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家的代表作品是,苏东坡的书法观与米芾的书法观有何不同?
谢谢邀请。
宋代以来的书法不是我以往关注的重点,或者应该说学识涵养还远不足以回答好这个问答。只好在这里牵强附会地说说。说得不对的,有偏颇的方面,请大家指正。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半个世纪的动荡和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宋代封建社会经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高峰。
宋代又是一个各种思想交汇融合的时代。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发展起来了,更加注重对事物和人性的本质思考。老庄哲学已成为士人们在政治上不得意时自慰和自嘲的工具,往往寄情于琴棋书画艺术和田园山水生活情趣之中。禅宗思想更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入士人的处世哲学中。所谓书为心画,宋人的书论也体现上述各种思想的影响。
北宋前期,以《淳化阁帖》为代表,开帖学之风,但仍有唐末衰陋之习,格韵卑浊。
自庆历以降,文坛出现革新运动,文人画兴起,书坛上出现了卓然独立的宋四家。大致上宋四家撇开宋初书风,顔平原、杨凝式入手,上逆二王,形成了宋代书法的高峰。而且书论也丰姿多彩,可谓书中之华山论劍。
后代书家往往指“宋人尚意”,宋人论书的特点是都重视书法创作中主观因素,即“意”的作用。即既有普遍重视作品的风神意趣,着意于书法给人的整体印像与审美感受,由此去把握书家的内在精神气质,较轻视点画布置等具体创作方法,当然也不排斥取法古人,大多论者主张学有所本,要求在学古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苏东坡(1037-1101)和米芾(1051-1107)都是北宋同时代的人,以东坡略长。两人仕途际遇相差巨大,思想境界也截然不同。要对比苏米二位大家的书法观的不同之处,需要理清其思想脉络之由来,面面道来,非常有必要。
前人评不同之处:“东坡书似肥,却当知其瘦处,以有筋在内。元章书似粗,却当知其细处,以逐笔集古过。苏天分高,米工夫至。清徐用锡《字学札记》
米芾自评价:“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在其人对,曰:...苏轼画字...,臣书刷字。”
东坡的书法禅道论:
苏轼的书法理论散见在他的诗文之中,黄庭坚《山谷题跋》基本上道出了东坡的书法特征及其学书发展的过程。“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杨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一、意造无法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一种不意求工,宜一任自然流露,寓意于物;不死守成法,又自然天放的书法境界。
《论书》又云,“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真是寓意适兴、法无定法,可以说是一种忘我的艺术精神。何其忘我,即书之字画平等若一,没有高下、轻重、大小之分,自然萧散,无粗细、疏密之别,如海之沙、空中雨,绝去造次。
苏东坡《赤壁赋》局部
苏东坡《久留帖》
二、道与艺合
东坡所谓之道,不同于孔孟之道,很有老庄之道的特征。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是技艺之道。认为技艺之“道可致而不可求”,《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中,赞怀素之书“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
庄子云,“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说明手之技巧若能充分表达心之所思,则便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苏轼发展了这种思想,普遍地用于论书中,“作字要熟,则神气充实而有馀韵。”又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精通书艺,不仅在于练习,而且要提高学养,令书法中有“书卷气”。
苏东坡《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书砚》有云,“砚之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非独砚也,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苦无法;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万物无不然,可一大笑也。”
“书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提倡雄健肥劲的书风,对颜平原极为推崇,蔑视瘦硬故作骄健的书法,对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说话,不以为然。
苏东坡《中山松醪赋》局部
四、晚年向往平淡深远之美。
《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钟、王之法益微。”
《书唐氏六家书》中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
