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铜镜代表作品,汉代的铜镜铭文特点?
1.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2.两汉铜镜的镜钮主要为半圆形,十分规整。只是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3.两汉铜镜的镜缘多为宽厚的直平缘,边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在。4.汉镜纹饰有其独到之处,规矩纹有别于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
直径为75厘米的汉代日光铭文铜镜大概值多少钱?
发图看一下,我也有一个对比一下
我国古代镜子的起源于什么时候?
镜子,多么普通的日常事物,我们每天都要用它。但是原始的镜子是什么样的呢?最早的镜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几千年前,当没有镜子的时候,人们正在排成河流和水井。水中的阴影不清晰,不时会有风引发的涟漪。于是智慧人把水放在铜盆里,用它来照影,这种铜盆就叫鉴。铜鉴盛水照影还是不太方便,于是就有人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了原来盛水的水平面,并将青铜表面磨得非常光滑。鉴的背面通常会刻上花纹。鉴就是最早的镜子了。
顾恺之,一位金代伟大的画家,曾经在一位男子的发髻前,在铜镜前画了一幅美丽的女人的画。镜子挂在镜框上,镜子的背面布满图案,中间有钮扣,钮扣下有洞,可以用丝带悬挂,镜子旁边是一个漆盒,用于修整工具。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使用钢镜的最早的画作。那么,中国古代的镜子看起来像画中的那些吗?你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来看看每一个时期的铜镜。
铜镜在铸造早期一般是素面无纹的。战国以后,大多数镜子的背面都有漂亮的图案,每一次的设计风格都是不同的。战国时期有两种镜子:厚镜,后边有平齐边,后边有线圈;另一种是极薄的,边缘卷曲,图案一般在细的地线上印有各种主题。战国时期,铜镜用宣田作反光涂层,再用细羊毛擦,宣田制成镜面磨药。当时,当时的玄锡就是现在的水银。有的战国铜镜在地下已埋藏了两千多年,但仍然保存完好,出土时还没有生锈,镜面黑光如漆,甚至还可以照人。
到汉代,铜镜的应用范围更广,图案更加丰富。铜镜上铸出了字母。碑文刻在镜子背面。大部分的铭文都是好运的象征。常见的图案有平气纹、星云纹四神统治线等。四神是四个方位角神:苍龙、白虎、朱红鸟和黑龟。汉景碑文多为七字韵,祝愿人民平安幸福。西汉时期也有一面小平面镜,上面刻着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字样。这面镜子是爱情的象征,男男女女互赠长篇纪念物,埋葬死后的坟墓,表明生与死是不会忘记的。
汉镜中另有东王公西王母、伍子胥等车马人物镜,立体感很强。西汉也有一种透明的镜子。光线照在镜子上,但镜子背面的图案可以清晰地反射到墙上。这种透光镜现象,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已有详细的记述。唐代经济文化繁荣,在唐玄宗开元、天宝鼎盛时期,铜镜是贡品。唐镜包括精加工金银扁花鸟镜、嵌螺镜等,再加上镀金、贴银、镶玉等工艺。唐镜除了圆,而且还有大量的向日葵等植物的形状。
唐镜镜身厚,镜白如银。大直径40厘米以上,小如银元大小,有的有镜面手柄。唐镜图案华丽,反映了唐文化的繁荣和开放,内容丰富
四羊方尊的特点是什么?
