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代表作及作品评价,汪曾祺在文坛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在开讲汪曾祺之前,我先讲几句闲话。
我自小有一个习惯,爱读书,尤爱读小说。二十年的读书生涯,令我将心爱的小说们也分出了“三六九等”。
第一类为“解乏书”,缓解疲劳所用,一边吃东西一边读,此类小说以越接地气、越贴近市井生活越好,通常是作家池莉、方方等人的作品。那浓郁的生活气息,热烈的烟火人家味道,与美食相伴在一起,常令我疲劳一扫而光,回味悠长。
第二类为“休闲书”,一般在旅途、出差或参加会议时所读,以王安忆、严歌苓等人的小说为主。王安忆的文笔细腻圆转,酣畅绵密,那别具风韵情致的海派风情,令人沉迷其中。严歌苓更不消说,故事叙述能力一流,且精彩无比,擅于在人的不同境遇下,对人性进行触目惊心的展示与揭露。引用王安忆在《心灵世界》中的讲述,“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而读者正被她们费心营造的那个绮丽传奇的世界囊括其中,因为太入迷,以至于在喧嚣中,我常有一抬头不知道身处何处的恍惚之感。
第三类为“怡情书”,顾名思义,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以汪曾祺、周作人等人的作品为主。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曾笑称汪老的小说属于“氛围小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要讲究情境。最好在夜深人静之时,一间斗室,一壶香茗,若再有窗外雨滴梧桐,或者月上蕉窗,那就更好不过了。
因为篇幅所限,我们仅以汪老最负盛名的小说《受戒》举例说明,从中可以尽窥一二。
《受戒》这篇作品,正如汪老在小说结尾处所写的,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所以汪老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个宛若梦境的“桃源之地”。在他的家乡江苏高邮附近一带,有座庵赵庄,庄里有个“荸荠庵”,庵里有个小和尚叫明海,庄里有个小姑娘叫小英子,一场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就在这对小儿女身上悄悄地发生了。
本来,“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门净地与尘世生活是毫不沾染的,但在《受戒》里,不仅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之间产生了纯真的爱恋,就连庵内的和尚们的生活,也与世俗有紧密的联系,有娶老婆的,有斗纸牌的,搓麻将的,吃水烟的,还有过年杀猪的。在这个旧社会的江南水乡,和尚就跟弹棉花的、种地的一样,是一项平等自由的谋生职业。
这就使得这片温情脉脉的桃源之地,既理想化又世俗化,既纯净清澈,又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像一幅江南民俗风情画,体现着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
汪曾祺的小说向来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在《受戒》里,读者几乎感受不到情节有太多波澜,人物之间也不存在激烈的冲突。这也是因为汪曾祺的小说一向不以情节取胜,而是凭借意境先声夺人,他营造了一股江南如水般温柔清澈又灵动的气息。在《受戒》里,他对这种氛围的苦心营造,甚至盖过了故事本身,这也是为何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的原因所在。
汪曾祺出自于文学大师、京派作家沈从文的门下,《受戒》受《边城》的影响显而易见。他自己也曾说过,这篇小说有点像《边城》。同样是写一个理想美好的桃源之地,同样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同样温情脉脉,古朴自然,同样展现了少年人懵懂、纯真的爱情,也同样揭示了人性之美。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汪曾祺创作《受戒》的时间点,它写于1980年,这是他停笔四十年后重新执笔创作,在当时文学界还处于要求政治正确、文学作品受阶级局限性的束缚之下,这篇小说造成了当时文坛评论界的沉默,却在读者界里大受欢迎的情况。他摆脱了“宏大叙事”的藩篱,继承了京派文学的传统,将视线转移到民间底层的小人物身上,肯定了人的价值,讴歌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汪老以他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的自由本真、率性自然的热爱,在当时的文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独特价值。
汪曾祺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六十岁之后才在文坛上打开局面。他融汇了大半生的复杂阅历,带着江南文人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积极乐观、如诗如画的文学人生。他臻于圆熟的文学语言,笔墨极俭,却内蕴丰厚,颇有从绚烂至极中归于平淡的味道,仿佛行云流水,又若清风徐来,尽显中国古典主义名士的风采与魅力。
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老作家,曾经写诗自况:
我有一好处,
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
人间送小温。
他是温情的乐观主义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一辈子流连于民俗、民情、民风,他把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间得到的丰富滋养,在他的晚年以精湛的文学作品一股脑地呈现给读者。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浪漫有诗意,潇洒有情致,人需要过一份“审美化”的生活。
这就是汪曾祺。
英法文学经典作品?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时期,英国和法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法国,但丁《神曲》。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时期,英国作家狄更斯《悲惨世界》,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莫泊桑《项链》《俊友》。
能推荐几本书吗?
