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尊夙代表作品

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16岁的代善第一次跟随努尔哈赤从征哈达、辉发、叶赫等国,命贝勒博克多领兵一万余,扈尔汉一面让护送的五百户斐优城女真在山上树栅扎营。代善与兄长褚英乘机率领军队登山而战:...

尊夙代表作品,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几子?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又称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1616年(天命元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为四大贝勒之首,以序称大贝勒。

代善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及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1635年(天聪九年),代善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1636年(崇德元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被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代善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压抑。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逝世,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1648年11月25日(顺治五年十月十一日)病死于北京,终年66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1671年7月(康熙十年六月),追谥曰烈。1754年10月(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1778年2月(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

人物生平

少年从征

代善与兄长褚英,均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妃(原配发妻)、第一代大福晋佟佳氏(名哈哈纳札青)所生。

代善年轻时即参与了统一女真诸战役,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 ,16岁的代善第一次跟随努尔哈赤从征哈达、辉发、叶赫等国,论军功封贝勒。

代善很早就内佐国政,外统重兵。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代善与长兄褚英奉命随叔父舒尔哈齐,与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等领兵三千,往斐优城,迎接东海女真瓦尔喀部斐优城主策穆特赫部众归附。他们到达斐优城后,收四周屯寨约五百户。三位贝勒令费英东、扈尔汉带兵三百护送先行。不料乌拉部贝勒布占泰闻悉,命贝勒博克多领兵一万余,潜伏在图门江右岸的乌碣崖一带,于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突然冲出,拦路截杀。扈尔汉一面让护送的五百户斐优城女真在山上树栅扎营,遣兵一百守卫,自己率兵二百与敌军列营对峙,一面派人将乌拉部拦劫之事回报三位贝勒。

第二天(农历二月二十日)夜里,三位贝勒领军赶到。面对大军突袭的严重威胁,褚英、代善对着全体官兵,策马愤怒说:“吾父素善征讨,今虽在家,吾二人领兵到此,尔众毋得愁惧。布占泰曾被我国擒捉,铁锁系颈,免死而主其国,年时未久,布占泰然是身,其性命从吾手中释出,岂天释之耶?尔勿以此兵为多,天助我国之威,吾父英名夙著,此战必胜。”这一番话言语虽然不多,对鼓舞士气却有很有作用。当时建州女真军队只有三千,而乌拉部的军队则多达万余,而且是早有准备,以逸待劳,双方实力对比相当悬殊,建州兵丁能否冲破敌军包围安全返家,已是一大难题,要想打败对方,更是谈何容易。褚英、代善的话无疑起了很大的鼓舞,建州兵们齐声叫喊说:“吾等愿效死力,遂奋勇渡河”。

代善与兄长褚英乘机率领军队登山而战,直冲入敌军大营,击败布占泰截路的一万乌拉兵。在两军对垒之时,代善催马前行赶至对方主将博克多近处,探左手,一把攥住了博克多头上所戴之盔,挥刀将其斩于马下,又斩杀了博克多的儿子。

此战,建州女真兵生擒常柱父子及其弟胡里布贝勒三人,斩人三千,获马五千匹,铠甲三千副。

凯旋回师以后,努尔哈赤因代善奋勇杀敌,就赐与代善“古英巴图鲁”美号。“古英”乃满文音译,意为“刀把顶上镶钉的帽子铁”,巴图鲁为满语中“勇将”之意。既英勇,又硬如钢铁,更是勇士之最。这个尊号,有清一代,仅为代善所独有,可见努尔哈赤对代善的英勇,给予了高度的嘉奖。

位高权重

1612年(万历四十年),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额亦都、费英东等五大臣,因不堪忍受执政的大阿哥褚英的虐待,而联合向努尔哈赤上告,努尔哈赤十分气愤,革掉褚英的嗣子身份,罢其执政(三年后处死)。

褚英被罢政以后,代善在诸子中年岁居长,骁勇善战,军功卓著,拥有正红旗、镶红旗二旗,努尔哈赤令大贝勒代善代政,并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指代善)收养。”于是代善权势显赫。

灭乌拉部

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正月,听说布占泰要囚禁所娶的努尔哈赤两个女儿,又要娶努尔哈赤先前已聘的叶赫布斋贝勒之女(叶赫老女),努尔哈赤大怒,统兵三万,进攻乌拉。

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正月十七日,代善随努尔哈赤出征乌拉部,包围乌拉孙扎塔城并且攻克,之后由此前进,攻取郭多城,又从郭多城,进取鄂谟城,并驻营于鄂谟城。 乌拉部首领布占泰率兵三万,越过富勒哈城前来迎战。

努尔哈赤的部下诸将请求出战,努尔哈赤慎重考虑,代善说:“我师远来征伐,要速战速决,最初所考虑的,是如何诱布占泰出城,今其兵已至郊野,我们反而不出击斩杀。若知如此,何必喂饱马匹,整备盔甲、鞍辔、弓箭、刀枪从自家中前来。今日不战,等布占泰娶了叶赫老女再征讨他,岂不是无可奈何了?”

