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孔子在观念上的贡献是什么?
孔子(又叫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孔子、孔夫子都是人们对他的尊称。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文化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仁,即爱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人道主义;义,即是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重,集体利益为重,尊重他人的利益;礼,即是长幼有序,上下有序,平等者互敬互让;智,即是爱学习、爱知识、尊崇教育,尊重知识分子;信,就是做人讲究信用,诚实;忠,就是臣对君没有二心,下级对上级没有二心,幼对长者没有二心;孝就是子辈对父母孝顺。还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严格的等级秩序,在后世更被发展成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此为“三纲”,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五常”。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言行的最高规矩。
在政治上,构建了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等纲常伦理和社会秩序;认为官员应该首先是好的学生;政府的运作应该实行“仁政”。
在教育上,开创了私塾式的平民教育,打破了奴隶主对教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不耻下问,爱学爱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取得了最高的教育教学成就。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重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范。孔子的教育学说,为此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他倡导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孔子在文学、音乐、美学、旅游等学科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通过这些,孔子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思想文化、道德价值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这套思想文化、道德价值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又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传播、继承下来。1,通过孔子的教学和授徒。孔子周游列国(14国),有弟子3000,贤者72人。这些人都继承和传播了孔子的学说。2,通过孔子的著述。孔子晚年修订《诗经》、《书经》、《礼记》、《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书籍《论语》。这些著述流传后世,很好地传播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3,通过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与,战国时代现在的山东邹县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那里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儒家学派里面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西汉的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的朱熹(他把《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让学生作为经典来诵读。)等后代儒家的完善、阐释得到发扬光大。4,通过历代封建王朝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和科举考试得到广泛传播。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以自己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为荣。5,通过历代皇家、官员、民间的神化。孔子曾被历代皇帝和官员奉为圣人、至圣、万世师表,从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起,历代皇帝先后封他为“邹国公”、“先师”、“先圣”、“太师”、“隆道公”、“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北宋仁宗封他为衍圣公,历代沿袭至清末。民间为他修庙立祠供奉,学校和读书人都要供奉他。通过这些方式,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最正统最主流的思想文化、道德价值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儒家思想文化也常常被作为一种宗教来看待,和其他宗教并列,比如:儒、释、道。
现在,孔子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40余年潜心研究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请关注、转发、评论、点赞???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理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一个字概括上面文化经典核心思想,就是"儒"字。首先,何为儒字?儒,即古代学者。《辞海》解释: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就是古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者,后来,成为孔子创立的学派的儒家专用名词。
儒,还有柔顺。听话懂事一说,《论语.雍也》孔子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这些经典学说和学术思想,基本尊崇奉行孔子学说。核心思想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
具体分头来介绍:
一,也就是上面题主所说《大学》核心思想,主要传授人们奋斗一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让自己的道德和社会的标准都达到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阐述了四个字核心思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自我管理,也就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和行动即“亲民”(包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于格物,致知,由于后面朱熹,王阳明也要提到,所以需要解释一下,“格物”就是探索研究事物。“致知”就是从“无知”达到“有知”的过程。
二,《中庸》核心思想是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人们待人处世需要遵循的道理。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上天赋予的叫做天性(善良的“率性之谓道”就是说按照天性行事就是中庸之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修中庸之道就是自我完善的修养教育。
此外该书还阐述了我们熟悉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态度和勤奋务实精神。
三《论语》是孔子的言行,由其弟子后代综合整理记录的语录体文本。可以说字字玑珠,语言语言精炼,意义深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教育各方面内容,共20篇。
《论语》主要还是论述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人才能在社会生存,避灾免祸,对于学习和教育也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对政治及治国理念也有见解,例如:“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等等。
四《孟子》被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核心思想是"性善论",提出“仁政”、主张以德治国。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中庸》《论语》《孟子》等思想道德经典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只是各个时期,为服务于古代不同朝代更迭后,朝廷的需要和宗旨,会从《论语》《孟子》这类儒家言论中,挖掘衍生,"添油加醋"研究出顺应潮流和统治需求的教科书及后儒家学说。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电视剧里的"臣妾文化"也就是从这里开启了。
再发展到宋朝,明代,儒家学说又融合了外来的佛教,禅宗,还有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从而分支出更为系统化的题主所说的程朱派的理学,还有陆王派的心学;
五,理学代表人物,集大成者是朱熹。“理”是朱熹思想的核心。朱熹说理是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他认为世界万物无非一个理字,“太极只是一个理字”。理气关系中,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是主,气是客;理为先,气为后。
朱熹还提出“致知在格物”的命题,展开他的认识论。关于知识的来源,朱熹既主张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又不否认见闻之知。他认为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在知行关系上,朱熹认为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朱熹认为人心有私欲,从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立贞洁牌坊,三寸金莲裹小脚就是从这时开始兴起。
六,“心学”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王守仁,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王阳明大儒。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对于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之法持反对态度。
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所以应另辟蹊径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他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所以人心自秉其精要。这就是“心外无理”。
针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他说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自称知道,却不去实行,就不是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与实践分不开的。这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学说的宗旨。
儒家思想到了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由于题主未提及,所以一笔带过提一下。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提倡新文化运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倡民主和科学,英文词的音译)。这些儒家,理学思想,和封建社会一起,走向衰落,丧失了正统独尊的大一统地位。甚至"打倒孔家店",受到了批判。
总体来说,这些儒家文化思想具有两面性,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社会家庭伦理秩序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同时更束缚了国人的思想,拖了中国科学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后腿,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成就一个民族的兴旺,这一系列经典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根脉,保存,延续,继承和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贡献。
对后世有何影响?
