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品,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得清楚一件事,就是今本《道德经》的内容跟“老子”所做的原始文本大致差距多少?《老子》一文经过历代增补流变成通行本《道德经》,文字有很多增改。其“道德经”的篇名,词句重新整理做上下篇之分,冠以德经、道经,这些都是后人之作。
马王堆《老子》帛书有甲乙两本,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的文章末尾有“道”的篇名。“德”是根据“道”而补充,“经”是后世道家所加,所以“道经”、“德经”的篇名是后人所为,老子著书之初并无《道德经》的书名。
乙本中没有分章,但甲本中有划分章节的圆点符号。甲本与今版相比,有的是相符,有的不相符。章节划分不对,背后的含义有时就大相径庭。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老子著书上下篇”,也没提《道德经》之说,也就是说在汉武帝时期虽然《老子》分了上下篇,但还不叫《道德经》。再结合“郭店楚简版《老子》,可见在西汉时期,最初没有分章,这跟先秦很多书籍一样,为了便于阅读,分章是后人所做。分上下两篇,冠篇名未为“道”、“德”二字也是后人所添加。
篇名如此,内容没有改动更不可能,不说郭店楚简,只说帛书,对比以王弼注为底本的通行本,据学者统计就有700余处不同。再对比郭店楚简本,会发现很多后人增加或者后人注解被当正文,抄写窜入的情况,《老子》原文虽然不会只是郭店楚简的2000多字,但也绝达不到“五千文”。
所以,我们若说《道德经》,那可能里面有很多后人增补的内容,会更多“谈玄论道”,讲世界观、炼养修行、谋略、兵法、做人等等。而要说《老子》原本的主旨,那就得剔除掉这些衍生、增补出来的思想。采用的方法,就是要还原“老子”当时生活的环境和当时天下百姓的诉求,再依据郭店楚简、帛书等版本对比,字里行间体会“老子”发声的原因和愿望。
以前写过一篇,引用如下:
《老子》到底要说什么?是为何而写的?
这不能将此五千文孤立的看待,所有人都是他所处时代的社会一员,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时代和社会影响。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一降再降,诸侯称霸,各国混战,天下大乱。以往的稳定和谐的治世已不复存在,礼崩乐坏,人们的命运如柳絮浮萍,随处摇摆。诸侯和野心勃勃的人,借乱起机,寻求王霸之道(如管子、韩非子等);怀念周朝往日美好时光的人(如孔子等),希望重建礼乐,重新恢复秩序;关心老百姓生活和天下安定的人(如老子、墨子等),则希望找到乱世之原因,并提出办法解决它。诸子百家中,寻找乱世之根者,最深刻的无疑是老子。道生万法,降本流末,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生物的演化过程如此,社会形态的发展如此,万事万物的发展皆如此。所有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原因,而且往往是多层次的。越复杂的问题越如是。这就像一个树木的根系,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是从上一层更粗的根上长出来的,而每一层都会长出不止一条分支。要想解决末节上的问题,需要向上寻找“分叉节点”,在那里截断它,才能彻底解决这个末节。而如果这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无数的分支呢?那就需要不断的向上寻找,不断的寻根……这就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逐步深入、更深一层思考、不断归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和过程。老子无疑找到了万事万物产生的最深一层“根源”,强字之曰“道”。任何事物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而且出的问题往往也越复杂难解,这在精密仪器上表现的很明显。人世间的社会关系、人的思想上也如是。所以,老子说,越多越糟,多智则多欲,越多奇y技巧越多昏乱。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又制定出一系列的举措,这些举措又会造成一系列新的问题,就跟现在软件的bug有点像,补丁往往会造成新的bug,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永远有补不完的bug。这样下去,永无尽头。那么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归根返元,越简单越稳定、安定,天下大势如此,国家和社会关系也如此,人心也如此。(事物本身具有向复杂发展的本能,这也是道的作用,有正就有奇,镇之以无名之朴,也无法永镇,有镇得住的就有镇不住的,都是相生的,老子其实也心里有数,道生一二三,三生万物,这亦是大势所趋。道家思想能在一定时域解决一些问题,但不总是适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归是回不去的。所以,老子留下一篇姑且称为《道德经》的文字飘然而去,而非劝王行道……)这是老子针对当时的时势和问题,进行的深度思考和提出的解决方案。致于其他方向的解读,你说不对吗?也都对。其实很好理解,道生万法,无中生有,“道”是一切的总根源,总法则。万事万物都能从道找到发展路径,找到归宿。一切都能从总根源、总法则衍生出来,“道”无所不在,亦无所不适。千人千本道德经,都由道衍生而来,根一而分万,哪有不对一说。老子所谓的道是指什么?
