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如何正确评价老舍?
诚谢邀请!田野红杏曾与全国有名作家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长舒已先生有过多次交往,期间,言传身教,对于舒已先生的父亲老舍先生有这五点评价!具体的评价情况有以下的解释,以及说明情况,请求各位朋友多次发表不同的高见......
摄于河南省民权县黎阳高中教学楼前《京九晚报》记者欧阳莉莉拍摄于2005年7月7号上午舒已给该校师生讲学之后田野红杏曾与全国有名作家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长舒已先生有过多次交往,期间,言传身教,对于舒已先生的父亲老舍先生有过这五点评价!
这副字是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长给作者田野红杏题i写的(一)全国有名的 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人民艺术家
现代有名现代作家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卒于1966年8月24日,满族人,男子,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平(现在的北京);举国公认的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知名的语言大师、人民的艺术家,新中国DIYIWEI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如《四世同堂》、《离婚》、《茶馆》等,老舍的作品语言精彩纷呈,读起来亲切自然,北京味十足,通俗易懂;饱含幽默的口味;
老舍先生全家福照片(二)作品体现了平民的心酸经历,为大众所喜欢
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以及小说《四世同堂》等作品中有典型的再现,以及反映;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风情真实,贫民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具有呼之即来的效果;如祥子在拉黄包车时的描写;
(三)中国现代文学馆长儿子舒已对父亲的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馆长老舍的儿子舒已评价父亲老舍时说,我的父亲的影子是刚硬的、坚强的,可是,父亲在生活中非常严肃;他在一生中都追求自己的小说,迷恋自己的文学创作;(四)现代作家老舍与底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现代作家老舍心底善良,比较同情平民疾苦,与ZUIDI层的劳苦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与他们之间同苦同乐;老舍用手中的笔真实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LINLIJINZHI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替底层的普通百姓所代言,并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老舍比较真实地写下了《骆驼祥子》《龙须沟》等一系列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作品,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五)作为老舍的儿子舒已也像父亲老舍那样,热爱贫民,关心平民,在北京带头为民权县黎阳高中(为平民YOUXIU子女免费办的民办高中)号召北京的作家艺术家捐资助学;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长舒已资助河南民权县黎阳高中贫困生的事迹被田野红杏整版在河南青年报报道这是田野红杏在河南商丘市委机关报发表老舍的儿子舒已资助贫困生的专版报道这是作家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长舒已为田野红杏的22集电视剧《神秘古刹白云寺----康熙寻父》题写的剧名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雁翎队》 《铁道游击队》 《两个小八路》 《小英雄雨来》 《小兵张嘎》 《鸡毛信》《国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也俗称沦陷区)人民生活、反抗的作品是不少的,比较著名的有: 老舍的《四世同堂》,郭宝昌的《大宅门》,写了沦陷后的北平。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了沦陷后的香港。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描写的是山东沦陷区游击队对敌的斗争。 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描写的是河北地区在日军占领后开展斗争的情况。 当然,由于抗战时期游击区与沦陷区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 ,所以广义来说,像《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电影剧本《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
雨来了是哪本书?
雨来出自《小英雄雨来》
《小英雄雨来》原名《雨来没有死》,是一篇全中国、小学语文课文,作者是管桦 。本文讲述了雨来聪明勇敢应对日本人的英雄事迹。
雨来,是抗日战争
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
作者简介
管桦,著名作家、诗人、画家、北京市文联主席。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2年出生,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管桦是全国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会长,北京老舍研究会会长,一级作家
乌合之众原著全文?
《乌合之众》原著是老舍先生给作者沏了一壶茶。
全文介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去拜访老舍先生,进门后,老舍先生给作者沏了一壶茶,不论是谁,老舍先生都会以礼相待,如果老舍先生有工作的话,你在他的房间里可以看到很多画和字,其中就有齐白石的后才知道了老舍和齐白石交好,你不会感到一点不自在或者烦躁,你可以看看花花草草,最后用一些事迹说明了老舍是属于全中华的。
你还知道军旅作家曲波吗?