于是努尔哈赤下令进攻,与乌拉步兵相距百步许,代善临阵之际奋起攻击,率军大破乌拉部,攻克乌拉部都城。乌拉兵溃走,代善追杀过半。布占泰奔走叶赫,所属城邑都归降努尔哈赤,编户万家。

和硕贝勒

1616年(天命元年)春正月初一,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国,定年号为天命。叙群臣功,代善与堂弟阿敏、五弟莽古尔泰、八弟皇太极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贝勒,以年龄为序,代善被称为大贝勒。

抚顺之战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率步骑2万向明朝的抚顺发起进攻,代善与其他贝勒大臣随从出征。军队行进了两天忽然天降大雨,努尔哈赤想要返回。

代善力主进兵,劝谏说:“我们的军队既然已经进入了明朝的边境,如果因雨回兵,还能与明朝和好吗?军机泄露,后患无穷。虽然下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但是,兵士有备雨用具,还是可以继续前进的,而且,正因为这样,敌军可能松懈,哪有冒雨远道跋涉进攻城堡的?因此,利用下雨之机,突然偷袭,犹如自天而降,敌方必然措手不及。”

努尔哈赤听从了代善的建议,撤销退兵的决定,下令前进,轻取抚顺,攻克马根单、东州等城堡五百余,获人畜三十万,代善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再建大功,获得了征讨明朝的第一个大胜仗。

萨尔浒之战

1619年(天命四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统军进攻叶赫,代善奉汗父之命,率将十六员、兵五千,驻扎在夹哈关,防御明兵。

1619年(天命四年)农历二月末,明朝辽东经略杨镐率军共约10万,号称20万(一说47万),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

努尔哈赤得到明军分路来攻的消息之后,命令诸王贝勒和大臣领兵出发向西迎敌。军队正行进的时候,哨探来报告说:“东南方向从清河城那条路上又有明军队兵来了。”代善说:“清河道路狭隘而且崎岖,不利于急行军,我们应当抵御从抚顺来的敌军。”

明朝担任主攻的总兵杜松将自己的部队一分为二,以主力驻扎萨尔浒山,自率万人渡河进攻吉林崖。当时吉林崖虽然只有数百名女真兵防守,不过因为吉林崖地势险峻,设施坚固,杜松率队数攻不下。

1619年(天命四年)农历三月初一,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等奉努尔哈赤之命,率二旗兵增援吉林崖;努尔哈赤自己亲率六旗兵进攻萨尔浒一带杜松军主力。杜军主力被击溃,伤亡甚众。后金驻吉林崖的守军在代善援军的配合下,也打败了进攻之敌,明军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都在战斗中阵亡。

三月初一的夜里,明朝北路军由马林率领进至尚间崖(在萨尔浒东北),得知杜松军战败,不敢前进,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

代善被命为前线先锋,率军直逼尚间崖,三月初二早晨双方交战。努尔哈赤率领亲卫军及二旗众兵全体离营,登上一个山坡瞭望。努尔哈赤见大明营内军兵与营外军兵汇合,就命令开始跟明军作战。于是代善就从山的左侧,也就是南坡下山到山脚下,命令他的二旗士兵下马准备步战。下马的人才四五十个人,大明军队就从西面来攻上来了。代善对努尔哈赤说:“我应当领兵前进。”随即策马迎敌,直杀入明军的队伍中。诸贝勒与各位率兵的台吉等也紧随代善杀向明军,两军混战,明军败退,进攻的明军被杀大半。随即,代善又转战斐芬山,击败明朝潘宗颜部。三月初五,代善又与其他三大贝勒合兵全歼了明朝总兵刘铤的军队,后金国取得了萨尔浒战役的胜利。

明军大败后,许多贝勒都主张杀掉前来为明助战的朝鲜元帅姜弘立等。但代善不赞成,他认为“与南面的明朝相战,不可不与北面的朝鲜相合”。当朝鲜军队元帅姜弘立率领剩余的五千兵下山来投降,因不以后金礼节拜见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发怒并欲尽斩朝鲜将卒以后快时,又是代善出面阻止,代善说“阵上和约已指天为誓,若将他们杀掉天所不容”,并建议将朝鲜军队尽数释放回朝鲜国。最后,太祖依代善所言,与朝鲜暂时达成了修好之议。

屡立战功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乘势攻占开原,1619年(天命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代善跟随努尔哈赤进攻铁岭。攻占铁岭城之后,代善率兵进击潜伏于高梁地内的蒙古齐赛贝勒所率领的万余蒙古兵,蒙古兵溃败至辽河,代善大杀其兵于辽河。

代善生擒蒙古贝勒齐赛及其生子色特奇尔、柯希克图二人、扎鲁特图巴克、色本兄弟、科尔沁明安贝勒之子桑噶尔寨等,共贝勒六名,及齐赛贝勒之亲信大臣岱噶尔塔布襄以及大臣十余人,共一百五十人。

1619年(天命四年)农历八月十九日,代善跟随努尔哈赤发兵进攻叶赫。二十二日晨,兵抵叶赫,代善和阿敏、莽古尔泰,领兵攻陷叶赫西城,努尔哈赤攻取东城,叶赫部贝勒叶赫那拉·布扬古(代善妻弟)与其弟布尔杭古遣使请降,并请代善立誓不杀。代善同意,并与布扬古及其母(代善岳母)盟誓,布扬古于是投降(后遭缢杀),布尔杭古贝勒由代善领回自己家中。

