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屈原写景的代表作品有什么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

屈原写景的代表作品有什么,最著名的楚辞作家是谁?

宋玉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陆游在夔州做过哪些事情?

陆游虽然对王樵的不平表示理解,没说劝慰的话,但不厌其烦地举出科举、官场上得失、沉浮的例子,本身已足让王樵明白世上不公平事甚多,不必挂怀。他能对一名秀才如此推心置腹,可见陆游的平易、善良。 杜甫曾经在夔府住了两年多,在好几个地方住过。 陆游在公余之暇访问了杜甫当年流寓的东屯高斋的遗地,作《东屯高斋记》: “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质于其居,日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日依药饵者,瀼西之高斋也;日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故其诗又曰:‘高斋非一处。’予至夔数月,吊先生之遗迹,则白帝城已废为丘墟百有余年,自城郭府寺,父老无知其处者,况所谓高斋乎;瀼西,盖今夔府治所,画为阡陌,裂为坊市,高斋犹不可识。独东屯有李氏者,居已数世,上距少陵,才三易主,大历中故券犹在。而高斋负山带溪,气象良是。李氏业进氏,名襄,因郡博士雍君大椿属予记之。” 陆游这么不辞劳苦地奔走寻访杜甫的遗址,当然不是为了考证什么,而是出于对杜甫的仰慕、怜惜与缅怀之情,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遭际与杜甫“坎壈且死”的一生颇有相似之处,二人都有伟大的抱负,想用所学为君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成一世功名,却得不到机会。他悲怀杜甫,也是自伤。陆游带着自叹写道: “少陵,天下士也。早遇明皇、肃宗,官爵虽不尊显,而见知实深。盖尝慨然以稷、契自许。及落魄巴蜀,感汉昭烈诸葛丞相之事,屡见于诗,顿挫悲壮,反覆动人,其规模志意岂小哉!然去国已久,诸公故人,熟睨其穷,无肯出力。比至夔,客于柏中丞、严明府之间,如九尺丈夫首居小屋中,思一吐气而不可得。余读其诗至‘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方殊’之句,未尝不流涕也。嗟乎!辞之悲,乃至是乎?荆轲之歌,阮嗣宗之哭,不加于此矣。少陵非区区于仕进者,不胜爱君忧国之心,思少出所学佐天子,光贞观开元之治,而身愈老,命愈大谬,坎壈且死,则其悲至此,亦无足怪也。” 陆游与杜甫一样只是人微言轻的小臣,贬到偏远的蜀地,更无进策的机会,老病失意而流落异乡,难怪陆游要流涕了。愈老愈穷愈病而愈不得志愈看不到希望,所以杜甫才有至悲之句,陆游才为他也为自己发出了至悲之叹,流下了至悲之泪。陆游还作有《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诗,怀人伤己: “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 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杜甫诗有“孤月浪中翻”之句,人已去,景犹存,文人的落泊命运,还在一代接一代延续。 杜甫在蜀时吟颂诸葛亮的诗章甚多,陆游也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相深为景仰和怀念。 在夔府东南有诸葛亮的八陈图遗迹。陆游凭吊这些遗迹,吟道:“武侯八阵孙吴法,工部十诗韶(音萑)音。遗碛故祠春草合,略无人解两公心。”陆游是知道杜甫的心的,杜甫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愿,可是他得不到机会,不能成就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功业。