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的艺术代表作品,杨振宁与李政道到底谁的贡献大?
这个真不一定。要看他俩闹掰之后的成就,就知道谁撒谎了。举个例子:俩人单独赛跑,甲乙都说自己是第一,但没人证明。但之后的几年甲无论参加什么比赛都是第一,乙没有名次。那之前谁撒谎一目了然。你应该看看杨震宁在美国都干了什么。中美关系最僵的时候到中国,一会儿说钓鱼岛是中国的,一会儿又说冲绳是中国的,还要求美国承认新中国当然会受到歧视了。而且杨振宁对科学界最大的贡献还不是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是他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一贡献才是最大的。别问为什么杨米尔斯理论为啥没获诺奖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获诺奖。
杨的学术水平和对科学界贡献要比李政道高;而如果论对自己母国(祖国中国)的贡献,那李与杨无法比,李对中国几乎没有什么贡献,而杨为了中国的物理学科奔走,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科学巨匠!李政道首先发现宇称不守恒毫无异议。杨振宁比李政道大五岁,他贬低李政道没有洞察力和数学能力,那他为什么还和李政道合作,他有提携后生的高风亮节吗?如果有,就没有决裂了。说明宇称不守恒是李政道发现的。杨振宁接受他他爸爸的数学基因,做了数学计算上的工作。杨振宁说是他首先发现宇称不守恒,太阳从西方升起时,我能相信一半
李政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年龄最轻的诺奖得主(57年得奖时,李31岁,杨35岁),当年颁发诺奖时李是第一得奖人,杨则是第二得奖人,当年曾听李的弟弟李学道讲过,他的哥哥极其聪明,是个超级神童,求学时小学跳级,中学跳级,大学就跳得更厉害了!而杨振宁的数学很厉害,杨在上中学时就己经掌握数学中高深的群论知识了,李政道论文贡献大,杨振宁不仅岁数大,而且圆滑老道,获奖杨振宁要求名字靠前,李政道名字靠后,这种现象的后果是李振道与杨振宁后六十年不相往来,实人唏嘘不已。
杨振宁老谋深算:一、取杜津明的女儿。二、与老婆合谋嫖取李政道博士执笔论文的第一署名权。三、被美国报废后于80多岁高龄移民中国沽名钓誉,成功"入户"并获招工成为中国院士(入户的条件是什么?中国劳动法有招82岁的老人为公务员的条款吗?)。四、抱得美人归。取比自己小54岁的翁凡,亦老婆亦保姆(不用子女照顾)乐哉,颠哉。自私自利的老谋深算,一路大获成功,即死也颠笑着。
这个只有他们两个人自己清楚,但是他们自己也许已经无法给别人说清楚了,因为当时合作时不会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没有留下能说清的依据,这个情况和牛顿与布尼兹的纠纷还不一样,如果让物理界评判,肯定会偏向杨振宁,因为杨比李的成就要大的多,比霍金牛的四个在世的物理学家,安德森,温伯格,杨振宁,爱德威腾,以杨振宁的成就最高。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李确实在这个理论上付出更多,但始终差了一些关键点的计算,杨可能天份更高,数学上的造诣更深,只用了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完成了关键点的计算,李觉得不太公平。但值得肯定的是,两位都是我等仰望的大家。
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发明者,肯定只是一个人,第二个人是加上去的。我判断李政道是发明者,杨振宁熟悉论文的发表过程,帮助发表了论文,所以名字写在前面 李政道曾经把它分析研究假设发现这条规律的过程,给大家讲的清清楚楚。反面得很彻底,二三十年前被人安排坐在一起的照片,相互都侧面不说话,两个人肯定有一个伪君子坏蛋,心中无数吗?表演真好,其中一人肯定是大坏蛋?!蛛丝马迹,李大一些。
一个合作项目,通常都是有主次负责人的,杨多次要求调整排名,而李开始没有强烈反对,这说明杨应该是事实上的主要负责人,这样,李比喻两小孩追打嬉戏是不恰当的。 杨争取排名在前,这没有什么不妥,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贡献大或资历老的排在前面,如十大元帅的排名一样有先后。 杨对我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的国际人脉圈更广,对我国帮助更多。 至于婚姻,是他们俩的事情,外人不便插嘴,幸福就行。
