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黄宾虹代表作品的特点

需要观察书法大家创造的意图和意境”经过上面几个阶段说明临贴将伴随我们书法爱好者的大部分时光;书帖都会很直接有用的帮到书法爱好者,所以我认为临贴确实会伴随书法爱好者的终身,马丁夫人同意让徐悲鸿来鉴赏挑选字画。...

黄宾虹代表作品的特点,高级爱好者资深专业人士和大师的区别是什么?

艺术本身并没有专业非专业之分。所谓的专业人士不过是以此为职业者,比如中小学和大学的老师,人们误以为他们就是专业的,其他就不是专业的甚至是不好的。这完全是错觉。艺术其实是技艺和修行,全在于自己。专业并代表水平一定高,业余也不代表水平一定低。至于大师,是要经过时间验证的,自封的纯属吹牛。发几张我的作品,供大家参考交流。我就不是专业的,因为没拿这个当职业,純屬于热爱。

是不是书法的终身事业?

书法爱好者,临贴的问题,我认为要分为不同的阶段。是不是终生都要临贴?个人认为是需要的。

临贴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临摹,从字形笔画入手,可以叫做描红或者摹书。比如我小时候是把一个书法放在下面,上面用很薄的纸一笔一笔进行描写,也就是所谓的描红。到了有一定的底子就可以把碑文碑帖放在旁边进行临摹,逐一进行摹写。可以一个字练习无数遍,亦可以通篇摹写。那种方法适合自己就用那种方法。这个阶段就是把帖文内容尽可能的临摹的“像”。

由于古人书体各有千秋,楷书的大家就有许多,临摹楷书可能需要许多时光。再从楷书转向行书草书,过程就比较枯燥乏味,需要不少的恒心和毅力!

第二个阶段我觉得就没有那么乏味了,因为要临的是帖文的“意”,需要观察书法大家创造的意图和意境。譬如古人在每个不同阶段的书法都会不同,要把古人的笔意当成主要学习的重点,这个过程需要花费的不仅是时间和体力。更重要的是思考,使自己多去理解古人的笔法意境。从中融汇贯通,最终达到“形神结合”,使自己的书法有长足的进步!

第三个阶段则是糅合熔炼,从中找打属于自己的书体,也就是从古人的碑帖中走出来,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不像”。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自己的风格都各不相同。要想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书体风格,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像启功先生的书法自称一体,挥洒自如;杨再春老师书法中把魏碑的笔法经常用在自己的行草书法上面,使他的书法飘逸灵动,富有活力!

经过上面几个阶段说明临贴将伴随我们书法爱好者的大部分时光。即使有了自己风格的书法以后,还是要经常去读古人书帖,使自己进步。所以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书帖都会很直接有用的帮到书法爱好者。所以我认为临贴确实会伴随书法爱好者的终身!

你觉得一代大师徐悲鸿怎么样?

徐悲鸿曾自筹20万银元买下,自己节俭到看见学生苹果皮削厚了,都要提醒一下,穿打补丁的衣服更是司空见惯。光凭这些,一代大师徐悲鸿就值得敬佩。

花“双份”钱买国宝

抗日战争爆发,徐悲鸿四处办展览为抗战筹措资金,长沙、广州、香港、新加坡、印度等等。

在老朋友香港大学教授许地山的帮助下,徐悲鸿在香港大学也举办起了画展。同时,许地山邀请徐悲鸿到家中做客,并且说了一件受人之托的事情。

一位在中国生活很多年,曾是德国驻华外交官的德国人去世了,生前酷爱收藏中国字画,临终遗留四大箱在女儿马丁夫人那里。马丁夫人对字画一窍不通,准备找个内行人卖了,她找到了许地山,可是许地山是个外行,恰好此时徐悲鸿来了,许地山就向徐悲鸿说了这件事。

图/许地山

徐悲鸿很感兴趣,让许地山尽快和马丁夫人联系,他想尽快看到这四大箱的东西,说不定有他朝思暮想的。

马丁夫人是外行,也不了解蜚声画坛的徐悲鸿,对许地山的推荐有点将信将疑。为了打消马丁夫人的顾虑,许地山邀请她到画展上看一看,并且详细介绍了徐悲鸿。最终,马丁夫人同意让徐悲鸿来鉴赏挑选字画。

在许地山的陪同下,徐悲鸿拜访了马丁夫人,马丁夫人很爽快,一下子把四个金丝楠木大书箱都搬了出来。徐悲鸿看着讲究的书箱,相信其中肯定有不少精品字画。

徐悲鸿看了快三个箱子,并没有表现出想买的意思,这令马丁夫人很惊讶。其实,火眼金睛的徐悲鸿已经看中了第三个箱子中的一件。

图/《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当徐悲鸿看到这幅唐代白描时,激动的手都在颤抖,《八十七神仙卷》是很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忙着去接电话的马丁夫人并没有看到徐悲鸿情不自禁的表现,还走过来,轻声问:“徐先生有看中的字画吗?不会一件都没有吧!”

