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克罗瓦有什么代表作品,18世纪西方画家及作品?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
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洲。
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
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
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等,他们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艺术的特色。
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影响了欧洲的其他国家。
洛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
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
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引导人民》等。
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拿破仑一世的御用画师大卫?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 1825年12月9日) 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五金商家庭,10岁时父亲过世,由皇家砖瓦匠的叔父抚养,酷爱绘画的大卫在亲友帮助下被送到布歇那里学画,布歇发现大卫的气质与自己的罗可可风格不一致,就将他转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门下。
大卫并不是天才,他个性沉默寡言,喜欢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精神,认真地学习过普桑、布歇、格勒兹和卡拉瓦乔。
23岁的大卫第一次参加罗马奖考试,考题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战神马尔斯的战斗,艺术风格基本上是模仿罗可可风格,但是人物形象情绪激烈、步伐沉重,因此画面很不协调而落选,直到27岁大卫历经3次失败后才获得罗马奖赴罗马留学。他在罗马学习期间为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所感动,产生了研究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下决心暂时不搞艺术创作,专心钻研希腊罗马雕刻,认真画了4年的素描,32岁时曾带着一幅素描稿《帕脱克卢斯的葬仪》回巴黎沙龙展出。在接受古代艺术影响的同时,大卫在思想政治上也受到古罗马共和政体的潜移默化,滋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热情。后来他竭力想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劫夺萨宾的妇女》1794-1799年,385X522厘米,油画,巴黎 卢浮宫藏 这幅画是大卫被捕入狱时开始绘制的,也是他出狱后的第一幅作品。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的大卫,谨慎选择和睦、宽容的主题,一点也不令人惊讶。据说大卫将此献给为他到处奔走陈情的妻子。古代罗马由于缺少女性,创设者罗慕斯便命令将士们到附近的萨宾抓女人回来。三年后萨宾为了抢回这些女人而发动大军攻击,这时那些女人已成为母亲,且过着幸福满足的日子,因此带着小孩到战场上阻止战争。《搬运布鲁特斯之子的警吏》1789年,323X422厘米,油画,巴黎 卢浮宫藏 这幅作品的主题和《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非常类似,都是描写公共义务与个人情感的纠缠及其恐怖的结局。布鲁特斯是罗马共和制的创立者,同时也是第一任执政官之一。虽然他放逐了罗马王国最后的王室塔尔盔涅斯一族,儿子们却与王党派沆瀣一气。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布鲁特斯,最后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因此大卫这件作品自然便被视为拥护共和政府的宣传。姑且不论大卫究竟有无这样的意图,政府当局认为此具有煽动群众的性质,因此禁止在沙龙公开展示,虽然最后还是得以展出,却要大卫的弟子们充当警卫,以防万一。从艺术性来看,此作缺乏《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的整体感,看起来不够统一。戏剧性的照明与死者弯曲的脚,写实得极具冲击性,推断应是受意大利早期巴洛克绘画大师卡拉瓦乔的影响。《雷卡米埃夫人像》这是大卫最有名的一幅肖像画,描绘当时社交界首屈一指的美女茱丽叶?雷卡米埃(1777-1848年)。茱丽叶十五岁时与中年银行家结婚,但据说始终保持处女之身,虽然不乏追求之士,但都被她拒绝了。大卫因此将她描绘成现代的“威司塔女祭司”(献身古罗马女神威司塔的处女),其眼神虽然充满挑战,但身体却好象不让任何人接近似地朝向内侧。模特儿和画家的关系一直都处于紧张状态:大卫因为茱丽叶不守时而烦恼,茱丽叶则因大卫不按照自己的计划将她的黑发画成咖啡色而生气。为了表示抗议,茱丽叶请大卫的弟子杰阿赫为她重新画了一幅更传统、更像她的肖像画,大卫一气之下便拒绝完成这件作品,并对茱丽叶说:“夫人,淑女们喜怒无常,画家也一样。请理解我,这幅画我就打算这样了。”也许没有完成这幅画反而获得了永恒的魅力。据说画面左边的大烛台是由安格尔所画。他最有名的一幅油画《大宫女》(Grande Odalisque)(1814年)中即借用同样的姿势,可说是这幅肖像画带给他的激情。
《哀求圣母悲怜黑死病患者的圣洛斯》创作年代:1780大卫很少画宗教题材,现存的宗教画大多为早期作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留学意大利期间所绘的祭坛画《哀求圣母悲怜黑死病患者的圣洛斯》这件作品是经由维恩的推荐而受托绘制,完成于1780年,1781年在沙龙展出时大获好评。虽然构图、用色都远不及普桑,但他不循传统,反而强调黑死病患者为后人所仿效,之后的浪漫主义甚至发展成描写此病的细节特征。这种倾向因格罗的《拿破伦探视雅法的黑死病患者》而升温,并由席里柯(TheobreGericault)与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的作品而达到顶点。从大卫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的风格一直都融合了传统与原创的特性。雅克·路易·大卫大卫最初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后来由于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如雅各宾党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等,他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从这时起大卫就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艺术为反封建斗争服务,逐渐走进现实主义潮流。他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从此,大卫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使用,作为战士登上了画坛和政坛。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贺拉斯兄弟宣誓》。
