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前七子理论主张 代表作品

苏州大学和江苏大学两校的校长和党委书记一般是正厅级别!也就是大专院校的校长或者书记一般为副厅级别!南京大学的文史类专业、基础学科专业非常强悍,苏州大学是211工程建设高校,据说从兰州大学挖来了大批的教授和老师。...

前七子理论主张 代表作品,江苏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的校长?

很明显不一样,南京大学是985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南京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都是高配副部级,苏州大学是211工程建设高校,江苏大学是省重点建设高校,苏州大学和江苏大学两校的校长和党委书记一般是正厅级别!

当然了,中国有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并不是所有985高校的一把手均高配副部级,明确是中管高校,且党委书记和校长明确是副部级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等31所,其中北京就有7所。这些高校的党委副书记和常务副校长也明确是正厅级,其他普通副校长则一般是副厅级,个别高配正厅也是因为之前可能担任过正厅级职务。

其他几所985高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7所高校则是正厅级构架。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是正厅级,副书记和副校长都是副厅级,个别可能高配正厅级。

除此之外的211院校或者一本二本院校,一般均为正厅级别,这些指的都是公办本科院校,大专院校一般为副厅级别事业单位,也就是大专院校的校长或者书记一般为副厅级别!

南京大学是985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综合实力非常强悍,也是华东五校之一,C9联盟成员,属于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第二梯队,每年在国内的招生分数线也是稳居国内高校前列,南京大学的文史类专业、基础学科专业非常强悍,是全国著名大学!

苏州大学是211工程建设高校,位于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年发展非常迅速,依靠着强大的财力支持,据说从兰州大学挖来了大批的教授和老师,大大提升了苏州大学的实力和知名度,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稳居全国前50位!

江苏大学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是1978年国家评选的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目前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2022年软科高校排名来看,南京大学位居省内第一,全国第6位,苏州大学位居省内第五,全国第43位,江苏大学位居全国第73位,省内第11位!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问题:"建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建安七子》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的合称。

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在《典论:论文》中,曾经将此七人并举,始有"七子"之名。因主要活动于建安时期,所以后世称之为"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

本来,此一时期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但是在中国文学思潮、流派及其并称中均把汉、魏间的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另列为"三曹",故,谈到"建安文学",准确的说应该是指"建安七子"便是。(因此七人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北〉,所以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均能文善诗,所作诗文,虽在艺术风格上各有特点切不尽相同,但是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汉末的动乱及离苦生活,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中,却是吐露了建功立业的报负。

△谈及"建安七子”,首当其冲且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孔融了。

没错,就是那个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里,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小子!《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即是说的他了。

孔融(153~208) 字文举。鲁郡(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孙。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后归曹操,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

孔融直言敢谏,因触怒曹操被杀。为人恃才负气,能诗而以文胜。其文锋利简洁流畅,既有豪迈之气,也多讥嘲之辞。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把孔融与王粲等相提并论,说其"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加上其祖上太过显赫,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首。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其时,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应为最高。

王粲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累至侍中。他年轻时即有才名,深得前辈学者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的赏识,。

王粲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

如其《七哀诗》。"七哀"本为乐府古题,王粲以此为题共作诗六首,今存三首。其中《西京乱无象》如下: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被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中记述献帝初平三年,关中一带人民遭受董卓部将李傕等纵兵摧残,流徙死亡的惨象,控诉了这些"豺虎"的罪行。

其余两首抒发作者对于离乱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的兵役制度的腐败,以及边地人民的苦难。其表达的感情深刻沉痛,语言朴素明白。

王粲作有《登楼赋》,主要抒写其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及怀才不遇之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抒情小赋名篇之一。

△陈琳(?~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汉末文学家。初从袁绍,后随袁尚,被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徏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同为建安七子的刘桢、应玚、徐干等,因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所草书檄甚多。其诗作反存四篇,其《饮马长城窟行》写人民徭役之苦,真实生动。

注:《饮马长城窟行》为乐府《瑟调曲》名。长城旁有水窟,可以饮马,故名。后代文人拟作的很多,尤以陈琳的这一首较为有名。

△徐 干(171~218) 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人。汉末文学家、思想家。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有《中论》、《答刘桢》、《玄猿赋》等。

