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家代表作品有多少,我国古代有两部兵书?
我国古代的两部兵书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出土在临沂。
有哪些古人的字号中有子?
古代人名字的“子”意思是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比如孔子,先秦诸子。子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读音为zǐ和zi,有果实、种子;动物的卵;古代对人的尊称;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等意思。
在春秋战国时期,任何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如“西门子”。
子”也是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出众才能的人,其能够代表一种潮流,特别是在学术方面,就像一面旗帜。如,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孙子是兵家的代表,墨子是墨家创始人,韩非是法家的代表,这些“家”都是指一种思想流派,各家都有其理论基础,而这些人正是这些理论的奠基人。
还有如:管晏子、曾子、吁子、惠子、孙子、慎子、尸子、淮南子、老莱子、接子、尉缭子、微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墨子、庄子、朱子、孙子、鬼谷子、思子、杨子、列子、告子、公孙龙子
还有如:孟轲 字子舆,庄周 字子休,仲由 字子路,端木赐 子子贡,司马耕 字子牛,言偃 字子游,霍光 字子孟,张昭 字子布,鲁肃 字子敬,太史慈 字子义,师旷 字子野,袁枚 字子才,归有光 字子慕,赵孟頫 字子昂,柳宗元 字子厚,王士祯 字子真
诸子百家有多少学派?
诸子百家简介
一、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二、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十二、医家:代表人物:扁鹊。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请问古今中外的兵书和谋略书籍都有哪些?
这个问题很大,古今中外的兵书和谋略书太多了,这里只能介绍几本很有代表性的:
中国古代兵书方面,《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
第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兵法著作,内容非常丰富,结构严谨,意味深远,其军事思想异常深刻,而且论述也很精彩,《孙子兵法》留下了不少流传很广的名句。《孙子兵法》成书那么早,却能如此深刻和系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孙子兵法》全书十三篇,大致可分为四大段:第一篇到第四篇为第一段,讨论战略问题,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等等;第五篇到第六篇为第二段,讨论战争艺术,关于用兵、作战等问题,这部分是古代说的“将道”的精华,如:战可知而不可为,奇正而受敌无败,虚实而获压倒优势等等。第七篇到第十二篇为第三段,这部分讨论比战略较低层次方面的问题,如战术、后勤、技术、地理等方面。第十三篇独立成段,讲的是“用间”问题,即现代所说的情报工作。
《孙子兵法》从谈论战略开始,宏观论及战争与政治等的关系,中间详论战争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以情报问题结尾,并把情报工作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很系统也很有远见的兵书。难怪,它令现代的军事战略非常惊奇,如此古老的兵书,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第二,《吴起兵法》由战国名将吴起所著,是《武经七书》之一。该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坚持比较稳妥的战争观,一方面,吴起反对持众好战,另一方面,吴起也反对过度重视修德而废弛战备。在他看来,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其基本观点之二是主张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他强调在军队中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的奖罚措施,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其基本观点之三,吴起主张“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他特别重视通过严格军事训练来提高士卒的各种作战技巧和本领,以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其基本观点之四是强调“简募良材”,主张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不同的具体状况,合理分工,妥当编组,注重军队中士卒的优化组合。最后,吴起要求统军将帅要“总文武”“兼刚柔”,必须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并要熟练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影响战争的关键要素,才能统领好军队,指挥好战争。
谋略方面的著作很多,包括《素书》《长短经》《鬼谷子》《权书》《郁离子》还有《三国演义》等。其中《鬼谷子》在当代仍很受重视。
《鬼谷子》包括《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钳》《忤合》;中卷编入《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篇章。
其中,首篇《捭阖》是全书的总纲,而随后的五篇所阐述的是纵横策士的认识之道与处世方略;再接下去的五篇主要是阐述纵横策士游说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技巧。而在后面的《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三篇,虽说极有可能是唐人编写的,但所阐述的内容也大致与纵横学说的理论有相似之处,可作为《鬼谷子》的参考文献。
对于读者来说,《捭阖》首先要弄清楚的一篇,它是《鬼谷子》一书的纲,它带出了后面分成两组的十篇,以道和阴阳为主要概念,分别阐述游说谋略各个具体方面的目,前一组侧重于捭阖游说的策略,后一组侧重于论辩的方法和技巧。《鬼谷子》以《捭阖》为纲,组成纵横谋略的系统化理论体系。《鬼谷子》毫无疑问是纵横家的理论代表作。
能代表国学起源的古代名人名著有哪些?
国学,主要是指古代经史子集,这里面著作当然足够多了,毕竟华夏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当然,如果说代表起源的国学呢,那就寥寥无几了。
第一,最重要的当然是“群经之首”《易经》了。其内容包含了先贤,对宇宙、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对人、对事的认知,智慧无穷,可称为华夏智慧的源头。当然,由于长期以来,《易经》被一些江湖术士神话、异化,导致很多人认识不到《易经》的重要性,且《易经》确实难以读懂,所以,很多人无法体悟其中奥秘。但毫无疑问,有且只有《易经》才能称得上国学的真正源头。 第二,《老子》。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都著作,或多或少,都有老子的影子。更让人佩服的是,《老子》一书仅仅五千字,且很少有权力为其背书,两千多年来,《老子》一直都被无数人士奉为经典。所有,《老子》也可以称得上国学的源头之一。(现代企业家、成功人士装X必备) 第三,《鬼谷子》。不多说,历朝历代无数人士的“房中书”、“枕边书”。不宜多说,懂的人自然懂。中国智慧、谋略的经典代表。第四,《黄帝内经》,中医的起源。内容无比强大,虽然在今天西医十分强大,但是中医的力量也不容轻视。现越来越多的事实在不断证明,中医的科学性,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第五,《诗经》与《楚辞》,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六,《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七,《孙子兵法》,兵家的代表作。第八,《六祖坛经》,中国佛学的代表作。
历史上哪个武将战力最强?
感谢推荐。
撇去历史演义,我认为中国史上有四大名将:
一、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白起,战国时期的秦国上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一生征战37年,没有一次败仗,打遍六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
然而,白起也是一个冷酷的战将,他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成为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二、霍去病,汉代名将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名将卫青得外甥,官至大司马,封冠军侯。霍去病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作战时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十七岁时,霍去病就跟随卫青征战,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斩杀两千余名匈奴官兵。后来,霍去病又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在历史上青史留名。
汉武帝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虚岁),汉武帝很悲伤,专门给霍去病修建了陵墓,外形像祁连山。。
三、李靖,唐代名将
李靖唐初名将,在唐带统一全国的进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先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萧铣、辅公祏等各路豪强,后来又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朝的建立和对外扩张打下基础。
唐太宗时,李靖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靖拥有丰富的治军作战经验,他根据自己得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写了《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后被辑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成为古代兵学的代表作。
四、徐达,明代名将
徐达被誉为明朝开国的第一武将,谋略过人,治军严明,智勇兼备,战功卓著。在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徐达先后攻灭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后来又帅军北伐,最终攻占了元大都,并将元军驱逐到蒙古高原。
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徐达被誉为功臣第一,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先后被封为信国公、魏国公。徐达有勇有谋,治军严明,而且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并称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