老子所谓的道是指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个答案!我喜欢读道德经,借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斗胆翻译一下(其实老子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本身就是扭曲了老子的意思),老子说,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永久不变的道!
在没诵背道德经之前,我跟很多朋友一样,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问清楚什么是道,但当你深入了解之后啊,你觉得道这个东西太难阐述出来了。在第一章里面的“无和有”的观念啊就已经说明了道的概念,道可与宇宙共本命,宇宙无本无源在,道也无本无源定。
没谈及道的时候,总觉得我们的语言文字的苍白无力感,倘若把老子先生的“道”理解为:宇宙本源论或者宇宙起源论,并且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理解为宇宙的生成论,那都是极其有悖先生其律其理的。
之前在知乎上有位先生的言论我比较赞同,他斗胆分析说道:“道”就是“无之无极之宇宙”或者“无之宇宙之无极”的总道理的总称谓!就是整个宇宙客观存在之中的客观规律,道与宇宙一样,同样的是不存在本源不本源,起源不起源的。
特志粗见,老子先生的那个“道”就是象帝之先的那个无之无极之宇宙,以上妄论都是个人粗见!
纯手工码字,创作不易,且创且珍惜,劳烦各位看官点赞👍🏻专注!
老子算圣人吗?
老子鄙视“圣人”,老子道德经5千言是对道的诠释,即客观规律的讲解,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改变道,只能是顺应道,抑或是暗合道,才能成功,而并不是你创造了道才成功。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发明,也是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只是你第一个发现并且应用了而已,仅此而已。在这个世界上,顶端的东西,无论是哪个领域,都只能是意会而不可言传。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在春秋时期,老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围绕着“智者无为”的个人哲学态度,对于道德衰败等现象做出了个人的评价。《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清静无为,不以主观意识为左右,谦虚不争。
大道的核心内涵在《道德经》第一句话中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就由此介绍了道的一个内涵,道是《道德经》的核心问题,他在天地未生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宇宙之中。当天地生成之后,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一个作用,贯穿始终。
很多人想把道想象成一个模样,但是我们却无法将道正确的规划于某一种类别之内,当你带着这样一个思维去想象道的时候,其实是背离了道的客观存在。
道是一种无形无声的样子,他没有具体的概念,也没有局限性,因为它就是自然规律,它生成万物,养育万物,没有自以为傲。
我们可以把道理解为一个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他伸出天地万物,而它的原始却是空无,我们想认知大道的时候,就要抛却私心杂念,用一种看似飘渺虚无的状态去认知道,把道想象成自然规律的一种法则。
在《道德经》中就认为道的一个规律,就如同水一样,具有最高的一个德行,有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格,有宽厚的作风,这是接近大道的一个本质,这也是人类最应该效仿的道的德行。
具体的说,就是心胸要像水一样宽广无边,要懂得谦虚,不要处处与人争得高低,要择地而居,老实厚道。
水是有灵性的,它遵循自然顺势而为养育,自然没有与人争,也没有居功自傲,不但成全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但是谁都离不开水,这就是水独有的一个魅力和收获。
我们像水一样以谦虚的品德去做事,就能符合了《道德经》所说的一个真正理想。
道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经》认为:在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次偶然的发生,偶然的出现。
他们在虚冷清冷的自然之中,如同一时的过客,不能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所影响,也不能构成任何重大的伤害。
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瞬间,生命在大自然中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所以所有的生命在当下的存在,都是应该持守本分,而非横行霸道。
这就是生命与道最好的一种和谐共存的方式。
可以推荐一本关于老子比较权威的讲解书吗?
