如果在运动后感觉不适、疲倦或运动后15分钟心率仍未恢复到正常状态,即为运动量偏大,应及时加以调整。

4、良好心态

拥有良好心态的人一定是自信、宽容的,就像杨绛先生追求的:“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心胸豁达,将精力更多的集中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所以对于养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就是心理平衡,这样互补才能做到有效的健康养生、延年益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道自己寿命没多少时间的老人或生命垂危的人?

可能在担心,自己还有个儿子没成家娶媳妇自己连孙子孙女都还没来得及抱自己就要走了,有点不甘心。

可能在想,自己走了,家里的值钱东西怎么给子女分配,免得我走了,你们大吵大闹争东西。

可能在回顾自己这一生,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和错事。

可能非常害怕自己不久将要撒手人寰,内心极度焦虑不安。

可能在想自己的老屋准备好了没,后事怎么办理。

人的离开都是自然现象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唯有这一生,千万不要白白来一趟,而什么都没给子孙留下。

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土地,厚重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发扬,传播给我们的后人。

巴金先生的短篇小说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

从1929年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房东太太》开始,巴金一生留下了八十多个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不但内容丰富,且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总体上有如下4个特点:

1、关心人物的命运,格外注重人物命运的描写和表现;

2、执着于探索、表现人物的情感领域;

3、独特的叙事角度,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4、善于创造诗的意境与情趣。

01 关心人物的命运,格外注重人物性格、命运的描写和表现

对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来说,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的描写与表现始终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巴金的短篇小说正是以描写和表现人物命运见长的。他曾经说过:

“作为读者,我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

首先,巴金善于摄取人物性格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环节,通过描写这样的环节揭示人物命运。摄取典型环节来描写和表现,就能达到简洁而生动地揭示人物命运的目的。

《化雪的日子》就是如此,小说的主人公伯和与景芳是一对由自由恋爱结合的恩爱夫妇,但伯和后来接受了新的信仰,决心献身事业,这引起了他和景芳的激烈冲突,并终于分手了。

小说展开笔墨描写的是伯和接受了新信仰,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不断与景芳发生冲突的那一段生活。这是伯和性格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界碑,它连接着伯和的过去,又暗示着他韵将来,他与景芳的悲剧结局就是在这时候明朗化的。

由于《化雪的日子》摄取恰当的生活面,所以读过作品就能够对伯和的性格、他与景芳的命运梗概获得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其次,巴金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等方法写进较多的人生内容,使有限的生活断面有较多的容纳。

如《将军》这一作品实际表现的只是“将军”两天里的生活、三个场面:“将军”喝过酒从小咖啡店回家;第二天,愧对受辱归来的妻子安娜;当晚安娜出去后,他又上小咖啡店消闷,并在回家路上被撞倒。

在这样一个带“之”字形的生活断面里,作品通过描绘“将军”的内心活动,较为具体地展开了他过去生活的若干断片:风雪天险教除伯奎次亲王,在亲王府邸的舞会上向安娜求爱。后一片断的描写笔墨细腻,情景真切可见。

《将军》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写出人物命运,与作者在断面的描写里融进一定的纵的片断、使故事容量有所增大相关,它使人物形象不再是“从‘人生树’上拣出来摘下来的一片‘叶子’”,而是能让人读出它“过去的遭遇的节目及其所以然来”的活鲜鲜的“叶子”。

《团圆》也是以表现人物命运见长的。这一短篇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也是写横切面的作品,作者通过“我”在朝鲜战场一段时间里的生活见闻,写出了军政治部主任王东与女儿王芳离散多年而团圆的动人生活经历。它是通过人物对话写进较多人生内容的,艺术地再现了两代人的命运。

但是,他早年的一些短篇小说虽然注重人物命运的描写,但因为不是通过对话、动作直接表现的,所以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生动。

从作品的思想开掘看,巴金高于一般人道主义者的地方,是他看到个人命运的改变离不开社会、国家的改造,因而主张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但人道主义思想又妨碍他站在更高的审美观察点鸟瞰人生,把人物命运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作考察,从而提出发人深省的哲学命题与社会历史命题。

02 执着于探索、表现人物的情感领域

巴金曾这样谈历史小说《罗伯斯庇尔的秘密》的写作:

“那时我正在读拉马丁的书消遣,读到书中丹东派上断头台时,罗伯斯庇尔躲在房里悲叹的一段。罗伯斯庇尔说:‘可怜的加米,我竟然不能够救他……至于丹东,我知道他不过给我带路:然而不管是有罪或者无辜,我们都必须把头颅献给共和国……’我想抓住这个心理来描写,又想另写一篇来说明丹东的为人和他的灭亡。”

巴金对罗伯斯庇尔等法国大革命的领袖早就熟悉,他不仅读过拉马丁、米席勒、米涅、克鲁泡特金等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论著,而且自己还写过介绍文章《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但他所以直至1934年才动笔写《罗伯斯庇尔的秘密》,跟他那时找到了他认为表现罗伯斯庇尔的恰当的感情、心理状态有关。

这篇小说基本上是抓住罗伯斯庇尔的复杂、隐秘的心理展开故事的。罗伯斯庇尔的复杂,隐密心理既是引起巴金创作冲动的直接动力,也是这一短篇的主干,它像丝线一样串起了原先散落着的情节的珠子。

巴金短篇小说的这一构思特点,与外国短篇小说颇接近,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得益于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民族戏剧的启发。巴金曾经说:

“我从小时候起就喜欢看戏。我喜欢的倒是一些地方戏的折子戏。我觉得它们都是很好的短篇小说。”

巴金的不少短篇,正像一些着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斗争和思想的反复变化”的折子戏。巴金的短篇小说虽然常以人物的感情、心理片断作为描写的主干,但具体表现起来却有许多种形式,它们显示了作者巧于构思、巧于表现的艺术才华。

第一、由人物倾吐积愫,取这一构思形式的小说大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这类作品里的“我”有时就是主人公,“我”边叙述自己的遭遇边倾吐郁积于胸的悲愤情绪,如《爱的十字架》、《堕落的路》等;有时“我”只是陪衬人物,另有主人公将“灵魂的一隅”展示于人们,如《初恋》、《狮子》等。巴金的这些小说展现了较为丰富多样而又独特的灵魂。

第二、由作者揭示人物灵魂奥秘,取这一构思形式的都是用第二人称写的,如《罗伯斯庇尔的秘密》、《将军》等。

巴金的这些小说与鲁迅的《白光》、《兄弟》等小说相近,它们都以某一独特的心理状态作为艺术构思的轴心,都擅长动作性较强的直接心理描写,都将幻觉、梦境等的描写作为窥探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区别是鲁迅的表现简洁、含蓄,巴金则笔墨淋漓。

第三是有意掩藏主人公的真实内心世界,通过作品中人物“我”的观察、分析渐次展开。

取这一构思形式的小说也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我”只是陪衬人物;这一点与上述第一类里的有些小说相同。但这类小说不再让主人公直抒胸臆,而是具体描写“我”与主人公的接触、交谈,通过主人公的话语、行动以及“我”对这一切的观察、印象,揭示其心灵秘密。

《神》就取这一构思形式。《神》的情节十分简单,写一个叫黎德瑞的中国人—“我”到日本,寄寓在长谷川君家一个多星期里的见闻。“我”是由朋友介绍去长谷川君那里的,朋友说他有自由思想。

但“我”见到长谷川君时,却意外地发现他已是一个宗教徒,每天打早摸黑地念《法华经》,不久前还举行过宗教上的绝食,以后“我”又从他的念经声里觉察到这似乎不是虔诚庄严的祈祷,而是悲苦一类的申诉、呻吟。这一切使“我”感到了兴趣,决心“把这个人的心挖出来看一看”。

作品就是这样渐次展开情节,让读者跟随“我”一步步触到长谷川君的心里。

上述三种构思形式是巴金常用的,很能体现他短篇小说的风格特点。但它们取得的艺术成就并不一致。第一类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比较平面,有的只倾吐了感情,没有写活人物。更能见出巴金艺术成就的是后两类小说。但第二类小说也有写得弱的,如《电椅》、《天鹅之歌》等。

艺术水平比较整齐的是第三类小说。这类小说明显地有前面两类小说构思的影子,但又别有创造,成了最能反映巴金短篇造诣的构思形式,这类小说里人物的性格、心理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话语、行动显示于“我”的,所以具体、生动,触手可摸;它们又采用了类似“抽丝剥茧”的艺术表现方法,并不将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一下端出,而是这里透一点,那里露一些,极力摇曳,使读者心痒无挠处,所以能紧紧抓住读者,吸引人读下去。

