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夫简介及代表作品,是否与他的创作有直接关系?
关于先生的死因,最常见的说法是:生前他患有严重肝病,而且之后他的几个兄弟也死于肝病,因此,有文章认为他是死于遗传病、家族病。
事实上,路遥的死因还不止这些,粗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先生过于苦难的童年和青少年让他的身体底子差。在很多作品中,我们读到了路遥关于饥饿的、让人震惊难忘的文字,这其实就是路遥曾经真实生活的写照。他家兄弟姐妹多,父母养不活他,便把他送到没有生养的亲戚家去带。这让路遥不至于饿死,但饥饿和贫穷依然没有远离他,而是仍然如影随形。在长身体需要大量营养的青春期,却经常性挨饿,这种因饥饿而导致的体质不良,为以后的岁月埋下了隐患。
第二,先生的写作过于勤奋。在《路遥传》中,关于路遥创作的细节很多,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路遥一旦写作起来就废寝忘食,甚至于奋不顾身。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做了五六年:他把小说将要体现的10年时间跨度里,从全国到省到市到县各级的报纸都收罗拢来,进行全面浏览,掌握时政形势、社会变化和重点大事,为小说创作奠定深厚的历史根基,开辟宏大的历史视野;他到处搜罗资料,光做的笔记本就以箱子为单位计量;在翻看资料的过程中,他的手因为翻得过勤过多,连毛细血管都磨得看得见;为了了解矿工的生活,他下到矿山和矿工兄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这些细节里我们不难发现,路遥的创作态度如此严谨认真。至于写作阶段,那更加艰苦,如同苦行僧:吃,吃最简单的食;住,住特别安静的地;一旦投入写作,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舍昼夜,争分夺秒。《平凡的世界》即将完稿时,路遥的手已经痉挛地像鸡爪子一样伸不开了,他把手放到热水中浸泡了好一阵,手指才慢慢恢复原样,可见当时他累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而其时,他的身体已经有病,他是在透支生命,和死神赛跑!
第三,先生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不正常。前面讲到,为了写作品,路遥日夜颠倒,不眠不休,经常熬夜。熬夜被现在很多人认为是患重病,特别是得癌症的直接原因。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有时不得不熬夜,因为只有在安静的时间和空间里,写作才更顺利地进行。在这样的情形下,路遥并不懂得保养身体。他非常爱喝咖啡,嗜烟。懂得健康常识的人都知道,长期吃食这两样东西对身体的摧残是很严重的。可是路遥却一直这样,这对他虚弱的身体无异于雪上加霜。吃的方面他也很不讲究。为了写作,身体耗费的能量本来很大,但他饥一餐,饱一餐,随便应了事,这让病体长期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第四,不和谐的婚姻加速了先生的死亡。路遥的妻子也是文学青年,是北京下放到陕西的福建籍知识青年。按理说,这是穷小子攀上白富美的命运逆袭,是路遥人生的华丽转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路遥对于写作事业非常执着痴情,绝大部分的时闻精力都投入在写作上,对家庭的照顾很少。与此同时,他家的穷亲戚很多,路遥不得不经常帮衬他们。他的妻子嫁给他,等于捆绑上了一个穷家族,被没完没了的琐事纠缠。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了两个人感情出现了裂痕,从分歧矛盾,到淡漠疏离,直至分居、形同陌路,可以说基本上处于死亡的状态。在路遥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妻女都不在身旁,这是多么凄清的人间景象!婚姻的不幸,给了路遥以沉重的致命打击。
最后一点,是过于好强,让先生的早亡成为一种性格悲剧。好强的种子在路遥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作为农民的儿子,懂事的他因为极度的贫穷,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这种自卑在生活中的体现,却是恰恰是相反的一面,那就是极度好强。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路遥都是班里的中心、焦点。他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性格外向开朗,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这种好强还体现在婚姻的选择上。他不选择本地姑娘做妻子,而是把眼光投向北京来陕北的知识青年身上。他曾经遭受初恋的重挫,当时,他把得之极为不易的工作机会让给了一位中意的知识女青年,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姑娘把他当做跳板,无情地抛弃了路遥,但他仍不死心,再次选择,依然是知识青年。这种好强更充分地体现在他对于创作的严苛要求上。他给自己定位高,对创作的作品无论篇幅,还是质量都要求一步要比一步好,在创作的效率上,他也不甘人后,可以说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更加完美的境界。这样的自我施压下,他写作起来更加舍死拼命。明知自己身体有病,还依然顽强支撑。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的激励,是精神的战役,同时也是好强性格的淋漓体现。