不知道你喜欢哪种类型的书,那就按我自己的喜好来推荐了。
《三体》,整个系列三本书都很好看,塑造你的宇宙观,颠覆你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当时看的时候,是深深的被作者的脑洞震撼,很多事情都太出乎人意料之外。这本书中的科幻都是硬科幻,作者用简单的描述就让你懂得一些物理名词和现象,一点也不晦涩难懂,非常好。
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一个叫三体的外星文明要入侵地球所发生的事情。
这本书不仅故事剧情上引人入胜,在一些反映人类本身人性的事情描写上也让人印象深刻。男主从一个屌丝变成救世主手握两个文明的生死,到最后,人类并不感激他,反而要以世界灭绝罪判他罪。
有没有想起黑格尔的那句“历史总是惊人的重演”?是的,人类从来没有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在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这本书的女主是我看过最牛的,不仅毁灭了地球,毁灭了三体,毁灭了太阳系,最后还毁灭了全宇宙。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科幻,但个人觉得,也涉及到了历史,哲学,文学……
这是我近俩三年看到的最印象深刻的书。
本来还想推荐些其他的,但是不想写字了,下次再推荐吧~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书本?
非常,非常,非常认真的推荐!10本必看优质书籍奉上~让你活得更通透、过得更自由!
1、《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过去就让他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
几十年来,我们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越来越低。
以马丁·塞利格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慢慢发现,仅仅关注人类的痛苦,弱点,病症并不能让人们更幸福的生活,很少有人在研究如何变得幸福,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和体验,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你不能解决身上的所有问题,甚至在心理治疗上有一种观点是「可能每个人都要带着病,带着问题生活」。但这并不妨碍你可以去关注生活中更多积极的体验,情绪,自己的优势和力量。
这本《真实的幸福》清楚地告诉我们幸福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在遗传,环境和行为信念三大因素中,我们能改变的只有40%。
除此之外,还区分了「愉悦感」和「满足感」,鼓励人去追求更持久的快乐,学会延迟满足。书里还有很多测试,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来源,和突出优势。
2、《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被称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期间,身为犹太人的他,被关进了号称“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不仅在地狱般的牢笼中活了下来,还开创了意义疗法,为陷入绝境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找寻到生命意义有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体验某种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其中,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最强大的精神支撑便是爱,关于爱的回忆以及渴望,能够支撑人度过几乎无法忍受的时期。即便是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我们需要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并采取正确的行动。生活有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3、《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幸福的源泉更多地存在于内心而不是身外。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心灵鸡汤,就读这本。这本书以简洁优雅的文笔,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这也是伟大哲学家叔本华的最高峰杰作,也是混乱的灯塔的书——通俗实用的哲学入门经典。
请翻开书,彻底阅读“人是什么”“人有什么”和“你在别人眼中是什么”。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在茫茫世界中成为参天大树,无畏地爱、宠爱、幸福地生活。
人生的智慧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幸福快乐地度过人生的艺术。对此的教导在哲学上可以说是“幸福论”。因此,这本书教人们如何享受幸福的生活。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这本书也是为普罗大众所写,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道出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的本质。
4、《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你见过沙漠中盛放的玫瑰吗?