李政道后来发表过重量级的论文了吗?好像没有。他一直在忙着争功,忙着诋毁杨振宁,从各方面丑化杨,其实李政道才不地道呢!他游走于大陆和台湾两地,周总理希望他能为新中国的物理贡献力量,结果他跑到台湾去了,因为台湾给了他一个科学院院长当,他不像一个科学家,到倒更像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倒是杨振宁为大陆的核物理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私生活方面大家无权干涉,更无权丑化,相比之下,爱因斯坦私生活则更加糟糕,希望大家不要这个事情当作贬低的依据。
我个人认为:李政道说的是真实的。杨振宁比李政道大五岁,他说李政道缺乏数学能力和洞察力。印证了杨振宁参与了计算工作。既然李政道缺那两样能力,为什么还和李政道合作呢。都是强强联合呀。如果是为了提携李政道,就不会那样发生分歧了。杨的格局太差了。钱学森推荐郭永怀说:如果说我顶五个师,那么郭永怀顶十个师。有人说规范场理论就推导出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那是胡扯。据说他们发表规范场理论时,泡利提出了质疑,由于解释不了,泡利起身就中途退场了。至于后来发现规范场的重要性。那是以后的事情。规范场理论可能比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我更重要。单就这个事情而论,杨振宁欠理,格局与钱学森比,至少差十万八千里。
尽管各说各的,没问题,那就着他们俩的历史长河吧,自得诺奖后,他们俩人各在做什么研究,成果如何,把这段历程列出来,看谁贡献大,大者即为主要得主,因为一个有造诣,真有学问的科学家,他一生的科学研究是不会仃止的,贡献的大小也说明他们能力的大小。这就八九不離十的确定他们那一位为主了。
从古至今都出了哪位名人吗?
张王李赵遍地刘,李姓子孙遍天下。大唐盛世之后,李姓逐渐开始成为中华第一大姓,身为李姓子孙的一员,深感自豪。李姓名人太多了,下面列举几位代表人物。
宗教领袖道家鼻祖:李耳(太上老君)老子李耳西出函谷关,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字的《道德经》,由此奠定了道家思想,后来更是衍生出了道教。这本书直到现在依然是各国研究的哲学经典著作,你说他伟大不伟大。
大唐皇帝: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发展了多民族融合之风,一代明君,今人至今怀念。大唐盛世,更是很多人向往的穿越时代。
飞虎将军:李存孝“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论个人武力,可以和霸王项羽掰手腕的牛人。李存孝,唐末五代的头号猛将。
他还是《说唐》中李元霸的原型,此人的武力由此可见一斑。
赵国武安君:李牧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战国后期唯一可以对抗秦国的名将王翦的克星。可惜赵王中了秦国尉缭子的反间计,听信奸臣谗言除掉了李牧。
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秦国难统。
秦国丞相:李斯李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首席谋划者。
晚清名臣:李鸿章李鸿章因为主持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经常被后人诟病。其实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李鸿章纵使再有能力,也挽救不了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
然而他为近代中国的军事政治等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应该轻易被人遗忘。
武术家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李小龙是现代真正意义上融合中西方武术精华的伟大武术家,技击能力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来到现代恐怕也无人能敌。
唐代诗人:李白大唐盛世诗人里最耀眼的那一颗明星,浪漫诗人唯李白,千载谁堪伯仲间。
总理:李克强李克强,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心怀天下,仁爱万民。
小结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哪里都少不了姓李的人。
李姓子孙遍天下,行行皆有状元才。
还有什么李姓名人呢?欢迎大家补充一下。
杨振宁有哪些学术成就呢?