在多方原因同时作用下,一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在病痛的折磨和纠缠中,带着未了的心愿猝然长逝,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叹息……如果他能活得久一点,活得更长一些,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巨著面世。要知道,他还曾经有过冲击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雄心壮志。然而,这一切随着肉体的消亡都成为灰飞烟灭的梦想。但是,我们在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叹息的时候,却也应该为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仰望,他就像文学浩瀚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星子,那用青春和生命写就的部部巨著,就像一盏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先生走了,但他笔下文学作品在激励每一位读者,《平凡的世界》鲜活着!
致敬路遥先生……爱你的读者
如何阅读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看过好多次了,以前看过《人生》和路遥选集。原著和影视剧好几个版本的都是一样的好看感人,《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他创作的经过文字总结。参观路遥故居,令人怀念他的作品,他过早的去世令人伤心。我们可以仔细看,慢慢的看原著,可以去陕北参观学习这样的精神。
如果路遥当年写一本关于自己的自传?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
路遥虽然没有正式的写自传,但是他却在1991年撰写了自己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这部书以他的创作习惯为切入点,详细的讲解了自己从创作《人生》开始,到《平凡的世界》完成,最终艰难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全过程。
从这部书中,你会深切的感受到路遥创作的极度认真,也知道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是何等的艰辛。
通过这部书,你会更加深入的了解路遥,也明白了《平凡的世界》的成功绝对不是单凭的运气,而是因为路遥为之付出的六年心血以及生命的代价。
也可以说这部《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路遥留给我们的自传。
只不过这部书并没有从他的出生讲起,而是从他最精彩的创作讲起的。
在这部书的最后一段,路遥写道:
是的,我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那么,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
所以说路遥并不是不想写自传,而是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到写自传的年龄。
在他的心中,他的精力不应该留给自传,而是应该留给下一部更加恢弘的作品。
可是,很不幸,两年后,路遥就因病离开了我们。
再回到问题本身,如果路遥有自传的话,那么我是肯定会看的。
因为现在就连厚夫写的《路遥传》我都看了几遍,更何况路遥本人自己写的自传呢?
我相信只要是喜欢路遥作品的读者,都会这样想的。
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假设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我为什么会花费时间精力来回答这个莫须有的问题呢?
那应该是源于,大家都爱路遥吧。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遇到“同道中人”,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早晨从下午开始,和你一起读路遥。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相关问答,等待你的查阅。
如何评价平凡的世界里描写的黄土地儿女们?