在这本书中的三毛,就像沙漠中盛开的玫瑰。无论怎样的沧海桑田,她都会执着地开放,在那个干旱至极,环境恶劣,又蕴含着异域风情的撒哈拉沙漠。她是一朵耀眼的沙漠之花,没有一种花足以比过它的光彩,我始终坚信,她是最真、最纯粹、最自由、最美丽、最特别的。
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缺少像三毛一样的冲动的激情,少了应对梦想的勇气,停滞了追求梦想的脚步,只为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
为了梦想,至少有一场随心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5、《西线无战事》——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作者从个人微观的角度来描写战争,关注个人在战场上焦灼又痛苦的感受——害怕,胆怯,手刃敌人之后的懊悔和无奈。战争到底给个人带了什么?到底什么是战争?为什么人在战场上会蜕变成原始人、野蛮人,离开了战场又变得像个人样?种种的疑惑不断通过主人公传达给读者,带来深的思考。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青春毁掉了、理想毁掉了、信念毁掉了、人性毁掉了,于是,追问产生了、伤痕产生了、反思产生了、叛逆产生了,萦绕于全书黑云压城般战争阴霾间的,正是作者借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发出的沉痛谴责和内心表白。从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饱受摧残、叛逆不安的心。
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声誉的反战小说,作者的反战立场正是在战争中成长、成形的。
6、《我们仨》——杨绛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仨》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该书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深深不舍。作者在作品结尾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而虚实交错中,更使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钱钟书曾经评价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的生命让我们看到活着还是有希望的,活着是那么好。书中有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照片、他们的书信啊、漫画,很有情趣。
这本书里传达的“美”,才会真正成为永恒。
7、《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 保罗·柯艾略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部追求梦想、完善人生的寓言故事,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这部富有强烈象征色彩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受到盛赞,评价达到极高的成就。美国出版的英文版封面介绍文字称:"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本,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一边是安稳与了解,一边是冒险与热情,而当你全心全意在渴望某件事情的时候,整个宇宙都回来帮忙。《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让我读到了父母亲情的爱、旅行的意义、经营的理念……也读到了轮回和生死。触动我最深的是如何倾听自己的内心,如何永不言败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愿大家不忘记自己趟上路途的初衷,不悔过往,不惧将来!
8、《美妙的新世界》——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没有爱、痛苦,那么自由又是何等程度的自由呢?
本书主要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他们拥有安定、无限的 “自由”,却丧失了科学、艺术、婚姻、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边远地区。
自由,在条件设置范围内的自由,尽管去享有。新世界不推崇相守,因为需要独立,每个人都该在他的条件设置中活动才是符合法律的。性如同白开水,有无限的随意性,这又反衬出忠于同一个人的性是不道德的。跟我们现在的伦理观恰恰相反。痛苦是不存在的,因为总有唆麻来解救。
没有爱、痛苦,那么自由又是何等程度的自由呢?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永远生活在被设置的瓶子中,安全又美好,真像一束塑料花,就算容颜永远青春,可也从未体会过生命的感觉。
9、《过于喧嚣的孤独》——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技术解放了人类,却将人类最纯真的情感扼杀殆尽。
本书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集工人、酒鬼、书迷三位一体的诗人汉嘉,后来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但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他小小的快乐。时代的齿轮在不断前进,在烟雾升腾的工厂,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在等待救援的现场。听!在这流动的篇章中,混合着碎纸机发出的每秒乐音。
10、《思考的艺术》——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是一种结果导向的实践。
本书从阐述思考的概念开始,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从而传达给读者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思考是一门需要学习且可以习得的艺术。
良好的思考能力不仅能让你写作和说话变得更有效率,也能让自己更懂得去明辨事理。博学是输入,是对知识的学习,是接受外界的知识,而慎思则是对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进行自我的筛选,然后通过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去择优而用。反复如此,自己对输入的知识更丰富更有效率,然后才能更好的输出,而输出则是你个人的一切表现。
对于想提升思维能力的同学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论区已开放,更多优秀内容请关注伙伴云,欢迎点赞、关注、转发支持!