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悲绝千古、壮绝千古的名句,正是杜甫在功未立就“繁霜鬓”的苦恨中吟出的。陆游何尝不担心自己壮心未遂身先衰呢?他有英雄志英雄恨,才和杜甫一样为壮志未酬的英雄热泪满襟。 不满也罢,无聊无奈也罢,都只是一种情绪,失落的只是昔日的少年梦幻,并未真的失去,因为从来就没有得到。但是,如果夔州通判三年任期已满而未有新的召用,那就是失业了,这个现实问题比什么都要迫切。乾道八年陆游任期将满,他向现任丞相虞允文去信谋求一官。求官对于一位心高气傲的诗人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但陆游不是乞求不是强求而是振振有辞地说出一番道理来: “某闻才而见任,功而见录,天下以为当。君子曰:‘是管仲相齐、卫鞅相秦之法耳’。有人于此,才不足任,功不足录,直以穷故哀之,天下且以为过。君子则曰:‘是三代之俗,周公、孔子之政也。’何也?彼有才,吾赖其才,因有高位处之;彼有功,吾借其功,因以厚禄报之。上持禄与位以御其下,下挟才与功以望其上,非市道乎?故齐秦用之,虽足济一时之急,而俗以大坏,君子羞称也。若夫三代之俗,周公、孔子之政则不然。 无才也,无功也,是直无所用也。无所用之人,虽穷而死者百千辈,何损于人之国哉?自薄者视之尚奚恤。 君子故深哀之,视其穷,若自我推以与之不敢安也,矜怜抚摩,衣之食之,曰:‘彼有才有功者,何适而不遇。吾所急者,其惟无所用而穷者乎?’此心父母也。推父母之心,以及于天下无所用之人,非圣贤孰能哉?谓之三代之政,则宜。故王霸之分,常在于用心之薄厚,而昧者不知也。” 陆游不敢说自己有功有才,只以穷为由来求官,并极力论说这是理所固然。 一者,他把因才受位、因功受禄说成“市道”,也就是交换,没有人情味,没有仁爱和忠信之心。二者,他把垂怜穷人说成是圣人之政,是王者之道。一否定一拔高,他这无才无功的穷人就不仅应该受照顾,照顾了他还是成全了朝廷的圣声美名。这就是文人的好笑之处,事事都要为自己找一个理由、找一种说明,而后心中才坦然,哪怕那理由只是在逻辑上成立也坦然。陆游有了诉穷求官的理由,接下来就大夸其穷,将一家十口说成“食指以百数”,将二十四的长子说成“儿年三十”,十二岁的女儿说成“女二十”,“婚嫁尚不敢言”,“大丞相所宜哀也”,是应该哀怜,而非乞求哀怜。不给官就是不合王道圣政,给官就是圣贤、父母之心,陆游等于是在咄咄逼人地究问:“给官还是不给?怜我还是不怜?”他本就有才也不无功,有求官的资格,如今又说得这么哀婉这么入情入理,当然就给他官了。乾道七年七日,四川宣抚使王炎辟陆游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四十八岁的陆游从夔州调往南郑。 王炎是一个干练、有魄力的官员,很得皇上信任,时以参知政事宣抚川陕,掌握着西北军政财权。陆游在他身上寄托了很大希望,积极献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这是英雄共识,以关中为基地图谋恢复。如陆游诗所说:“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陆游甚至主张迁都关中:“鸡犬相闻三万里,迁都岂不有关中;广陵南幸雄图尽,泪眼山河夕照红。”这种主张也早已有人提出过,也许是为上策,但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朝廷已为一种不可克服的惰性所浸渗,兴师动众、劳民生财也是多数人不以为然的,毕竟恢复中原不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全部,这未沦陷的一半也要有正常的生活、太平的日子。所以那些处于浪尖上的高级官员都是不敢轻言战事的,西师主师吴玠死前就曾上遗表嘱孝宗“宋轻出兵”。以南宋之羸弱根本不可能恢复中原,这只是一种愿望却不能立刻成为现实。