其《中论》认为:"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今山东)人。汉末文学家。为曹操丞相掾属。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后人也有以他和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但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

△阮瑀(约165~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汉末文学家。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擅长诗作,善作书檄。其作品留存很少,《驾出北郭门行》较为有名。该诗作借作者与孤儿问答,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矛盾,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及对受害儿童的同情。

△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汉末文学家。官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其为东汉学者应劭从子。其弟应璩,三国时期文学家)

编者注:建安七子有数人均亡于汉末的那场瘟疫,等有时间就此题材写一篇,敬请关注。

配图及部分资料源于网络,如侵秒删。

曹丕的什么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因为曹操的长子,曹丕的异母兄弟曹昂在建安二年战死,所以曹丕继承了曹操嫡长子的身份。曹丕和曹植有过近十年的储位之争。尽管曹丕的文采不如曹植,但他更懂得经营,更为谨慎。所以最终击败曹植被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嗣立为魏王。同年十月,他接受汉献帝禅让,代汉称帝。做了六年皇帝后病逝,谥号文帝。

作为帝王,曹丕只是一位守成之君,他没有父亲曹操的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并没有完成曹操一统天下的遗愿,也没能做出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若论帝王功绩,曹丕的主要贡献,基本都集中在文化领域,他复兴经学,收集整理在汉末战乱中遗失的书籍,还组织文士编辑皇览。曹丕撰写的《典论》,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贡献。

《典论·论文》

曹丕创作的《典论》是一个系列,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社会、道德和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政治文化论集,而论文只是其中一篇。可惜的是,典论的大部分篇章在战乱中散失了,只留下一些断笺残篇。只有论文一篇,因为被收入了南朝太子萧选所编选的《昭明文选》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典论》创作于建安后期,增补于黄初三年,是曹丕非常看重的一部著作。成书以后,曹丕就抄录了两份,一份送给孙权,一份送给张昭,来彰显曹魏文化的优势。

汉末战乱造成了“白骨蔽平原,生民白遗一“的惨景,建安二十二年爆发了瘟疫,给当时人们的生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建安七子之中就有四位死于瘟疫),致使当时的文人文章经由汉赋的好大喜功,辞藻堆砌转换为对脆弱生命的感慨、喟叹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曹丕身为帝王,极人世之崇荣,但他却时常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还丘,真正不朽的,能够世代流传的是精神上的产物,这是曹丕创作典论的原因。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复次有立言。”曹丕希望树立典范之论以名垂后世,从而使得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价值。

曹丕在《与王朗书》中写道:“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因此曹丕最为羡慕徐幹,他曾在与吴质书中说: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在曹丕看来,徐幹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有生之年,写出了足以传之后世的经典著作《中伦》,生命升华为不朽价值。

论述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曹丕认为古今文人的通病就是文人相轻,他认为,文体的种类很多,很少有人能做到精通所有的文体,所以文人常以自己所长去比较别人所短的。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自见,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曹丕认为文人相轻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所以文人要自觉避免。

曹丕基于此,对建安文学时期的问题及风格做了初步的分析和定位:“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认为文学作品的内核就是气,气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不同人的文学作品不同,究其根源是因为文气不同。文气是文人气质禀赋在文学作品中的倾注和呈现,即便是一家人,也无法做到文气一致。

文气说是曹丕对于文学不朽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文气使后人在千载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文人的气质禀赋和脉搏,感受他们的魅力。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创作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为完整且自成体系的文的专论。论文将文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曹丕认为文关系国家社稷大业,是可以让一个人名垂不朽的盛事。曹丕继承发扬了曹操的文学遗愿,通过《典论》的文学辩要,将曹魏文学推向一个讲究文辞华美,探究文理文义,思辨生命意义的文的自觉时代,这是魏晋文学的主要特征。

本科保研率最高的大学有哪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很多高考生不再把读本科当做学习的终点,读研是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必选项。毕竟研究生毕业后,对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对学历的高门槛也不用怕了,不管是薪资待遇还是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有优势。读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保送,一种是通过考试录取。那么哪些学校具有较高的深造率,哪些学校具在较高保研率呢?