感谢邀请🙏
路遥先生是在黄土地里成长起来的农民的儿子。他出生在陕北绥德专区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的沟渠里,后来过继给延川的大伯王玉德“顶门”为儿。
据厚夫先生的《路遥传》记载:
1991年10月26日,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半年之后,他荣归故里,应邀在延川影剧院给全县各界人士做了一场报告,开宗明义地谈了他对延川的感情。
“我尽管出生在清涧县,实际上是在延川长大的,在延川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延川的感情最深。在我的意识中,延川就是我的故乡,就是故土。而且,我的创作、作品中,所有的生活和它的生活背景和生活原材料,大部分都取材于这个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延川这块土地,永远抱着感激的心情。在我这本书中,写过一句总献词——‘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实际上就是献给延川的。”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里着重笔墨描写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着重表现了年轻人在面对人生境遇时的选择。
孙少安,头脑灵活,一直在农村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田润叶青梅竹马,但因为种种原因,少安与山西姑娘秀莲相亲并结了婚。
到了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孙少安领导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并进城拉砖,然后贷款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后来,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又因技师不懂技术,蒙受损失,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通过努力,度过了危机,并出资扩建了小学。
可以说,孙少安是一直留在农村,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过上了好日子的新式农民。
孙少平,农民的儿子,他在原西县高中读书时,因为贫穷而自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他平时热爱读书,一直关注着外面的世界。
后来,他怀着梦想外出闯荡,从一名揽工汉长成一名正式的建筑工人,后来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会,他尽心尽力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人。
孙少平代表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辛勤劳动走出了农村的年轻人。
孙兰香,孙玉厚的小女儿,从小就乖巧懂事,初中时候因为体谅父母,主动要求辍学回家帮助父母,高中时候学习刻苦,最终一路读到了省城的大学,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大学生。她是孙家所有爱的凝聚,因为有了哥哥们的帮助,兰香成就最大,她是双水村“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通过她自身的努力也赢得了官二代吴仲平的爱情与尊敬。
可以说,孙兰香是孙家姐弟里结局最好的一个。
另外,《平凡的世界》里还介绍了孙兰花、田润叶、田润生、金波、金秀等一系列性格鲜活的年轻人,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并最终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
该如何评价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作者路遥?
未曾读过路遥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路遥《人生》
路遥是很多人喜欢的作家、学者,他的作品也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但他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对我们认识人生、理解人生、反思人生起到启迪作用,让我们思索:人,到底为何而活。
现实人生中的沉重与苦涩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一个农村大家庭里,全家十几口人。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出去。路遥小时候的记忆里,都是饥饿与屈辱,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曾对朋友海波说过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出身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种格外的张扬来抵消格外的自卑。
其后求学的道路上,他在城乡生活的落差中又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卑。但是,他没有被困难扭曲,更没有沉沦与麻木,反而在自卑中激发出一股战胜苦难的抗争精神,一种生机勃勃的人格力量。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几所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路遥思想早熟,他一生中总能以悲天怜人的眼光,大慈大悲的气度,面对现实人生中的沉重与苦涩。
因为你能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路遥写《人生》,实际上就是不断在探索人生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其实就是要剥开生活的表象,探索生活内在的复杂矛盾。
高加林的人生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读了很多书,脑袋里面充满了在大城市施展个人才华的想法。但理想和现实毕竟存在着差距,给人生留下了许多遗憾。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洪流中,生活的矛盾冲突和变化比较剧烈,我不想匆匆忙忙去表现这个变化。这种变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作家说来尤其如此。这个改革才开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深入研究这个改革的各种状态,以及人们的各种心理变化,暂时还不可能写出什么来。一个作家与出一篇引起人们注的作品,好像爬上一座山坡一样,也许前面会有一片洼地,只有通过这片洼地,他才有可能爬上另一座山坡。 ——路遥
他在书内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的确,人生细想来也不过就是由一些关键的节点组成,你永远也不知道哪一刻会成为你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影响你日后的道路。但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在每个岔路口,根据现实与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曾说: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不然你生下来的第一声为什么会哇哇大哭呢?《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但通过高加林的爱情、事业、性格都充满悲剧色彩人生也让我们懂得,被动的适应社会潮流总会遇见不可把握的事。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乐观、坚强地面对未来的困难,才是化解人生苦难的真谛。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路遥