三大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作家”。
雨果
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是现实主义作品。巴尔扎克
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19世纪30至40年代,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艺术特点?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大师,海明威曾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作家”;他在咱们国内的“传唱”度也极高。总体来说,他的小说艺术特色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在内容及主题上:以战争为题材,以反战及生于死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终日迷惘、虚无的精神状态;
2、在人物塑造上:刻画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
3、在写作手法上:提出“冰山原则”,重视作品的简洁性、象征性和含蓄性
我将从这三点出发,结合具体的作品回答问题。
01 在内容及主题上:以战争为题材,以反战及生于死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终日迷惘、虚无的精神状态海明威从1923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歌》起,到1961年逝世为止,共发表了七部中、长篇小说,三个短篇小说集,一个剧本。
他本人也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小说不外乎两个主题:反战、生与死。他的战争题材小说,决非不同时期的孤立创作,而是互相联系,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被称为“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它反映了战后西方一代青年的痛苦、悲伤的心情。
小说主人公巴恩斯在残酷的战争中,不仅在肉体上受到摧残,而且精神上也遭受到不可治愈的创伤。
他和几个流落在巴黎街头的青年聚在一起,整天酗酒、钓鱼,或到西班牙观看斗牛。最后,巴恩斯与布丽特之间的爱情也归于失败了,这些都说明,无休止的追求享乐和放荡,根本不能使他们从精神苦闷中解脱出来。
虽然残酷的战争教育了他们,但他们对战争本质的认识仍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只知道,罪恶的战争粉碎了美好的“美国梦”,却不知道究竟是谁发动了这场灭绝人性艇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未得到解决,仅仅以悲伤、阴郁的感情色彩代之。
然而,迷惘、虚无只是现象,消极、厌战才是海明威小说中主人公的真实思想。作者正是通过主人公参战——受伤——精神空虚——行迹放荡——爱情失败这一发展过程,寄予了自己的“模糊的、非直接的”反战倾向。
他的另一部小说《永别了,武器》的问世,虽与前篇相隔不到三年,但他对战争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借主人公亨利之口,揭露了威尔逊政府鼓吹的“神圣”、“光荣”和“牺牲”等口号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他痛斥道:
“什么神圣、光荣和牺牲,我一听到这些空洞无味的词语就感到害躁”,“抽象的辞藻诸如光荣、名誉、勇气或神圣与具体的村庄名称、街道号码、河流名称、部队番号以及日期相比,简直令人厌恶”。
可见,这部小说的反战主题较之《太阳照常升起》就明显地前进了一大步,作品中的人物,无不盼望尽快地结束战争,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安宁的环境。
海明威正是集中了他们强烈的反战愿望,发人深省地用“永别了,武器”作为小说题目。这一强烈的呼声,喊出了战后一代青年发自内心的声音。
不过,此时海明威的思想仍处于迷惘之中,在他的作品中仍充满着悲哀和感伤的情调,因此不少人总把亨利和凯瑟琳这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比作二十世纪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海明威自己也说:
“这本书是一个悲剧,这并不使我难过,因为我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我知道结局只有一个”。
可见,作者虽然对战争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但从这篇小说的悲剧性结局来看,作者的思想仍充满了唯心主义的宿命观:把个人理想和幸福的破灭夸大为整个人类似乎都处于绝境。