理论物理学家的梯队
关于这些问题,由于我是科学领域的创作者,我就只聊一聊杨振宁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首先,我觉得一个科学家的贡献到底是什么水平,其实是可以设立一个坐标的。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第一梯队其实就三个人: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这三个人凭借一人之力就构建了一个统一理论。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下”的物理学,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和“磁”,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种电磁波。
爱因斯坦统一了“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提出了相对论等开创性理论。
而在第二梯队当中,这些人其实都是非常接近于第一梯队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凭借自己的一人之力建立统一理论。比如:量子力学的那些奠基人,波尔,海森堡,薛定谔等等。
那杨振宁属于哪个梯队呢?他其实隶属于第二梯队,而且在第二梯队的顺位应该是非常靠前的。至于为什么呢?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就在于,大多数人对于理论物理学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些许了解。但其实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过后,人类的理论物理学在上世纪50~70年代又迎来一波大的跃进,一直持续至今,科学家们统一了四大作用力当中的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并且建立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牛顿、爱因斯坦都曾想过要提出大一统理论,但他们都失败了,而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是目前最近大一统理论的物理学理论。而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就集中在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上,他在这当中的作用,非常类似于波尔,海森堡,狄拉克他们对于量子力学的作用。所以,说他是第二梯队靠前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是如今还在世的最顶级的物理学家。
那他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成就呢?我们可以来简单的讲一下。
杨振宁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拥有10多个科学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科学成就就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杨振宁早期的科学成就。一开始他其实并不知道这个理论之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那这个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呢?还记得之前,我说到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统一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吗?杨米尔斯理论在诠释强相互作用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强力的特殊问题。我们都知道引力是离越远,力越小。但是强势强力正好反过来,是距离越近,力越小,距离越远,力越大。
这当时科学家们都很纳闷,根本搞不清楚,而杨米尔斯理论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重要性就有点类似于不确定性原理对于量子力学的重要性。想要知道杨米尔斯理论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看,那就是诺奖。
研究杨米尔斯理论的科学家当中,有5位获奖,分别是1999年的霍福特和韦尔特曼,2004年的波利泽、格娄斯和维尔切克。而在数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新千禧大奖难题”,一共七个,其中一个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缺口假设”,这么说吧,如果能搞得定这个问题,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一定会拿到的(除非,这个人超过40岁了。)
除了杨米尔斯理论,杨巴斯特方程的重要性也是和杨米尔斯理论有一拼的。不过由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很多人提到杨振宁,大多提到的是“宇称不守恒”,他因为这个理论拿到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然,江湖传言杨振宁抄了李政道,或者杨振宁如何卑鄙,我觉得这些造谣的人可能不太了解物理学,毕竟,其实宇称不守恒并非是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如果非要排个序,可能能挤到第三顺位就算不错了,而李政道呢?讲真,除了宇称不守恒,你很难找到的一个更大甚至相近的成就。所以,在刚才理论物理学家的梯队当中,李政道不可能能够排到第二梯队,因为贡献十分有限。其实,对于“宇称不守恒”最大的争议,我说的是对于两位当事人,就在于谁最先想到了“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说法是不一,但是李政道可从来没有说过杨振宁抄了自己的论文,一直以来,他们即使撕破了脸,但对外的口径依旧是一起做出来的。
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八卦,我们不多扯,我们就说它的重要性。还是粒子物理学模型,它的重要性在于启示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称性和守恒律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就像金科玉律,这也使得科学家在解释弱相互作用时碰到巨大的困难,一直举步维艰。而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还有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等科学家,做了相对应的实验证明了的功劳,彻底让理论物理学家放飞了知我,没过多久就实现了弱电统一理论。
也就是说,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一共解释了三种作用力,而杨振宁在其中两个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杨振宁也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一直以来,杨振宁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都被很多人所忽视。还是那句话,我是一位科学领域创作者,我就科学领域的事情进行探讨。杨振宁对于中国科学事业有什么贡献呢?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应该这么说:
他以一人之影响力,改变了中国近40年来的科学发展。1971年,杨振宁就开始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贡献。话说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报纸上美国护照不能去的几个国家中的中国被去掉。于是,他第一时间回了中国。当时的中国高层和杨振宁进行非常长时间的交谈。杨振宁给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介绍了美国的情况。
而他回到美国后,在多个场合下讲述了新中国的气象。在70年代,杨振宁其实多次回国,而且常常被要求要列一个“亲友会名单”,杨振宁列了很多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当时正在劳改的科学家。这些人只要和杨振宁会见后,就不会再被要求劳改,有些甚至可以继续科研工作。其中,邓稼先夫妇就是因为会见的名单中才会放回了北京。这里多补充一下,邓稼先之所以后来名声远远超过同一时期的两弹一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杨振宁写过一篇当时刷屏级的文章,当中就是赞颂邓稼先的无私奉献。(所以,有时候我十分无法理解,那些把他们拿来作比较的人,他们原本是同窗,也是几十年的故友,而且也都是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何必比较?)
