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丹的静物画代表作品是,夏尔丹时代背景?
在万事崇尚奢华的路易十五时代,夏尔丹的沉穆凝重的静物画愈显醇美动人,使人们在充斥着空虚和堕落的社会中,得到了一点自然的、真切的情感。
画家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碟子、鱼、水果、面包这些极其普通的东西,从中发掘深藏的美
夏尔丹是什么派?
夏尔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法国画家。1699年11月2日生于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于同地。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早年入学院派画家P.-J.卡泽的画室,后为N.-N.科伊佩尔的助手。1728年静物画《鳐鱼》展出,一举成名 ,被接纳为皇家学院院士。
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
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临摹哪个画家的作品更好呢?
如果你想体验画油画的乐趣,你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标准学习油画,因为它的一套流程十分复杂又耗时。在你不具备有素描基础的前提下,我强烈向你推荐梵高大师的系列作品,进行临摹学习,你一定会有良好的成就感。
梵高的绘画是没有技巧的技巧,属于耿直、率真的直接画法的表现主义作品,主要呈现出来的是有节奏的线条和单纯的色彩,很直观地表达了梵高对阳光下的稻田的喜爱,以及星空,树木,街道,植物的形象表现。
梵高的油画作品很适合初学者的学习范本。我曾经在初一的学生中进行过这样的临摹练习,向大师致敬:学梵高,画梵高,似是而非的梵高。学生们虽然使用的是水彩色进行临摹练习,但是他们体验很快,完成度很高,其完成的作业很有点高仿的感觉。
绘画史上有哪些画水果的画作和画家?
很巧,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刚好买了本大师色彩静物。卡拉瓦乔的《水果篮》据说是油画史上第一张静物画(以往画面中的静物都是为人物服务,而这幅画就只是画水果篮)。莫奈早期也画了不少的有水果的静物画。保罗塞尚一生画过很多水果静物,如《瓷罐与桃》《胡椒薄荷瓶》等。方丹拉图尔画了很多花卉,但也有不少水果,如《葡萄与康乃馨》。还有彼得.克莱茨,夏尔丹等。很多静物画大师都会画到水果。
什么是绘画中的学生腔?
关于绘画中“学生腔”的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总结起来,其实无外乎以下几点:
明明绘画技法看起来很熟练,却作品总会有一种被束缚住手脚的露馅儿感,仿佛在小心地完成作业,很少让人能与个人体验产生相关思考,尴尬于题材和风格不般配。这种作品一般会被称为“学生腔”绘画。
很多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风格,其实和多数人的绘画学习过程不无关系:
阶段1:模仿
大部分学生开始学画的时候都是在模仿,慢慢地在模仿中超越。莫兰蒂曾经在采访中提到,“一个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基本都是在练习老一代艺术家的风格准则,知道他成熟到足以将自己的风格付诸形式为止。”对此康石石的理解是——在借鉴中寻找自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绘画生涯中都有一段时光,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学会了很多画面表达的形式,追求一种“看起来很厉害”的画面效果。往往在过后看这段时期的作品,会觉得带有一股浓浓的“学生气”,或者说是“刻意而为”的尴尬气息。
换句话说,学生腔初始阶段,还散发着考学战场幸存者的余热。
经历了艺考洗礼的朋友,最拿手的就是练了一年的静物和石膏像。这应该也是很多人的入门法宝,属于初阶学生气作品。这幅画小心翼翼地还原了物品最“精确的形状”,描绘了几乎每一个细节,并且慷慨地为物品的亮部都点上了色彩相近的白色高光。在外人看起来,这种简单的明暗对比会使得物体非常“立体”。光亮的质感会让画看起来有类似照片的质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阶段2:追求精准