废除嗣位

1620年(天命五年)三四月间,后金国准备从界藩城迁居萨尔浒城,努尔哈赤视察并指定各贝勒兴建府邸的宅地。代善看到其长子岳托修整好的宅地比自己的好,就先后让莽古尔泰和阿敏为自己请命说自己所居之地狭小,意欲霸占岳托的宅地。

1620年(天命五年)九月初三日,代善次子爱新觉罗·硕托(岳托的同母弟弟)因为无法忍受代善的虐待而突然失踪,有人说其“叛逃”投明朝而去。在还未确定硕托是否叛逃时,代善即一口咬定硕托有叛逃之心;在找到硕托并且其本人明确表示并没有叛逃后,代善还是向努尔哈赤跪下五六次请求斩杀硕托。代善的要求遭到了拒绝,努尔哈赤释放了硕托。

努尔哈赤由此开始调查代善给予两个前妻之子的待遇问题,发现代善之子岳托、硕托所领有的资产均比其他的异母弟弟差。因此努尔哈赤怒斥代善说,你也是前妻的儿子,何不想想我不是对你更亲近吗?你怎么就被后妻蒙蔽得虐待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呢?何况我待你一直是特选良好的部民让你专管,你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将优良的部民赐给岳托、硕托呢?

努尔哈赤让岳托、硕托与代善分家,并公开宣布废掉代善的太子之位。

代善被废除嗣位后,于1620年(天命五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亲手杀掉继妻以向汗父谢罪,努尔哈赤要他与诸弟发誓,今后如再怀恨众贝勒、大臣,甘愿受天地处罚。努尔哈赤宽容了代善。代善尽管被废除了太子位,但仍得为四大贝勒之首,参与治理国政。

进攻明朝

1621年(天命六年)农历二月,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这四大贝勒分月值理政事。

1621年(天命六年)农历三月,代善率领正红旗、镶红旗二旗兵丁,跟随努尔哈赤,攻克沈阳、辽阳。同年农历七月,辽东镇江(明代辽东地名)兵民起义,代善奉努尔哈赤之命,和莽古尔泰和督堂阿敦,领兵二千,迁移金州沿海居民于复州。同年农历十一月,代善在银库取银六万六千两,分赐八旗官兵。

1622年(天命七年)农历二月,代善与皇太极率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三旗,去义州驻防,斩杀义州拒绝降顺的汉兵三千人,又将右屯卫汉民四千五百五十七丁、八千八百六十四人及马、牛、驴三千余匹(头),驱往金州。同年农历四月,为示友好亲密,金国汗、贝勒与来归的蒙古诸贝勒“结成亲家”,代善的亲家是莽果尔额驸父子、绰尔济、密赛、伊林秦、额布根、伊思阿布和代青之子拜音岱,其蒙古亲家之多,超过阿敏等其他贝勒。他又带领杜度贝勒、济尔哈朗贝勒和扬古利总兵官,率兵一万余,前往广宁换防。

1623年(天命八年)农历二月,代善偕二贝勒阿敏,领兵前往锦州、义州一带,捉拿来此运粮的蒙古兵。同年农历六月,代善奉汗命,和斋桑古等四位贝勒,带兵二万,前往复州镇压汉民起义,获胜后返回。同月,复州复御王炳、永宁监备御李殿魁,分别向代善告密督堂乌尔古岱收受贿物,代善转告汗父努尔哈赤。诸贝勒审理后,拟将乌尔古岱处死,并指责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岳托四贝勒有过,请努尔哈赤惩治。努尔哈赤痛斥皇太极骄傲愚昧,谕令罚取四位贝勒牛录。农历八月二十日,努尔哈赤下谕,指出诸贝勒都有过错,次日,诸贝勒上书自责。代善上书说:“当初父汗指出我的过错,我不听从,犯了罪,父汗与众弟仍以礼恩养。我若不深切念此爱护,对我的过失,如仅仅伪言追悔,是我的过错,而在心中仍认为我正确,皇天岂能宽恕我?不要忘记我的过失。我每每想起自己的过错,后悔不已。今后我一定要摒弃恶行,勉励自己行善。如若再有过失,我身将遭殃祸。”

拥立皇太极

1626年(天命十一年)农历八月末,努尔哈赤病逝。由于实行汗位继承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制,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手握重兵,怀有夺取汗位的打算。

此时,势力较大有条件参加汗位争夺的有三个人:一是代善。因为代善是努尔哈赤第一个大福晋佟佳氏之子,长年统兵作战,军功累累,虽曾被汗父严责革除太子之位,但仍位列四大贝勒之首,辖有正红、镶红二旗,实力强大,而且辅佐父亲治国理政,另外代善还有五个能征惯战的儿子和亲侄子。代善之子岳讬、硕讬、萨哈廉、瓦克达,皆是英勇善战的猛将,很早就披挂甲胄,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屡败敌兵。岳讬、萨哈廉更是能文能武,聪明过人,善于从大局出发来处理军政大事,都是不得多得的人才。褚英被斩以后,他的儿子杜度一直跟随叔叔代善,唯其马首是瞻。杜度本人更是转战四方,屡建军功,掌管镶白旗。代善、岳托、硕讬、萨哈廉、杜度还是代表后金国对外交涉的“十固山执政贝勒”成员。掐指算来,代善的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能争取到汗位,因为代善系统的人丁最多,执政贝勒最多,其他贝勒难以与他抗衡。