03 独特的叙事角度,主要表现为对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大量使用

巴金善于选取别致的“我”结构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在巴金以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中,“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与作者本人没有什么关系,纯属作者创造的人物;另一类是明显带着作者经历、气质、个性特点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巴金自己,较直接地表现着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

前一类“我”有许多种情况。如果从人物的社会属性看,“我”有时是作者寄托了理想的正面人物,有时是作者取否定态度、但又深为同情的人物,有时是作者厌恶、僧恨的人物。

如果从人物在作品里的主次位置考察,“我”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是次要人物,有时与其他人物难分主次。

巴金不少小说里的“我”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或青年学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者对叙述者“我”都是作了精心选择的,他们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母亲》里的“我”便是典型的例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在旧社会备受欺凌和侮辱的少妇,她很小的时候就被卖给富家做丫头,被少爷玩弄后又转卖给别的坏人。

后来命运有了转机,一位对她有好感的丧居的老爷将她赎了出来,她过了一些安稳而仍是屈辱的日子。但没有多久,那位老爷去世了,她重新被抛进凶险叵测的命运。

作者对这位少妇是寄予深切同情的,作品的主旨是要发掘她善良、美好的心灵,为她一生的悲惨命运申诉。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切,作者选取了一个才七岁的孩子——那位丧居老爷的侄儿充当故事的叙述者。

而且,这是一位境遇独特的孩子:父母早逝,曾经抚养过他的婶婶是个毫不亲切、让他感到可怕的人。由于“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所以对自己叔父与那位少妇的关系不甚了然,人物关系、事件就蒙上了一种奇特的色彩,读来饶有兴味。

又由于“我”是一个因为缺乏母爱而对母爱极为敏感的孩子,所以对那位少妇给予他的爱抚、柔情体验入微,留有铭心刻骨的印象。

如果这一小说改用第三人称叙述,或者让别的人物充当故事叙述者,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久久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巴金有些小说里的“我”更为独特。《狗》是巴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短篇。这篇小说与巴金的其他作品不同,作者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类似现在说的怪诞手法,把“我”写成是一个因为得不到人的待遇而想变成一条狗,不时用狗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人;小说里的一切都通过他的眼睛、感受写出。唯其如此,作品给人以独特、奇异的感觉,对旧社会、殖民主义者的控诉格外有力。

如前所述,巴金小说里的另一类“我”则程度不同地带着作者经历、气质、个性特点的影子,更直接地抒写着作者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这类“我”除了起串接故事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使每篇作品都抹上一层巴金特有的情绪色彩。

这些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读着它们,总可以感到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恨不能擦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都欢笑的抒情主人公的存在,从而感受到青春和生命的美好,增加对生活的眷恋。

这类小说里的叙述者虽然大致相同,但在具体叙述时仍有种种区别。有时“我”只是以生活见证人的身份出现,并不与人物、事件直接相关;有时“我”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与人物、事件发生直接关系;有时“我”介于两者之间,与人物、事件若即若离。这是从“我”与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联系情况而言的。

从“我”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观察点而言,巴金除采取平视的写法外,也有俯视或仰视,并间或变换观察点。《窗下》就采用了俯视的写法。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玲子的少女,她正与一个正直、富有爱国心的小学教员相爱,但她的做汉奸的父亲和日本东家却胁迫她远离祖国去日本。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故事。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却极为强烈。原因何在?在于作者为“我”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点:某亭子间窗口。这窗口下面,隔了一堵矮墙和一条清洁幽静的巷子,就是玲子家的房子。小学教员常常乘玲子父亲不在时约她会面,他们在门口或巷子里交谈一番就匆匆分手。

这一切都让与他们素昧平生,但关心、同情他们的“我”从窗口看到听到。“我”的这一别致的观察点使作品忽明忽暗,有虚有实,参差离合,呈现某种“空灵”感。

由于巴金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因而一些以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也往往通过某一特定人物的见闻、感受写出。

如《星》对秋星等主人公和生活事件的描写,就主要通过一个叫志良的人物的感受、印象写出,志良目光所及才写,不然就不写。不但叙述角度稳定不变,而且人物、事件都经过了他特有的情绪色彩的过滤。

