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集代表作品是什么,想系统了解下鲁迅的生活?
不用担心时代不同鲁迅文章会过时。真正的大师的作品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鲁迅就是这种大师。鲁迅的作品可以从《朝花夕拾》入手,散文,可读性极高。里面也有鲁迅生活的种种痕迹。看过一版鲁迅博物馆馆长导读版的《朝花夕拾》对此书写了详尽的导读,以及大量注释,值得一看。
鲁迅之子周海婴所著的《直面与正视——鲁迅与我七十年》从鲁迅之子这个特殊的角度写了他印象中的鲁迅,以及鲁迅生前身后的种种事情,不乏很多“秘史”和趣闻,可以看到鲁迅作为父亲的温柔样子,和鲁迅交往的各界朋友的日常,还有关于鲁迅之死的疑问,以及鲁迅去世后,鲁迅家人遭遇的种种,不同与各种所谓专家研究鲁迅的文章。更有血有肉,看到鲁迅普通人又不普通的一面。
还有一本故宫前副院长李文儒所著的《鲁迅画传》里面有大量的鲁迅博物馆馆藏的图片,记录从鲁迅小时开始,一直到鲁迅去世,全景再现鲁迅的一生,可以系统认知这位“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
琐记的内容?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琐记》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作者是鲁迅先生。
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属于讽刺意味风格?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散文、杂文为主,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最多,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语文常识,初中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讲的。
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揭露和评判为主,并不具有讽刺意味。鲁迅先生是思想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其去讽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真的做不出来。鲁迅先生小说的总体风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断然不会讽刺底层社会不幸的人,他只会委婉地批判他们。
我国的讽刺小说真的不多,我只知道《儒林外史》属于讽刺小说,《聊斋志异》里有几篇讽刺科举制度的小说。倒是国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讽刺小说,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以及“四大吝啬鬼”等等。
同国外的作家比起来,我国的作家普遍比较严肃,喜欢写正统的文字,缺乏幽默感。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尽管现实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从小说《阿Q正传》里,我真读不出讽刺的意味来,我读出的尽是人性的弱点,以及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在《故乡》里,即使是杨二嫂那样的刻薄人物,鲁迅先生也很理解她,都是生活所迫,并不具有讽刺意味。
鲁迅先生虽然没有讽刺别人,但是敢于讽刺自己,比如其《自嘲》一诗,写到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嘲讽自己,实际上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
又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友邦惊诧论》,人们普遍认为该篇讽刺意味十足,我却读出了民国政府的无能,以及社会的悲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讽刺,读过之后顿觉义愤填膺。
鲁迅先生的作品要么是无情的揭露,要么就是深刻的批判。鲁迅很有骨气,被称为“民族魂”,作为思想的觉悟者,他以慈悲为怀,时时刻刻在唤醒人民麻木的神经。他不会讽刺劳动人民的,更多的是同情,因为他比谁都更加了解人性,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
朝花夕拾全书共几篇文章?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在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文集,共十篇。
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采用不同方法,或抒情、或叙事,时而议论,时而抒情,以深邃挚忱的语言,勾画了一个纯美的艺术世界,显示出鲁迅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感悟与喟叹。热风是什么体裁?
《热风》指的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热风
别名
鲁迅杂文集
出版物类别
杂文集
语言
中文
作者
鲁迅
出版时间
1925年
作品体裁
杂文集
创作年代
1918年到1924年
萧红成名作品?
成名作《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迺、廼同义),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其小说具有鲜明文体特征,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主要作品有《孤独的生活》《呼兰河传》等,于1942年1月22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