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的作品代表作,有哪些著名的画家?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毕加索:《多拉。马尔》(多面人)《麦田里的乌鸦》
梵高:《向日葵》《星夜》
拉斐尔:《西斯庭圣母》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达利:《记忆的永恒性》
莫奈:《睡莲》《麦草堆》
米勒:《拾麦穗的妇女》
德加:《舞女》
中国: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武宗元:《朝元仙杖图》
徐悲鸿:《奔马图》
齐白石:《虾》
罗中立:《父亲》
中国画四大时期的代表作?
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游春图》。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哪些?
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
凫雁
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
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来自百度百科。为什么常谈书法影响绘画?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常说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影响书法呢?”在书法学习中,我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会遇到一个“书画同源”问题,这个问题好像就是把书法摆在了第一位,而把绘画摆在了第二位。
那么,书法和绘画是不是同源呢?在理论上看来是很难讲通的,按照历史的事实来讲,绘画的起源要早于文字的起源,而且,而且文字的起源是有自己独立性的。我们的汉字叫做象形文字,一直有文字起源于绘画的说法,确实有一部分文字是有一定的图画色彩的,但是,如果仅仅靠图画来发展文字,这是完全不可能形成文字的。
王羲之的草书《丧乱贴》目前为止,在世界上仍然存在着用图画来表示文字的地区和民族,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就是一种图画文字。
但是这些图画远远不能够满足语言文字的需要,这说明文字和图画还真不是一个体系,不是一回事儿。
所以,古人所谓的书画同源,这是在理论上完全站不住脚的。
一个是,书法不是早于绘画,而是晚于绘画。
一个是,不是因为产生了文字就有了书法。从有文字到有书法,仍然有一个距离和过渡期。
这两个事实都充分的说明,书法和绘画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系统。
我们再看看中国汉字的发展和绘画的发展,也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
中国的书法在汉代就非常的发达,到魏晋时代,已经产生了我们现代书法的所有书体,例如,楷书、行书和草书。
而在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之前的书法,主要是隶书和篆书以及一些草书。
王羲之时代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绘画线条仍然是篆书体系的用笔从文字和绘画发展的水平上来讲,汉代以前的绘画,更是低于文字发展的水平和程度。
那么,我们再看看汉代之后,魏晋时代的绘画,魏晋时代的绘画以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女史箴图》而看,完全处于一个幼稚的时代,顾恺之的绘画大致上还相当于书法史上隶书初期的水平。
而顾恺之与王羲之是同一时代的人。
那么,我们再看看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呢?王羲之的书法,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明清绘画时代的发展水平了。
如果我们从书法和绘画两个不平衡的艺术发展来看,中国的绘画的水平,从汉代到元代,都远远落后于书法的水平将近1500年。那么,我们怎么能说是书法是绘画的基础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书法是绘画的基础,那么有了书法的基础绘画,就应该同书法是在大体同一水平上的。而事实上,在宋元之前,书法和绘画是不在同一水平的。
中晚唐时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论书帖》,笔法已经非常丰富了。再比如说,在唐代我们产生了大书法家,狂草书法家,张旭和怀素。他们的书法美学大致上已经相当于明清时代的大写意和泼墨绘画,甚至,相当于现代绘画了。而唐代的绘画呢,大体上相当于唐初的书法。
我们再从书法和绘画的用笔上来讲。在唐代已经产生了狂草,在狂草书法里边有很多笔法和墨法非常的丰富,这些丰富的用笔用墨,具有写意画特色的笔法,而唐代的绘画,还保持在篆书体系里的绘画用笔。绘画的线条和用墨是比较单纯的。
例如初唐闫立本的绘画作品《历代帝王图》、中唐时代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出游图》、韩干的《牧马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这些杰出的绘画作品上,都没有使用太多用笔用墨的变化,他们基本上都是用高古游丝描来刻画衣褶和人物轮廓的。
如果我们把唐代的书法和绘画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书法的发展远远高于绘画,而且绘画并没有吸收书法的各种技法,例如在唐代中期以前,没有出现大写意,也没有出现山水画里边的皴法和墨色变化的用墨方法等等。
与怀素大体同时代的画家周昉的绘画作品《簪花仕女图》局部但是,随着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不断发展,中唐以后,宋元时期,绘画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开始自觉的在书法里边吸取用笔用墨的营养,并且利用绘画墨分五色的特点,把用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反过来又对书法的用笔给予了更加自觉的发展。
从宋元时代开始,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开始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互相借鉴,到元明清时代,这种借鉴达到了一个高潮,从而推动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融合。
那么,从近现代以来,为什么书法和绘画的融合要融为一体互相借鉴呢?到底绘画对书法有没有影响?当然有。
这种影响是一种自觉,而不是一种自发。绘画从书法里边吸收了用笔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同时,绘画把强调用墨浓、淡、干、湿的技法,融入到了书法创作当中,产生了明清时代书法的浓墨方法、涨墨方法、淡墨方法、以及现代书法的宿墨用墨方法。
颜真卿的书法《祭侄稿》这些近代以来的书法用墨方法,都是从绘画当中借鉴而来的。随着中国写意画的高度发展和成熟,绘画的用笔用墨,也需要丰富和高度的发展。
因此,绘画的发展速度又开始跑得快了起来,比书法的用笔用墨要更大胆、更解放、更丰富一些,这样,本来就是绘画一个组成部分的书法,例如,给绘画作品题字题跋等等,都需要用书法。
现在,绘画又反过来促进了书法进一步自觉的融入到书法中,成为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所以说,书法和绘画的互相促进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是书法一步一步由强调书法的实用性,到走向书法的艺术性的一个过程。
从目前的书法发展来看,绘画对书法的发展还会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以至于有些书法作品产生了有绘画倾向的特点。当然我们不强调书法变成绘画,但是个别时候,书法适当吸收一些绘画的绘画性特点,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与颜真卿同时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书法永远是一个丰富的艺术花园,我们完全可以有丰富的艺术手段,去不断的丰富书法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的内涵,这样的发展,必然会从中国画自身里边吸收到很多的美学营养。因为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从唐代产生宣纸以来,就一直有着互相亲近的关系。
书法用毛笔用宣纸,绘画也是要用毛笔用宣纸的,这是我们中国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物质条件基础。
如果书法和绘画都离开了毛笔和宣纸,中国的绘画和书法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最早的绘画用纸是帛。这种丝绸性质的绘画用“纸”,是很不利于用笔用墨的,正因为书法和绘画逐渐抛弃了用“帛”做纸的时代,才会产生书法绘画互相融合在一起,这样亲近的渊源关系。
所以书法和绘画之间互相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越来越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和深度,因此说,绘画没有影响书法,这是不对的,起码在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圆明园的150万件文物?
从圆明园被掠走的文物高达150万件,而这里的文物则占到了巨大的比例。这些文物的时间跨度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跨越整个中国历史。
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和饰品等。其中不乏顾恺之和唐伯虎等艺术大家的艺术作品。
更为骇人听闻的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被采用化学剥落的方法,将整片壁画的墙皮剥落下来,带到了这里。其手法发指,令人难以言说。我们从其拼接的痕迹,足见其当年的劣行。
洛神赋画的是谁?
《洛神赋图》主要描绘的女子是洛水之神,但其原形应该是指曹丕的皇后甄后。
1、《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2、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3、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