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隶书的经典代表作品

隶书的经典代表作品,书法不仅仅只是技法……题主所问出自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书学上碑与帖的争论:影响书坛可真不小......规规矩矩学书法,写成了这碑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并且吸取了清代金石考据学的最新成果,据说康有为几乎把当时所有碑刻拓本和藏家名迹都全部过目。书中几乎只要是碑学方面的作品。也许更符合其时其意吧...隶书书法家排名,...

隶书的经典代表作品,为何受到康有为称赞润泽如玉?

谢谢悟空!这种问题可能关注的人不多,但,回答必须认真,有些知识点也是学书人应该了解的,书法不仅仅只是技法……题主所问出自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

这里涉及到一个观点:书学上的碑与帖。有评说,帖学主柔媚,碑学主刚质;康有为便是推碑抑帖的代表。白蕉先生:书学上碑与帖的争论,是远自乾嘉以来的事。提倡碑的攻击帖;喜欢帖的攻击碑。尊碑抑帖,掀起这个大风浪者,是安吴包慎伯。承风继起,推波助澜,尊魏卑唐的是南海康长素(康有为).....包、康两氏都是舌灿莲花的善辩者。包著有《艺舟双楫》,康著有《广艺舟双楫》,其实两楫只是一楫。这两部书,影响书坛可真不小......规规矩矩学书法,关注默杨,传递书法正源,分享书法经典。

《广艺舟双楫》增广包氏之作,写成了这碑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全书广征博引,资料极为丰富,并且吸取了清代金石考据学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北碑凡稍有一点名气的都搜罗无遗,详细地加以评论。据说康有为几乎把当时所有碑刻拓本和藏家名迹都全部过目。

书中几乎只要是碑学方面的作品,康有为就加以高度的赞扬。并总结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骨肉丰美”。

.......我想,这些足以说明康对碑之偏好。

《杨淮表记》碑,确乃古奇纵逸,朴拙真率,其章法,因石势而书,字态因字立形,疏宕天成。结字参差古拙,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深受学书者喜爱,影响了大批学书者,康有为作出此评价在情理这中。而当时的《广艺舟双楫》在思想性上,表现了康有为抛弃陈习,另辟新径的一种进取精神,力斥书坛帖学萎靡之风。而书法与特定的时代相互影响,体现着书者个性,也影响着后人对书体的喜好 。《杨淮表记》碑古奇纵逸,朴拙真率,也许更符合其时其意吧...

隶书书法家排名?

1、范曾:著名学者、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

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

2、沈鹏: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荣誉主席及艺术品中国荣誉艺术顾问。

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其行草书和隶书“刚柔相济,摇曳多姿”,以气势恢宏、点划精到、格调高逸、韵味深长而富有现代感,成为当今书坛最具代表性的书风典型。

3、欧阳中石: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品中国资深艺术顾问、山东省方志馆名誉馆长。

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其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

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后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草隶,为书界所公认。

为什么说隶书是书法入门的最佳书体?

初学书法者为何要从隶书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认识隶书、了解隶书的演化历史:

(一)按历史看:自古书家书论就有隶书为书法学习首选的倡导,其特点包括:“汉隶妙在拙朴。就像看见一丑者,第一次见觉得可笑,第二次见觉得古怪不俗,转折风流,似更妩媚。学书要得隶法、方能落入俗气。” 隶书朴拙、不造作、不轻靡,不激不厉,典雅。古有云:“不做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予以隶须宗汉,篆须味周、秦以上鸟兽草木之形,始臻上乘。”

(二)按辨识看,前有篆字,隶书作为过渡性字体,易于识读。与今之楷书、行书,又更大气古雅。隶书来源于篆书,而把圆转笔划变方折,加快了书写速度,更具实用性。初学者重点放在研究其笔意和结构即可。风格上,隶书的朴拙可为学者打下厚重的笔墨基础,后转入其他字体则不落野俗。

(三)按技法看,隶书笔法相对不复杂,提按少,平动较多,易于入门,范本多,选择面广,先把基本线条练扎实,可从历代名家经典中入门,如秀美的《曹全碑》、厚实的《张迁碑》、风流的《史晨碑》等等。隶书的技法初学者易于掌握,有助于提高初学者的自信力和成就感。

总之,名家隶书字帖有助于初学者技法的提升,同时通过一横一竖的平稳书写,不激不厉的笔法节奏,也能让浮躁情绪在书写中不断沉淀、潜移默化地把自己锤炼的更加平和静逸、淡定从容。

隶书怎么写好看又漂亮?