四贝勒皇太极也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实力。四贝勒皇太极智勇双全,机警聪睿,而且善用权术,最重要的是他功勋卓著,是一位能争惯战的皇子,皇太极还是正白旗的旗主贝勒,天命五年以后深受汗父宠爱,岳讬、济尔哈朗、斋桑古(阿敏之弟)、德格类等贝勒,以及赫舍里·额尔德尼巴克什、都堂乌尔古岱等八旗高级官将,都与他关系密切,也曾誓言愿意为皇太极效劳。

第三位有可能性的竞争者是努尔哈赤的另外一位王妃阿巴亥所生的十二皇子阿济格。因为其母阿巴亥深受夫君宠爱,并且从天命五年三月起,就是后金国大福晋。因此早在天命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与诸贝勒盟誓,表示今后子孙之中勿开杀戒之时,年方十六岁的阿济格就成为了后金八大贝勒中的一员,不久又荣任正白旗旗主。而且阿济格也确实非常骁勇善战,很小的时候就披甲随父出征,而且多次都以少胜多屡败敌军。另外阿济格同母的弟弟多尔衮拥有十五牛录,最小的弟弟多铎还是镶白旗旗主。所以阿济格兄弟三人拥有二旗,母亲阿巴亥又是后金国母,所以这个集团也颇有威力。但他们这个集团最大的弱点就是三人年龄不大,阿济格二十一岁,仅是一青年贝勒,多尔衮十三岁,多铎十二岁。

另外,同处后金国四大贝勒之一的二贝勒阿敏,也是虎视眈眈。但因他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照理说是不能继承汗位的,但他身为镶蓝旗旗主,又在建立后金国过程中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因此说后金国的建立,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加之他的弟弟斋桑古和济尔哈朗,也是统兵辖民的“执政贝勒”,势力也不小,而且此人素有割据地区自为国主的想法,是不大愿意屈居诸弟之下的。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二个大福晋富察氏之子,虽因生母被汗父休离而在政治上受到严重影响,但他是正蓝旗旗主,同母之弟德格类也是有权有势的“执政贝勒”,他生性鲁莽,爱生事端,也有争当国君的愿望。

关键时刻,岳托协同三弟萨哈璘劝代善拥立皇太极。代善放弃自己登位,转而接受岳托等人的安排。因为代善心中很明白,他的势力最强,他的威望最高,他的年龄最大,他是努尔哈赤第一个大福晋所生的唯一皇子(兄长褚英已死),他是最有可能继承父位登基为汗的,其他贝勒不会也不敢起来反对。但是,他对几个弟弟的性格、抱负、才干、势力和当时的国情,也同样是十分清楚,深悉这个新汗肩负的担子之重。他知道,阿敏素有野心,莽古尔泰桀骜不驯,皇太极胸怀大志,阿济格刚强好斗,多尔衮虽小,也不愿甘为人下,何况还有汗父宣布确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自己没有力量把他们制服,使他们如同汗父在世那样听从国主的管辖。而且,半年前兵败于宁远城下,士气不振,汗父晚年的弊政又激起辽民强烈反抗。周围四面皆敌,明辽东巡抚袁崇焕利用宁远大捷,广修城池,训练士卒,欲图乘机收复失地。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也跃跃欲试,准备联明反金。朝鲜更是久欲助明反击,支持明平辽总兵官毛文龙。这种内外交困的艰难重任,代善是担当不起的。这一点,代善内心十分清楚,他的左右手岳讬、萨哈廉也非常明白。

代善在翌日向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及贝勒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提议立四贝勒皇太极为汗,以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的形式拥立了新汗。

1626年(天命十一年)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后,代善也能顾全大局,极力维护八弟皇太极的统治和权威。

参与军政

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与十四位贝勒议定君臣之间的礼仪,并且盟誓昭告天地。誓词赋予代善与阿敏、莽古尔泰三位大贝勒教训子弟的特权,他们对阿巴泰、阿济格等十一位“子弟贝勒”,有管教之权、辖束之权,如果这些贝勒藐视代善三人,则将短命而亡。

1626年(天命十一年)农历十月初,代善和阿敏等八位贝勒,率精兵一万,往攻蒙古喀尔喀扎鲁特部,生擒巴克贝勒父子及喇什希布、戴青、桑噶尔寨等十四贝勒,斩鄂尔塞图贝勒,俘获其子女人民牲畜之后返回。