关于端午的景物或物体?

关于端午节的景物或物体我的回答是: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真实的故事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读下宋玉的《高唐赋》中的片段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笨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这段节选自萧统《文选》中宋玉的《高唐赋》,据说萧统基于封建礼教并不愿意看到帝王之女主动投怀送抱,就掩盖住了巫山神女的身份。真实的描写是什么呢?如下。

”叆乎若云,皎乎若星,经行未止,如浮忽停,详而观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之。曰:,“我夏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摘而为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既而言之曰:“妾处之输,尚莫可言,今遇君之灵,幸妾之寨。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王谢之。辞去,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王朝视之,如言;乃为立观,号曰朝云。” 文字较容易明白,我们就不做翻译了。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下宋玉的巫山神女出处。

宋玉的巫山神女来源于《山海经》里面的“瑶草神话”以及他师父屈原的《九歌》中的“山鬼”。

《山海经·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香成,其华黄,其实如芜丘,服之媚于人。”

瑶草既为灵芝,也就是《九歌》中的山秀。宋玉将媱草的神奇来历及特殊功效加以艺术的想象与发挥,那位未嫁而亡的赤帝小女儿就是多情的巫山神女。她风情万种,敢爱敢恨,与楚怀王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人神相爱的浪漫故事。

巫山神女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个“精卫”,楚怀王就是客死秦国的那位,给他安排了这场艳遇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了。后来宋玉在续篇《神女赋》中没有让楚襄王的“人神之恋”升格,想必碍于父子伦常吧。

说完巫山神女的传说,我们谈下题主说的相关文学作品。

很奇怪汉代相关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或许巫山神女过于开放的行事风格,与汉初的黄老,之后的独尊儒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孟之道格格不入,或许现实主义的《诗经》是让充满浪漫情怀与想象的巫山神女传说被束之高阁的原因吧。

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频繁的朝代更替,让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士大夫们逐渐远离现实的儒家思想,玄学与尽情山水的享乐主义逐渐抬头。想象与享乐让巫山神女的传说又焕发了新的生命,下面我们看下魏晋时期的相关作品。

巫山荐枕日,洛浦献珠时。一遇便如此,宁关先有期。幸非使君问,莫作秦罗辞。夜长眠复坐,谁知暗敛眉。欲寄同花烛,为照遥相思。 ——刘孝绰《赠美人》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隣。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鬟髲,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刘绥《敬训刘长史詠名士悦倾城》 夜闻长叹息,知君心有忆。果自閶闔闲,魂交睹容色。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哪知神伤者,潺湲泪沾臆。 ——柳惲《梦见美人》

这时候的诗已经变成五言诗了,更容易将诗意展现出来,从以上几首诗,明显可以看到作者在想象楚王与神女水乳交融的场景,已经近乎情色描写了。

梁简文帝萧纲这样说:

“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糜,时号‘宫体’”。

所谓宫体诗就是这样来的,他不仅带头写各类描摹色情的宫体诗,而且还提出公开的理论主张: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一时之间,奢靡淫荡之风盛行。即使是以汉代乐府诗《巫山高》为样本而仿制的巫山高类是个,它们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和萧纲所说的那样,以轻糜放荡为主。如下:

本是巫山来,无人睹容色,情有楚王臣,曾言梦相识 ——萧纲《行雨》 洛浦疑廻雪,巫山似旦云。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娇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自有狂夫在,空持劳使君。 ——何思登《南苑逢美人》

从“巫山”、“梦”、“楚王”、“朝云”、“暮雨”、“枕席”、“阳台”等描写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来,它们有着共同的地方,就是把宋玉两赋所形成的巫山神女与襄王邂逅的故事作为原型,津津乐道于男欢女爱,虽有文雅的一面,其骨子里则是上层贵族和士人们对奢靡生活的认同与颂扬。

当然也偶有真正的抒情诗,将内心真实的情感完美的展现了出来,真挚而热烈。

例如 王融的《古意》,我们来欣赏下。

游禽暮知反,行人独不归。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嚬容入朝镜,思泪点春衣。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条稀。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我们再来看下一组《巫山高》的诗