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它的造型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 浑然一体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才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四羊方尊 (商代) 通高58.3厘米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代方尊的代表 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达34公斤,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长颈,高圈足。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
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
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
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征一致。四羊方尊从造型与铸造特征方面考古学者认为是典型的商代青铜器,但出土地湖南当时是“荒蛮服地”如何会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一般认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
有些专家推测宁乡一带可能是商朝的一个方国;有人怀疑是后来带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类说法均缺乏相关的证据。
“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颈,圆腹或方腹、圈足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尊的铸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点是在器表的合范处多饰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满了精密繁缛的云雷纹、兽面纹、蕉叶纹,整个器物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类似像四羊方尊这样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属于国家文物,市场上不许流通。 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读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以羊为造型的器物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制作几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认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件器物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由于这件杰作达到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一度被误以为采取了新的铸造工艺。 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首先,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商代国都所在的河南安阳小屯发现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条有关商王室对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条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见羊作为祭祀的牺牲用量很大。 羊的个性也使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了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中国古代一种独角怪兽獬豸也被认为与羊有关,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后世以独角兽表示法律与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在这里,羊与祥不仅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赋予的上述种种秉性使然。 羊是带角的动物。角是许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类创造的神里许多带角,如中国古代战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带角的神与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为人头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习见用羊角、牛角、鹿角为饰物,其含义有: 1、最早头上戴角、身披兽皮是为了狩猎时诱惑野兽的需要; 2、氏族节庆日,参加舞蹈的人头上戴双角或有角假面; 3、阶级分化后,部落酋长、显贵才戴羊角,有表示权力与尊荣之意; 4、巫师礼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约有四十余种字形,字形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便是突出双角。 古人有“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的说法,羊是各种艺术形式着力表现的对象。新石器时代有陶塑的羊,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山西曲沃北赵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晋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东汉有百戏吉祥画像石、东晋瓷器中有羊首壶。清代喜欢用三羊组成工艺品,意寓“三羊(阳)开泰”。 《易》中称羊者有三卦:〈兑〉为羊、〈夬〉中九四有“牵羊悔亡”、〈归妹〉上六有“士刲羊,无血。”羊在易学家的研究中被借为“阳”的象征符号。夏历正月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属三阳,“正月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阳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属“阳”。故历来以“三阳开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有万物更新的象征意义。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征,古有“钟律和则玉羊见”的传说。因羊与阳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爱,性情柔中有刚,故人们以“羊”作“阳”的代号与具象符号,民间的绘画作品中,也用羊来表现“三阳开泰”、 九羊启泰的主题。 广州著名的五羊传说很美丽,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与五谷联系在一起,晋裴渊《广州记》“五羊衔谷萃于楚庭”,也许包含了一些今天无法穷究的古老文化密码。 有意思的是,羊在许多文化背景中都充当过特别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征意义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传统中,山羊角是“太阳”,牛角是“月亮”,太阳说与中国古代“三羊(阳)开泰”演绎的羊与太阳的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头胎羔羊(或称为圣约翰的羔羊),被视为春天胜利的象征。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各类场合中,小羔羊是祭献的牺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驱邪的象征意义,原始的基督教教义甚至指基督为羔羊,约翰对耶稣就说过“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犹太教中用两只公山羊作“赎罪祭”,就是人们常说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着力表现羊的青铜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又有替代羊作为牺牲献祭给神明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了对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关于羊的种种观念。对于当年羊尊的所有者来说,不是一件不能说话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国之希望所系。
保定博物馆两匹铜马来历?
保定博物馆两匹铜马是徐水防陵汉墓出土的两尊东汉铜马,昂首竖耳,似为嘶鸣,动态感十足,其中一尊高1.16米、身长0.7米,另一尊高1.13米、身长0.66米。是目前我国出土铜马中最大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两尊东汉铜马是该馆镇馆之宝,“曾代表河北文化、保定文化走出国门,多次参加国外巡展。
据民国初期《徐水县新志》记载:“房陵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系一高大土阜,至今多有冢墓,房陵其一也。”据传,当年该地有人看墓,渐成村落后,取名房陵,后“房”演变为“防”,改为“防陵”。据史料记载,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侯,置樊舆侯国,建樊舆城为国都。第一代樊舆节侯刘修传子炀侯刘过伦,刘过伦传子思侯刘异众,刘异众传子顷侯刘土生,刘土生传子刘自予,前后共五代樊舆侯。至公元8年王莽篡位时,刘自予被削去侯爵,贬为庶民,樊舆侯国废除。防陵五座汉墓墓主人就是这五代樊舆侯。
防陵汉墓群位于徐水县城东南,分布于大因镇迪城古城遗址西北,由五个单体墓组成。五座墓除1号墓与2号墓大致呈东西排列外,其他自2号墓向北至5号墓大致呈南北走向。
1981年,村民取土时将2号墓破坏,河北省文研所、保定地区文管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有铜马两匹、铜龟纽印一枚,还有铜镜、钱币等一百多件文物。
四羊方尊上刻的是什么文字底部?
四羊方尊上刻的是金文,金文因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故又叫做钟鼎文。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