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文学作品代表作,现在出版社一般给严肃文学作者的稿费价格标准是千字多少元?
一般来说,那些小说软件,一千字是三分钱,写手占一分
有什么严肃文学小说?
想找某类小说的话建议先找作者。就像你想找严肃文学小说,你可以找鲁迅的作品读读,毕竟鲁迅可是当代杰出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针砭时弊,笔锋犀利,让统治者胆颤。即使是现在他的某些作品也已经被禁止出版了。当然你也可以选其它的,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篇幅较短),沈从文的围城,姜戎的狼图腾,或者一些外国文学百年孤独,钢铁是怎样炼成,鲁兵孙漂流记等等,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有一点是因为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为什么严肃文学总是悲剧?
谢谢邀请。
为什么严肃文学总是悲剧?很简单,因为严肃文学需要深沉,有厚重感,这就像一个人,嬉皮笑脸,轻浮的没有三两重,想成为大写的人,大致上是没有可能的;文学也是这样。
文学是干什么的?文学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传递给人真善美的价值观,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能够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宣泄,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成功的,也是高峰之作。
文学既然来源于生活,自然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质,读起来才有真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事实上,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愉悦,也有悲伤,在愉悦和悲伤之中,更能给人深刻感受的大多是悲伤的事情;所以,严肃文学都是深入地挖掘生活中最感人的那部分,使之深刻地感动人,影响人。
文学是一项艰苦卓越的事业,它考验人们的良知。作家除了具备起码的知识外,耐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不附炎趋势,努力地创作扛鼎之作、高峰之作,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才是正经之道。事实证明,轻浮的作品从来不会经久流传,只有严肃的、正是反映社会生活,真正深入人心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
大抵上应该是这样吧。
臧克家的代表作神话与诗?
神话与诗不是臧克家的代表作,是闻一多作品。
全书收录了作者18篇论文,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神话为中心,对古代文化的考察;二是以《楚辞》为中心,对先秦诗歌的考察。作者认为神话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学的源头,研究神话同研究诗一样,都是要清理自上古以来的“心灵史”。这些文章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细致的解剖分析,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对此后的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写少年文学的作者?
《曹文轩经典少年小说》是从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历年创作的短篇少年小说中遴选出的优秀作品的合集,作品总体上偏重于刻画坚韧、倔强的孩子形象,展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烦恼与磕绊、感悟与警醒。还有一些作品倾向于委婉惆怅的风格,通过曲折、出人意料的情节展示少年人的内心世界,在另一层面上表现他们的成长历程。
这些作品曾多次获奖,是我国原创儿童短篇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曹文轩的小说有一种将厚重与轻灵、质朴与高雅完美地糅合为一体的特点。既有一种严肃文学特有的风骨,同时又显得十分灵动飘逸,富有浪漫色彩。
老舍是哪类文学作品的代表?
从文学上来说,对作品的分类比较容易,对作家的分类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像老舍这种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的作家,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归类。
从风格上讲,老舍的文字有着非常明显的“京味”和世俗性,而从内涵上讲,他的作品又带有着“海派”的内涵和当时严肃文学的一些特征。
所以说,我更喜欢把老舍看作是“京派”与“海派”两类文学的一个合流作家。
何为“京派”与“海派”?“京派”和“海派”之争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论战,发端于沈从文的一篇文章。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上刊发了一篇名为《文学者的态度》的文章,其中称现在的文学工作者成为了一种扭曲的职业,并且暗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上海作家在创作时受到了太多的商业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的初衷并不是对上海作家的批判,而是对文学领域出现的现状进行反思,他所认为的“上海作家”同样包含一些居住在北京却受到上海文学风气影响的学者,就是所谓的“玩票白相”人士,即演戏、游戏、无业游民一类的贬称。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上升到地域“歧视”的程度。
也就是说,沈从文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是非常恰当的表述,进行了一次君子式的探讨。
但是,这样的行为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经。毕竟这样的表述对于上海等地的南方作家来说,无异于一次“横祸”,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一次贬低,所以就不难理解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先是苏汶,也就是文学理论家杜衡迅速撰文反击,1933年12月在《现代》杂志上刊发《文人在上海》,主要是说了两件事。
第一
上海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商业性”,是因为上海的文人处境要比北京文人更为艰难,最主要的就是穷,迫切需要金钱。
所以作品的诞生时间都比较短,且没有时间做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故有一些浮躁的成分。