下图就是70年代,杨振宁回国会见邓稼先时留下的照片。
可以说,杨振宁挽救了许多科学家的生命。这些科学家也是如今我们所赞颂的那批最杰出的中国科学家。
其次,从70年代起,杨振宁就一直在为中国科学事业献计献策。每年都会回国内,在各大高校演讲,我们熟知的“要不要建造高能粒子加速器”的事情,其实就是发生在70年的事情,当时杨振宁不主张建造,是因为他认为需要投入的资金是无底洞,而且中国当时的经济投入在这上面其实十分不划算。而且当时的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杨振宁的建议,所以即使当时的中国高能物理学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个项目也一直延后,直到成本中国可以承担,才在80年代左右修建起来。
还有,翻译出版《科学美国人》杂志,也是杨振宁提给毛主席的建议。这份科普杂志一直出版至今。
这些贡献长期被人所忽视。除了这些,杨振宁在74岁时,卖了自己在美国的房子,大概100多万美金,捐给了基金会,并且讲清华大学每年给自己的薪水全都捐给了这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在杨振宁的主持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杨振宁亲自在全世界招募顶级的科学家加入。除了高等研究院,还建立了许多世界顶级的科学实验室。82岁高龄时,杨振宁开始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讲授基础物理学。
对于杨振宁的评价平心而论,我觉得我没有任何资格评价杨振宁。我认为无论是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或者是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他们都是中国人的骄傲,都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举出一个重视艺术教育的事例?
右脑是艺术脑和创造脑。
对右脑的开发训练不够,具体表现是这样的,谢佐齐教授说:“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所以就会出现中国孩子适应不了留学生活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人们其实是很重视艺术教育的。在周朝,学生要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但是现在,艺术教育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从1980年开始多次回国,倡导科学与艺术相结合,1993年和1995年两次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参加者有科学家和艺术家。李政道认为:“下个世纪就是这两者汇合的顶峰”。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理论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核心的“质量”与“能量”是两位巨人。如今能与之并驾齐驱的,是近十年发现的第三位强大的巨人——情报。是控制论和信息论使人们发现了这位巨人。〔苏〕彼得罗维奇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只有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效的信息又大多掌握在有才华的人手中。〔日〕扇谷正造、本明宽:《自我启发百科》
信息和能量是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所表现的智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美〕爱德华?麦欧文:《能量和信息》
科学的发展是情报积累的连锁反应。〔苏〕阿尔齐莫维奇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过客,其唯一的财富是能量和信息。〔美〕巴克敏斯特?富勒
科学家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无人的境地,要想获得任何有关科学进展的真实全貌,无疑需要掌握和熟悉大量的情报。〔英〕卢瑟福:《杰出的原子核物理学家》
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佚名
在信息化社会,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过去的知识未必有用。〔日〕谷口正和:《第三感性》
信息化社会要求有不断地积极地汲取新事物的姿态。为此,需要多多了解变化,不断选择、取舍,做好知识的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对新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甄别,从中发现新的生活方式,并以坦率的态度进行再编辑。〔日〕谷口正和:《第三感性》
收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比对手率先掌握明日之事,而采取的领先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出新的方法,寻找创造性高的设想。〔日〕扇谷正造、本明宽:《自我启发百科》
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我们的新社会里,战略资源已是信息。〔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信息时代的生命线是通讯。〔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社会通讯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美〕诺?维纳:《人有人的用途》
所有的科学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法〕笛卡尔:《指导,心灵的规则》
概念和现象的统一是一个本质上无止境的过程,这种统一无论在这个场合下或是在其他一切场合下都是如此。〔德〕恩格斯:《致康?施米特》
我不相信物体,我只相信关系。〔法〕乔治?勃拉克:《索绪尔》
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还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奥〕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系统思想从工业企业、军备,一直到纯科学的深奥论题等广阔领域中,正在起着支配作用。〔奥〕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次浪潮文化强调孤立地研究事物,第三次浪潮则注重研究事物的结构关系和整体。这与我们对自然、进化、进步、时间、空间观念的深刻变化汇集到一起。〔美〕阿?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一堆大火所发出的热度和几堆小火所发出的热度是完全不同的。〔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一颗大的钻石如果打得细碎的话,这些小碎片价值之总和,无法和它原本的价值相比较。〔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和目的论的观点就是这种宇宙程序的一种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达。〔澳〕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系统论的观点总是把系统作为由从属组成部分结合成的集成整体来对待,从来不把系统当作处在孤立因果关系中的各部分的机械聚集体来对待。〔美〕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