《平凡的世界》让人生不平凡《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让最多人认识路遥的作品,也是一代人经典的回忆。
在百万字长篇《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立足于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用一副理性的眼光,认真地审视从1975年到 1985年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发生彻底转变的关键时期。路遥写了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姓人家的父子两代人的人生遭遇线,表现了社会的历史转型给中国农村带来的震荡和以及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展现了农民艰辛的大义和宽阔的悲悯情怀。全景式、深层次地探索了中国农民在改革新旧交替深化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农民的人格、人性以及农民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运走向,真实表现了在生活变迁中农民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反映了极其复杂、艰辛的生活历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纠葛。
《平凡的世界》
小说充满了对农民艰辛的汗水浇铸理想家园的困苦的深刻同情,热情讴歌张扬了在困难、挫折中与生俱来的不甘沉沦的意志和坚强的韧性。
主人公孙少安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难面前,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自强自信、奋斗拼搏的魄力、执着、隐忍、善良的个性,对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都有鼓舞作用。
路遥对于贫穷屈辱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般的情感记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便贮满着对于人生苦难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形成了他对苦难人生的独特品读与化解。
读路遥,读懂人生路遥是郁闷的、愤愤不平的、对现实有所指的,所以没有一些经历的人很难读懂路遥。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平凡的世界》在今天这个时代,总还未过时。它变成了各大高校图书馆排行榜的畅销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些高校的借阅排行榜上都有《平凡的世界》,甚至位列第一。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有什么魅力,让它一直长久地受人喜爱的话,只能是: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它教人如何奋斗、如何在现实的社会生存,并且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往世界上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回到《平凡的世界》的开头,会发现路遥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实在有一种真实而深情的吸引力凝结在笔端: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虽然路遥的生命在1992年戛然而止,但他与他的作品必将长久地被人们记住,“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今天还是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的精神坐标。
未曾读过路遥的人,何以谈人生?这句话或许有些许夸张,但实在道出了一代人对路遥的崇敬与铭记。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获奖作品?
路遥是从1975年开始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的,由于他那时还不具备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就于1982年事先写作了14万字的中篇《人生》,算是给自己写长篇积累经验。直到1984年,路遥才真正着手创作《平凡的世界》,为此还专门深入到陕西铜川某个煤矿,亲自下矿井干活,为的是体验生活,让小说的细节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如果算上构思、酝酿、收集素材,再到动笔写作,《平凡的世界》创作完成,整整消耗了路遥13年时间。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完成于1986年春天,大约30万字,路遥刚写完就把书稿交给位于陕西西安的《当代》杂志社,一个名叫周昌义的编辑手里,没想到这名编辑仅仅看了几段,就认为这部小说创作手法过于老土,语言过于粗糙、啰嗦,就以退稿处理。
之后,路遥又把书稿投给位于上海的《收获》杂志社,仍然没有被编辑看上。
接着,路遥又把书稿寄给作家出版社,还是被编辑一口回绝。
万般无奈之下,深受打击的路遥,抱着试探的态度,找到陕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希望借助他的关系,来帮助自己发表这部呕心沥血之作,甚至降低了姿态,不论是哪家刊物或出版社,只要能发表即可。
最后,李炳银在1986年10月份把《平凡的世界》推荐给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花城》杂志社,幸运的是,一月后被顺利发表了。
尝到甜头的路遥,又用一年时间写作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希望《花城》再次发表。
没想到,因为第一部在评论家和读者心目中的反响很一般,因此,《花城》拒绝了发表第二部。
《平凡的世界》真正得到认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是因为在1988年3月底到8月初,这长达4个多月时间,每天在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联播”节目里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力,彻底改变了《平凡的世界》以及路遥的命运。
这部小说屡次被退稿,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平凡的世界》跟当时国内文坛的主流风格差别太大。整个80年代,国内文坛深受先锋派文学观念的影响很深,跟路遥同时代的大部分作家,如余华、莫言、苏童等,都在探索意识流小说,魔幻主义小说,而路遥依然用现实主义手法写小说,在手法、思维、风格等方面,都缺乏新意,因此,导致这部小说不受认可。
其二,《平凡的世界》文学价值不高。从写作技巧到修辞手法,再到遣词造句,这部小说确实看不到多少出彩的地方,叙述方式如同小学生作文的口吻,语言朴实平淡,唯一的优点就是,对青少年有很好的的励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