京派文人以“海派文人”来形容这些作家,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厌恶的“俯视”姿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这一个目的是以退为进,实际上就是说,海派文人的创作观念并不可耻,反倒是京派文人的成功过于依赖自身的环境优势,其水平实际上有待商榷。
第二
海派文学带有一种工业文明的先锋性,其变革是一种进步倾向,在整个文学史上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一个种说法其实非常严重,实际上就是在暗指,反对这一潮流的京派文学是保守势力,必然会被时代新潮流所冲垮。
这篇文章一出来,瞬间就将“京派”与“海派”很多作家都拉入了论战之中,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沈从文于是又写了几篇文章来驳斥苏汶,并且语气和措辞也非常严厉,将海派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最初提法扩张成了“装模作样的名士才情”和“不正当的商业竞卖”,指出海派文人“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特性。
这样就将一次探讨变成了一次骂战,双方檄文往来,吵得不亦乐乎,成为了1933至1934年最为热门的事件。
而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文坛上的主流并不是“京派”与“海派”的任何一支,而是以鲁迅、茅盾为首的左翼文学。
这时候,鲁迅等人自然要出来调解纷争,于是就出现了一次更为深层次的文坛走向探讨。
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点。
他说,“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官之鄙商是中国固习,所以“京派”对于“海派”就有了或多或少的贬低。
其实鲁迅的做法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对于两派的争端非常不满。
将文学理念的争端上升为一种社会理念的争论,并且由此提出,南北两地文学风格的融合才是大趋势。
我们不排除鲁迅当时有维护文人群体稳定的目的,但这种洞察确实在后来文学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
“京派”与“海派”的分歧,如果从表现上来看,其实很明显。
“京派”比较圆融,语气、情绪甚至内涵都比较和气,主要是想表述真善美的社会状态;而“海派”比较犀利,往往以揭露社会黑暗的方式来表达文人的诉求。
而老舍的作品其实将这两种风格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老舍作品风格的仔细品味老舍的作品,如果从语言风格上来说,具有非常浓厚的“京味”,诙谐幽默中不失平实质朴,喜欢写小人物的悲欢。
因为其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往往能在小处见大道理,所以被人称为“人民艺术家”。
其很多作品也比较能体现“京派”的作风,措辞也非常圆融,让人读起来比较舒适,即使所蕴含的内容并不是很让人感到平和。
比如他的散文《草原》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非常值得玩味: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可能很多人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感觉其重点在于描述内蒙古草原的宁静优美,而忽略了最后“紫塞”的表述。
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两句“紫塞”真是点睛之笔,有了它,上下文就联系了起来,在景物的描写中,很自然地加入了作者的感叹。
“紫塞”是长城的别称,但并不是非常正面的表述。是因为长城下而死去了太多的人,其鲜血将长城下的土地染成了紫色,所以被称为“紫塞”。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词,仿佛现在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惨烈。但是,用在了此处就再恰当不过。
“紫塞”这种民族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老舍在说,新时代里我们完全可以作为兄弟一样共处,“紫塞”的悲伤时代终于翻过了。
消除了两个民族的历史隔阂,瞬间拉近了彼此的友谊,为后来“民族团结”的主调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这就是老舍在文字上的“圆融”,连揭开沉痛过去的时候都显得那么轻柔。
而在内涵上,老舍的作品更贴近于“海派”对社会弊病的揭露。
就拿代表话剧《茶馆》来说,其实是比较明显的“三一律”变体,一批人物,一个地点,变化的是三个时代,这和当时传入中国的话剧创作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而这种形式下所爆发的冲突也是非常激烈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就更为辛辣。
虽然老舍因为一贯的风格,在文字的处理上尽量平和,很少出现那种人物之间激烈对抗的场面,这和《雷雨》等话剧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是从其所反映的社会怪异情况来说,对于黑暗的抨击依然非常显著。
而这种内涵表述明显不是“京派”圆融、颂扬美好的风格,更多地具有“海派”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射。
所以我们说《茶馆》的三个时代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这也说明了,老舍并不是“京派”的忠实拥护者,即使他的文字有着“京派”的韵味,对于“海派”文学同样有所吸收,这在当时以致后来的时代里,都是非常有创见的。
而之所以说老舍是“京派”与“海派”的融合者,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与主流文学群体若即脱离的态度。
当时“京派”与“海派”只是文学理念的争端和创作风格的不同,主流的文学群体还是左翼文学,集结了一批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
但是涉及到文学上的创作理念的时候,这一批作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功利性,所以我们看到鲁迅、茅盾等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主题先行的味道。
这种创作理念和老舍有些分歧。
老舍既没有站队左翼一派,同样也没有加入与之相反的另一潮流。在他看来,文学的自由度是有限的,他承认文学具有现实功用,但其影响应该是自然的、深远的,而不是强行灌输。
这种对文学的认知才是老舍作品“平易”、“质朴”、“有韵味”的形成原因。
他是站在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所以在文字表述和形式内涵上都表现的游刃有余,没有毛躁的感觉,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
所以说,以流行的群体标准进行划分,老舍到底属于哪一类作家,真的不好区分,“京派”与“海派”的融合者大概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表述,既有风格上的特征,还与当时的主流文坛有了距离感。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