控制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模拟和综合人类智能问题,这是控制论的焦点。〔美〕F?H?乔治:《控制论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控制论的基本问题是“能使机器思维吗?”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不是这样,而是如何使得机器能为我们做许多复杂的事。〔美〕F?H?乔治:《控制论基础》
如果17世纪初叶是钟表的时代,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蒸汽的时代,那么现在就是通讯和控制的时代。〔美〕诺?维纳
理论的知识比经验的知识要优越得多。〔英〕斯宾塞:《教育论》
只有理论才能激发和发扬发明创造精神。〔法〕巴斯德:《科学研究的艺术》
能作正确理论的人,也会创造。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德〕辛:《汉堡剧评》
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末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德〕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理论是冷冰冰的,可它能教人去获得温暖。〔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理论是无情的。可是如果遵循着它,人才不会可怜巴巴地成为无益的同情的对象。〔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苏〕列宁:《列宁选集》
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理论使我们能够辩证地观察世界,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苏〕阿?利哈诺夫:《我的将军》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法〕卢梭:《爱弥儿》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旦理论原理成为某种一成不变的、不可移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它们便会僵化。〔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再好的理论,只要仔细捉摸,总会有漏洞。〔美〕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许多理论都像一扇窗户,我们通过它看到真理,但是它也把我们同真理隔开。〔黎〕纪伯伦:《沙与沫》
最有价值的理论是从事实中得来的。〔中〕田汉:《田汉文集》
理论是建造科学大厦的“脚手架”。理论永远是临时性的,过些日子都要更新、被拆除掉。〔中〕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纯粹的理论除了争辩之外毫无价值。〔德〕利希滕贝格:《格言集》
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德〕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
按自然科学既出于人类欲穷真理之本性,故其终极目的,亦即其真正之使命,当然不能超越探求真理之范围。为真理而爱真理,为学问而求学问,固为自然科学家之本职。〔日〕永井潜:《科学总论》
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具有哲学头脑。〔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科学家的使命就是这样——永恒地探索,永无止境地追索未知事物。〔英〕约?道尔顿:《科学家的酸甜苦辣》
我认为科学家的时间应当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应当最多地用在科学上。〔英〕卡文迪斯
思想活跃的科学家经常面临着一个所谓兴趣竞争的问题:他难得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所有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所以必须对可以忽略什么作出抉择。培根说得好:我们必须决定知识的相对价值。〔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整天住在书斋里,只凭书本上的现成公式来研究科学问题(除非这些公式与实验室里的实验完全相符),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消遣。〔英〕卢瑟福:《卢瑟福》
科学家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揭示了自然界的某些奥秘,解决了某些长期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后所产生的喜悦和激动,简直是难形容的,就像是阅读最精彩的侦探小说一样,使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英〕卢瑟福:《卢瑟福》
科学家不想要财富,他们也不应拥有财富。〔法〕居里夫人:《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法〕居里夫人:《心灵的镜子》
科学研究是我俩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法〕居里夫人:《科学家的甜酸苦辣》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
我认为再没有比在几乎是未经勘探的原子核世界里的漫游更令人神往的了。〔英〕卢瑟福:《卢瑟福》
专家就是在越来越少的范围内知道得越来越多。〔英〕谚语
我怕科学,因为我只相信科学。〔法〕罗斯唐:《我所相信的》
专家就是在一个窄小的领域里把可能犯的错误都犯过的人。〔丹〕尼尔斯?波尔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英〕卢瑟福:《科学家成功的奥秘》
科学家时刻都感到,自己是科技文献这浩瀚大海中的一名游泳者。〔英〕艾?普赖斯
只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时间,科学家什么都能做到。〔英〕艾?普赖斯:《空潜战》
科学家的革命既有量的丰富,也有质的变化。〔美〕托?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未来是掌握在科学家的手中。〔英〕蒙哥马利:《现代战争中武装力量的组织》
科学家们将会使地球无止境地改换面貌。〔英〕蒙哥马利:《现代战争中武装力量的组织》