如果说罗可可艺术是路易十五时代为适应快要上断头台的没落贵族阶级的空虚心灵的需要,那大卫的艺术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大革命服务的。大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艺术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比启蒙思潮下的写实主义更进一步地描绘了时代的革命斗争现实,他借历史题材揭示如何建立和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与新的社会风尚的革命思想。当大革命的风暴到来时,大卫不仅仅是画家,他还作为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他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成为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战友,并以国民教育委员的身份从事大量的革命艺术活动。他公开倡导艺术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他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
在大革命中,大卫根据国民议会的建议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其中最杰出的是《马拉之死》。
1794年是大卫艺术生涯中最光辉的年月,他的艺术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并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的时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位革命艺术家。但是随着“热月党”政变,雅各宾党政权被推翻,大卫被捕入狱,出狱后看到国家发生的变化令他触目惊心。革命的理想破灭了,整个社会陷于黑暗恐怖的深渊,这使大卫心灰意冷,又无能为力。从此在创作上他放弃了现实的题材,又沉浸在对古代社会的向往之中,再也没有画过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情绪非常消沉,艺术生命也面临枯竭。这时的画家期望和平,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萨宾妇女》。
我们从大卫的经历和艺术生涯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时代的变革,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一旦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艺术生命也就枯萎了。大卫给后辈的艺术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曾说过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至今对我们艺术创造仍有教育意义,他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他还说:“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这些都成为画家的箴言。
当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帝制以后,大卫又为拿破仑服务,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大卫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有什么区别?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形成于西方19世纪的,非常重要的两大文艺思潮,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浪漫主义也叫“非理性主义”,它的产生跟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有直接关系,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在思想观念上,提倡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以及尊重人的个人价值。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对于浪漫主义的本质,法国大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有一句精辟的见解: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浪漫主义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依靠热情奔放、手法夸张、充满天马行空的艺术语言,来抒发个人内心狂热的情感,表现心中的理想型世界。
籍里科《赛马》
在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文学艺术领域里,如,德国、英国、俄罗斯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诞生了海涅、歌德、拜伦、雪莱、济慈、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伟大诗人和小说家,他们的抒情诗和史诗,如,海涅的《佛罗伦萨之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拜伦、雪莱、济慈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十四行诗,都是西方近代非常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
德拉克罗瓦《阿尔及尔父女》
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法国,在文学、绘画、雕塑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小说。
在绘画上的代表人物有籍里科和德拉克罗瓦,籍里科的名作有《梅杜萨之筏》、《赛马》、《奴隶市场》,德拉克罗瓦的名作有《已有引导人民》、《但丁之舟》、《西奥岛的屠杀》。
米勒《拾穗者》
浪漫主义绘画是对新古典主义绘画和学院派绘画的有力反驳,因为后两种绘画形式过于宣扬理性的和谐,以及精致的造型,以至于画中人物看起来缺乏应有的真情实感与个性化元素,因此,浪漫主义要打破这种绘画模式的束缚,表现生命的激情和个性的张扬。浪漫主义绘画常常会选择历史事件、战争题材、重大活动等参与人员比较多的场景来作为创作题材,采用奔放的笔触和艳丽的色彩,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来表现戏剧性效果,挖掘人的深层精神世界,来展现人和社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如《自由引导人民》、《梅杜萨之筏》、《赛马》等绘画作品都是这样。库尔贝《筛麦妇》
现实主义绘画同样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跟浪漫主义绘画有不少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都是为了反对学院派美术假大空的艺术理念。
其二,都以现实生活作为绘画的创作题材,注重展现生活的真实。
其三,都倡导艺术的民主,用艺术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其四,在创作手法上,都以写实为主。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最显著的区别是,现实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微观的生活状态,以再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主,把生活的真实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浪漫主义则关注的是历史场景,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喜欢表现宏观层面的东西,在创作手法上,稍微夸张一些。现实主义绘画主要代表画家有法国画家库尔贝、米勒,俄罗斯画家列宾,库尔贝的名作有《石工》、《筛麦妇》、《沐浴》,米勒代表作有《拾穗者》、《播种者》、《死神与樵夫》,列宾代表作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托尔斯泰像》、《意外归来》等。
可以看出,现实主义绘画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作为艺术原型,采用绘画的形式,刻画了19世纪欧洲各行各业人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
真的有天才存在吗?