1627年(天聪元年)正月初一,后金国举行新年朝贺仪式,皇太极居中,代善与阿敏、莽古尔泰分坐其左右,四人并肩端坐殿上,接受群臣叩拜。

1629年(天聪三年)农历十一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明,岳托与济尔哈朗率右翼军夜攻大安口,毁水门而入,击败马兰营援兵于城下。代善和莽古尔泰夜入御帐,不许诸贝勒大臣入内,与皇太极密议说,我军深入敌境,劳师动众人困麻烦,即使攻入明朝边境,也是敌众我寡,建议皇太极立即班师回朝。皇太极虽不满,但面对两大贝勒的共议,又不得不做出让步。当天深夜,岳托、济尔哈朗诸贝勒一起给代善、莽古尔泰施加压力,最终使代善与莽古尔泰收回成议,之后五战皆胜。后金军进逼明都北京,代善率领儿子岳托击败明朝援兵。

南征北战

1631年(天聪五年)农历八月,代善与子岳托率正红、镶红二旗兵丁,参加了皇太极发动的进攻大凌河之战,父子分领本旗兵攻城之西面。金军围城历时三月,击败总兵吴襄等来援明兵四万,生擒监军张春,迫使粮尽援断的大凌河总兵祖大寿开城投降。当时被擒各明朝官员都跪拜在地上,唯独独张春不跪。皇太极大怒,拉弓想要射死张春,代善劝谏说:“这个战俘想以死成名,何必杀死他成全他?”于是,皇太极对张春置之不理。

1632年(天聪六年)年初,代善主动要求放弃自己与皇太极平起平坐的特权。在他的坚持下,皇太极最终同意将代善和莽古尔泰的座位低于自己,分别坐在他的左右。

1632年(天聪六年)农历四月,代善跟随皇太极讨伐察哈尔,越过兴安岭之后,听说林丹汗逃往远处,于是后金军转移目标攻取归化城,大同、宣府,与沙河堡、得胜堡、张家口诸守将议和之后返回后金国。

1634年(天聪八年)农历五月,代善又跟随皇太极进攻明朝,兵出榆林口,至宣府边境外,分兵从喀喇鄂博攻占得胜堡,从朔州进取马邑,在山西大同会师之后返回。

遭受斥责

1635年(天聪九年)农历九月,因为代善私自设宴款待,并馈赠财帛给怨恨皇太极的姐姐哈达公主,皇太极登门责问代善是何居心。之后,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罗列代善一系列罪名,并予以当面斥责:“古往今来,无论强大的君主,幼小的君主,拥戴为君的,都是君主。既为君主,就要一统制令,怎能不分轻重?而今,正红旗(代善所统)贝勒等轻视君主之处太多。大贝勒以前随我征伐明国,违背众贝勒意愿欲中途回军。出征察哈尔时,又固执欲回。此外,赏罚不公,偏袒本旗。我喜欢的人,他讨厌,我厌恶的人,他喜欢,这不是离间相互关系吗?”

皇太极在历数代善罪状后,宣布闭宫不出,要众贝勒另选他人为君。于是众贝勒集议,给代善定罪,并跪请皇太极亲政。众贝勒一致谴责代善蔑视汗王的行为,拟革去大贝勒,并削和硕贝勒职,夺去十牛录人口。皇太极给予从宽处理,免革贝勒职,免夺十牛录人口。代善被责以后,克制退让,自居臣僚。

压抑晚年

1635年(天聪九年)农历十二月,代善和诸贝勒再三劝进,拥戴皇太极为帝。当皇太极要诸贝勒立誓以表忠心时,因为代善年迈,命令他可以免去立誓,代善却坚请参与盟誓。经皇太极同意后,代善对天立誓说:“代善誓告天地,自今以后,若不克守忠贞,殚心竭力,而言与行违,又或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谋逆作乱者,天地谴之,让代善不得善终。”

1636年(崇德元年)农历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31]。 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其子岳讬为和硕成亲王,世袭罔替。农历五月,代善第三个儿子萨哈廉病逝,皇太极特意和代善、岳托去浑河观看渔猎,以解代善之忧。八月初十日,皇太极就谕令郑亲王济尔哈朗等集议岳讬之过,议定的五条罪状中第一条便涉及代善。尽管这些罪过缺乏根据,难以成立,可是诸王竟将此定为大罪,拟处死岳讬或“监禁籍家”。后来皇太极下谕,岳讬免死释放,革王爵为多罗贝勒,罚银一千两。同年冬,代善跟随皇太极讨伐朝鲜。

1637年(崇德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命追论征朝鲜时诸王大臣违犯军纪之过。法司给代善定了六条罪:一、违令多收十二名侍卫;二、诬称系吏部车尔格令其多收;三、明知多收侍卫而说不知;四、以戴翎侍卫充当使令下役;五、违制在朝鲜王京养马;六、妄遣家丁私往造船处。法司拟议革代善亲王爵,罚银一千两,马匹人丁入官。皇太极召集王公贝勒大臣,当众宣布这些罪状,羞辱以后,“悉宥之”,但却斩杀庇护其主的户部参政恩克。

1638年(崇德三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代善自行检举说:“我延误了排班,可以送去法司审拟。”法司审理核实定罪,被皇太极赦免。