如果说,在前两部长篇小说中,海明威塑造的主人公仅仅是世界大战的牺牲品的话,那么到了《丧钟为谁而鸣》中,这种令人怜悯的形象便消声匿迹了。
这部小说的问世,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风格上,都标志着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说的主人公乔丹献身于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便表明,作者已从早期的个人主义小圈子里摆脱出来,并置身于斗争之中,从而使作品的反战主题从消极厌战发展到自觉为异国人民的解放而牺牲。
总的来说,海明威的反战小说不像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反战作品那样,仅仅抒发消极厌战的感情或控诉和谴责战争的罪恶,而是进一步揭示了西方精神文明的崩溃,因此他的反战主题便超出其他作家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
02 在人物塑造上:刻画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的许多短篇小说描写了斗牛士、士兵、渔民、狩猎者等下层人物,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大都是一些面对死亡而毫无惧色的不屈不挠的“硬汉”。
到了晚期作品《老人与海》,这种硬汉精神便在桑提亚哥的一句名言中得到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这部分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孤独、刚硬的性格,形象鲜明生动,感染力强。他把这种硬汉性格放到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体现,以主人公的胜利来展示人物的英勇顽强的精神。
这在早期的短篇佳作《打不败的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尔,青年时曾以武艺超群和刚勇顽强而威震斗牛场,但青春的大好时光一经消逝,他便不再为斗牛界所青睐。
曼努尔决心保住青年时代的荣誉,不顾朋友的劝说,执意上了斗牛场。在与公牛的那场扣人心弦的战斗中,他发扬了那种要压倒一切敌人的硬汉精神,力战公牛,终于把锋利的剑戳进了公牛的身驱,从而保住了“打不败的人”的称号。
这个时候的“硬汉子”,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勇士,也反映了年轻时代的海明威生气勃勃、一往无前的进取心。青年时代的海明威,热衷于在一切事物中当第一名。如果他在一项运动中当不上第一名,他就放弃那项运动。
但是到了晚期,随着时光的流逝,个人经历的丰富,他这种争强好胜的棱角便逐渐磨钝,塑造出的硬汉子则往往是饱经沧桑、屡受挫折但又不甘失败的精神上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晚期作品中硬汉形象的集中体现。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硬汉精神。
年青时,桑提亚哥曾和一位大力士扳过手腕。开始时,两人势均力敌,不分胜负,但最后,桑提亚哥以顽强的毅力使那人败在他手下。
到了老年,他的精力不比当初,毅力也有所衰竭,但其硬汉精神却不减当年。老桑提亚哥面对一连八十四天出海捕鱼空空而回,丝毫未失去信心,在第八十五天早晨,他又顽强地驾着独木舟到深海打鱼,终于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马林鱼。
这条鱼如同自然界的强者一样,是不肯轻易降服的。面对强大的敌人,老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竭力奋战两昼夜,终于以其硬汉精神降服了这个貌似强大的怪物。
但毕竟年事已高,无论精力还是勇气都不及当年,因此当更加强大的敌人鲨鱼轮番向他袭来时,他只剩招架之力了。最后鲨鱼的进攻被击退了,但拖回去的“大鱼”却只剩下一副空空如也的骨架。
固然,老人的结局是“失败”的,但是在他的身上感觉不到什么悲观失望的感伤情调,尤其是他在睡梦中还看见了勇敢和无敌的象征——狮子。桑提亚哥决不是悲观绝望的和使人意志消沉的人物,而是一个刚毅坚强、崇高的人物形象。
凶猛的鲨鱼甚至可以把他吃掉,从肉体上把他消灭掉,但那硬汉精神是永存的,打不败的,因此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便永远是一个永远的胜利者。
海明威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精神上的胜利者。他一生中曾多次险些死于战争、天灾和事故,而当人们为他的“逝世”悲痛不已时,他却在欣赏“悼词”中的华丽辞藻。
即使在晚年,他还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直到他逝世前几天,还在给《纽约人》记者莉莲·罗斯的信中表示,他将摆脱出那种喧嚣嘈杂的环境,离开医院,到一个不会有人打扰的地方去,可以让他写作。
另外,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也有把表现硬汉性格与迷惘的精神状态揉合在一起的。