苏东坡《致季常尺牍》
真感觉是宁静、淡泊之气自纸上泛然而出。
米芾的真趣论: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米芾《蜀素帖》
一、提倡自然率真的书风
标举一种天真的自然之美,排斥人工造作,主张率真天然的书风。尤其强调“无刻意做作乃佳”可谓“天真烂漫”。
《书史》在评价王献之、颜真卿,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又曰:“此帖为顔最为杰思,想其忠为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争坐位帖)
颜真卿《争坐位帖》局部
二、崇尚古雅
取名“宝晋斋”可见米芾对晋人的礼拜。尚古,即“晋人格”,意在提倡晋人的自然天成的风韵,古雅脱俗的笔意。其《海岳名言》“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又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家,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米芾《论草书帖》
三、提倡变化
米芾认为,书法要得“真趣”,运笔和结体就应富于变化,令字具有生气,切忌呆板一律。
用笔方面“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蓴丝是也。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书法结体上,米芾认为字形的大小要顺乎自然,能有变化错落,不可强求一律;最贬“一笔书”,主张“八面具备”。以“太一之殿”,“天庆之观”为例,驳斥顔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结体法。评智永《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有真迹。”在这些方面“尚意”与“尚法”的思想冲突得可谓泾渭分明。
米芾《竹前槐后诗卷》
四、力求意足
米芾尚意,唯其有意,方能有趣。“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意足”主张,“随意”、“率意”,前提在于“心既贮之”。董香光有云,“宋人作书多取新意,然意须从本领中来。米老少时集字,晚年行法,亦不离杨少师、顔鲁公也。”可见“随意”,是根植于学养之中,“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故“率意”决不是信手涂鸦,而应有扎实的基础,但又不囿于成法。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五、标举“入人”的批评原则
书法鉴赏以真为本,不随俗流转,不人云亦云,也不欲虚誉溢美,空泛不实,是谓“入人”的主张。
《海岳名言》开宗明义: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现代书法家有十大排名吗?
个人观点,以下十位老师应是当代书坛实力派人物。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十名:武中奇
第九名:孙晓云
第八名:沈鹏
第七名:言恭达
第六名:刘炳森
第五名:孙伯翔
第四名:欧阳中石
第三名:赵朴初
第二名:启功
第一名:沈尹默
浅谈。
米芾字的特点是什么?
要了解米芾的书法,先要了解老米性格中的双重性,他集率真与矫饰、狂傲与谦卑、坦诚与隐瞒于一身。
他的书法从唐入手,后期却又卑唐,瞧不起唐代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对他影响极大,他对《争座位帖》最为推崇,可是他又说,颜柳挑踢,颜真卿是恶札之祖。
老米善于学习,别人好的东西他就拿来用,他说自己是“集古字”。他有很多特殊的用笔,就取自古人,如“门”字的塌肩及竖钩的陡起,就集自《争座位帖》。
他取法之广泛从下例可见一斑:元祐三年的一个半月内,他写了《苕溪诗》《殷令名头陀寺碑跋》和《蜀素帖》三件风格不同的作品。
《苕滨诗》比较似颜真卿,《蜀素帖》比较似褚遂良,《殷令名头陀寺碑跋》相对杂,学羊欣的可能性大。
“米胜在姿”,一个“姿”字道尽了米字的特点。他以丰富而娴熟的笔法,随手刷掠,运笔如飞地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就如同高超的走索演员在钢丝上腾挪翻滚。
米老怪很有趣,他在《伯充帖》写道,承蒙你称赞我为天下第一,恐怕你是看走眼了。但你这么看得起我,我也不好推却。哈哈,人家奉承他几句,他也当仁不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伯充帖
当今写米芾书法最好的书法家是谁?
功力深厚!应该是成名的书家了。聚散各人所好。绛树青琴,殊姿共艳。观书见百家之长,适者取之。不厚今薄古,亦不厚古薄今。评价,漂亮!当点赞![赞][赞][赞][玫瑰]
米芾行书从哪学起?
米芾行书当从蜀素帖或苕溪诗学起。米芾是北宋大书家,他一生写了无数书法作品,但最为精致的当属蜀素帖和苕溪诗帖,这两个帖用笔精到,丝丝入扣,以侧取势,风格独特,所以后人临习米书大都以这两帖入手,如现代许多书家都在临习这两本字帖并取得了不裴的成就。
米芾故事50字?

米芾【mǐ fú】(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注:“宋四书家”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人!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如今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