1964年,贺帅接见曲波,第一句话就问,白茹呢?小白鸽怎么没来?
曲波连忙回答,老总,我爱人叫刘波,白茹是我塑造的(小说)人物的名字,不是我爱人的真名。
贺帅哈哈大笑,那不行,回去告诉你爱人,把名字改过来,白茹多好,又好听又好记!
这个小片段,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年的小说《林海雪原》流传的有多广,书中的各位主人公的故事早被广大读者烂熟于心了。
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作者,曲波。
一,少年从军,粗通文化。
曲波原名曲晴涛,1923年2月22日出生在山东黄县。由于家庭贫困, 只上了5年半的小学。
虽然接受的正规教育有限,不过曲波有着自己的天赋,那就是记忆力很好,对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等书,从小只要听别人说过一次,就能记住。而这,也是他日后走向文学创作的基础。
十五岁的时候,曲波毅然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小兵,在队伍中担任宣传员。在组织的培养下,曲波进步很快,十六岁就入党了。
二,从小兵到团政委。
加入队伍后,曲波的进步非常快。这和他文化素质高有很大关系,毕竟当时许多新战士都是文盲。
所以曲波从胶东五支队国防剧团的小宣传员做起,数年中,先后担任文化教员,指导员,青年干事,组织干事,组织股长等职位,积累了丰富的部队工作经验。
1943年4月,曲波进入胶东抗大学习。1944年夏,担任胶东军区前线报社记者。
1944年秋天,驻扎在威海刘公岛和龙须岛的汪伪海军一部起义。随后我党派遣一批干部战士与之合编,改造这支起义队伍,提高其军政素质。曲波因为军政素质优秀,也被上级选调进入这支队伍,先是担任了四中队的政委,后来又担任了大队政委。
1945年,这支部队也被派往东北,从山东龙口出发,渡海北进,到辽宁庄河下船,踏上了黑土地的征程。
随着形势变化,这支部队一路北上,直到1946年,来到了牡丹江地区,与牡丹江军区合并,两个大队改编为两个团,曲波担任了二团副政委代政委,时年仅仅23岁。
三,曲波和刘波的爱情。
1941年的一天,十九岁的小男兵曲波认识了十八岁的小女兵刘波。刘波虽然年纪也不大,却已经参军三年,在部队医院担任护士长。
刘波以前就看过曲波在剧团演的戏,也非常喜欢曲波的才华。虽然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然而爱情的种子却在两个年轻人的心间悄悄萌芽。经过数年的相互了解,1946年,两人终于结为连理。
不过,这个和曲波的自身努力也有关。当年结婚的规定是职务要达到团级才可以。曲波担任了团政委,妥妥的团级,当然就可以打报告结婚啦。
两个人的爱情生活,也经历了重重考验。
曲波在东北战场曾经负伤两次,第一次是在剿匪中负伤,很快痊愈;第二次在辽沈战役中负伤,伤得很重。刘波听到曲波负重伤的消息,就一个医院一个医院去找,终于在一所医院找到了曲波。曲波因为流血过多,身体很虚,刘波还不顾怀孕之身,抽了自己200CC的鲜血,给曲波输血。
也正是第二次重伤,导致曲波的身体条件已经不适合继续在部队继续奋斗。于是在1950年,曲波转业到地方,担任了一个大型机械厂的党委书记。
在以后岁月里,刘波和曲波扶持相伴,照顾好曲波的生活,曲波选择写作,刘波就帮忙抄稿。可以说,曲波写作的成功,也有刘波的一份功劳。
曲波和刘波合影四,在牡丹江的剿匪经历
前文说过,曲波带的部队,到了牡丹江,编为牡丹江军区二团。后来这个团又编入东野一纵,也就是三十八军,参加了辽沈战役。
牡丹江是交通要道,是北满根据地的东部重镇,东可向苏联,南可下朝鲜。1945年,我军进入东北,已经成立了牡丹江军区,采用“摘葡萄”的方式,收编了大量民间散在武装,号称有2万多人。