客观的讲,天才是存在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否则天才弄不好,也会变成废才。
华为天才少年张霁
什么是天才呢?天才与遗传和环境两者有关。天赋潜力能否开花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机会和训练。
《论语.季氏》所讲的“生而知之者”,即天才是天生的说法是片面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家庭里不论有几个孩子,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五个,如果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全家所有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这是规律,全国各地,不胜枚举。据说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不几,都是一流人物,国际知名。
梁启超和家人
智力测试、专才资优测试表明,天才可以靠后天努力补偿的,也要有努力动机、意志力、毅力方面的脑功能发达才可以。大多数天才受文化、成长背景、经验影响。他们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勤俭、谨慎、博爱、健康、学业、事业、情感、创造力和推理判断力等等,都有超乎常人的表现,但不一定都成为名人、伟人。
所以我认为,天才有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组成,一方面先天感觉敏锐、富有激情;另一方面自然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获得大量知识。天才这种后天因素是在自由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古今中外名人和名家都对天才讲过十分中肯的话: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天才出自勤奋。(高尔基)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德拉克罗瓦)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歌德)
不间断的努力
多么精辟的阐释!
关于天才,北宋有个著名的方仲永的故事,发人深省。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名声鹊起。听说乡下有个能指物作诗的5岁神童,城里人为一睹风采,纷纷邀请方仲永的父亲进城作客,并愿意出钱求诗。同龄人王安石隨父亲探亲在家乡遇见方仲永。王安石也是"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的神童。对他来说,方仲永的大名如雷贯耳。但试探让仲永写几首诗,便觉得仲永并不似传说的那么厉害,大失所望。又过七年回乡下老家探亲,听说仲永已回乡务农。于是三年后,想起方仲永的遭遇,他写下著名的《伤仲永》一文。
故事讲方仲永从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回归到普通农民天才殒落的故事,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王安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露出端倪。
我们现代人对天才的看法绝对不能陷于唯心主义的泥沼,步方仲永的后尘。我们惋惜仲永,是因为他荒废了学业,靠小聪明过日子。当代青少年要反其道而行之,即使有先天的潜能,也要进行后天努力和奋斗,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世界冠军王适娴
为什么称戈雅为画家中的莎士比亚?
戈雅被称为画家中的莎士比亚。可以说,近代欧洲的绘画是从戈雅开始的,艺术本身和作品思想当得起“先驱者”名号。从戈雅作品里,你可看到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光芒以及法国大革命巨浪的轰天余响;在戈雅思想里,你可肯定他是不折不扣的爱国者,与人生“恶梦”奋战的斗士,同情劳动人民的民主主义者。而十九世纪狂飚突起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者们,都从戈雅绘画艺术中获得大量启发与滋养。
戈雅始终以艺术家眼睛去看现实,而不以抽象思辨、哗众取宠来说明社会各阶层生活情况。他的了不起,正如中国古圣人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始终以人类、人民命运、利益为皈依,为准绳,为战斗的号角。如果历史是戏剧,那么戈雅是个震憾观众的报幕员和主角,当然十八世纪的戏里有最早出场亮相的籍里柯,然后有华美亮相、高擎大旗全才型“小鲜肉”德拉克洛瓦。但戈雅总以“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震憾了他生命83年的天际,留给了历史隽永的传奇、动人的旋律、以及不同凡俗的天才画作,在世界画坛的星空闪烁。
戈雅生命最后的四年移往法国生活,个中原因版本很多。不过看他与儿子的来信,日夜思念故乡的情感溢于言表,被扑灭的希望、得不到满足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梦想、生命的残忍无常。他仍在支撑身体、孤独地画着:随便扔掉的碎土块、畸形的躯体、哀戚的面孔。一颗精力充沛的心灵和一副衰败身板,强烈对比好像一幅感人的英雄肖像。他说到:“在我们这个可笑的小小人间,帝王们能对天才赐予头衔,但他们却不能把天才给予有头衔的人。”他耳朵彻底聋了,把耳朵凑到琴边,却怎么也听不到他喜爱的西班牙乡音。
1828年4月的仲春时节,戈雅走完他不朽生命的旅程,静静地葬在法国波尔多古城。七十二年后的1900年,流亡在他乡的遗骨才被后人送回家乡,八匹披着镀金羽饰的马拉着棺木,马德里人全部出动,万人空巷观看这伟大游子的隆重葬礼。戈雅不能活着把这最后一幅讽刺他自身命运的《随想曲》画下来,实在太遗憾了。或许这绝大可能是他杰作中最伟大的一幅哩!