《退伍军人收容所》中的克雷布斯从前线返回家乡后,由于失去生活的志向,失去了爱情,失去了青春的年华,而终日消极迷惘,虚度时光。
但是他却不愿屈服于任何东西,即使面对宗教的偶像,他也不屑一顾,不愿和母亲一同下跪祈祷。他的身上体现出的硬汉精神,实质上是由迷惘、虚无而发展转化来的。
《在另一个国家》中的少校,面对新婚之妻的夭折而哀伤不已,但痛哭了一阵后,他还是勇敢地支撑着。
上述这两个人物所表现的硬汉精神,都是因为战争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进而使他们性格畸形、变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
他们不同于曼努尔和桑提亚哥等硬汉子,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因此一旦找到某种精神寄托,身上的硬汉精神便悄然离去。
03 在写作手法上:提出“冰山原则”,重视作品的简洁性、象征性和含蓄性对于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人们众说纷纭,但也许对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即海明威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他所独创的“冰山原则”:
“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
好的作品之所以独具个性,具有永久不衰的价值,是因为它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其最主要之点可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简洁性、象征性和含蓄性。
先说简洁性。海明威反对一切华而不实的浮藻文风,主张以最简洁的词句来表达最复杂的意义。避免无用的迂回曲折。
比如在景物描写上,他不是一览无余,而是经过艺术的加工,精心的剪裁,砍去妨碍视线的东西,留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客观真切的画面。
他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他的外景描写通常用来衬托人物的喜怒哀乐及心理活动,或者渲染某种气氛;即使有时出现在开头,也只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
例如,在《永别了,武器》的开头,作家写道:
“那一年炎夏,我们住在乡下一间小房子里。从我们那座房子,看得见隔河的平房,平原同山连在一起。河底有园石子,在阳光下又白又滑;河水又蓝又清,水流得很快。军队从房子旁边的路上走过,卷起尘沙,洒在树叶上。树干积满灰尘,树叶早落。军队一开过去,尘沙满天;微风一吹,树叶儿就坠。军队走完以后,路上除落叶外,白白漫漫,空无一物。”
这段描写十分简洁、洗炼,一下子把读者带到那延绵起伏的高山和一望无际的平原,在这一背景之下是部队行军的镜头。而部队走过,则呈现出一行空空如也的景象,这就渲染出一种厄运即将来临的压抑气氛,实际上起到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局的先声作用。
这一切,也许粗心的读者一下就掠过了。而顺着这段开场白往后细看,就可以看到主人公接二连三的“厄运”,都与开头的描写有关联。
作者在描写主人公一系列不幸遭遇时,丝毫不加夸张,而是尽量把感情压抑到难以察觉的地步;读者阅读时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在人物描写上,作家的简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他主张以人物的形象本身来揭示其性格特征,让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说话,而作家则无须要发议论。
在《杀人者》、《白象般的山丘》等短篇小说中,几乎全以对话来发展故事情节,而作者写在前面的“引子”和穿插在中间的一些必要的“说明”,则有如戏剧开场前的简介以及幕间的插说一般。
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几乎是由坎特威尔上校的内心独白以及他与其情人瑞娜塔的没完没了的对白所构成,似乎这种对白有点冗长了,但从坎特威尔的谈话中所展现出的三十多年的跨空间回顾来看,这种对白就不是嫌多,而是嫌少,需要加上一些叙述才显得完善。
这恰恰是浮于海上的“冰山”那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部分的魅力所在,它迫使你展开联想的翅膀,去寻找那隐而不露的八分之七的精华。
在短篇小说《一个明净的地方》中,他以两个旁人简洁的对话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比如:
(年轻侍者)“上星期他想自杀”。
(老年侍者)“为什么?”
(年轻侍者)“他绝望了。”
(老年侍者)“为什么事?”
(年轻侍者)“没什么。”
(老年侍者)“你怎么知道没事的呢?”