1639年(崇德四年)农历五月,传来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玛占率军征明均殁于军中(死于1638年,崇德三年)。噩耗传来,代善下马倒地痛哭,良久,皇太极命左右扶代善上马,且哭且行的过程中,代善再次哭倒于马下。丧礼过后,因代善家居痛悼,农历十一月十四日,皇太极率诸福晋,和代善以及诸贝勒、文武官员等,去叶赫狩猎,农历十一月十六日,至拜虎地方折回。时值冬至祭天日,打猎来到一个叫盈格的地方,代善骑在马上射獐子,马匹跌倒导致代善脚部受伤,皇太极策马至前,下马亲为代善包扎,以金巵赐酒,饮毕叹道:”朕以为兄长年高不可驰马,兄长奈何不自爱?“于是停止射猎,返回盛京途中,命代善乘舆缓行,日行十五或二十里。

拥立顺治

1643年(崇德八年)农历八月九日晚,皇太极突然驾崩。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有三位,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有其父拥有的强大的正黄、镶黄二旗作后盾,他自己南征北战二十年,军功卓著,先后荣任和硕贝勒、和硕肃亲王,并统摄六部至中最重要的户部,且豪格在八旗王公大臣中还享有比较高的威望。另一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他拥有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铎的镶白旗,人马众多,因长期受到皇太极的宠待,还得到了不少老臣的支持,所以势力相当强大。再一位和多年前一样还是代善,虽然代善虽已退居幕后数年,但他拥有正红、镶红二旗,曾经统兵出征咤叱风云三十年,为后金——清国的建立与强大,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八旗王公中,他资历最老,地位最高,又有硕讬、瓦克达、阿达礼、爱新觉罗·罗洛浑、满达海等一批封授王公爵位的儿孙,势力其实是最强大的。在议立新君的过程中,两黄旗的主要大臣欲立豪格为帝,两白旗拥戴多尔衮。

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即农历八月十四日,代善召集议政王会议,共同议立嗣君。在会议过程中,多铎提出:“不立我,论年纪,应当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

多尔衮一看自己和豪格都不会得到一致拥护,于是,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即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自己辅政。当诸王贝勒会议通过折衷方案后,代善立即召集所有文武大臣、王公贵族共立誓书,昭告天地。1643年(崇德八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6岁的福临正式举行登基典礼,继承了皇位,年号顺治。

因病去世

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1648年11月25日(顺治五年十月十一日),代善在北京的礼亲王府病逝,葬在他的世袭领地: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正红旗村。

代善的家庭得到一万两两银子的赙仪,朝廷为代善立碑纪功。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追赐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配享太庙。

人物评价

夏允彝:“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

董崇如:“东国部主岁老,其子某雄鸷非常,才略不出曩霄公之下,将来边警尚未已也。”

李民寏:“奴酋死之后 ,则贵盈哥必代其父,胡中皆称其宽柔能得众心云。凡得罪奴酋,临杀,贵盈哥多有救解云。其威暴桀骜之势,必不及于奴酋矣。”

康熙帝:“忠冠当时,功昭后世。”

昭梿:“是二人为明臣仆,乃推尊烈王至此,当时神武英略,洵可知矣。”

刘小萌:代善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勋劳。

朱诚如: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到底是怎么个来由?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的信任与邀请!中华民族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有着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超越时空,追根溯源,真诚与您一起寻“根”之旅。头条号“千凡文化”一直关注并推广姓氏文化和家训文化,敬请关注支持!谢谢

家|杨姓真的与杨树有关系吗千凡文化 2017-05-05 08:10

中华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有着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超越时空,追根溯源,今天与您一起寻“杨”之旅。

"杨"由"木"和"昜"组成, "木"特指神木,也称伏桑树, "易"就是"日升汤谷"之形意。据《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里的 “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居住在汤谷的氏族通过观察在太阳在扶桑树的升落高度来记时,称伏桑纪历。以此为原始图腾的氏族就是古老的杨氏族,最终形成了姓氏。

说起杨姓,很多人都认为与杨树有关系?其实是不然的,准确说是与神木有关联。杨姓是古老的大姓,来源众多,虽然非常复杂,但是也非常的精彩。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说法。

姓氏根祖—黄 帝

得姓始祖—杨伯侨

出自姬姓说

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关于姬姓杨氏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并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1、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末年,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据陕西出土27件青铜器之中的“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载周宣王四十二年,辅佐杨地侯爵长父的大臣“逑”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的事情。 “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长父在杨国立国,不过随着悠悠岁月,后人演绎成尚父。

2、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也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3、源于晋国太傅杨肸说

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

出自扬姓说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后来改成了杨。

出自赐姓改姓说

帝王赐姓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隋朝皇帝把许多有功之臣赐姓为杨,如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隋文帝追忆其父尉迟崇的功业,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出自改姓说

有很多姓杨的,是从别的姓改过来的。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的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如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

少数民族原有杨姓说

少数民族中原有姓杨,非常之多,比如氐族,白族、纳西族、苗族、回族都有杨姓。白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时至今日,杨姓已遍布世界每一个地区。根据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杨姓人口总数427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3.19%,是中国第六大姓,世界陈氏人口近6100万。

最后让我们一起倾听这首很给力的《杨氏之歌》,敬仰跨越千年的姓氏血脉传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杨氏之家千古名扬

