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什么朝代代表作品,杜甫初唐中唐晚唐的人?
杜甫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忆昔》《登高》《春夜喜雨》以及“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和“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
杜甫诗的诗歌创作分几个阶段?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是什么派别的诗人?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人们对杜甫的评价是怎样的?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杜甫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诗人。
众所周知,杜甫有两个称号,这两个称号也是对他的最好的评价,在古代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他的人格尊称为“诗史”,一个是他的诗被誉为“诗圣”。我来说说杜甫为什么会获得此殊荣了。
首先 ,先要认识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再来说说他的诗:他所写之诗衔接了盛唐至中唐的过度时期,从他个人经历乃至国家大义无一不体现出杜甫对人生抱负的变化和一颗忠君忧国的执念。
分为四个时期:
一、青年的游历时期:
古人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古代的文化人大都出去游历,增长见识。杜甫也是如此,从小受到儒文化的影响的他,具有达济苍生的思想。云游四方,写下诗文,最典型的就是《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尤其诗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写出自己的的人生志向。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一个志向远大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甫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成为现代青年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长安赶考时期
这段时期,杜甫生活在长安,因为应试落第,落魄到靠卖药或向贵人献诗以求一点残羹冷炙来果腹的地步。正是这种环境让杜甫知道了人世间的艰辛,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统治者的奢靡生活,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意义是巨大的。这十年代表作:《兵车行》和《丽人行》。是一组强烈的反差。
杜甫看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了解底层人生活的艰辛,同时看到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这就杜甫成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不愿意投降叛军,只身投奔朝廷,在流亡或羁旅途中,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感慨万千,写下了着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还有《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千古诗篇。
所以读的他的这时期的诗, 就是看到安史之乱的一幅画卷,真实再现。所以,称为他的诗为“诗史”。
四、西南漂泊时期
安史之乱后,杜甫与家人相聚,随着局势的变化,他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后到了成都,过了一段虽然贫困但比较安定的生活。可是,都很短暂,就不停的漂泊,一直到死,都没有安稳地处所。这时期,其作品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展现他的忧国忧名的思想,和宁愿自己冻死,也要让天下寒士具欢颜的情怀。他的这种品格,让同时期及后人敬佩不已。所以尊称为“诗圣”。
结合他的一生经历及他的作品,对他的评价极多:
有的对他的人品评价,有的对他的诗歌评价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大。韩愈 元稹 白居易极力赞誉。
唐代韩愈: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代白居易:(杜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
唐代元稹: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叙诗寄乐天书》)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见赠》)
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如:苏轼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其《书唐氏六家书后一首》诗云:“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
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陈志岁先生说,“敬身推伪宦,伤世写真辞。”
郭沫若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鲁迅先生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这些评价来看,杜甫的诗歌的写作风格,为后世所研究学习的;杜甫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令后世更为敬仰。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杜甫,及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头条微天下 @微头条 @头条圈子
李白杜甫分别是什么派诗人?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歌行体和七绝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都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他在律诗上的成就影响深远
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的一生概括?
1,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
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2,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3,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4,蜀中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5,舟中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