徐悲鸿谦虚的说自己没那么多钱,今天就拿一件吧!说着拿起了这幅没有作者姓名的白描人物长卷。

马丁夫人虽然不懂这些字画,但是人还是很精明的,她知道徐悲鸿一代大师,看上的作品肯定不一般,于是就盘算坐地起价。她让徐悲鸿先开价,徐悲鸿拿出了随身的一万现金,问马丁夫人是否能买下。

马丁夫人开始打哈哈,说有很多人看上这幅作品。许地山帮忙调和,请马丁夫人开价,她要求再加两千元现金和五件徐悲鸿收藏的明清字画。

图/后人赋色

一番讨价还价后,一万元现金加五件明清精品字画达成了这次买卖。徐悲鸿经常购买收藏字画,坐地起价更是见怪不怪,每次他宁愿多花钱,也要买下,这次马丁夫人再多要两件藏品估计徐悲鸿也会答应。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惊世之作呢?

这幅作品长292厘米、宽30厘米,白描了87位神仙,没有施以颜色,没有落款,不知作者是谁,但是徐悲鸿根据历代鉴定记载以及自己丰富的经验,确定这是唐代的绘画艺术绝品,极有可能是吴道子的手笔。

徐悲鸿闭门不出几日,研究这幅绝品,越看越确定当时的眼光没错,他有一枚“悲鸿生命”的印章,此刻激动的加盖在上面,并且根据内心的感受写了题跋,将此画命名为《八十七神仙卷》,用“换到金丹凡骨安”来表达内心的欢喜。

徐把它存在香港银行,可还是担心遭遇不测,于是又取出来带在身边,在新加坡展览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等地很快被日军占领,徐悲鸿准备辗转回国。

他收藏画作不是为了“藏”而是要展示给人看,可以学习,临摹,很多名家赞叹《八十七神仙卷》是妙品,神品。徐悲鸿不知道的是,此时已经有人盯上了《八十七神仙卷》。

1942年5月,徐悲鸿为了给抗日筹集资金,即使空袭警报不断,还是在昆明武城路举办了画展,开展第一天门票收入就高达10万元,第二天,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还延长了展览时间,徐悲鸿将募集到的资金全部捐给了云南省政府。

5月10日,徐悲鸿在云南大学办公室整理资料,听到空袭警报,就和大家一起跑进了防空洞,待警报解除回来发现寓所的门被撬了,《八十七神仙卷》和其他三十多幅字画被盗了。国民党云南省政府收到徐悲鸿的报案,立刻派人调查限期破案。然而,《八十七神仙卷》犹如人间蒸发,杳无踪影。徐悲鸿为此大病一场,从此患上高血压。

两年后,在重庆的徐悲鸿收到了一份信,是他的学生住在成都的卢荫寰寄来的,卢荫寰在信中写道,她看到了老师丢失的《八十七神仙卷》。

原来,卢荫寰和丈夫曾随朋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家做客,主人拿出了这幅白描绝品供客人观赏。卢荫寰夫妇认出了是老师徐悲鸿丢失的“生命”,回家合计准备报案,又担心打草惊蛇,所以就先写信给老师商量一个完全之策,以免国宝受损。

见信,徐悲鸿激动万分,立刻收拾准备前往成都,又突然改变决定,取消行程,因为他前往成都的消息一旦传出去,持画人为了避免惹上祸端,可能会销毁画作。

最后由别人代自己去成都,这位持画人要20万银元加9幅徐悲鸿的作品,才肯成交,一口价,拒绝还价。当时,北京一座四合院才1万银元,徐悲鸿不分白天黑夜的作画筹钱,很快把钱和作品送到了成都。终于《八十七神仙卷》又回到了徐悲鸿手里。花了双份钱,买了两回。

1953年,只有58岁的徐悲鸿脑溢血去世,临终委托夫人廖静文女士把自己的作品,省吃俭用的收藏品一千多件,以及图书画册一万多件,全部捐献给国家,这其中就包括《八十七神仙卷》。

买画阔绰,生活却节俭的令人惊讶

徐悲鸿有多节俭,看看他的学生怎么说的?

冯法祀,著名油画家,曾是徐悲鸿的学生,据他回忆,1946年他到老师徐悲鸿家做客,徐悲鸿给他拿了个苹果,他就用小刀削起来,没注意原来徐悲鸿一直盯着他看,当他吃的时候,徐悲鸿说他皮削的太厚了。想起以前特穷的时候,苹果核都啃的干干净净。

徐悲鸿已经是校长了,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而自己不断资助学生颜料。自己用的颜色牙膏管,用到最后,拿滚子挤出最后一点才舍得扔。

图/冯法祀

当时学生们大都在附近的饭馆吃饭,一块钱吃七顿,每顿一菜一汤,徐悲鸿经常让学生替他买两个白薯在画室吃了,就当一顿午餐,去博物馆一呆一整天,包里只有两个面包。徐悲鸿经常饥肠辘辘的到家,不是他吃不起饭,感觉是他一秒钟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画作。