古有杨家将

代代出英豪

忠诚忠良

家传清白世著英贤

文武精英层出无穷

四知垂训三相流芳

牢记祖训代代相传

同心同德尊祖敬宗

承前启后家庭繁荣

世代永保杨氏荣光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尴尬的文物无非跟sex有关。

比如: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中山靖王的「仿生铜器」,这尺度太大了,详谈的话怕过不了审,再者网上也说烂了,人云亦云也就没啥意思。

说一个知道的人比较少的尴尬文物:马王堆帛书「房中术」,尴尬到中国的专家学者羞于发布,被日本抢先发布。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种帛书《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十问》,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房中术出土文献。

汉代流行黄老之术,其实在汉代这些东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样动不动「三俗」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比如三号墓中的《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就是讲的如何「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如何前戏、如何「运动」、如何还精补脑等等之类的:

现代学者一些解读: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王堆汉墓有三个墓葬,是汉代长沙王丞相、軚侯利苍近亲属的墓葬:

保存得最好的一号汉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苍的妻子。

二号汉墓辛追老公利苍,

三汉墓可能是儿子利希,或者说他的兄弟。(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墓葬中发现的印章确定了墓主身份:

图引自:陈松长. (2003). 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 文物(8), 56-59.

出土文物结合《史记》文献记载,我们大致还原了【軚侯】的谱系:

引自:何介钧. (1982). 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页11

马王堆汉墓是在WG时期发现的,我看了社会科学院当时发布一手的发掘报告,「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房中术」:

湖南省博物馆编. (197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1), 47-57.根据当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的回忆文章,当时对这些东西讳莫如深,除了发掘者根本没人知道这一批房中术文献。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这批文献注释以后,以「中医养生类」文献《养生放》,发表极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医学刊物上。当年,日本学术交流团来访,作为学术交流,《养生方》送给了日本人,日本抢先以「房中术」文献发表。文章题目为:《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发表在三湘都市报

1980年中国古文字学会在广州召开,周先生去香港学术交流,当时饶宗颐先生询问:

饶宗颐和周鸿翔先生问我:“马王堆汉墓竹帛书中是否有房中术?”我不敢隐瞒,答复说:“有,但不敢发表。”饶、周两位先生说,国外学者很关注,希望早日发表。

一年之后,考古组顶着压力曲线出版,将「禁书」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刊登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当年,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问,马王堆医学会将《养生方》的注释本,当作见面礼赠送给日本人。日本麦谷邦夫先生很快将《养生方》作了注释,把「禁书」在日本公开出版发行。

以师或诗字开头的古诗词有哪些?