巫山巫峡深,峭壁耸春林。风岩朝蕊落,雾岭晚猿吟。云来足荐枕,雨过非感琴。仙姬将夜月,度影自浮沉 。 ——陈·后主《巫山高》 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晖。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 ——范云《巫山高》 巫山光欲晚,阳台色依依。彼美岩之曲,宁知心是非。朝云触石起,暮雨润罗衣。原解千金珮,请逐大王归。 ——费昶《巫山高》 迢递巫山竦,远天新霁时。树交凉去远,草合影开迟。谷深流响咽,峡近猿声悲。只言云雨状,自有神仙期。 ——王泰《巫山高》

基本上都是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开始想象和描写楚王与神女的艳情场景。

我们看下汉乐府的《巫山高》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浓浓的游子情怀,让人不禁唏嘘。

当然我们只是说的这些宫体诗,也不乏一些佳作的出现。

唐代诗歌的繁荣,不用我多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据说“《全唐诗》中“神女”一词共出现87次,“高唐”一词出现45次,“巫山”一词出现142次,“襄王”一词出现59次,“瑶姬”一词出现巧次,至于“云雨”一词则出现251次之多,《补编》中与人神恋爱相关诗歌47首。而根据诗歌可考的作者,所处不同时代,神女诗歌内核、诗语风格、人物形象上均有着较大的分野。

初唐的诗歌还是由些继承了六朝诗歌的特色,我们看下。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巫山高不极,沓沓状奇新。暗谷疑风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

卢照邻的《巫山高》:

“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莫辫啼猿树,徒看神女云。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况复远思君。”

不过已经摆脱了六朝时候艳情的感觉,以写景和离人的情为主。

张潮的《长干行》

“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妾有绣衣裳,成获金缕光。念君贫且贱,易此从远方。远方三千里,思君心未已。日暮情更来,空望去时水。孟夏麦始秀,江上多南风。商贾归欲尽,君今尚巴东。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常恐游此方,果然不知还。”

描写得是一位富家女子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并戏谑的说巫山有神女,担心丈夫不知还,已经没有了对巫山神女情色的想象。

再来几首供大家欣赏

“巫山与天近。烟景常青荧。此中楚王梦,梦得神女灵。神女去已久,白云空冥冥。,唯有巴猿啸,哀音不可听。” ——张九龄的《巫山高》 何事成迁客,思归不见乡。游吴经万里,吊屈过三湘。水与荆巫接,山通鄢郢长。名嗟黄绶系,才是白眉良。独结南枝恨,应思北雁行。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 ——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 楚城日暮烟霭深,楚人驻马还登临。襄王台下水无赖,神女庙前云有心。千载是非难重问,一江风雨好闲吟。欲招屈宋当时魄,兰败荷枯不可寻。 ——《渚宫秋思》罗隐

寄情于景,将楚王与神女的情感作为烘托,已经没有了对艳情的想象。

张九龄,他在《登古阳云台》一诗中写道:

“楚国兹故都,兰台有怜址。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方此全盛时,岂无禅娟子。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

他开始反思神女祸乱君王,应该是儒学的开始复兴。

盛唐时候,国富民强,让诗人将才华和想象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一起欣赏下李白的诗。 “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 ——《感兴八首》 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绝。 ——《感遇四首》之四 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 ——《古风五十八首》之五十七

来首长诗,过过瘾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篇幅有限,李白的就介绍几首,我们看下杜甫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之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返照开巫峡,寒空半有无。已低鱼复暗,不尽白盐孤。荻岸如秋水,松门似画图。牛羊识僮仆,既夕应传呼。 ——《返照》 巫峡盘涡晓,黔阳贡物秋。丹砂同陨石,翠羽共沉舟。羁使空斜影,龙居閟积流。篙工幸不溺,俄顷逐轻鸥。 ——《覆舟二首》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二首》之一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诸将五首》之五

刘禹锡的巫山诗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巫山神女庙》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因想阳台无限事,来君回唱竹枝歌。 ——《杨枝词二首》之二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词九首》