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为了能给丈夫一些帮助,家里的水电都用的非常节省,被子都是非常破旧,徐悲鸿当时一个月能有几百块的工资,真的是非常高了,但是他们的家里过得非常拮据,子女一样艰苦朴素。每个月发工资,一大半很快就没了,都用来购买字画,或者还上个月欠的字画钱。

图/廖静文陪伴病床上的徐悲鸿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只可惜懂徐悲鸿的廖静文出现的太迟,只陪伴了徐悲鸿人生的最后七年。如果徐的前半生就拥有廖静文这样的良人,也许徐也不会多年体弱多病,身体孱弱,五十多岁就离世。也许徐悲鸿会续写更多传奇,教授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把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结束语

徐悲鸿一代大师,为绘画事业贡献了一生,想的都是为“公”,达到忘我的境界,令人敬畏!

黄宾虹的山水画如何欣赏?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黄宾虹的山水画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欣赏得了的。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重要的山水画家,欣赏其画,“黑”是画面的最大特点,他用笔元气淋漓,笔力圆浑,“黑,密,厚,重”让人记忆深刻,黄宾虹提出的“五笔七墨”之法,以笔为骨,诸墨荟萃,呈现浑厚华兹之气象。黄宾虹最大的贡献是在笔法、墨法上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影响后学几十年,上百年。

黄宾虹肖像

欣赏黄宾虹的山水画,先得了解黄作画的法理,洞察他的思想,知晓他在世的生活状态,观其画,别被一山一树表象误导,观的是其画面的“气”,那是一股流动的气,是一股酣畅的气,是画家排泄内心思绪的气。

黄宾虹山水

年少不碰黄宾虹,习山水之人,一上来就操黄宾虹,十有八九会走歪路。这都是好多山水画前辈总结的经验。

黄宾虹山水

想当年,黄的后人背了老先生的画进浙江博物馆,工作人员展开一看,都不敢接受,这样的“黑”画,送谁谁不要,现如今,见到老先生作品已为天价,已是后悔不已!

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山水画有哪些显著特征?

宋代绘画承唐人衣钵而广题材,广技法,这与徽宗喜好有很大关系,称之为院体画,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刘、马、夏四家。另一派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形成了早期文人画的雏形。及至元代,院体画萎靡,文人画大兴,注重尚意,形成了了写意画的开端,主要代表人物是倪云林,王蒙,黄公望,吴镇史称元四家。明代绘画从整体上不及元代,画风,思想都没有什么超越元代的方面,代表人物有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四家。清代绘画在明末董其昌一振之后,及至出现了两位中国画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八大山人与石涛。二人之后画风主要以摹古为主,主要人物是四王,吴,恽。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开一代新风的扬州八怪,无奈在当时不被画坛所重视,及后二百年间无巨擎。至晚清民国,以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为开端的整个民国,高手云集,灿若群星,西风东渐,流派分呈,宋,元以后无此景象,建国后及至七十年代名家多为民国后起名家如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

他用的是什么质地的宣纸?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適合自己用的笔墨纸等是画家十分重视的事,李可染用纸十分讲究,他三次造访泾县造纸厂,曾对工人三鞠躬,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李可染是十分善用积墨法画山水的大师,另一善用积墨法大师是黄宾虹,山水积墨法很难,宣纸上画第一遍墨色活泼鲜润,积墨法层层加上去,不擅此法便会出现板.乱.髒.死的毛病,故积墨法需很深的功夫,并对用纸有很高要求,八十年代初李可染给泾县宣纸厂厂長写信提出对纸的要求,后又几次写信提出按具体要求为他特制1千張纸,要求的主要内容,皮料至少占80%,(这其实是特种净皮的配料要求),能层层加墨,淡墨上加浓墨仍能保持筆触,不漫漶乱洇,(这是对画好积墨法很重要的),他还要求用传统古法制作工艺,这要求很高,古法工艺工序多而复杂,例如造纸增白,古代靠自然漂白,现在为缩短生产周期,采化学漂白,或虽保留自然漂白工序,但时间缩短,用化学漂白弥补不足,化学漂白对纸性起破坏作用,大大缩短纸使用寿命,自然漂白需将原料放山坡通过风吹,曰晒,雨淋,使其脱色和除去杂质,这往往需一年半或更長时间。 李可染积墨法从黄宾虹而来,但黄着力处在笔,李着力处在墨,李可染从黄宾虹处学到传统的以暗写明的方法,又渗合了西方绘画的色光处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带有光色因素的积墨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顺便讲李可染用墨,用过古墨天香墨,用上海墨厂產的中国画院定版墨,画牛用曰本产的花仙墨汁,画七幅万山红遍其中有几幅用购买的清宫藏硃砂。

万山红遍,在一次画展中,展厅里复原的可染画室。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