戈雅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早期伟大的西班牙画家,在他的世纪里留下自己难以磨灭的印迹,其整个作品构成西班牙乃至法国、欧洲政治、社会变化和动荡的侧影。前后的格列柯、委托斯凯兹乃至毕加索、达利、米罗构成一组群像,成为世界画坛“西班牙旋风”,而与席里柯、德拉克洛瓦构成浪漫主义画派一幕戏剧,其报幕员、主角,形成其震憾世界浪漫主义画坛先驱、领袖和主帅的崇高地位。而突出系列作品《随想曲》又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向人类丑恶开火的“火枪手”,另外其凸显才能是人物肖像系列、则是“大宗师”级典范作品,使后世画家不分派别、景仰不已。
戈雅一生体现了可贵人道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宣示生活在人民中间;远远高于现实、富於狂放不羁想象的高尚心灵;阐释理想境界、强烈个性的骑士风度、品格的炽热内涵;浓烈纯粹和人类不知疲倦伟大和神圣的追求。
我想今天怀念戈雅,回溯历史。浪漫主义的文学伟大旗手雨果的话,言犹在耳,震憾了我们心灵,“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赐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我们正在接近真与美之路,有时把车辙当作了道路是令人婉惜的
怎样欣赏19世纪法国绘画大师布格罗的画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就等同于美的事物,包括天使般的少女、可爱的孩童等,而这些恰好是布格罗最常画的题材。从“美的艺术”视角来看布格罗的画风,确实容易获得普罗大众的喜爱。
神奇的命运布格罗是19世纪中后期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格罗能成为画家,则要感谢叔父的影响。因为他的父亲仅是一位经营葡萄酒和橄榄油的商人,不懂绘画。
在我看来,画家布格罗的遭遇正好和梵·高相反,因为他在生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是死后却默默无闻,几乎被历史所遗忘。而梵高却在死后声名愈盛,甚至作品拍出上亿的天价。
翻开国内的美术史教材,几乎都找不到布格罗的名字[捂脸]。布格罗在传记中说,自己非常喜欢拉斐尔。
对画家的客观评价在生前,布格罗就遭受到了一些负面的议论,当时的评论家都贬斥他的作品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法国杰出的画家如德拉克洛瓦、籍里科等已经把油画推向了浪漫主义,表现上更加激进和反传统。
学院派和这些画家可以看成是两个对立的力量,都想把对方打倒。而布格罗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创新,延长了学院派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纵览布格罗的绘画,全是田园少女或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他从没有创作过针砭时弊、批判或反映现实的作品。要知道,19世纪的法国战乱不断,乡村社会也是一片衰败景象。一方面,你可以说他是通过绘画抚慰人们的心灵,让大家在精神上重归田园牧歌般的美好。但是,另一方面,你也看到,他并没有像浪漫主义画家那样,用艺术去战斗,去揭露现实的残酷。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西方后来的美术史上,他的地位一直比较低。
在2000年,他的作品热度有所回升,在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他的油画《博爱》以320万成交。
艺术形式的创新下面来详细分析他的艺术语言。
布格罗的绘画风格,就如我们所见。细腻的笔触、梦幻般的朦胧效果,背景往往是乡村田园风光,主要是展现少女的青春之美,集羞涩、稚嫩和感伤于一体。
构图方面,布格罗往往采用三角形构图或垂直式构图,因为有利于表现出崇高感。三角形构图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沉闷,是古典主义学院派非常推崇的模式,显得严肃而庄重。例如他的《兄弟之爱》,其中圣母、小耶稣和约翰之间就形成了三角的构图。
再如他的作品《清纯》,以垂直构图配合仰视的角度,来展现人物的伟岸和崇高。画中的圣母穿着穿纯白色的长袍,衣服随意的垂下来,安静而温暖。小羊象征着纯洁,而最精彩处是熟睡婴儿的描绘,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轻微的呼吸,生怕吵醒了小宝宝。画面的背景是一块小土坡,处理的很简练,只抓取大的色块来表现。
在用色方面,布格罗大胆调整,摒弃了古典主义的灰暗色调,代之以光感和较为鲜艳的色彩,他所用的“冷绿色调”,被称为“布格罗青”。但是,和浪漫主义绘画不同,布格罗往往抹平了笔触痕迹,显得画面十分光洁和平整,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他发明了形色分离的技法,即先给画面涂上底色,再进行人物造型的塑造,最后根据人物性格添加色彩,从这两幅习作稿就可以看出他的作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