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东晋书法家楷书代表作品

魏晋乱世为何书法名家辈出?是曹魏时期书法的象征。钟会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卫氏家族对魏晋书法的影响巨大,就是王家在东晋时期的写照”在当时都是书法的世传名家,王献之经常用心书写给谢安,魏晋风格的书作便会流行天下。古人楷书之工整自然和谐。...

东晋书法家楷书代表作品,魏晋乱世为何书法名家辈出?

时代风尚使然。上有所好,下有所兴。

曹魏之时,曹操酷爱书法,常与韦诞,钟繇谈论书法。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官至太傅。是曹魏时期书法的象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钟会,卫瓘二人不会陌生。钟会为钟繇之子。钟会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卫氏家族对魏晋书法的影响巨大,卫凯,魏尚书仆射,善草书,子卫瓘,魏灭入晋,官至太保。得张芝草法。卫瓘子卫恒,也是当时的大书家。卫恒的侄女卫烁,便是大名鼎鼎的卫夫人。卫夫人之所以名垂千古,便是她教导出来了一个万世书圣王羲之。师以徒贵!

从三国至东晋灭亡,前后二百来年的时间里,安定的年代只有三十多年。西晋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之后,司马睿在王导,王旷的建议下,南渡建康,建立东晋。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王旷,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氏家族在东晋十分显赫。“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王家在东晋时期的写照。王家与卫家为表亲,都有善书的传统。当时,士以不工书为耻。家学的渊源与师传,能书之人辈出。王羲之妻子的郗氏家族,至交谢安谢氏家族,庾氏家族,在当时都是书法的世传名家。在相互的书信往来中,都以自己的书谏被对方收藏为荣。

王献之经常用心书写给谢安,对身边的人说,这封信丞相一定会存留。每次谢安都在他的书信背后写回信。为此王献之感到非常遗憾。在崇尚书法的年代的,并不以乱世或是治世来决定。大家都把写好字当作一件荣耀的事看待,人人都会努力的去写。

现代的安定,是前所未有的。但书法家崇尚的书风是古拙,要想获得认可,就得迎合评委的口味。假如评委喜欢魏晋风度,魏晋风格的书作便会流行天下。书风的流行,其实只是在于当时倡导的少数人身上。你写的如他们的意,便能从中获益。即便古代,也是一样的。

刻意做作为什么?

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古人楷书之工整自然和谐,是时代所局限。周以大篆为楷,秦以小篆为正,汉以隶书为真,可见,古人之工整及自然和谐,非一层不变,乃因时而异。

古人之楷,之所以工整和谐,系传统的农耕文化所限,所谓和谐,不过是食能裹腹,人皆可言而为和谐矣。

当今时代,食能裹腹,人皆可言,已经成为现实。当今之和谐,是超越食能裹腹,人皆可言以上的个性化的精神追求,是化简为繁、简约而不简单的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简单不是当下的生活目的,简约而不简单才是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说的挺有道理,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而非一层不变的。如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追求是吃饱肚子,活下去;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经商发财;时至今日,人们更多是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目标也会不同,对自然和谐的理解自然也会不同,对审美层次自然会存在差异。相信几十年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谐的理解势必和今天也存在差异,届时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会不同于今天。人心思变才会推动时代的变化,而时代的洪流总是不断向前冲的,复古是痴人做梦,即便是滞涩了的脚步,也会成为时代的弃儿。

古人所生活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古人对自然和谐的理解也一去不复返了,古人的艺术审美,也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可能回归过去,只能随着时代的洪流不断向前。王羲之只属于东晋,颜真卿只属于盛唐,苏黄米蔡仅属于宋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何为晋楷?

晋楷,发端于曹魏钟繇,完成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后这一派楷书流行于整个南朝,由王羲之的七代孙,僧人智永传入初唐诸家。

晋楷一系多用于奏章、抄文、书札等,多为小楷、中楷,笔法成熟而具笔意,用笔朴实而少顿挫华饰,既有不同于笔简率稚拙的南北朝铭石楷书,又有别于用笔多顿挫而有华饰之风的中唐后的大楷。

但是历史上只有篆书隶书和楷书才是标准字?

中华汉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行成:篆、隶、楷、行、草五大体系,开创了汉字文化向前发展。

至于五体汉字中谁才是标准字;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不同的标准字,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总不能说没标准字,本人认为:以官方用字为标准字,比如:官方互通的公文、告示,出版书籍等。

至于行、草书只不过是官员、大臣们互通书信的一种笔札,多用于交流、欣赏、学习的一种书体。

为使汉字便于学习和掌握,当前简化汉字是文字的标准,并走向了世界。

仅个人观点:不同看法,望交流。

王次仲还是钟繇?

钟繇(yáo)(151年-230年[1]),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庙。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其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繇洗砚池 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由此可见,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钟繇少年时就跟随刘胜学习了三年的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另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这说明了钟繇的书法艺术确实是自己勤学苦练的结果。

在苦练的同时,钟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人学习,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钟繇不但自我要求严格,对于弟子门生也同样以严要求。对于儿子钟会,也常常百般劝诫,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钟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宣示表》真迹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也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亦较高。《荐季直表》可信性最强,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以及清高宗“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由以上各帝御览。后几经辗转,毁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今仅存其影印件。《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三岁,显然是误传。

历代对钟繇的书法评价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钟繇的书法理论,散见于有关书论内。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关于用笔方面的论述。

卫恒《四体书势·隶势》载钟繇语曰:“鸟迹之变,乃惟左隶,(益蜀)彼烦文,从此简易。焕若星辰,郁劳云市”,此语见于《初学记》,内容主要谈隶书的演变及其笔法。

张彦远《法书要录》收有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所谓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主要也是指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总而论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个人作品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收录的钟繇的作品有:《贺捷表》、《请许吴主委质表》、《力命表》、《荐关内侯季直表》、《请复肉刑代死刑疏》、《上书自劾》、《处士君号谥议》、《谢曹公书》、《报太子书》、《又报书》、《答太子书》、《与人书》、《诘毛玠对状》、《杂帖》、《隶书势》。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钟繇(yóu):曹魏书法家,以楷书著称,被奉为正书之祖。后人摹刻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

索靖:西晋书法家,善章草,与张芝齐名。有石刻本《月仪帖》传世。

陆机:西晋书法家,善行草书。有《平复帖》传世。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传世作品有小楷《乐毅论》、小楷《黄庭经》、小楷《东方朔画赞》、行书《兰亭序》、行草书《奉橘》、行草书《丧乱》、行草书《快雪时晴帖》等。

王献之:世称“王大令” ,兼精诸体,尤以草书著称于世,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碑刻

东晋的《爨宝子碑(爨cuàn)》、《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

南朝的《爨龙颜碑》、《瘗鹤铭(瘗yì)》。

北朝的《嵩高灵庙碑》;“龙门二十品”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龙门四品”即《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新城县功曹孙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记》《陆浑县功曹魏灵藏造像记》,简称《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元桢墓志》、《元怀墓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