所谓《周礼》,讲的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您好!我是梧桐之树。现在我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周礼》是我国古代汉朝时期的一部著作,相传为周公旦所写。
《周礼》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猎了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中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各种典章制度的制定等;社会、家庭以及社交礼仪的确定、陈述和发扬等;还有军队的建设,战争的规律,攻防法则等;还包括农业气象,衣食住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等;还有商业、医疗,占卦问卜,以及各种手工制作,等等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为上古时期文化和智慧的宝库。
《周礼》这部著作,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它收集和整理了西汉以前的文化,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挖掘和发扬,从而促进了后世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部著作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因《周礼》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儒家智慧的根,从而造就了历朝历代的儒家大师,并为这些儒家大师著书立说,提供了原始的思想内核,极大的影响了世人的行为准则,成为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周礼》记录并陈述了大量的关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对封建国家等级制度的建立,对封建纲常人文准则的贯彻,对法律法规和条文制度的拟订和实施,对封建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意识和行为的统治,等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周礼》里有许多篇章讲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应当如何相处,遵循哪些礼仪,以及每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等等。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发扬光大了《周礼》,提出了许多名言警句,比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礼仪的建立竖立了标杆,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
四,《周礼》直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诞生,而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在教育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的教育思想,彰显了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善待生命的可贵的民族品质。
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于世,阴阳五行学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学术思想也被录入《周礼》,并得到发展和提升。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中医学说的理论基础,为中医学的建立、发展和应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周礼》对我国后世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它对后世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造就了华夏文明的独特性和伟大。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鉴于学识浅薄,回答不免有片面性,诚望诸君不吝赐教。
孔子的哪些思想是积极的?
孔子一些思想是起到积极意义的,比如孔子的思想:“德”,“仁”,“礼”。
一。“德”。孔子认为“德”的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二,“仁”。他提出以“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仁”。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三,“礼”。孔子认为“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对自己有个要求,孔子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然而,孔子一些思想是消极的。比如孔子的《三纲》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提倡《三纲》。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的《三纲》的主要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思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自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遵守的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中,孔子强调“父为子纲”是基础,而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这里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不能触指责和批评,父亲做对是对的,做错的刁匕也是对的,对父母话要百分之百地执行,不得有半点违抗,否则就是大逆不孝。直在其中是符合天理人情的。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对父母行孝的延伸物就是弟对兄的“悌”,孝与悌是人子与兄弟的行为规范。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朱熹把孝悌作为维系“父为子纲”的核心和纽带。
三纲之中,孔子对“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对应的行为规范就是“忠”。所谓“忠”就是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毫无隐瞒,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忠是下对上的社会规范理念。孔子所犯的不可饶恕的错误思想,是从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后人一错再错,一直错了几千年。
是因为三纲属于人治,不属于法制,自我 修炼,自我制约的单方面的行为,这种思想意识,对于邪恶势力和贪婪的侵略者没有任何威慑力,这种思想应得到严厉地批判。
`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墨家:“有为”是墨家政治思想的基石。其政治思想可分为“治国”与“为政”两方面。论治国,墨家首先重视“身行”的社会作用。其次, 墨家很重视“ 誉” 与“ 诽” 的社会作用。如同墨家政治思想中的“ 治国”之论一样, “为政”之说在我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也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 墨家主张“ 尚贤” 以为政。其次, 墨家为政还推崇“ 义同”。再次, 墨家之为政, 崇尚“ 耕”、“ 织”, 重视生产。最后, 墨家还主张“ 节用” 、“ 节葬” 以为政。
道家:无为而治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据此提出无为而治 、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法家:依法治国。
兵家:兵家上五度利,势,名,刑,法。下五度智、信、仁、勇、严。
直到现在都要学孔孟之道?
孔子属于儒家!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奠基人;他主张有教无类,所以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美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提倡克己复礼,以仁道治国!认为人以孝悌为始,以礼乐教化,规三纲五常,则仁德成矣!
孔子虽然曾问道与老子,但并不能说孔子就是道家的,他并没有继承老子的道统,虽然他也有借鉴老子的一些思想,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道家的道是无为之道,儒家的道是有为之道,可视之于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最主要思想传承!
孔子弟子子贡是孔子的超级粉丝,他非常崇拜孔子,称孔子为高天,日月,是天生圣人。孟子说孔子行的是圣人之道。圣人之称由此而来!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地位得到官方认可。到了宋朝理学兴起,并被定为官学,孔子开始神化,儒家开始变成“儒教”,教条形式越来越严重。
到了民国时期,保守教条主义依然盛行,所以有了五四爱国运动中的打到“孔家店”,这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落后了,我们需要复兴,我们需要变革,特别是思想上的变革!造成这些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家店”中的那些掌柜、店员,他们还想靠守着“孔家店”获利!
到了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物质越来越丰富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开始复兴了!但精神文化还是比较贫瘠的,西方文化毕竟是西方的,不适合我们。我们血属炎黄,根在华夏,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智慧传承,需要我们去发掘,等待我们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