随着国民党军也进入东北,拉拢了马喜山,谢文东,郑云峰等匪部,并且施展金钱拉拢,封官许愿等手段,收买和拉拢我牡丹江军区某些不坚定分子,造成牡丹江地区敌我形式剧变,严重威胁根据地的稳定。
在此情况下,牡丹江省委,牡丹江军区决定,开展剿匪行动,坚决肃清土匪。
土匪所凭据,自然是山高林密之地,出动大部队剿匪,往往用力过猛,反而容易被惯匪穿山过林逃脱。所以,当时东北剿匪的经验就是,派出小分队,进入高山密林,不断追赶,压缩土匪的活动空间。
二团政委曲波,也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深山之中,参与剿匪行动。
后来他写作《林海雪原》,就是根据这一段经历,加以艺术提炼概括加工,写成的。
《林海雪原》中的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少剑波原型就是曲波,杨子荣原型就是战斗英雄杨子荣,高波原型就是曲波的警卫员高波,刘勋苍原型是天津人刘蕴苍,孙达得原型是孙大德,等等。
杨子荣,高波都是曲波非常熟悉的亲密战友,在东北剿匪战争中牺牲了。所以,曲波在写书的时候,牺牲的同志,用的就是真名,尚在的同志,用的就是化名。书中大多人物都有真实原型,但是也有虚构人物,比如白茹,就是以刘波为原型虚构出来的。
牡丹江二团模范合影,后排右四就是杨子荣五,转业地方,兢兢业业。
曲波是二等甲级残废,在受伤之后,1949年,先是去了海军学校,当大队政委。后来苏联顾问说,二大队政委是个残疾,怎么上军舰指挥啊?这个不行。
于是上级动员曲波去陆军院校,曲波却不愿意去。后来当时在东北管铁路的刘居英很欣赏曲波,就动员曲波转业,去了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当党委书记。再后来,这个厂迁到了齐齐哈尔,如今还在,属于北车集团。
从一名小兵到身经百战的团政委,再到转入工业战线,曲波都是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迁到齐齐哈尔之后的,曲波发挥特长,带头抓了厂里的文化娱乐工作。他有剧团工作经验,能导能演。由于受伤,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他上台就把一个戏靴子垫高,这样看起来就正常了。
事实上,以后曲波一直到退休,都是一直在工业战线上忙碌着,奋斗着。到1980年代他退休的时候,已经是铁道部的工业总局副局长了。
那么,工业人曲波,是怎样跨界,成为著名作家的呢?
六,一场大雪,激发他偷偷写成的《林海雪原》
残酷的战争已经结束,厮杀疆场,百战余生的将士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走入了和平年代。
和平年代是自己打出来的,幸福生活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就是50年代的那批军人的心态。
1955年的大年三十,齐齐哈尔。天降大雪。
曲波爱雪,他趁着大雪,观雪赏雪,在齐齐哈尔的大街上,观看者民间的明灯蜡烛,直到半夜,才乘兴而归。
回到家里,妻子和孩子都早已经睡下了。曲波却是脑子兴奋,浮想联翩。眼前的这场雪,让他想起了9年前,在牡丹江剿匪的时候的人和事。当年杨子荣向他请令进威虎山的时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雪天。曲波目送着杨子荣的背影,出了林子,进入了一片大雪弥漫之中。
林海雪原 杨子荣剧照当时的曲波,心里也有忐忑,让杨子荣孤身进入威虎山的土匪窝子,是不是太冒险了?这个决策,是否是正确的呢?