画多了静物,很多人也会希望学习大师,用精选的颜色,塑造一种很节制的用色和造型。但是在模仿过程中,很多同学为了追求效果,会忽略很多实际问题,比如色块较散,环境色看似统一,还加了“高级灰“,其实颜色很乱,显得画面轻飘飘,东西要散架。
再来看看开头提到的莫兰迪的静物画。画家有很多种,如果说马蒂斯在画里加上了很多的对情绪、心理、文化的思考,那莫兰迪算是一个更纯粹的静物画画家,他在每幅画里找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不同的关系当中找寻一种确定(certainty)。
画中的瓶瓶罐罐是鲜艳色彩上再盖上苍白的颜色,微微透出底下的底色让他的瓷器有一种明亮感。色彩关系之间非常舒服又稳定。形体也很扎实稳定,这得益于他对静物不断的观察。基于观察他的静物边线、同色系的微妙色彩,痕迹等等都有了变化。所有的这些形成了他画面的一种静谧隐秘的气质。
夏尔丹的静物画也是自带气质。看夏尔丹的画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他对于所绘物体本身的结构和画面的整体布局都把握得很好。光是他画面的关键,氛围的营造也很悠然宁静且轻盈。这种绘画的美感,无法按标准分析,是大量绘画和天份加在一起的产物。
根本原因,还是很多人只能模仿其形,却不探究画家这样做的原因。
阶段3:画面的形式
当学生度过了上述追求精准的阶段,便开始注重画面的形式,以及一些绘画技法带来的不明觉厉的视觉效果。比如画线不封口,大笔一挥留下一个飞扬的笔刷痕迹结尾,三种颜色黑白、红(这时一般人物的嘴和衣服是红色的,背景为黑白突出红色的饱和感)以及人物画脸画一半等等老法师操作。
以下是部分实际作品为例:
这幅画所有颜料用类似抽象表现主义的泼洒、肆意涂抹的方式置于画布上,右半部分半写实地勾勒出了一半人脸。看似很艺术的元素都具备了,有意境,又有很大手笔的泼贱效果,情感很丰富。首先看到这个狰狞的表情,我感觉作者也许意在表达一种混乱和惊恐的情绪,但是看颜色却一言难尽,几乎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颜色,几乎不经调色(色相)就直接跃然画布之上。
这么纯而明朗的颜色又和这种情绪不符。再看人物五官,鼻子的比例好像过小,如果不是照着真人画的那么这个创作画里的鼻子造型与这个话的整体表达十分不合适。图上的阴影处似乎是用了黑色,油画作品中黑色是个很微妙的颜色,直接使用容易显脏。整个画面虽然颜色多但是并没有用颜色塑造出有张力的结构关系。两边的滴落颜料也有些对称,让这种随意感被打破,缺少一种收和放的对比或者纯粹的放的张力或收的意境。这种看似一顿操作猛如虎,实则空洞的画作,也透露着一股自以为是的学生腔。
这张画用的就是黑白灰构图,突出一种严肃感和色彩对比张力。抛开造型问题使得面部呆滞不说,那第三只眼睛非常出戏,超现实没超越过去的既视感。头发和边缘强行处理成很随意的过度和不收不放的即兴痕迹,与主题毫无关联。
Edvard Munch也画过类似的人物,画面中线条都被处理的扭曲密集的排列着,给人以一种焦虑压迫感。颜色饱和(原作颜色更亮),和排列在一起的线条衬托出很强烈的情绪,仿佛在末世。人物五官淡去,人和景共同传达出一种毁灭的力量或是痛苦感。
另外还有这种厚涂套路(法),直接将有重量感的颜料涂抹在画布上创造出一种厚实的质感,一般选用看似有象征意义的背影,侧面等。
彩色光画法,操作为图中不设固有色的亮部暗部,而由彩虹色彩按冷暖分为两部分,所有的颜色关系靠这些颜色构建。画面色彩缤纷,看着有偏光的感觉,视觉效果很有特点。同样是老法师(学生)的不二之选。
以上这些作品,其实就是题主所说的“学生腔”,总结来看:
所谓的学生腔,是指在画画之前先于内容而想到形式的空洞,是只想到形式其他因素茫然的不敢逾矩,他们往往更在意画面本身,盲目追求艺术效果,无法把形式此等“画外之物”看淡,也间接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和观念未曾建立完整。
但是,真正的艺术家是笃定的借助形式表达,是明确表达内容的大胆尝试。
最后,希望大家在画画切忌圆滑草率,因为不在细节处加以琢磨,就出不了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