一种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他们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之喜好科学正如运动员喜好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一种人把科学看成是谋生的工具,如有机遇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种人是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知识所做的贡献却极大。〔德〕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家很少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大笔金钱酬报,所以对于工作成果带给他的一切正当声誉,他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最大的酬报是新发现带来的激动。正如许多科学家所证明的,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它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极大的幸福与满足。〔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之中,有许多新的领域等待着年轻科学工作者去开拓。只要正确选择自己的专业目标,肯定是前途无量的!〔美〕杨振宁:《杨振宁博士谈专业方向的选择》
凡是随着时代步伐而生活的人,都希望把新的科学发展当作常识,而不是深奥的学问。〔美〕克?约?戴维森
凡是有强烈愿望想搞研究的人,一定会发现他自己所要走的路。〔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
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盖彰。〔澳〕见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问题。……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中作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他们敢于怀疑、敢问。〔美〕李政道
没有好奇心的创造性的激动,……没有像挑战一样的应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英〕汤圆比:《历史研究》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条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澳〕见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我们科学的种子。〔美〕爱默生:《社交与孤独?论工作与寿命》
我们应该永远怀着好奇心去验证新观点,思考新印象。〔英〕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
好奇,是一个才华横溢者永久的确定的特点之一。〔英〕塞?约翰逊:《漫步者》
傲慢与好奇是我们灵魂的两条鞭子。后者驱赶我们插手每一件事,前者却促使我们轻率地下结论。〔法〕蒙田:《蒙田随笔》
科学家的好奇心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因为随着每一个进展,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我们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见到了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澳〕见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要保持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所发现的姿态。有了这种姿态,就能从中产生疑问和好奇心,而疑问和好奇心又是同新想法、新创造、新发明联系在一起的。〔日〕铃木健二:《人际关系趣谈》
“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们,首先要免除门户之见。〔德〕保罗?埃利希
剥夺科学家的时间,无异于公然摧残人类智慧和世界文明。〔英〕詹姆斯?查德威尔
一个天才只能精通一门科学,因此,艺海无边,智力有涯。〔英〕蒲柏:《批评论》
多数知识的秘密是平凡而最被忽视的人们发现的,而不是享有盛名的人们发现的。〔英〕弗?培根:《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
我知道以新的知识代替旧的知识,以重新整理的样式代替过时的样式,以光明的代替黑暗的是多么困难。我也知道要赢得对有疑问的事的相信是多么困难。但是更困难的是赢得支持或建立新的、从未听见过的,而且同大家的看法相对立的学说。〔英〕威廉?吉尔伯特:《磁石论?序言》
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家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是对于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美〕史蒂文?温伯格
目前大一在家上网课太颓废?
从两个方面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居家隔离,如何高效学习/工作?
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学生听课、白领停工。为了避免干扰新冠,学生上课换成了网课、线上教学。企业开工也换成了线上办公。以前以为的只要自由,我能做更多的事。其实给你更多的时间,你会变得更加无法自控而变的颓废。我是上班族。这里我提几个建议,我相信对于还是学生的你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进入角色。
上学我们要穿校服、上班我们要穿工作服。同样的即使居家学习,我也建议你能穿上正式的学习服装上网课。切记不要穿着随意,更加不能只穿着睡衣就上课了。我们的穿着可以快速帮我们定位,进入学生角色。同时更加专注于学习。改变环境能让我们更快的适应新的角色。
2、保持学校上课的规律
即使在家学习也要按照学习的上下课时间安排。每隔30分钟或者45分钟,给自己一个5分钟或者10分钟“课间时间”。这其实就是时间管理中非常有名的“番茄工作法”原理。适当的休息时长,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接收更多的学习内容。不仅学校的课堂、职场中各种公司的会议都会按照这个规律去安排。这其中是有科学依据的。
3、避免干扰
家毕竟是一个集体的环境。要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不容易。所以你需要固定一个地方比如书房等地方学习。并且带上耳机,当然最好不要听些流行歌曲,这些很分散注意力,容易让你发呆一天。你可以听一些白噪音音乐。类似的音乐很多。
第二、我是不是要废了?如何应对这种负面情绪。
当你做到了第一点,相信你不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人只要有规律的生活,有追求,并且对自我约束,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负面情绪烟消云散。
另外,大一的你以后的世界还很宽。多掌握几个技能,充实自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