(年轻侍者)“他很有钱”。
在这段极为简短、极为浓缩并带有跳跃性的对话中,不仅知道主人公是一个物质生活富裕,但精神生活空虚的孤独老人,而且看出了两个侍者由于年龄相异而对此所抱的不同态度:
老侍者由于与老主顾有着同感而装作无动于衷的样子,意在使年轻侍者谈出自己的看法;而那位年轻人则不懂得其中的原因,仅仅是在谈论一条消息,以消遣度时,因为毕竟他和老人不同辈,在这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
如果将隐于水下的潜台词一一补全,就得花上十倍以上的文字来叙述。这也体现了他语言的简洁性,遣词造句讲究,行文流畅,因而使人读来一口了然,颇有清新之感;有时那一段段的对话甚至体现出新诗的阶梯形美感。
象征性,海明威的象征手法又可细分为三种:其一、类比法。
例如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以死豹子、秃鸳、鼠狗、骑车的警察和雪白的方形山巅等象征死亡的日益近逼。《老人与海》中,以老人梦见的狮子,象征的硬汉精神。
其二、词汇法。
例如在《白象般的山丘》中,“白象”一词(在英文中比喻“沉重的负担”),象征着由于男女双方行为不慎而导致女方怀孕,因此造成了姑娘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永别了,武器》中的“武器”一词,另有“怀胞”之义,象征爱情也随着战争一去不复返了。还有小说中以夏秋两季象征着幸福和失败。
其三、呼应法。
这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两段描写就是如此:
“他平躺在树林里那撒着松针的棕褐色地上,两臂交合着,下巴搁在上面。头顶上,在那高高的松树林的顶端,风在微微地吹动着。”
“他等候着,直等着那军官来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松林边缘的树木在这儿与翠绿的草坡相交。此刻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正对着树林里那撒着松针的土地在跳动。”
文中开头与结尾多次提到松树,这象征着两点:第一,乔丹执行炸桥任务是为着一个不朽的事业而奋斗的;第二,他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是崇高的,犹如参天松树那样,万古长青。
含蓄性海明威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含蓄的,有的极为含蓄。例如《大二心河》这个短篇就很难读懂,原因是《涅克·阿丹姆斯的故事》必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这篇小说的故事仅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按:海明威有十几篇短篇小说是写涅克这个人物的,《大二心河》就是其中一篇,可以“涅克阿丹姆斯的成长”为主题,把这部分当作一个长篇系列小说。)
主人公涅克是一个退伍军人。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篇钓鱼的故事,但仔细考察涅克的行踪和做过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涅克从战争中摆脱后企图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钓鱼,这样一来可以消遣,暂时填补精神上的空虚,二来可以逃避现实。
还有《杀人者》,读者看完三分之一,可能觉得它是一部整脚的惊险小说,看完三分之二,可能觉得它是一部喻世小说,说明人生在世,常常处于走投无路、无力自拔的境地,但是看完全书,经过反复思考以后,则可觉得作者的真意是想表明一个少年如何初次接触到社会的邪恶。
海明威的含蓄,还表现在他把读者可以心领神会的内容,一笔带过或略而不谈。
例如《丧钟为谁鸣》的结尾处,乔丹连人带马被坦克炮弹打翻,大腿骨折断,无法骑马,便决定留下断后,阻击追兵。乔丹的结局终究如何呢?直到全书结束,都没有交待。但是细心的读者很清楚他必死无疑。
不得不说,因着“含蓄性”,海明威对读者要求很高,读他的作品,读者能够而且必须随时开动脑筋,否则就不能领会作品的内容和精神。
这种手法对于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对于不知其中奥妙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总而言之,海明威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抒发了战后西方一代青年的思想感情。他塑造出一个个充满了大无畏的硬汉气质,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集中地体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强烈个性特征。他一反二十世纪初风行于文坛的华丽浮藻之风,他的时代树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海明威犹如一座突起的孤峰,不时地发出光辉,影响着同时代作家,并对后世作家发生着重大影响。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