由今日之雪天,联想到当年那个雪天,以及那些真实的战斗情节,曲波再也坐不住了。
一种强烈的激情和意志,鼓舞着他,让他不能自己,翻出一沓稿纸,写了这样一段话:
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也是后来的小说《林海雪原》的第一句话。
从那时起,曲波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林海雪原》。每天写三四个小时,历经八个月,写出了小分队剿匪的传奇故事。
有趣的是,曲波好面子,他担心万一别人知道他写小说,将来写好了,出版不了,丢面子。于是,所有的创作活动,都是在不为外人知的情况完成的。
那段时间,他的写字桌抽屉永远是半开着,有人来找,他就把稿纸塞到抽屉里,合上抽屉。人走了,他拉开抽屉,拿出稿纸继续写。
七,《林海雪原》出版,英雄传奇风靡全国。
到了1956年,曲波写完了《林海雪原》。几十万字,厚厚的两捆稿纸。 他让刘波扯了两米布,做了两个包袱皮,准备去投稿。
此时由于工作调动,曲波已经在北京上班了。他先来到离家近的外文局大楼的中国文学杂志社投稿,却发现里面都是外国专家,原来此地是负责把中国文学著作翻译成外国文字出版的。
不过好在杂志社的人给他指了一条路,推荐他到作家出版社投稿。于是曲波又去了作家出版社,把书稿留下了。由于担心不能出版,还专门给作家出版社的人说,要给曲波打电话就打到家里,不要打到单位。
过了一段时间,曲波接到作家出版社编辑的电话,告诉他,你来吧。
于是曲波又去了作家出版社,他本来以为,人家叫他是让他把书稿取回的。
没想到去了,编辑说,你的书我们准备出版。
于是《林海雪原》就此出版,随后迅速风靡全国,甚至传播到了海外。这部精彩的作品,受欢迎程度是让人吃惊的。仅仅1957年9月到1959年11月的二年多时间里,就加印十次,销量过百万册。到了1964年1月,累积印数已经超过156万册。
林海雪原老版封皮想想当时我们的总人口,才6亿多,这个销量,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而且,还有小说还改编成连环画,戏剧,以及电台播讲等多种传播方式。
林海雪原连环画而以杨子荣为代表的小分队英雄们,也成为人们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八,《林海雪原》后,曲波还有作品吗?
前面我说过,曲波不是专业作家,他有一大堆正事儿要处理。
所以,他的文学创作,那就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在《林海雪原》之后,他还写了《山呼海啸》、《桥隆飙》、《戎萼碑》等几部长篇小说,在80年代之前都已经出版。此外还有许多诗歌,笔记等等,和他的小说作品,一起收入《曲波全集》。
写在最后的话,本文大概介绍了一下关于作家曲波。这是一个武能进山剿土匪,文能提笔写巨著,在工业领域工作能力还很强的杰出人物,是特殊的战争年代战斗经历,加上自己的聪颖勤奋的文学天赋,锻炼出的一名著名作家!很了不起!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大家对生逢灿烂的日子这部电视剧是怎么评价的?
《生逢灿烂的日子》从开播到现在,一直在追,同时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那我们来说下这个剧,先不说好看不好看
先看下这个剧的剧情
老郭家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电视剧开剧时间点设在上世纪70年代,开剧一系列熟悉的画面,浓浓的年代感,让我们这些观众看着好暖心
后面郭家四个儿子长大了,但性格各异
少年时错失杀人,后出来,充满自卑的老大;
自带流氓气质,性格洒脱的老二;
乖孩子,心机重的老三;
身体不好,但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老四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生活,不同的人生之路,为电视剧增加了不少看点,
同时他们四兄弟之间的兄弟情,也让本剧变的暖心
但是本剧也有槽点,例如:
1、年龄问题
在姜武、张嘉译、果静林,三个大叔上来后,网友纷纷吐槽,大叔演年轻小伙子,看着太出戏
2、穿帮较多,年代感变得不强了
开剧时的年代感很强,让观众看了好暖心,好熟悉,可随着后面剧情的发展,发展穿帮较多,年代感变的不强了
客观来评价,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有穿帮很正常;另一方面,年龄不符的问题,毕竟剧情不错,而且都是演技实力派演员,所以重点还是看演技,剧情。
综上所述,虽然《生逢灿烂的日子》,有瑕疵,有些槽点,但还是一部值的看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