巴金短篇小说对叙述角度所作的探索和追求,由于大都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作者常常通过“我”写进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所以洋溢着主观性,其美学感染力也就更加强烈。

04 善于创造诗的意境与情趣

巴金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写景、刻画人物,还是整体结构,都不满足于细致、准确地写出物象,总是使客观物象饱含生机,情趣盎然。

这一特点,首先在对环境的描写上表现出来。

巴金在描写环境时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描写环境从不曲写毫芥,而是选择能引起联想的富于美感的细节,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用简洁而富有蕴含的文字加以表现。

如《神》这样写长谷川君家的早晨:

“廊上正摊开一片金黄色的太阳,几盆盛开的菊花在那里沉醉似地给晓风微微吹动。”

寥寥两笔,早晨的生气、韵味就鲜活地给勾勒了出来。

又如《雨》写雨天夜晚的街景:

“躺在我面前的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店铺门前抖动着微暗的灯光,街上默默地滚动着几辆黄包车。几个无力的影子晃过我的眼前。”

如果说前一段还是客观画面的描写,那么这一段就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了。巴金描写环境的显著特点正是融情入景,可谓“一切尽语皆情语”。

这些“景语”,更由于作者常常站在景物的境地着想,使自己沉没到景物里去,所以它们仿佛具有人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就像有生命似的。

如《苏堤》开头的一段描写:

“月亮已经从淡墨色的云堆里逃出来了。水面上静静地笼罩了一层薄纱。三个鼎样的东西默默地立在水中,在淡淡的月光下羞怯地遮了它们的脸,只留一个轮廓给人看。”

月亮、亭子的影子都是无生命的,但作者笔下的月亮却有感情、能行动,亭子的影子知道羞怯,这是因为作者体验入微,将人的精神移置到了景物里。

在巴金小说里,不但月亮等似乎有生命,而且风会敲窗,夜色会披着墨黑的大堪飞行,桦树会忧郁细语,黄包车会发出辘辘的呻吟声,蛙会打鼓,鸡会安闲地散步。他笔下的景物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其意境,体味其深意。

其次,上述特点也表现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巴金描写人物也总是选取能引起联想的富于美感的细节表现。

如《还魂草》刻画利莎,作品先后几次写黎先生看到的她头上的那只蝴蝶结: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擦了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电灯光发射出眩目的光彩”,“一只蓝地白点的绸子蝴蝶在她的头上微微地闪动”,“紫花旁边停住一只带白点子的蓝蝴蝶”,“那只红缎子的大蝴蝶斜斜地歇在光滑的头发上面。”

蝴蝶结似乎就是活的蝴蝶,它一会儿“伏”,一会儿“停”,一会儿又“斜斜地歇”。这一明显包含了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使利莎带上了某种诗意色彩,有助于表现她天真可爱的性格。

巴金长于描写人物的声容情态,这种描写也是充满诗意的。如《第二的母亲》,作者对那位少妇衣着、长相的描写极为简单,却不厌其烦地写她的絮絮问话,问话时温和、亲切的声音和柔和、亲切的眼光,它们渲染起一种谐和的气氛,给人以诗意横溢的感觉。

巴金短篇小说的诗意和情趣更表现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上。他的短篇小说大都描写带了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故事,作者常常将其置于特定的环境和特有的情绪氛围里,用富有审美意义的文字来表现,因而他的作品富有笔情墨韵。

《月夜》是巴金短篇中的一个力作,它写一个叫根生的农民因组织农会而被地主暗杀的恐怖事件。按理说这样的事件是难以写得有诗意的,可《月夜》却写得诗意盈溢。

小说在诗画一般的背景下展卷,圆月,小河,包围着小船的密集丛生的水莲,水莲开着紫色的花朵,莲叶紧紧贴在船头……随着情节的开展,作品又反复描写这一切。作者还通过描写乘客、船夫阿李焦灼等待根生上船的心情,烘托起浓重的紧张氛围,使整个小说融贯一气。

唯其如此,《月夜》虽然是反映恐怖事件的,但全篇意象迸发,诗意浓郁。

在后期作品里《猪与鸡》、《女孩与猫》里,巴金主要通过描写单调、琐屑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事件本身酿成韵味,作者的感情是经过更多的浓缩的。这是一种更深厚、更内在的诗意。

巴金是一个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带着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也与此关联密切。

回答完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