我有《老子帛书原旨》一册两卷,欲传天下。
道德根器深者,能识天机深者,可以订阅我的付费专栏。
广成子曰:得我道者,上可为皇,下可为王。
何以言之?
知常守情,至虚容容,乃可天下为公。
故老聃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谢谢邀请,三家的思想精髓主要是九个字
这九个字,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若能牢记在心,可以一生受用,这九个字分别是:知、仁、勇、慈、俭、让、觉、正、净。”
这九个字,前三个是儒家的三样宝贝,中间三个是道家的三样宝贝,后面三个是佛家的三样宝贝,若能理解这些字背后的含义,可以受益一生。
《礼记·中庸》上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知
知者不惑,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不断地求取知识,这样才能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产生的困惑。困惑少了心就能明了,烦恼自然就会减少。
人们的烦恼大多数都来自于自己的无知,用佛家的两个字来说就是愚痴,因为愚痴,所以不明事理,不知善恶,因为愚痴所以不了解这个世界,总是去追求错误的东西,这才招来种种烦恼和痛苦。
屈原曾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也是要表达,人们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要不断的追求和探索,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仁
仁者不忧,这是孔子在告诉世人,做人要真诚地待人如己,不要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忧愁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道义就无从谈起,不仁则无德,前面提到的知,是智慧的体现,这里提到的仁,是德行的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和智慧,人生一定很苦,事业也很难取得成功。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收获的只有幸福和喜悦,所以仁者不忧,相反,不仁则必忧。
勇
勇者不惧,做人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要畏惧任何困难险阻。人生之路没有平坦的道理,只有拥有一颗永不畏惧的心,才能跨越重重障碍,到达人生的巅峰。从而收获世间人所向往得到的,比如财富、事业、爱情等等,要想获得这些,靠的就是知、仁、勇。
慈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都曾拥有一颗慈爱之心,慈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慈爱的重要性。
一个人慈悲心多宽广,得到的成就就越大,慈悲待人,不仅是道家的一宝,也是佛家的一宝。人们都说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如果做人可以向慈悲的菩萨学习,自然就能成为一个像菩萨一样的圣人。这样的人,没有烦恼和忧愁,只有清净和快乐。
俭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可以修身,勤俭可以养德。记得我曾提到一位智者说过这样的话:“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做人要懂得居安思危,古人常说骄奢必败,奢侈的生活会使人不断地堕落,而节俭的生活,不仅可以养德积福,还可以陶冶心性,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让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是老子的第三宝,也是可以趋吉避凶的一宝。生活中很多祸事,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忍让,处处与人相争,结果不仅得罪了他人,还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没必要的麻烦。
老子说:不与天下争,天下将无人能与你相争。凡事不争强好胜的人,才能像永不干枯的河流一样,细水长流,只有多学会方便他人,凡事让一步,才能明哲保身,不至于与人结下恶缘。
觉
觉是佛家的自性第一宝,什么是觉?佛就是觉。觉就是觉而不迷。大多数人,每天都活得昏昏沉沉,稀里糊涂的混日子,却不知老之将至,觉就是要我们早点觉醒,早点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要荒废了宝贵的光阴。
正
正就是正而不邪。做人要正直,要心平行直,学法要正信,不生邪见,正直的人,趋善避恶,邪恶的人,趋恶避善,前者就会近福远祸,后者就会近祸远福。
净
净就是净而不染。佛家认为,人心本来就是干干净净的,正是因为我们干净的心被染污了,所以才有了烦恼和痛苦。所以我们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清净无染的状态上,这样便可以获得寂静的喜悦。
只是把这九个字放在心里还不够,还要体现在平时的生活和修行当中才行。因为佛是心,道是骨,儒为表,学好儒释道,从容过生活,大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