一、读研的两种方式保研和考研。保研就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被保送者不经过笔试等初试一些程序,通过一个考评形式鉴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直接由学校保送读研究生。保研的同学不但要学习成绩靠前,而且特别对英语成绩有要求,不能有任何挂科的现象,当然也不能在任何违法违纪的记录,假如有学校的处分,那就根本没可能保研了。而考研是需要自己参加研究生考试,并通过复试后被录取。二、深造率高的大学。我们说一所大学一部分人本科毕业选择就业,有一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深造又有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总体来说,大学越好,深造率越高。清华、北大、中科大、北航等大学深造率都在70%以上。而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非985工程大学的深造率都在60%以,难怪他们的录取分居高不下,超过众多985大学。三、保研率高的大学。我们发现,保研率最好的清华、北大和中科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都是全国知名大学,也基本上是大学排名越靠前,保研率越高。特别是具有985及双一流建设平台的大学,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985、211大学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吧。不过仔细查看各大学的保研率,发现象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非985大学,保研率都在20%以上,是立志读研的同学需要关注的。虽说各大学的保研率不一样,要想获得保研资格也不容易,在一所一般的大学,你的成绩应该在专业前10%,也就是在大学四年你要保持高水平,不能有挂科,不能有违法违纪。不过在有些大学,有的人会放弃保研,因为保研的学校不是他所想要的,他可能想考更好的大学研究生,或者是出国留学。比较深造率和保研率两大榜单,我们觉得大家更应该重视深造率,虽然保研比考研要容易点,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深造,深造率越高,才说明学生发展前程更好。

你们更看重大学的深造率还是保研率呢?如果保研的学校不理想,你愿意放弃保研而直接考研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茅盾创作起步背景?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中国四大名著是由谁评定的?

在我们中国,用“四大名著”指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合称,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常识了。

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文学史上有六部跨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统称为六大名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人民文学社响应号召,出版了六大名著的四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收到极好的社会反响。

其他出版社一看,可不能落后,纷纷推出这四本名著,这就渐渐成了我们口中的四大名著的说法。这种说法没有政府、或权威机构和人士的认可。四大名著受到各年龄段人的喜爱,可以说是男女老少皆宜。

而六大名著的其余两本呢?我们也听过,但不太了解它们的地位,其实是与《西游记》等名著同一档次的。在某些方面来看,这两本书的意义大于另外四本,一本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本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的形成可谓是异常艰辛,蒲松龄几十年花费各种途径与方法,才收集创造出这本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书中共有431个小故事,如一个断头鬼吓唬人,被一个儒生怒喝,直接魂飞魄散。这书通过神鬼志怪,抨击当时的社会状况。现在说神鬼的电视剧,大多都是参考了这本书,取了其中的几个故事。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我们最熟悉的范进中举,便是其中一个情节。吴敬梓真实的描绘当时官场、科举、社会和人性的黑暗。感受各种黑暗的同时,也可以感到好笑。《儒林外史》得到中国近代文人的推崇,对于我们当作笑话书来看也是可以的。

在“1978~1984年期间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中,位列前三名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排在第五名。由于“书荒”的原因,这四本古典小说,几乎成了那个年代识字民众的必读书。

上世纪80年代,“四大名著”的说法已正式出现。

如1981年出版的郑国铨等编著《文学理论》一书中说道: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将纷纭繁复的生活事件……组织在一个完整的大厦之中。”

1983年红旗杂志文艺部编的《论文艺与群众》中,收有一篇署名田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也说道: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所以成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同它们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是分不开的。”

使用“四大名著”这一名义,打包出版这四部小说,在90年代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较早者,如《漫画四大名著》(长征出版社,1995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合订珍藏本)》(海天出版社,1996年)等。进入21世纪,在名字上加冠“四大名著”的书,从小说丛书到研究论著,就数不胜数了。

综而言之,“四大名著”这一称号,出现并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是很短暂的。它们被称为“四大名著”,是因为它们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因许多非常偶然的原因,成了出版最多、被国人阅读最多的古典小说,进而约定俗成有了“四大名著”这样一个称呼。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