隶书传承至今,给世人的印象,形态扁平,笔画伸展洒脱。隶书的笔画特点,大致有如下几点:1.方劲古拙;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4.左右对开,上下灵动。好的隶书作品,都兼具以上几点笔画特征。

隶书四大名碑是什么?

1、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

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2、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3、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4、乙瑛碑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是汉代以后最好的隶书吗?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这问题问的……真当汉代以后没有隶书高手了吗?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的确不错,这是公论,也是定论。定论的一半来自业界、内行们,公论的一半来自大众。我并不是精英主义,公论下的艺术判断往往与实际艺术史发展百年后的结论相左,因为艺术的核心还是功夫深浅和创新的合理性,对这两点,大众是无从置喙的。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有他强烈的特点,如下:

1、点画来自乙瑛碑居多,将他认为的优秀的点画写法进行标准化,组成一个套系,不足处从其他汉碑选取;

2、结构来自华山庙居多,将各种不同的汉字结构进行分类标准化,组成一个套系,不足处从乙瑛碑选取;

3、点画标准化,在落笔和收束处进行夸张表现,并且大量加入偏锋比例,偶尔掺以墨法和渴笔、结构参以楷书化,外形由汉隶的扁宽改为较正方。这些举措,极大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对隶书的预期。

除了以上工作,刘炳森先生借助出版界力量进行影响力扩散是很高明的,连续不断的诗词书法集给他带来莫高的声望,几乎以一身之力做了隶书的代言人。

所有这些工作,刘炳森先生做的都富有时代创新,但也带来一些弊端:

1、点画和结构标准化了,离电脑字体近了,离书法远了。电脑字库选择的几个人舒同、启功、刘炳森的字库结果与实际作品表现最为接近,其他比如黄体、毛体、颜体等,其实虚有其表,在书法意义上不足看,这并不是偶然的;

2、协会的成功和商业的成功将刘先生的创新力彻底断绝,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一过程;

关于隶书的盛衰。

汉以后历朝历代都不断的出现隶书作品和真草篆隶兼善的大家,比如赵孟頫。

汉隶碑刻及拓本在清代除原有的保留仆,又不断有新碑出土,较有代表性的如:西汉《子侯刻石》、东汉《祀三公山碑》,《武氏祠石阙铭》.《宛令李盂初神祠碑》、《熹吊残碑》、《韩仁铭》、《樊敏碑》、《封龙山顺》,《三老讳字忌日记》,曹魏《黄初残碑》,《三体石经各、《王基残碑》、《范式碑》、《曹真残碑》等,大大丰富了隶书的学习资料,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都都繁荣了隶书的研究和创作,推动了隶书创作向纵深发展。

满清不足四百年,金石考据之学昌盛已极,擅长隶书的多如过江之鲫,郑簠、朱彝尊、金农、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黄宾虹、林散之、伊秉绶、清道人几乎都达到了与古人并肩的程度,清隶也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留在书法史上。

4、在书法里,除了篆刻专用缪篆以外,其实隶书是最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发展性的字体。隶篆、草隶、简帛书包括章草,都是隶书的变型或者字体转换阶段的过渡。

关于当代隶书创作:

继承了丰富的清隶遗产,当代的隶书创作其实从来就没有衰退过。事实上刘炳森先生在书法界,从来也没有得到公认的最高评价(如果我说评价其实不高会不会过分?)仅就现在存世的隶书名家王亚洲(安徽)王增军(河北)刘文华(北京)何来胜(浙江)张建会(天津)张继(解放军)赵广平(河北)耿自礼(河南)钱松君(黑龙江)韩少辉(山西)鲍贤伦(浙江)蔡兴洲……按照实际书法水准,未必有一位会差给刘炳森先生,尚还不算体制外高手。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谢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