师旅审安危

师老厌分营

师师百僚

师儒昔训奖

师律候春归

师谋择累仁

师律总元戎

师为持戒尊

师言乱啁啾

师事黄公千战后

师襄掩瑶琴

师老将亦乖

师贞武德虔

师伯集所使

师老荒京都

师老资残寇

师资谦未达

师在古徐州

师在古徐州

师事少君年岁久

师事五千言

师在翟公门

师子麒麟聊比肩

师向江南去

师老厌分营

师老厌分营

师师出凤城

师君直且温

师教绛服禳衰月

师旷应律调黄钟

师贞上介辟

师游早晚回

师臣有家法

师律动清霜

师临涿鹿乡

师是蔡人

师役罢梁溠

师婚古所病

师在白云乡

师逢吴兴守

师有金篦术

师之学崇崇

师住青山寺

师旷听群木

师得天文章

师断袈裟归

师住稽亭高处寺

师行一一遍经过

师独坐南轩

师干久不息

师听此男子

师已是前身

师氏密訏谟

师年三十余

师从庐山洞

师事古先生

师子寻前曲

师襄授素琴

师言耳重知师意

师友难为言

师问寄禅何处所

师主与收珠翠后

师行亦有缘

师修历几生

师向边头去

师经非纸上

师佛在心中

师禅白石中

师应只信缘

师须引我行

师去宿山烟

师居最上方

师坐此中禅

师是浮云无著身

师当住几年

师去是闲游

师友琅琊邴曼容

师律在元戎

师以丈人贞

师意如山里

师誉振京城

师复是谁流

师言耳重知师意

师曾占几春

师亡谁去禅

师归旧山去

师仰但踖踧

师去东华却炼形

师在浮云端掩扉

师来一世恣经行

师克由来在协和

师为终老意

师为众人重

师步有云随

师情唯鹤知

师初白阁回

师在西岩最高处

师院号东禅

师言无处心

师忽扣双扉

师往杳冥间

师昭岂偶然

师在有无外

师举效浮丘

师爱无尘地

师居日得闲

师独悟如何

师住天台久

师教本于空

师居中禁寺

师辞洞庭寓

师以接人劳

师住亦清凉

师刘大喝已为卢

师名自越彻秦中

师到白头林下禅

师印续南方

师言结夏入巴峰

师资怀剑外

师经几夏我经秋

师保何人为琢磨

师离□水动王侯

师老须防有伏兵

师资稷契论中礼

师兴随唳鹤

师亲指归路

师律孰齐名

师友自相依

师诵此经经一字

师诵此经经一句

师名医王行佛令

师遭锁锁否

师不谭经不说禅

师住此安禅

师院清无敌

师心智不知

师游芳草生

师旅审安危

师禀尽名卿

师游胜事兼

师去情何切

师与雷居士

师指佛牟尼

师去趣何长

师得世情忘

师心多似我

师庵在桂中

师院高凌积翠开

师心伏岂难

师金告颜生

师翁儿即晋公儿

师旷清耳

师古不成书谩读

师又挑云把瘦藤

师欲赢粮趋建德

师之一言

师之一行

师领郡檄

师到华阳洞

师律先忧寄

师心微太漠

师师膺时奠四溟

师行银色光中地

师能横竖说无边

师气亦周旋

师旅夙严新号令

师时奉诸佛

师资足楷模

师承有涧瀍

师克非在众

师行引绳士如水

师者人之范

师者每异户

师传敢背此心盟

师传问讯谁书院

师友今千载

师友於今说郑乡

师也堂堂带上书

师王园地号山望

师座慈山几百春

师傅不能为作主

师门赖有嗣

师道辅前旒

师儒有韩孟

师法时难得

师心酷爱山

师墙童稚被陶钧

师泛钎船杨子渡

师言子归有余师

师作天台去

师昏古所辞

师匠求有余

师行不回首

师似蜚云未定居

师友系魂梦

师友相从气义同

师范如今独当家

师归古越老梅根

师自有流乳一峰矗天碧

师自有飞雪千丈挂空白

师今亦且半百强

师友相规箴

师帅重吹送

师于东隐却关情

师五十二亦多病

师亦两下如何领

师门有意无人会

师老力屈民烦冤

师心为真传

………………

全部没有注明处处 你可以在网上搜

如果还不够 我再补充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算不算明君?

来到唐朝我们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到底算不算明君问题。

毫无疑问唐太宗李世民当之不愧为一代明君。唐王朝是中国历史的巅峰王朝,以繁荣和昌盛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唐王朝三百年历史,其交织着政治的博弈,有这灿烂的文化,史诗班的浪漫,还有我国第一位女皇帝也现与期间。至今,唐王朝的荣光依然闪耀,其中最为璀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随父亲少年从军,晋阳起兵拜秦王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李世民17岁参加左屯位将军云定兴的军队,前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18岁,父亲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义宁元年(617年),19岁的李世民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攻克东都洛阳。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时年20岁。

▪四方征战纳贤士,玄武之变立贞观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并未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1 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2 击败宋、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3 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4 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团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在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帮助下,在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下。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励精图治薄赋尚俭 ,开辟盛世“贞观之治”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提醒自己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是隋末的近2倍,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著《帝范》教子,终南山病逝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在位二十三年,建丰功伟绩

▪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完善制度: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从谏如流: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百姓人心中没有怨气。丰衣足食,因此犯罪率很低。

▪经济方面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重视商业发展,出台便利条件,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军事方面

贞观二年,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令李靖出师塞北,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贞观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向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观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唐军取得多次大。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继续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文化方面

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并且酷爱书法名品《兰亭序》,亲自写《晋书·王羲之传赞》。

汇聚四部群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

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贞观元年(627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贞观十八年(644年),又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仁和宽厚的胸怀。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

唐太宗实行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外交方面

中外关系方面也迅速出现了繁盛景况。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赞曾(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贞观年间唐僧陈玄奘在印度取经,游学十余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国王的注意,这位国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开创者,亦称戒日王。经常派使者互动。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明君。

-墨骨读书

还有哪些著名的悼亡诗或者词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发妻王弗所写的悼亡诗。妻子王弗已去世十年了,他依然会在梦中相遇。“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才貌双全,对苏轼关怀备至,两人情深意笃。然而,命运捉弄人,两人琴瑟相合十一年,王弗去世了,年仅二十七岁。

王弗的去世,使得苏轼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即使过去十年了,他心灵上的伤痛仍然无法愈合,他的心在滴血。

这首诗饱含着无尽的哀思之情,字字是相思苦,句句是涕泪流。苏轼向亡妻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除苏轼之外,历史上还有其它文人也写过有名的悼亡诗,如潘岳

潘岳,又称潘安,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赋尤为出名,其中《悼亡诗三首》,是潘安为亡妻所作。下面选择一首来赏读。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你过,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若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缻犹可击。

潘安十二岁与妻子杨氏定婚,结婚以后。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两人感情非常好。这首是妻子去世后一周年写的,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看着亡妻的笔墨遗迹,睹物思人,仿佛妻子的音容笑貌在眼前。“如若存”惶惶觉得妻子还活着。

“一朝只”“中路析”,曾经是夫妻琴瑟和谐,如今一个人孤苦伶仃守空庐。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很多悼亡诗,其中《离思》广为传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其中前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沧海”,“巫山”意境深远,韵味无穷,隐喻夫妻感情深厚,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歌颂爱情的忠贞不渝。

曾经拥有过,你是我的唯一,自从你走了,我的心碎了,纵使美女如花丛,我也懒得再理会了。一半因为修道之人清心寡欲,一半因为我对你的钟爱。“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以上三位大师之作,本人喜欢苏轼与元稹的诗作,不知好友们怎么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