李商隐的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 ——《楚宫二首》其一 巫峡迢迢旧楚官,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过楚宫》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深宫》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楚宫》 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 ——《宋玉》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有感》 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 ——《席上作》

用最知名的一首巫山诗做唐诗的结尾吧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 《离思》之四。

唐以后虽然有苏轼、陆游等诗坛大咖也曾写过“巫山诗”,但都没有超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的高度。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坱轧势方深,结构意未遂。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仰观八九顶,俊爽凌颢气。晃荡天宇高,奔腾江水沸。孤超兀不让,直拔勇无畏。攀缘见神宇,憩坐就石位。巉巉隔江波,一一问庙吏。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人心随物变,远觉含深意。野老笑我旁,少年尝屡至。去随猿猱上,反以绳索试。石笋倚孤峰,突兀殊不类。世人喜神怪,论说惊幼稚。楚赋亦虚传,神仙安有是。次问扫坛竹,云此今尚尔。翠叶纷下垂,婆娑绿凤尾。风来自偃仰,若为神物使。绝顶有三碑,诘曲古篆字。老人那解读,偶见不能记。穷探到峰背,采斫黄杨子。黄杨生石上,坚瘦纹如绮。贪心去不顾,涧谷千寻缒。山高虎狼绝,深入坦无忌。溟蒙草树密,葱蒨云霞腻。石窦有洪泉,甘滑如流髓。终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浣衣挂树梢,磨斧就石鼻。徘徊云日晚,归意念城市。不到今癩年,衰老筋力惫。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忽闻老人说,终日为叹喟。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贫贱尔何爱,弃去如脱屣。嗟尔若无还,绝粮应不死。--------苏轼《巫山》大江从西来,上有千仞山。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深渊鼍鳖横,巨壑蛇龙顽。旌阳斩长蛟,雷雨移沧湾。蜀守降老蹇,至今带连环。纵横若无主,荡逸侵人寰。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倏忽巡四方,不知道里艰。古妆具法服,邃殿罗烟鬟。百神自奔走,杂沓来趋班。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茫茫夜潭静,皎皎秋月弯。还应摇玉佩,来听水潺潺。--------苏轼《神女庙》结语:巫山神女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美丽故事,不仅给世人留下了美好的想象,同时也造就了一类“巫山诗”的出现。的确是诗坛的一件幸事。

二年级下册语文两导两练第3课月亮湾最后1题月夜短文中写了哪3个景物?

白驹过隙,原点是新的开始,或是旧的离去。亦喜亦悲,若回到原点我们可以放肆地去寻找当初许下的梦、做过的、走过的每一步、每一处风景都可值得好好品味,或甜或苦,都是我们所到过的。

如果真的回到原点,你会想起什么呢?可惜时光只会向前流逝,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勉强赶上时间的步伐,剩下的人大多都是在后面紧追着时间。毕竟我们生活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你若想停下来休息会儿,可能本在你后面的人会拼尽全力奋起直追,冲到你的前面。那该多可悲啊!想想我们在原点所播种下的梦想,正一分一秒地消失,你难道一点也不会感到惋惜吗?好不容易挺过那么久,就这样那么甘心地回到原点吗?

趁着还能朦胧地看见前方的路,要继续消沉下去吗?你现在需做的就是努力站起来,继续跟随着时间的步伐追逐吧,或许就追上了呢,那也不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没有放弃!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作为一个普通人,或多或少,我们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

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彷徨,时而无助。但有些人便放弃了原有的梦想,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一个新的原点,成就亦不凡,或许也很是平淡。或许只是当初一不留神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才导致又回到原点,寻找那遗失的记忆。若重新回到原点,那你便需要更大的勇气来面对新的原点的,陌生,亦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走出一段不凡之路。

原点只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带着我们来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欣赏到另一种美。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屈原曾说过的”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待我,现在我们也快要离高考越来越近了,然而有些人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要给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美满的句号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呢?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你们去完成的,趁现在还年轻,我们为何不去拼一把呢?正如所说的爱拼才会赢,那些在高一刚开学就放弃了自己的高中生涯,你们有想过去拼吗?大概都会说,曾想过表示学不来,太难了,本想不读高中被逼来的,那既然已经踏过高中这条河,我们就得继续尝试摸索前方的路,也许坚持下去,我们又会收获到另一种味道。

原点或有或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原点走的终点的过程。努力一下吧,同学们,终点就在不远处!

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

我将分三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骚体文学的概念

其二,两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其三,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只有明确了骚体文学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演变过程。所以我们首先从骚体文学的概念入手。

骚体文学的概念

1,所谓骚体,郭建勋先生《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中曾有定义:骚即楚辞,骚体即楚辞体。

郭先生之所以如此定义,是因为“骚”指的就是屈原的《离骚》,而《离骚》被收录于屈原、宋玉等楚人的作品集《楚辞》当中,也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后来人们经常用“骚”来概括《楚辞》,形成了文学史上这个公认的定义。

2,骚体即楚辞体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很明确、清晰,但实际上还不够完整。它只是确定了一个演变过程而已,使得我们还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弄清楚什么是楚辞体,才能真正完整的理解什么是骚体。

根据现存的资料,我们一般认为“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太史公所言《楚辞》很明显指的是收录屈原和宋玉等楚国人的作品集。后来,这个名称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楚国人的作品。如《汉书·地理志》载:

楚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澳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枚乘、邹阳、严忌、淮南王刘安、严助、朱买臣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也被认定为楚辞。至此,楚辞这种地方性的歌谣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概念被确立和认可。

王逸在《楚辞章句·九辩序》也对这个逻辑关系进行了阐述,认同“楚辞”是屈原在继承楚国民谣的基础上创立,他的学生宋玉继续发扬,最后发展到被时代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楚辞体,是以屈原作品为范式的文体形式。骚体即楚辞体,推而论之,其内涵也就是以屈原作品为范式的一种文体。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屈原、宋玉及其模仿者==楚辞体==骚体。

3,既然骚体文学是以屈原的作品为范式,那么我们只有进一步对屈原的作品特征进行分析,才能明确骚体的本质属性。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古往今来,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作品也多如星辰。《文心雕龙·章句》中第一次对楚辞的特征进行描述:又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了《楚辞》“寻兮字成句”的句型特点。

这个观点得到现代学者郭建勋先生的认可,他说:“兮字句是骚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分屈宋以后作品是否骚体的主要标志”。

虽然我们把兮字句作为判定是否骚体的标准异议不太明显,但从现有的资料也可以找到不同的看法。例如,在骚体文学两座高峰之一的宋代,晃补之编辑的《续楚辞》、《变离骚》以及朱熹写的《楚辞后语》收录了一些几乎完全没有包含兮字句的篇章,可见不同时代的人还是有着不一样的文学观点和主张。

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分而论之。

两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从“楚辞”概念的不断扩展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和宋玉是这个概念不断扩展的源头。然而,如果只有开创者没有继承和发扬的人,任何文体或者学说只能是一种个别的、昙花一现的偶然,不可能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绵绵不绝。

两汉紧承屈、宋源头,骚体文学创作激情迸发。出现了骚体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出现了第一本骚体文学集——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收录汉代作品七篇: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它们是汉代骚体文学作品的典范,对它们进行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出几条特征:

1,创作内容大多跟屈原有关

这个时期的骚体文学作品主要以屈原的身世遭遇为题材,抒发对屈原“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情,赞扬追忆屈原“忠贞不悔”气节。

其后楚宋玉作《九辩》、《招魂》,汉贾谊作《惜誓》,淮南小山作《招隐士》,东方朔作《七谏》,严忌作《哀时命》,王褒作《九怀》,刘向作《九叹》,皆拟其文而哀平之死于忠——《郡斋读书志》

2,辞赋不分

我们现在把“辞”(即楚辞体)、骚体与“赋”(即汉代大赋)当然性的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但在当时,汉人大多以辞为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论及贾谊时也说“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离骚》、《吊屈》都是楚辞体作品,司马迁把它们都归之为赋。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其不得为诗云尔。意思是因为辞和赋一样,是诵读而不是歌唱。这样的分类是把词賦和诗歌区别开来,因为那时候的诗是可以咏唱的。

3,哀、怜、伤的情感特征

宋玉“阂惜其师”、“哀怜屈原”而写下《九辩》、《招魂》,淮南“悯伤”而作《招隐》——整体来看,汉代骚体作品无不表达着哀怜悲伤的情感,没有丝毫欢快喜悦。

这种忧愁感伤的基调在骚体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定调,我们或许可以对骚体文学的源头《离骚》进行解题来探究一二: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

屈原的人生经历决定了骚体从一开始便蕴含着悲剧色彩,其在表达形式上再配以百转千回的骚体句式,特别是句中反复出现的“兮”字,含有强烈的抒情咏叹意味,所以无论是内在还是表象,骚体文学的悲怨哀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4,严格遵守骚体句式

用“寻兮字成句”来定义骚体文学,这个标准肯定不是绝对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这一点在两汉的骚体文学当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当然,这种突出也是具有其必要性的。这个时期的骚体文学以其鲜明的文体特色刚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如若没有一丝不苟的模仿,骚体便会失去其文体特色而泯灭于众。

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建安,汉献帝年号。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的时代,不可或缺,不能被遗忘。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文姬为代表的建安才子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造就了世人仰慕的“建安风骨”。

虽然骚体文学不是建安时期的主流创作方向,但还是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如王集《登楼赋》、蔡文姬《悲愤诗》、潘岳《秋兴赋》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一些特征。

1,骚体与诗体、赋体融合

之前说到汉代骚体文学严守句式,后期更是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步步走向极端。完全失去了屈原宋玉时摇曳多姿、百转千回的韵味,不再被人认可。

穷则思变,骚体文学也是如此。经过“建安风骨”的浸润,四六句式、五七言诗早己得心应手。于是,骚体与赋体、诗体的融合便水到渠成。这个时期创作了很多诗、骚、赋相杂的作品。如曹植《七启》、秘康《琴赋》、阮籍《大人先生传》、鲍照《芜城赋》等等。

2,骚体的题材更加丰富

与两汉骚体文学不同,建安乃至后来的骚体作品题材更加丰富。出现了咏物的《柳赋》、《李赋》、《蝉赋》;写景抒怀的《秋兴赋》《山夜忧吟》;自感身世的《悲愤诗》、《胡茄十八拍》———至此,骚体的描写对象已经跟其他文学作品没有区别。

题材内容上的极大丰富无疑对扩大骚体文学的影响、增强骚体文学的生命力有着积极意义。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骚体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经历了起源——发展——兴盛——衰微——再度兴盛这么一个波浪线的历程。骚体文学被屈原和宋玉创造出来之后,受到当时以及后来两汉文人的追捧,模仿者层出不穷。

作为骚体文学的两大高峰之一的两汉时期,出现了专门论述骚体文学的著作《楚辞章句》。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学习,并参考其他骚体文学作品,我们认为两汉时期的骚体文学主要有四个特征:以屈原为主角、词賦不分、以兮为标志独特的句式、悲愤哀怨的情感。

建安时期作为骚体文学两大高峰中间的承接阶段,在继承骚体文学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不少变化。具体表现为开始融合其他文体、更多更丰富的表现题材。

虽然在建安时期的骚体文学成就不如两汉时期,但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代,为宋代骚体文学的兴盛打下基础,在骚体文学史上不可或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